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字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字篇一
提到端午,首先想起的便是那甜甜的、糯糯的粽子。把箬葉卷成錐狀,放入糯米、紅豆,將剩下的葉子反復翻折,用繩子系緊,一個小巧的粽子便出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抱石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人們為了不讓蝦蟹傷害屈原的遺體,便往水中投入飯團。后又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于是把飯團包在櫟樹葉中,這才發展成了現在的粽子。
去年端午,我也參加了包粽子的活動。大清早,粽葉的香味彌漫在我的床邊,勾著我的腳來到了樓下。家里人早已經熱火朝天地包起了粽子。當我也開始將糯米填入箬葉中時,它卻總是調皮地漏出。旁邊的阿姨看見了,拿過我手中的粽葉,將糯米倒回盆中,重新折卷了一次,遞給我:“圓錐的尖端要有一個小折角,這樣糯米酒不會跑出來啦!你再試試。”我這才發現每一個粽子上都有一個四四方方的折角,就像四面小旗子立在粽子的頂上。
知道了這個竅門,我越包越起勁,一口氣完成了十來個,一排擺在圓桌上。看著這一個個挺著大肚子的大粽子,我的嘴角也漾起了一抹滿意的笑。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粽子的美味在回味,清脆的童謠在耳邊回蕩。我喜歡吃粽子,喜歡過家鄉的端午節!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字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字篇二
端午節快到了,往年的這個時候,奶奶總是找上街坊四鄰一起去河邊采摘蘆葉,滿載喜悅回來后便不顧一身勞累如同給妹妹梳頭一般把葉子一片一片捋順,用凳子面押好,就等到時候買黏米包粽子了。每年奶奶親手包的粽子特好吃。
年年端午節,今又端午節,但是我沒有看到奶媽忙碌身影。帶著好奇,“小饞貓”的我和奶奶談起了端午節。
“奶奶,端午節快到了,您怎么不去采蘆葉了?”邊說邊用雙手從背后抱住奶奶脖頸。
奶奶回頭看了我一眼,四目相對,慢條斯理的說:“孫子,不是奶奶懶了不想采摘,奶奶總是覺得每年都是這樣:包粽子,吃粽子,是不是也應該改一改了。我們國家把端午節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就是為了包粽子吃粽子嗎?”
這時母親從地里回來,見我纏著奶奶,便嚷道:“回屋子做你的作業,奶奶的身子骨那禁得起你這個“小肥豬”這么折騰呀!”我向媽媽扮了一個鬼臉,笑嘻嘻地從奶奶身邊走開了。
回到屋里,我在回想奶奶的話,人們為了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便往汨羅河里投粽子,后來就有了吃粽子的習俗,以此來紀念屈原。屈原的縱身一跳,其錚錚鐵骨的形象有目共睹。我們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我們是不是還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祭奠屈原呢?
我想:我們在弘揚端午節文化的同時,應該祭奠屈原、弘揚和學習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才是我們21世紀現代人過端午節的真正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