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眼中的李清照字我眼中的李清照字篇一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齊州章丘(今山東濟南章丘西北)人,居濟南。宋代女詞人,婉約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李清照女子酒詞中的情感,歡迎大家閱讀。
讀李清照的詞,會發現詞人常以酒抒發內心的種種情思。在她畢生的詞作中,反應出時超時代限制的女性特有的飲酒體驗。
在她的一生中,少女的天真、浪漫、任性;晚年的孤寂、哀怨、無奈、思國統統寄于酒。可以說酒里有詞人的情感世界,有詞人的精神寄托。
李清照嗜酒,通過一首首抹不掉的酒漬詞作,詞人坎坷失意的一生經歷便凸現于世人面前。
少女時期的天真、優雅、浪漫任性;少婦時期的纏綿、閨怨、苦惱、思夫;晚年的孤寂、哀怨、無奈、思國的情感都寄情于酒。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酒造就了她靈敏善感的氣質,是酒延續了她豐富多彩的詩詞生活,甚至可以說酒為她的作品增添了無窮的光彩。
在她的詞《如夢令》中,看不到輕步細走,笑不露齒的大家閨秀。展現的卻是小船迷航爭渡的場景,鷗鷺的鳴叫盤旋,荷花的搖曳燦爛,少女酒醉顏飛紅霞的嬌憨。一切都關和了酒。飲酒而醉,醉而忘歸,歸而迷航,誤入藕花深處,既而出現了“爭渡,爭渡”的場景。
詞中的少女遣興游玩,至醉而歸,她的才華和行為都堪比男性。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李清照是如何成長為一位超越時代限制而才力華瞻的女詞人的,為何她能飲酒而醉,醉酒而歸?她少女時期的天真、浪漫、任性的性情又是在什么樣的環境下熏陶的?要解開這些謎團我們就要走進李清照的家庭。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菲,是位精通儒家經典的飽學之士,曾有從事教育工作的經歷,做過山東鄆州教授、太學錄、太學正,還做過太學博士。同時,李格菲的文學造詣也很深,他的文才得到了蘇軾的賞識,與其他幾位蘇門弟子合稱“蘇門后四學士”。另外,李格菲的性格剛正不阿,為官非常的廉潔。李清照的母親,王氏,宋仁宗朝的科舉狀元王拱辰的孫女。在《宋史·李格菲傳記》中有載:“妻王氏,拱辰之孫女,亦善文”。一位飽讀詩書的文學之士,又是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父親和一位“亦善文”的母親,為李清照創造了一個開明的、文學氛圍濃厚的成長環境。加之,宋朝民族融合,女子的地位有所提高。可以看到李清照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已經超越了時代對一個女子的限制。
正是因為生于書香門第,又得到父母的精心培養,李清照從小就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成就了她在詩詞文賦及音律上的成功。同時,在這種開放的家庭、社會環境中,少女時代的李清照才能飲酒游玩,擁有把酒邀明月,共賞梅花的卓越風姿。
然而,在她的詞作中,因歡愉之情,以酒遣興的作品很少,更多的是以哀苦的心情寫酒。無論是短暫分離的閨怨、無子的煩惱,還是死別后的思夫、孤寂,她都寄予酒,酒成了她緩和心靈痛苦的靈丹妙藥。
事實上,這與詞人所處的社會背景有關。
一,趙明誠是一位官宦子弟,高居太守之位,有他自己的事業要干,如讀書、求學、交友、處理政務、還有相應的應酬,以及一些士大夫文人必須做的事情要做,就不能陪伴著閨中的李清照。夫婦之間分離就成了常事。那習慣了和趙明誠喝茶飲酒的李清照離開丈夫后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又能做些什么呢?只能把酒獨飲,黯然神傷的閨怨:“酒意詩情誰與共”。
二則,李清照終生無子嗣,在封建社會家庭這便是大逆不道。一旦趙明誠離開,我們的詞人便因缺乏安全感而陷入深深的苦惱和閨怨中。
正是上述的兩個原因,凡是遇到夫婦的分離,李清照就催生了思夫情愫。往往寄情于酒的詞人,在這種時候更是借酒澆愁,灑脫與詩詞與酒的奇妙境界。
《醉花陰》這首詞寫于李清照婚后不久,夫婦兩地分居,時屆重九,思念之情尤其強烈,便寫了首詞寄給趙明誠。“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把閨房中的生活情調,特別是當日如李清照身份的女子的寂寞的感情表現的很好。香煙裊裊消磨了長晝,說明了白天的寂寞。“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說明了晚上夜間的孤獨。“嫁接又重陽”點出了季節,這里有佳節重陽為反襯。這樣的佳節,趙明誠不在,不能一起飲酒對詩,從早到晚都是孤寂的。“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東籬”出自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典故。東籬就暗示著菊花,說自己在種滿菊花的地方拿著酒杯,小口揠著酒,思念之情油然而生。“黃昏后”說的正是最寂寞的時候。可見,她獨自一人在菊花前已經很久很久了。“有暗香盈袖”隱隱之間有陣陣菊花香氣飄到衣袖中。聞到花香想起思念的人,真想與他一起共同欣賞。可思念的人不在身邊,路途遙遠,采花送去又辦不到,惟有寫下我的思念。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幾句出人意外,又在人意之中。前面寫的思念寂寞之情已不少,這里筆鋒突轉,不再直說相思懷念,卻道菊花清瘦,簾內的人也一樣清瘦。
由此以往,長亭邊,古道旁,安排酒宴夫妻二人把盞話別“陽關四疊,唱千千遍,淚濕羅衣脂粉滿。”可該走的還是要走;“惜別分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從此以后,便是剪不斷的相思,澆不透的濃愁。獨守空閨時,酒是他暫時忘掉分別的寂寞和獨處的閨怨。
李清照45歲時,趙明誠突犯急疾,不治身亡。為了驅除心靈的苦痛,打發苦悶的歲月,緩解濃郁的鄉愁,詞人更加沉醉于酒。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聲聲慢》。
詞的開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十四個疊字,引進了無盡的悲涼,表達了詞人空虛迷惘、孤寂沉痛的心理狀況。經歷巨大的打擊,往日歡樂已成夢寐,丈夫已經去世,生活已經破碎,一切已消失。如今,她要尋找什么,似乎自己也說不清,想找一個可以寄托情感的對象。但,找來找去四周冷冷清清,就連飲下的酒,其味也淡薄乏味了。
這里,酒慰藉了她的心靈,填補了她空虛迷茫孤寂的生活。同時,暮年生活的凄清落寞也在酒中浸出了況味。晚年的李清照帶著對往事的追憶,對歲月流逝的感嘆,以及哀怨、無奈、思國的情思走完了她曲折坎坷的一生。
我們可以看到:在“但愿人醉不復醒”的背后,隱藏著李清照借酒澆愁的內心苦衷。她的詞,前期的芳馨俊逸,后期的飛揚健舉,用特有的女性視角和女性筆觸感知人生和書寫內心的情感世界,可以說,是酒引發了她的創作靈感,煥發了她的創作熱情。
李清照工詩善文,更擅長詞。李清照詞,人稱“易安詞”、“漱玉詞”,以其號與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錄。其詞流傳至今的,據今人所輯約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詞》既男性亦為之驚嘆。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學修養,而且有大膽的創造精神。從總的情況看,她的創作內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出前后期不同的特點。
李清照的代表作分為詞、詩、文三方面。
詞是李清照最為擅長的,也是后世最為傳誦的。她的詞獨具一家風貌,有“易安體“之名。根據人生階段的不同分為南渡前期和南渡后期。前期詞多描述閨閣生活,感情敏感真摯,后期詞多表達對故國舊事的依戀,纖細又超逸。李清照善于白描,長于運用精練的口語,將自己女性身份的特殊經歷融入詞中,創出新意,又含蓄自然,拓寬了詞的情感深度和內涵。
后人積極汲取李清照詞中營養,不斷地進行學習和效仿,還有了“效易安體”的出現。
李清照在代表作《詞論》中提出“詞,別是一家”的說法,將詩詞進行嚴格區分,明確了詞的文學地位。
紹興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錄后序》的寫作。十月,避亂金華,寫成《打馬圖經》并《序》,又作《打馬賦》。雖為游戲文字,卻語涉時事。借談論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關戰馬的典故和歷史上抗惡殺敵的威武雄壯之舉,熱情地贊揚了像桓溫、謝安等忠臣良將的智勇,暗諷南宋統治者不識良才、 不思抗金的庸碌無能,寄寓對收復失地的愿望,抒發了個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在金華期間,李清照還曾作《武陵春》詞,感嘆輾轉漂泊、無家可歸的悲慘身世,表達對國破家亡和嫠婦生活的愁苦。又作《題八詠樓》詩,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難守,其“江山留與后人愁”之句,堪稱千古絕唱。
紹興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將趙明誠遺作《金石錄》校勘整理,表進于朝。越十余年,大約在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后,李清照懷著對死去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在極度孤苦、凄涼中,悄然辭世,享年至少73歲。
李清照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體現的愛國思想,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歷史的角度李清照的愛國思想,代表了中國古代廣大婦女追求男女平等、關心國事、熱愛祖國的一個側面,讓后人從中看到了中國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還在眾多愛國作家中為女性爭得了一席之地。不僅如此,李清照還開創了女作家愛國主義創作的先河,為后世留下了一個女性愛國的光輝典范,特別是現代女性文學的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現實的角度認識李清照的愛國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以及社會進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這對于在弘揚愛國主義,高舉愛國大旗,促進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和振興中華時充分發揮婦女的社會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我眼中的李清照字我眼中的李清照字篇二
實用類文本閱讀
亂世中的美神——李清照 【梁 衡】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對國家民族的憂心,已將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搖。但如果只是這兩點,還不算最傷最痛,最孤最寒。本來生活中婚變情離者,時時難免;忠臣遭棄,也是代代不絕。更何況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亂世呢?問題在于她除了遭遇國難、情愁,就連想實現一個普通人的價值,竟也是這樣的難。已漸入暮年的李清照沒有孩子,守著一孤清的小院落,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國事已難問,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風掃著黃葉在門前盤旋,偶爾有一兩個舊友來訪。她有一孫姓朋友,其小女十歲,極為聰穎。一日孩子來玩時,李清照對她說,你該學點東西,我老了,愿將平生所學相授。①不想這孩子脫口說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涼氣,她覺得一陣暈眩,手扶門框,才使自己勉強沒有摔倒。童言無忌,原來在這個社會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卻一直還奢想什么關心國事、著書立說、傳道授業。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棟,她學富五車,詞動京華,到頭來卻落得個報國無門,情無所托,學無所專,別人看她如同怪異。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著邊際的深淵里,一種可怕的孤獨向她襲來,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樣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葉黃花中,吟出這首濃縮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確立了她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聲聲慢》。
是的,她的國愁、家愁、情愁,還有學業之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尋尋覓覓的.是什么呢?從她的身世和詩詞文章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尋覓三樣東西。一是國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在這點上她與同時代的岳飛、陸游及稍后的辛棄疾是相通的。但身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飛那樣馳騁疆場,也不能像辛棄疾那樣上朝議事,甚至不能像陸、辛那樣有政界、文壇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罵座,痛拍欄桿。她甚至沒有機會和他們交往,只有獨自一人愁。二是尋覓幸福的愛情。她曾有過美滿的家庭,有過幸福的愛情,但轉瞬就破碎了。她也做過再尋覓幸福的夢,但又碎得更慘,甚至身負枷鎖,鋃鐺入獄。還被以“不終晚節”載入史書,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說什么呢?也只有獨自一人愁。三是尋覓自身價值。她以非凡的才華和勤奮,又借著愛情的力量,在學術上完成了《金石錄》巨著,在詞藝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個社會不以為奇,不以為功,②連那十歲的小女孩都說“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后來陸游為這個孫姓女子寫墓志時都認為這話說得好。以陸游這樣熱血的愛國詩人,也認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還有什么話可說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涼,又是只有一個愁。
李清照是研究金石學、文化史的,她當然知道從夏商到宋,女子有才藻、有著作的廖若晨星,而詞藝絕高的也只有她一人。都說物以稀為貴,而她卻被看作異類,是叛逆,是多余。她環顧上下兩千年,長夜如磐,風雨如晦,相知有誰?魯迅有一首為歌女立照的詩:“華燈照宴敞豪門,嬌女嚴妝侍玉尊。忽憶情親焦土下,佯看羅襪掩淚痕。”李清照是一個被封建社會役使的歌者,她本在嚴妝靚容地侍奉著這個社會,但忽然想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落,它所歌唱的無一實現,不由得一陣心酸,只好“佯說黃花與秋風”。 李清照的悲劇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時代的一個有文化的女人。作為女人,她處在封建社會的底層,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她又處在社會思想的制高點,她看到了許多別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著許多人不追求的境界,這就難免有孤獨的悲哀。本來,三千年封建社會,來來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隨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倉皇南渡后不是又夾風夾雨,稱臣稱兒地茍延了152年嗎!盡管與李清照同時代的陸游憤怒地喊道:“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但朝中的大人們不是照樣做官,照樣花天酒地嗎?你看,雖生亂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樣手搖折扇,歌詠歲月,琴棋書畫了一生嗎?你看,③有多少女性,就像那個孫姓女子一般,不學什么詞藻,不追求什么愛情,不是照樣生活嗎?但是李清照卻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責,念國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愛情之尊。無論對待政事、學業還是愛情、婚姻,她決不隨波,決不湊合,這就難免有了超越時空的孤獨和無法解脫的悲哀。她背著沉重的十字架,集國難、家難、婚難和學業之難于一身,凡封建專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沖突、磨難都折射在她那如黃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如果李清照像那個孫姓女孩或者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一樣,是一個已經麻木的人,也就算以死抗爭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筆喚天。她憑著極高的藝術天賦,將這漫天愁緒又抽絲剝繭般地進行了細細地紡織,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轉化為凄清的悲劇之美,永遠高懸于歷史的星空。李詞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纏綿之中蘊涵執著堅韌的陽剛之氣,雖為說愁,實為寫真情大志;所以耐得人們百年千年地讀下去。隨著時代的進步,李清照當年許多痛苦著的事和情都已經如淡煙薄霧,可是當我們偶然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風雨時,總能看見那個立于秋風黃花中尋尋覓覓的美神。
19.作者為什么說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難是超越時空的孤獨?試根據文章簡要回答:(4分)
20.為什么說李清照是“亂世中的美神”?試根據文章回答。(5分)
21.文章四次提到那個“孫姓女子”,其畫線的三處作用分別是什么?(6分)
20.答案:因為李清照身處亂世之中,不愿與世沉淪,偏偏以心抗世,以筆喚天。她憑著極高的藝術天賦將這漫天愁緒又抽絲剝繭般地進行了細細地紡織,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轉化為凄清的悲劇之美,永遠高懸于歷史的星空。(5分)
21.答案:第一次是為了揭示李清照超時空孤獨的緣起。第二次是為了說明李清照的才華不被當時任何人理解。第三次是為了說明李清照所處時代女性的普遍可悲狀況。(6分)
我眼中的李清照字我眼中的李清照字篇三
讀李清照的詞,會發現詞人常以酒抒發內心的種種情思。在她畢生的詞作中,反應出時超時代限制的女性特有的飲酒體驗。在她的一生中,少女的天真、浪漫、任性;少婦的閨怨、苦惱、思夫;晚年的孤寂、哀怨、無奈、思國統統寄于酒。可以說酒里有詞人的情感世界,有詞人的精神寄托。
李清照嗜酒,透過一首首抹不掉的酒漬詞作,詞人坎坷失意的一生經歷便凸現于世人面前。
少女時期的天真、優雅、浪漫任性;少婦時期的纏綿、閨怨、苦惱、思夫;晚年的孤寂、哀怨、無奈、思國的情感都寄情于酒。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酒造就了她靈敏善感的氣質,是酒延續了她豐富多彩的詩詞生活,甚至可以說酒為她的作品增添了無窮的光彩。在她的詞《如夢令》中,看不到輕步細走,笑不露齒的大家閨秀。展現的卻是小船迷航爭渡的場景,鷗鷺的鳴叫盤旋,荷花的搖曳燦爛,少女酒醉顏飛紅霞的嬌憨。一切都關和了酒。飲酒而醉,醉而忘歸,歸而迷航,誤入藕花深處,既而出現了“爭渡,爭渡”的場景。
詞中的少女遣興游玩,至醉而歸,她的才華和行為都堪比男性。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李清照是如何成長為一位超越時代限制而才力華瞻的女詞人的,為何她能飲酒而醉,醉酒而歸?她少女時期的天真、浪漫、任性的性情又是在什么樣的環境下熏陶的?要解開這些謎團我們就要走進李清照的家庭。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菲,是位精通儒家經典的飽學之士,曾有從事教育工作的經歷,做過山東鄆州教授、太學錄、太學正,還做過太學博士。同時,李格菲的文學造詣也很深,他的文才得到了蘇軾的賞識,與其他幾位蘇門弟子合稱“蘇門后四學士”。另外,李格菲的.性格剛正不阿,為官非常的廉潔。李清照的母親,王氏,宋仁宗朝的科舉狀元王拱辰的孫女。在《宋史李格菲傳記》中有載:“妻王氏,拱辰之孫女,亦善文”。一位飽讀詩書的文學之士,又是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父親和一位“亦善文”的母親,為李清照創造了一個開明的、文學氛圍濃厚的成長環境。加之,宋朝民族融合,女子的地位有所提高。可以看到李清照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已經超越了時代對一個女子的限制。
正是因為生于書香門第,又得到父母的精心培養,李清照從小就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成就了她在詩詞文賦及音律上的成功。同時,在這種開放的家庭、社會環境中,少女時代的李清照才能飲酒游玩,擁有把酒邀明月,共賞梅花的卓越風姿。
然而,在她的詞作中,因歡愉之情,以酒遣興的作品很少,更多的是以哀苦的心情寫酒。無論是短暫分離的閨怨、無子的煩惱,還是死別后的思夫、孤寂,她都寄予酒,酒成了她緩和心靈痛苦的靈丹妙藥。
李清照十八歲嫁給了太學生趙明誠。二人志趣相諧,嗜愛古器書畫,又詩詞唱和,生活非常美滿。據其《金石錄序》中記載,她在初入夫家之后,曾同夫一起出入相國寺逛街購書;后來,在隨夫屏居青州鄉間時,又在“歸來堂”中一起從事古籍校勘、題簽和文物的考訂、鑒賞工作,并完成了《金石錄》這一部大型學術專著;業余則相對品茶、飲酒,甚至還玩“智力競賽”——指堆積史書,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較勝負,為飲茶先后。
事實上,這與詞人所處的社會背景有關。
一,趙明誠是一位官宦子弟,高居太守之位,有他自己的事業要干,如讀書、求學、交友、處理政務、還有相應的應酬,以及一些士大夫文人必須做的事情要做,就不能陪伴著閨中的李清照。夫婦之間分離就成了常事。那習慣了和趙明誠喝茶飲酒的李清照離開丈夫后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又能做些什么呢?只能把酒獨飲,黯然神傷的閨怨:“酒意詩情誰與共”。
二則,李清照終生無子嗣,在封建社會家庭這便是大逆不道。一旦趙明誠離開,我們的詞人便因缺乏安全感而陷入深深的苦惱和閨怨中。
我眼中的李清照字我眼中的李清照字篇四
;摘 要:“簾”在李清照的詞作中是一個重要意象,不僅使用頗多,而且意蘊獨到。對“簾”的不同描寫,也正對應著李清照不同的人生階段:在為“卷簾”時,李清照的生活是閑適而美滿的;
在呈“垂簾”時,也正是李清照凄苦悲涼的生活階段,這與李清照詞風的“愁”也是緊密相關的。本文通過“簾”的意象來分析李清照之愁思,主要包括待字閨中的閑思之愁、思念丈夫的離思之愁,以及國覆夫亡的哀思之愁。
關鍵詞:李清照 簾 閑愁 離愁 哀愁
“簾”是唐宋詞中的比較重要和廣泛應用的意象,尤其在婉約詞中表現更突出,它與雙燕、飛絮等意象一起構成了意味雋永的意境。a縱觀宋代婉約詞人李清照的49首詞作中,包含“簾”意象的詞作共有14首,在不同程度上都抒發了自我的思與愁。通過對“簾”意象的梳理分析,李清照的愁思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不同階段。
一、“卷簾”——閑思、離思之愁
當“簾”卷起之時,人的視野會開闊明亮,心情也會隨之愉悅而舒暢。像這種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在蘇軾詞中也可見一斑,如《少年游·潤州作》中的“對酒卷簾邀明月, 風露透窗紗”。“簾”意象雖然在東坡筆下出現不多,但每次出現,也都是“卷而不垂”,盡顯達觀與灑脫。相比之下,李清照的“簾”盡管屢次出現,都是或“卷”或“垂”,或喜或悲。但至少在“卷簾”“疏簾”之時,她的心境也是如蘇軾一般愉悅恬適的。即使愁,也是閑適、相思的愁。
(一)待字閨中的閑思之愁
正值適齡、青春年少的李清照是純真活潑、熱愛生活的。在《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中,一句“試問卷簾人”,雖未提及問何內容,但“卷簾人”“海棠依舊”的回答已使答案躍然紙上。歷來對“卷簾人”的解讀或為李清照的侍女,或為其丈夫趙明誠。不管是誰,對話語氣中的俏皮生動都溢于字里行間。或是侍女,面對宿醉未醒的小姐的問話,自己對外界的變化毫無所感,并不知道心思細膩的小姐心中所想,只能回答“海棠依舊”,但小姐仍記得昨夜“雨疏風驟”,并似乎料到了這個回答,因此嬌嗔反問:“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知道嗎?經過昨夜的雨疏風驟,海棠花可能早已是“綠肥紅瘦”了。通過“卷簾”引發的一場對話,更體現了主仆關系的親密之感。或是趙明誠,夫妻之間的對話也更顯爭強好勝的俏皮之感。在這里,“卷簾”雖為惜花之意,卻也映射了閨中小姐的愉悅心情和閑適之思。
在《浣溪沙·小院閑窗春色深》中,一句“小院閑窗春已深,重簾未卷影沉沉”將閨閣女子的惜春之情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也因此為后人頻頻稱贊。盡管春色已深,但因細風疏雨,詞人不能一覽春色。此時未卷閣簾,更顯室內“影沉沉”。屋中百無聊賴的少女靠著窗子,似乎有滿腹心事,卻又沉默無語,只是對窗彈著瑤琴,又為院中經受風雨的梨花默默擔心。在此處,“未卷之簾”更襯托待字閨中的少女的閑適慵懶,全詞雖有愁思,卻也是顯現閨閣女子惜春的閑思之愁。
(二)思念丈夫的離思之愁
在嫁與趙明誠以后,二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在此階段,李清照的生活無疑是美滿而幸福的。但因父親李格非被罷官,李清照被迫暫時與丈夫分離。后來趙明誠出仕,二人經常或長或短的分離,種種因素讓李清照充滿了對丈夫的相思之愁,而這種離思之愁,也恰恰成為李清照愛情詩詞的創作源泉。在隨父親回到原籍明水的這段時間,李清照寫出了流傳千古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一句“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簾”在西風的吹拂下隨風飄蕩,“簾”內的佳人思念丈夫,滿目愁容,少婦比待嫁的黃花女子更加消瘦。一簾一人,相互映襯,將離別的愁緒書寫得淋漓盡致。在這里,“簾卷西風”,雖然是抒發重陽賞菊孤獨寂寞的愁緒以及思念丈夫的離愁之情,但卻是幸福而甜蜜的相思之愁。
在婚后,趙明誠負笈遠行,異地為官,二人不得不再次分別。寫在此時的《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梅花的影子透過稀疏的月光投射在門扉上,黃昏之后,月色爬上了夜空,疏淡的月光鋪滿了大地,也鋪滿了簾子,簾上的疏淡月色,寫出了初春月夜的靜謐幽美。簾內的婦人思念遠方未歸的丈夫,思緒波蕩。簾外月光和簾中之人,更襯托出一種凄涼之感。同樣是寫春惜春,但與待字閨中的少女的閑思之愁不同,這次是對遠方入仕的丈夫的熱切呼喚,表達了對丈夫歸來期盼的喜悅之情。在這里,透過“鋪淡月”的“疏簾”,訴說了對丈夫的相思之愁。
縱觀李清照的愛情詞,大多數人都認為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妻二人伉儷情深,但其實有學者解讀,趙明誠在對待與李清照的愛情中,實際上是存在著不忠和二心的。這一點在李清照的愛情詞中也能看出,她或明或暗地透露出對趙明誠的一絲“愁怨”。
譬如在《多麗·詠白菊》中“似愁凝、漢皋解沛;
似淚灑、紈扇題詩”,一連用了“漢皋解沛”“紈扇題詩”兩個典故表明被棄的女子的悲嘆。透過“簾”去看李清照之怨,從《滿庭芳·小閣藏春》中的“日影下簾鉤”也可見一斑,日影移上簾子,作者這才意識到已至黃昏。詞中雖然是詠梅,但實際上卻是借梅自比,“簾鉤”在春風中飄搖,和女子一樣形單影只,孤冷凄清。不同于待字閨中時惜春的閑思之愁,也不同于新婚甜蜜思念丈夫的相思之愁,而是落寞生情,冷清寂寞的愁思之怨。
又如《鳳凰臺上憶吹簫 · 香冷金猊》中的“簾”,“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任憑華貴的梳妝匣落滿灰塵,任憑朝陽的日光照上簾鉤。在秋日之景中,“簾鉤”在秋風里孤寂的飄搖,也如詞人孤寂的一聲悲嘆:“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實實在在只是留下了“一段新愁”,到最后,只是“樓前流水”“念我終日凝眸”,僅僅這一句,便寫盡了詞人的凄涼心境。
二人雖然情深意篤,但卻沒有子嗣,這難免也會成為夫妻之間的一塊心病。根據陳祖美先生的說法,趙明誠或確實有著納妾的事實。雖然并沒有直接證據能夠表明,李清照也沒有直接寫出,但這無法言說或許也是她的愁思之一。也是從這一時候開始,李清照的詞風從原先的雋永真摯走向愁苦跌宕,而這種風格也延續到了她的晚年。
二、“垂簾”——國覆夫亡的哀思之愁
當“簾”垂下的時候,就像一道厚厚的屏障,將屋內與屋外隔開,也將屋內之人和外部世界的交流隔斷。“垂簾”雖然能讓人不受外界的困擾,但卻也是詞人為自己設下的一方帷幕,在自己的心中樹起了一座無形的高墻,在這片天地里,鐫刻著李清照的悲涼、無奈的愁思。這一時期的李清照,可謂是“不幸之至”:舊都覆亡,丈夫去世,家產盡失,膝下無子,年事已高,孤身一人居住在臨安,本以為能與張汝舟共享晚年之樂,誰知張汝舟只是貪圖幾箱珍寶,有時甚至對李清照大打出手,為了“休夫”,李清照又經受了牢獄之災。可以說,在這時的“簾”之垂態,無疑寄托了詞人不必“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國覆夫亡的哀思之愁。
如在《訴衷情·夜來沉醉卸妝遲》中的“簾”是這樣的:“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夜晚寂靜無聲,明月留戀難舍,翠簾低垂。不同于其他的詠梅詞,李清照選取的是殘梅,正是殘梅將已是“沈醉”的詞人“熏破夢睡”,沒有辦法在夢中回到遙遠的故鄉。夜深人靜,低垂的“翠簾”襯得夜色更顯幾分靜謐。簾幕低垂,作者心情也同樣低落,全詞無愁字,卻又字字在說愁:國破家亡,流落他鄉,一腔哀思之愁,全借著殘梅而發。
又如《南歌子·天上星河轉》中的“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天上的銀河轉移,人間的簾幕低垂。天上的牛郎織女尚且有相會之時,而李清照與趙明誠卻天人永隔,再也無法相見了。一句“舊時天氣舊時衣”,天氣如舊,衣服也如舊,可此時的情懷,卻再不如舊時了。此時的簾幕低垂,也正如詞人心中的悲傷,外在的景物似乎一切如舊,可經歷過國破家亡、夫喪身零的種種苦難又怎能如舊呢?在這里的“垂簾”,也正是作者撫今追昔、感慨萬千的相思的哀愁之緒的化身。
或是如晚年流寓江南所作的《永遇樂·落日熔金》,一句問“人在何處”,正是流露出流落他鄉的孤獨之悲,又因為經歷過太多變化,所以即使是元宵佳節,也會擔心突降風雨。回憶往昔盛景,到如今物是人非,歷盡滄桑,不同于之前的“垂簾”,最后只是一句簡單的“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詞人居住的環境并非深宅大院,而是臨街修建的淺狹之屋, 其生涯之淪落潦倒可想而知。b一個“簾”,隔開的卻是兩種世界:“簾”內的人們家庭團圓,其樂融融;
“簾”外的人卻是歷盡苦難而形單影只,將相思之愁、思鄉之愁、孤獨寂寞之愁集于一身。僅僅一個單薄的“簾”,卻承受了詞人失落與無助的厚重負擔,這也是不加修飾的“簾”所能表達的最大悲傷。
作為婉約派代表的女詞人,李清照的一生無疑都與“簾”密切相伴。在李清照的詞作中,“簾”已不再是普通的客觀實物,而是承載了其無數心事與情感的具體意象。“卷簾”之時,李清照是閑適相思的愁;
“垂簾”之時,李清照是神傷哀思的愁。透過不同形態的“簾”語,實際上也是詩人不同時期的心語。
a 趙梅:《重簾復幕下的唐宋詞——唐宋詞中的“簾”意象及其道具功能》,《文學遺產》1997年第4期,第41頁。
b沈祖棻:
《宋詞賞析》,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80頁。
參考文獻:
[1] 陳祖美.李清照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作 者:
姚金宜,哈爾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