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只有一個地球讀后感篇一
人類呀!我要向你們大聲呼吁: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既然共同的命運,共同的生活將我們緊緊聯系在一起,那么保護地球母親,我們自然是責無旁貸。
讓我們保護每一寸空間,以使明天的山更青,水更凈,天更藍,更是使明天的地球更加美麗更加可愛、青春、奔放!我們的生活,也會更加幸福,更加美滿!
讓我們共同期待著吧!
只有一個地球讀后感篇二
我讀了《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懂得了許多。比如: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是啊!礦物資源是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才形成的。地球,它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了礦產資源。但是,如果不加以節制的開采,就會一定會加速地球上礦產資源的枯竭。
人類生活中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時間給人類做貢獻的,但是,因為人們隨意毀壞自然環境,濫砍亂伐,浪費水資源,不顧后果的用化學品,不但使這些資源不能再生,還造成了許多災難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可許多人不知道這一點,做盡了壞事。許多人幻想,在地球的各種資源枯竭后,再遷移到別的星球上去住,放棄地球。可經過科學家的'驗證,這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愿望。
地球實在太可愛了,同時也太容易破碎了。所以,大家一起行動起來,保護地球吧!
只有一個地球讀后感篇三
當我讀了《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以后,讓我明白了地球對人類的重要性。
《只有一個地球》它的內容是說:地球的模樣美麗,卻很小;資源非常有限,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而且人們想移居也是不能夠的。所以我們要保護地球。
讀了以后,讓我想到地球是多么的需要人類的精心保護啊!
地球哺育了人類,無私的給人類自然資源,人類就應該要回報地球,回報這個哺育他們的母親。可是沒有許多人這樣做。
就比如說我吧。說是說不要隨地亂扔垃圾,可是做的時候并不是這樣,很少把垃圾扔進垃圾箱內;說要保護花草樹木,可我有時卻踐踏草坪;說要不吃益蟲,可我們有時吃青蛙和蛇;說不要隨地亂吐痰,可我們有時不舒服,沒找著垃圾箱就隨地吐。這些行為足以讓地球遭到破壞,更別說汽車排的尾氣。其實現在地球正在慢慢地脆弱,慢慢地變老,如果不早一點挽救這個即將滅亡的星球,人類就將會與地球一起滅亡。
我想呼吁全人類,“讓我們精心的保護地球吧!
只有一個地球讀后感篇四
我讀了《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有很深的體會。
地球是那樣的渺小,同茫茫宇宙相比就像一葉扁舟,無足輕重,是那樣平凡,但是她卻是平凡而偉大的,因為她孕育了無奇不有的大千世界;孕育了多姿多彩的生命,應該得到人們的保護,但是這個人類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卻受到了人們的迫害。 就拿水資源來說,海洋占去了地球面積將近70%,而且海洋里的水都是咸水,可用的淡水本身就少得可憐,還有一半冰封在南北極,加上人們不顧一切的濫用化學物品,到處排放污水、廢氣,使水資源受到污染,使它不能飲用。
為此,我向有關部門提出以下建議:
1、采用合理利用水的方法并推廣;
2、嚴厲打擊排放污水、廢氣的工廠;
3、在污染較重的地方種上可以凈化水的植物。 保護水資源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只有一個地球讀后感篇五
兒時很愛看小說,喜歡那些虛構故事里馳騁風云、傳奇冒險的人生,似乎讀一本精彩小說也就放肆經歷了一段奇幻的人生旅程;長大了卻慢慢喜歡看些隨筆、散文、雜談等內容,覺得讀長篇小說比較費力,人物角色多框架大,那些高于生活的藝術創作離現實生活頗有距離,難能撫慰心靈,豁達心胸。于是在一個屬于成年人特有的失意時刻,伴著淅瀝瀝的春雨,一本安放在家中書櫥上很久的書:周國平散文經典《只有一個人生》被我翻開,這個意外之舉卻給了我很多的溫暖和開導。
書的作者是周國平,1945年7月15日生于上海,1981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擅長于用文學的形式談哲學,諸如生命的意義、死亡、自我、靈魂與超越等,探索現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視觀照心靈的歷程與磨難,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無論是花季少年還是耄耋老人,都能從他的文字中獲得智與美的啟迪。
翻閱這本書,能夠體味到周先生在現代紛繁蕪雜的社會中,可以如閑云野鶴一樣對話自己的人生。在周先生眼里,人生的百味雜陳,酸甜苦辣都值得品味,我們“只有一個人生”,虛度了,就沒了,沒地方借去。盡管大家都如此忙碌,如此世故,似乎談人生成了奢望。人們說“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周先生卻說“命運是不可改變的,可改變的只是我們對人生的態度”,“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為必有所不為。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區別就在所為、所不為的不同取向。”“我們看見利益,卻看不見真理;看見萬物,卻看不見美;看見世界,卻看不見信仰;我們的日子是滿的,心卻是空的。”“我走在自己的路上。成功與失敗、幸福與苦難都已經降為非常次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是這條路本身。”像這的精彩語段和語句,在周國平的文章中可以隨性采集。
青年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仍處于至關重要的塑形期,物欲橫流的社會浮躁氣息卻總是見縫插針地侵蝕著剛從象牙塔里學成走出的年輕人。當你初入社會的“大染缸”,在傳統意義教育的大背景下,學校與老師所曾賦予你的價值取向這副“鎧甲”卻好像仍然擋不住社會叢林中的“明槍暗箭”,你曾苦學的答題技巧卻還是解不了復雜社會給你出的種種難題,這個難題也許關乎于利與義、是與非的哪種抉擇;也許關于金錢或理想、冷漠或正義的何種守護,當你曾點點堆積的價值取向與現實的很多矛盾相互碰撞時,你是否仍能順利解得到正確的答案;是否仍能保持平和、不忘初心;是否仍然能一如既往不計名利且努力如常。在這個時候也許你需要一個傾聽者、需要一個智者、需要一個過來人聽你的迷茫為你答疑解惑。那么請翻開周國平先生這本書吧,他會走出書的封面與你對話,像你人生旅途中的老師聽你心事、答你困惑,幫你塑造一種超脫但卻積極的人生態度,伴你渡過難關,陪你走過漫長歲月卻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周國平先生在整本書中所傳達的一個信念即是:人的一生是唯一的、是獨特的,只有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撇去塵世中的利欲浮塵才能真正成就自己。你的身體盡可能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盡可能在紅塵中起伏,關鍵在于你的精神卻擁有一個寧靜的核心,有了這個核心你才能成為奔波身體與起伏心情的主人。
一個人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切外界的誘惑與熱鬧就擾亂不了他的心。我們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會再把成功與失敗看成唯一標準,不會再將金錢與權利作為人生的最終追求,你會用一種“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心態去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用一種豁達心態在浮沉人世間竭盡所能去做真實、真誠、真心的自己。
愿你我都在這個唯一的人生里,且行且珍惜。用真性情淡然花開花落、云卷云舒,風雨人生路卻保持一顆淡泊的心,在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愿你我成熟卻不世故,依然永葆一顆童心,絕不丟掉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善意;愿你我成功卻不虛榮,依舊一顆平常心,勤勉卻勇敢、努力更務實,若是美好叫作幸運,若是糟糕叫作經歷;愿你我不懼不避平凡,卻依然在平凡人生中發光發熱,做那個精彩的自己。
只有一個地球讀后感篇六
我所看過的課文中,《只有一個地球》這篇文章讓我感到印象很深。
《只有一個地球》介紹了地球在宇宙中顯得十分渺小,而且最適合人類居住。除此之外,科學家至今還尚未發現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了。是呀!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它破碎了,我們別無去處。但是現在還有一些人沒領會到這一點,仍然不顧后果的濫用化學物品,過度開發地球,破壞生態環境,使我們居住的地球日益惡化。
在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的例子
有些人為了少走一點路,直接從樓上將垃圾扔下來;還有些人把廢舊的電池隨手丟掉。這不僅會使我們的環境變得臟亂不堪而且還會污染土壤,增高酸堿性濃度,對樹木生長有很大的危害。
有人為了使自己富裕起來,就大量地砍伐樹木。由此我聯想到了秦始皇砍伐樹木來修造宮殿,導致水土流失使當年的綠洲變成了今天的黃土高原。如果我們繼續濫砍濫伐,將來的地球將是一片荒漠。
難道那些人沒有想到這一天嗎?有時我仿佛能看見地球媽媽痛苦的表情,有時我能聽見地球媽媽的呻吟:“人類啊,我無私的奉獻,換來的卻是傷痕累累……”
讀了《只有一個地球》后,我下定決心要精心的保護地球,讓地球更加美麗。
只有一個地球讀后感篇七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在宇宙中,地球是美麗的.,但同時又是渺小的。經過了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而形成的自然資源,地球都無私地奉獻給了人類,然而,人類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毫無節制的破壞地球資源。在此,科學家向世界證明了:只有一個地球,沒有第二個!
人類啊!醒悟吧!如今,地球母親在呻吟,在流淚,她在為自己哀默。當地球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人類也就把自己逼向了死亡,逼向了絕境,逼向了滅絕!
只有一個地球,沒有了第二個!地球啊,人類的家園!為了我們的地球母親,為了人類的存亡,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創美好、和諧的家園與未來吧!
只有一個地球讀后感篇八
周國平先生的《只有一個人生》散文集,在我的書架上已有近十年了,是我經常翻閱的書之一。每次讀后總有如沐春風之感。
周先生是學哲學的,而且是研究尼采方面的專家,他分析“義”與“利”的見解有其獨到之處。自小父母就和所有傳統的國人一樣,強調“君子重義,小人重利”,但蒼海桑田,時代變遷,世風日下,“義”字已少有人提起,求利也非小人專利,而視之做人理所當然的追求,工人日日加班,一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是常有的事。“用商業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結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種企業,使人際關系成了一個市潮。
在哲學家的眼中,“義和利,貌似相反,實則相通。‘義’要求人獻身抽象的社會實體,‘利’驅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質利益,兩者都無視人的心靈生活。”“這二者,前者教人奉獻,后者誘人占有,都脫不開計較。但人生的真價值是超乎義務和權利之外的。”在“義”和“利”之外,還有一種“情”,“它主張率性而行,適情而止,每個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義,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為你僅在于你的真實‘自我’。生命的意義不在奉獻或占有,而在創造,創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積極展開,是人在實現其本質力量時所獲得的情感上的滿足。”也就是說創造不同于奉獻:奉獻是完成“責任”,而創造是實現“自我”。
“義”是一種倫理的人生態度,“利”是一種功利的人生態度,而“情”則是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王爾德說:“人生因為有美,所以最后一定是悲劇。”重情輕利者,接人待物有一種閑適不為物役的淡泊情懷,所體會到的辛酸和悲哀更為逐利之輩所想象不到。
近五六年我要求自己每周爬山一次,并且一直在堅持。我喜愛在大自然中的感覺,而且猶愛未經人工雕鑿的天然美,大自然可觸發人的各種想象力和詩意,也可提高人的悟性。佛教中有云:“法性遍滿虛空,法身充滿宇宙”,如江門公坑寺的天成禪寺門聯所書:“天開境界,成大慈悲”,也就是這個道理。周先生說“人與人的碰撞只能觸發生活的精明,人與自然的交流才能開啟生命的智慧”,大自然正是如此無私的在幫助著人們。
在西方,有“尋找靈魂的現代人”,在我們的時代,我發現有很多為心靈尋找家園的'人,因為,電視、牌桌、甚至旅游等都不能填補精神的空虛。“野蠻的符咒尚未掙脫,文明的壓抑接踵而至。”權貴貪欲的膨脹使腐敗叢生,金錢力量的崛起導致精神的平庸,所以民間有言嘲笑其“窮得只剩下錢。”哲人和思想家在呼喚著性靈、愛心和尋找凈化之道;“文明與野蠻的決斗猶未見分曉,超越與沉淪的對峙已拉開序幕。”物質上的貧富是有目共睹的,但精神上不也有著兩極分化嗎?只要能守住心中的圣地,認識到清貧與寂寞是心靈高貴者的必然命運,就能坦然的面對社會、人生。
生活中,人的追求各不相同。肖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我體會是沒得到時渴望得到,得到后則感覺不過如此而失去追求的快樂只剩下空虛。人生態度,除重“名”“利”“義”“情”之外,還有一塊“凈土”,它不受“名”“利”的污染,也不為求“義”和“情”所操縱,它能冷靜、安詳的用無限的慈悲心對待世間的一切,那就是一顆佛心,它幫助困惑的人們找到心靈的家園,那就是覺者的淡泊中的追求。
只有一個地球讀后感篇九
地球,一顆美麗而又脆弱的星球,我們生活在她的懷抱里,她是我們的母親,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可是為什么!為什么人類還在破壞它!
有幾個人聽見了?曾經自由翱翔的鳥兒心中的哀鳴?有幾個人看見了?曾經自由自在的動物眼中的淚與絕望?地球母親的感受有幾個人在意過?她在流淚啊!人類,到底是什么使你們失去了良知!到底是什么使你們眼中只剩下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