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寫初冬的七律篇一
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斗歷程,熱情洋溢地贊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56個字,負載著長征路上的千種艱難險阻,飽含著中國共產黨的萬般豪情壯志。它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燦爛明珠。無論對革命史而言,亦或對詩歌史而論,它都是里程碑之作。長征如此偉大復雜的題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濃縮了它的景觀,其中包括了多少驚險,多少曲折,多少悲壯,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詩人就長征的題材寫過《憶秦娥·婁山關》、《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這些詩都是寫一景一地,并以此來表達心情,著重在于側寫。而這首《長征》,從題目就可看出,是寫整個長征的經過與感受,詩人從正面挺身而出,運酣暢之筆朝四面八方抒寫,景致轉換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擔當了二萬五千里,擔當了一個龐大的包羅萬象的主題。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首聯開門見山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閑”強化、重申了“不怕”;“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萬水千山”則概寫了“難”的內外蘊涵。這一聯如高山墜石,滾滾而下,牽動著全篇,也籠罩著全詩。“只等閑”舉重若輕,顯示了詩人視自然之敵若梯米,玩社會之敵于股掌的統帥風度。“只”加強了堅定的語氣,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它對紅軍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強調,表現了紅軍在刀劍叢中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無往不勝的鐵軍風貌。首聯是全詩的總領,以下三聯則緊扣首聯展開。從首聯開始,全詩就展開了兩條思維線,構造了兩個時空域,一個是客觀的、現實的:“遠征難”,有“萬水千山”之多之險;一個是主觀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閑”。這樣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反襯,熔鑄了全詩浩大的物理空間和壯闊的心理空間,奠定了全詩雄渾博大的基調。
頷聯、頸聯四句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對困難的戰勝,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詩人按照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理名稱,它們都是著名的天險,高度地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在毛澤東詩詞中,有很多直書地理名稱,且大多是用來表示行軍的路線。例如《清平樂。蔣桂戰爭》“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蝶戀花。從汀洲向長沙》有“百萬工農齊努力,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等等。這些都是工農紅軍軍事活動的真實記錄。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澤東詩詞是怎樣與中國革命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與其他詩詞相比,以地名入詩的作法在該篇更為集中,所顯示的空間距離也更大。尤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舉的四句詞,要強調的是紅軍行軍速度迅猛,氣勢不可阻擋,紅軍在畫面中具有強烈的動感;而在該詞中詩人則是圍繞“紅軍不怕遠征難”這個中心思想展開,強調紅軍對困難的蔑視,是紅軍指戰員內心世界的呈現,所以描寫紅軍是隱態的,借山水來反襯紅軍的壯舉。“騰”、“走”兩個動詞使山化靜為動,是紅軍精神的外顯。一般說來,以地名入詩很難,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現敗筆。但毛澤東卻運用得很成功,這不僅是他具備挫萬物于筆端的詩才,更具備吐磅礴于寸心的詩情,同時也反映出毛澤東對祖國語言文字錘煉的功底。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是寫山,卻將其戲稱為“泥丸”這也是寫紅軍萬里遠征,勇敢無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氣擬物的手法。前兩句是全詩的總綱,由三、四句開始是分述,也是對前兩句的具體描寫。五嶺、烏蒙本是客觀的存在物,但當它進入詩人的視野,也就成了審美的對象。所以它不再是單純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對象。五嶺山脈彎彎曲曲,高高矮矮,綿延千里,逶迤”、“磅礴”極言山之高大綿亙,在紅軍看來,也不過是騰躍著的細小的波浪。高大的烏蒙山脈也不過是往后滾動的小泥球。這是多么新穎的比喻!把起伏綿延的五嶺山脈這樣的龐然大物也為翻騰著的細小的波浪,把那佯高大的烏蒙山脈比作在腳下滾動的小泥球。想象奇特,夸張已極。通過兩組極大于極小的對立關系,詩人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的英雄氣概。從藝術手法上說,這是夸張和對比。寫山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動靜結合,明暗結合,反襯對比,十分巧妙。“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聯是寫水,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金沙江寬闊而湍急,蔣介石夢想利用這一天險圍殲紅軍于川、滇、黔邊境。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如果說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略戰術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戰斗,那么強渡大渡河則是紅軍表現最勇敢、最頑強的一次戰斗。大渡河的險惡也不亞于金沙江,且有敵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敵人還拆掉河上瀘定橋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鐵索。但是英勇的紅軍硬是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闖過了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企圖使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陰謀。所以這兩句所寫的戰斗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五嶺”“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概,這兩句則是通過寫景來記事,通過記事來表現紅軍的英雄事跡。頸聯中的“暖”和“寒”這一對反義詞,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感情穴位。“暖”字溫馨喜悅,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激動;“寒”字冷峻嚴酷,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兩個形容詞是精神的巨變,又是感情的裂變,含不盡之意于其中,顯無窮之趣于其外,搖曳多姿,起伏跌宕(dàng),張馳有致。
寫初冬的七律篇二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全詩。
2、理解詩句,體會中國工農紅軍戰勝種種艱難險阻,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認識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重點:
理解長征中紅軍遇到的艱難險阻和戰士們對待困難的態度,領會全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精神。
教學用具:中國地圖;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情景錄象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教師簡介歷史背景:
國民黨反動派對紅軍發動了五次“圍剿”。從1931年到1934年,在毛澤東同志正確路線指引下,紅軍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錯誤路線排斥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造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為了保存革命力量,紅軍不得不離開中央蘇區根據地,開始長征,北上抗日。長征途中,1935年4月,黨中央在貴州省遵義召開了遵義會議,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的錯誤路線對黨的統治,從此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從勝利走向勝利。
黨中央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西康(現已撤銷省的建制)、甘肅、陜西等11個省,在整個長征途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歷盡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紅軍戰士擊潰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連續行軍二萬五千里,終于在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陜北根據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軍也到達陜北,與第一方面軍會合。
毛澤東同志寫下了《長征》這首詩,從詩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所遇到種種困難和紅軍戰士在戰勝這些困難時所表現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二)學生自讀課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三)范讀、教讀。
1.老師先范讀課文,明顯暗示出詩句停頓節奏。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2.學生按節奏試讀,達到能讀上口,會停頓的程度。
(四)讀句、釋詞。
1.讀每一句詩,先理解句中詞語的意思。(遠征:指二萬五千里長征。萬水千山:“萬”和“千”都不是實數,而是說無數的山、無數的水,實指在長征中遇到的無數艱難困苦。等閑: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嶺:指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在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邊境。
逶迤:彎彎曲曲連綿不絕的樣子。細浪:翻著浪花的細流。烏蒙:即烏蒙山,在云南、貴州兩省之間。磅礴:氣勢雄偉。泥丸:泥團子,小泥球。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鐵索: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紅軍過橋時橋上只剩下13根鐵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綿延四川、甘肅兩省邊境,海拔4000米左右,終年積雪。三軍:指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也就是整個紅軍。盡開顏:全都喜笑顏開。)
2.再讀詩句,說說每一句話的意思。
(五)作業。
1.朗讀這首詩。
2.寫課后練習讀讀寫寫的詞語。
3.解釋:“只等閑”、“盡開顏”、“萬水千山”這三個詞語的意思。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朗讀全詩。
2、指名背誦并解釋全詩。
二、明確教學目標。
三、品詩、品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讀開頭兩句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指導朗讀這兩句詩,進一步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讓學生根據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組里練說: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說說從這句詩中看出紅軍遇到了什么困難。
第三步說說紅軍是如何對待困難的。
3、學生交流后,匯報。
4、你能有感情地朗讀詩句嗎?
5、想象詩句所展示的畫面,體會“騰細浪、”“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等詞語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輕聲讀中間四句詩,想象一下紅軍過五嶺、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情景。(觀看錄象)
(2)交流。
(3)討論“騰細浪、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這四個詞語中包含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7、齊讀最后兩句。
師:毛澤東用“更喜”來形容什么?這突出了紅軍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五、背誦全詩。
六、欣賞歌曲《長征》。
七、總結。
偉大的長征雖然已經過去半個世紀了,但紅軍的英雄形象還留在我們的記憶中。
八、擴展閱讀。推薦毛澤東的另一首歌頌長征的詞《憶秦娥. 婁山關》。
寫初冬的七律篇三
《長征》是一首七律詩。全詩以直白的詞匯、豪邁的語勢,概括出紅軍在長征中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56個字卻是一幅濃縮紅軍長征壯闊歷程的總覽圖。七律詩,距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在內容的理解上結合注釋并不困難,而詩的背景,贊頌紅軍的精神則是重點和難點。基于此,本課有機地與課外相結合,努力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情感,與文本形成共鳴,活躍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同時也深刻地領悟出毛主席豪邁的詩風,鼓勵學生閱讀相關書籍,增強讀書的興趣。
二、學習目標:
1、學會3個生字;理解“只等閑、逶迤、磅礴、萬水千山”的意思;并且體會詞語在詩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長征這段歷史以及本課的寫作背景。
3、指導學生能正確通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理解詩句內容,體會中國工農紅軍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三、課前準備
1、課前利用各種途徑搜集有關紅軍長征和毛澤東主席的相關資料。
2、準備有關紅軍長征巧渡瀘定橋的錄像。
3、準備“長征組歌”中的朗誦材料《七律·長征》。
四、教學流程:
(一)揭題,通過課內外資料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1、談話揭題,讀通詩歌:
這首氣壯山河、豪情壯志的詩歌正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毛澤東所作。
認識詩人---毛澤東
(出示毛澤東圖片以及他的相關資料)
師小結:介紹并出示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路線圖。
現在讓我們一起領略這首氣魄宏偉的七律詩:長征。讓我們隨著課文的學習,走進毛澤東,去感受偉人風采。請同學們自由地讀這首詩,能夠把這首讀通、讀準。(讓學生自由地讀3分鐘)
檢查識字情況及朗讀情況,要求正確朗讀字詞以及詩句.
2、根據資料,再讀詩歌:
學生找,歸納
(三)細讀鑒賞,領略詩境
1、“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師:這五嶺、這烏蒙是什么樣的山呢?邊講邊板書:五嶺是逶迤的(同時理解逶迤的意思:連綿不斷)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逶迤的五嶺。在你們的眼中這五嶺是怎么樣的?但在紅軍眼里,這逶迤的五嶺怎么變成了翻騰的細浪了呢?毛澤東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嶺看做是一個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烏蒙山看做是“泥丸”一樣走過去,這樣寫突出__紅軍英勇頑強的精神。
五嶺這么多,烏山這么陡,長征真難呀!可在紅軍人眼里變成了什么?
生:細浪,泥丸。
(體會詩句反襯紅軍的英雄氣概,突出紅軍藐視并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
(他們的鞋磨破了,糧食沒有了,生病了,寒冷威脅他們……)
師:紅軍就靠著自己的雙腳,行走在這跨越四省、峰巒起伏的五嶺上,越過了這巍峨高大、山勢陡峭的烏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嶺。多少的艱難險阻,在我們紅軍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帶著感受讀一讀。
(學生齊讀、指名讀“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2、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師:我們勝利了(讀)——
師:我們不費一槍一彈勝利了(讀)——
師:面對窮兇極惡的敵人,面對險要重重的金沙江,我們不費一槍一彈勝利了(讀)
師:現在,你知道“暖”字表達的感情嗎?(生各抒己見):
師:為什么用“寒”字來描寫鐵索橋呢?由“寒”字你聯想到了什么?
(觀看電影放錄像)
生:鐵索橋上只剩下十三根鐵索。
師:橋下呢?
生:橋下水流湍急。
生:橋頭燃燒起艄熊大火。
師:橋頭的敵人怎么樣?
生:火力很猛。
師:紅軍怎么樣?
生:紅軍英勇奮戰。
師:場面怎么樣?
生:場面真叫人心驚膽寒呀!
師:同學們,這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激戰,一場惡戰。剛才看影響資料,已經看到了實際上鐵索寒光閃,殺聲震天響。當毛主席率領大部隊走過瀘定橋的時候,彌漫的硝煙還沒有散去,鐵索上還滴著戰士們的鮮血。毛主席凝視著根根鐵索,回憶著戰士們奪橋時悲壯的場面,此時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強渡大渡河的勝利,萬里長征的勝利,正是紅軍戰士用一條條生命鋪就的道路!你們再次吟誦這首詩時,你們的感受一定很深很深。
師:是啊,多么了不起的壯舉啊,你認為該怎樣讀這句詩?學生練習朗讀,指名讀。
這一暖一寒,作者以兩種感覺互相對比,既表達了紅軍渡過金沙江后的喜悅,又表現了奪取瀘定橋的驚心動魄,足見紅軍的神勇無比。
3、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影象資料)
翻越大雪山帶給紅軍的是勝利、興奮、信心……。
師:克服了重重困難,勝利就在眼前,這一切怎么不令紅軍欣喜若狂、興奮不已呢?讓我們把紅軍的這種勝利之喜、這種萬丈豪情通過聲音讀出來吧!
生齊讀“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四)加深理解,回歸全文。
齊讀:從“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4、播放歌曲,烘托氣氛,再讀詩歌,提升情感。
讓我們帶著對紅軍英勇無畏、不怕艱險、樂觀向上的贊嘆之情,再來朗讀全詩吧!
(五)聯系詩人,升華情感
師:同學們,歷時一年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有多少內容要寫,可作者只用了八句,就非常概括、氣勢磅礴的將軍隊長征的經歷濃縮于一首詩,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概括力。而且本詩主題非常鮮明,結構也非常嚴謹,“盡開顏”和“只等閑”“不怕”和“更喜”照應,運用了夸張,比喻,非常傳神,使人們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自始至終心里洋溢著豪邁的情感,令人振奮的情懷。最后我們再次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板書設計:25、七律·長征
遠征難——只等閑
五嶺烏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寫初冬的七律篇四
1.學習生字,積累詞語。
2.熟讀課文,讀出詩的韻味。
3.體會中國工農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戰勝種種艱難險阻所表現出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件、長征路線圖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2.我們所了解的一般是用故事的形式來寫的,而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描寫長征的詩,題目就叫做《七律•長征》。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是毛澤東。(板書課題)
二、解題,補充課外資料
1.同學們通過預習,查找了哪些與長征有關的資料?
2.學生匯報:
a.介紹二萬五千里長征的一般情況。
b.介紹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路線。教師出示紅軍長征的路線圖及相關圖片。
c.介紹這首詩的體裁。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言,就是字,每句有七個字。
3.教師小結:非常感謝同學們給大家帶來的這些資料。通過同學的介紹,我們知道這是一首七言律詩。那么,現在我們自由讀讀這首詩,體會詩的韻律與節奏。
三、誦讀品味,領略詩境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詩里面有2個生字,我們來讀一下。(指導運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
2.教師從節奏、重音、韻腳、感情幾方面指導讀。
3.借助多種形式的讀,讀出詩的意境。
四、再讀詩句,質疑解疑
1.這首詩我們已經讀得很好了,那么在這首詩中,有許多山名和水名,大家發現了嗎?請你標注出來。
2.那么這些山和水在哪兒呢?(教師指圖講解)
3.還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可以提出來。
五、總結
紅軍在一年的時間里,連續行軍二萬五千里。就是在平地上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何況還要翻越那么多的高山大川,再加上天上的飛機轟炸,地上幾十萬敵軍的追趕、攔截,這長征真是太難了。那面對艱難險阻,紅軍戰士怕了嗎?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一、導入
2.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現出長征途中那一幅幅壯闊的畫面:那五嶺、烏蒙山上飄揚的紅旗;那金沙江畔回蕩的歡聲笑語;那瀘定橋上的斑斑血跡;還有那千里岷山映照著的張張笑臉。我們繼續學習毛澤東的這首詩——《七律•長征》。
二、讀詩
1.請大家把詩讀兩遍。
2.指名讀,指導讀,齊讀。
三、講詩意
1.這首詩大家已經讀得挺好了,那么這首詩什么意思呢?先自己練習講一講,然后幾個人再商量商量。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地方,一會兒可以提出來。
2.匯報。(一個人完整講,其他人補充)
3.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可以提出來?(學生置疑)
重點理解:“騰細浪”“走泥丸”“暖”“寒”。其中“暖”和“寒”,教師可以結合兩次著名的戰斗,幫助學生理解。
4.誰來把這首詩的意思完整地講一下?
四、感情誦讀
1.我們來欣賞一首歌曲,讓我們在歌聲中進一步體會紅軍戰士不怕艱難的英雄氣概。(放《長征七律歌》)
2.大家練習把這首詩有感情地讀一讀。(指名讀、范讀、齊讀)
3.這樣壯麗的詩篇,我們應該牢記在心中。大家練習把它背誦下來。
4.我們一齊背誦一下。
五、總結
寫初冬的七律篇五
濃情似水漫無邊,皓月臨窗到客前。
一淚詩成牽兩瓣,三生緣定結千年。
黃花點酒空悲切,舊事回眸獨黯然。
可托秋風傳話語?紅塵誰可共癡仙?
一瓣多情枕硯邊,相思盈語寸毫前。
秋風將別詩如酒,珠玉難聯月似年。
露冷滴聲空落寞,心清吟菊盡陶然。
良宵遺夢任伊去,且做浮云黃鶴仙。
秋風萬里向誰邊?遠夢依稀近眼前。
孤雁南飛經逆旅。殘陽西下嘆流年。
虛名不計莫如此,大業將成非偶然。
一曲天涯吟夢遠,徒留詩筆怎成仙?
舉目斜崖云藹邊,煙波千里蕩胸前。
臨風對酒搖丹葉,舞袖吟文笑盛年。
筆自從容任濃淡,心由曠遠得超然。
須眉霜染登高處,鳴鶴齋中扮謫仙。
身置巴山蜀水邊,須臾九載過當前。
白眉豈可愁新日,青史猶能醒舊年。
滕閣凌云飛浩瀚,蘭亭縱管出飄然。
心懷大道君須記,展翼渝江不羨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