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做包子二年級字篇一
;現實中絕沒有這樣開店的老板,如果有,他那個“幌子”恐怕也早就被人踢下來了。可文壇有,文壇就有這樣的包子鋪。俗話說:客大欺店,店大欺客。文壇的這家包子鋪就是一家“大店”,大到了有“中國綜合性文學最高獎”之稱,它就是以魯迅名字命名,每四年評選一次的“魯迅文學獎”。
“魯迅文學獎”共設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評論、翻譯七大獎項。在當代文學的幾大體裁中,唯獨雜文不單列,并到散文之中,這種合并同類項的做法就像把林黛玉與劉姥姥算做一家人,反正她們都是女人,不用再細分了。不知這算幽默還是算荒唐。
古代有把無韻之文統稱為雜文一說,當下的組委會就逮住了這一條比木乃伊還古老的說法,好像就找到了散文、雜文是一家的理論根據。可每一個稍有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現代雜文從1919年之后就是一個完全有獨特文體與語言風格的現代文學品種了。不信你讓一個中學生分別寫一篇散文和一篇雜文,他下筆的第一句話就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語言風格,就更別說雜文與散文之間內質的根本區別了。
說到底,就是這家大包子鋪不想賣包子,因為雜文這個包子惹過禍,雜文這個包子褶子雖說不難看,可是餡兒有些苦。如今某些權威的口味都順著生理的基因來,喜歡甜食,拒絕辛辣與苦澀,可雜文這種文體天生就不是報喜鳥,長著一張烏鴉嘴,誰要貼上雜文,萬一招惹來麻煩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于是這家“大包子店”就盡量淡化雜文這個品種。已評出的六屆魯迅文學獎,就是不讓雜文作品獨立參評,合并后已有兩屆讓雜文空缺,剛剛揭曉的第六屆又沒有雜文集獲獎。
其實,老夫不是主張雜文家們非要爭魯獎這個名分。像“茅盾文學獎”,人家評委會開明宗義就說了,“這是長篇小說獎”,就沒有詩人再去湊熱鬧,連寫中篇小說的人也沒人指責“茅獎”為什么不評中篇?像冰心散文獎,就沒有寫雜文的人也非要去參評。“魯迅文學獎”不把雜文放在首位也就算了,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借用魯迅的名聲干文學事業也算是對魯迅的尊重了,可最大的尊重是對一個人精神與靈魂的折服,而不是把他供在神龕之上,給個香火繚繞糊弄人,這邊卻已經另立門戶了。
魯迅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知識分子,他的雜文是對我們國民性暗角里藏垢納污的洗滌。而如今的文學界怕雜文、不評判,沒有傲骨做靈魂的當代文學與魯迅精神相去甚遠。
雜文什么時候也引吭高歌“新基調”,變成了一道有餡的甜點時,我估計就能“另挑門戶”獨自參評“魯獎”了。
【原載2014年8月17日《潮
州日報·百姓話題》】
插圖/魯迅文學獎對得起魯
迅嗎?/王偉賓
相關熱詞搜索:;做包子二年級字篇二
今天,我聽奶奶說:“要去做包子。”我趕緊來到奶奶家,協助奶奶做包子。只見奶奶手里拿著一些咸菜和一些豆沙,早已站在門口迎接我的到來。
我們來到包子店,只見一層層的蒸籠里放滿了熱氣騰騰的包子。蒸籠們整整齊齊的排列著,足足有兩米多高,要想拿到頂層的包子還要用梯子爬。
奶奶將包子餡遞給廚師,廚師接過餡,從面粉機中取出一小塊面團,用手細細的揉搓,然后用木輥將面團壓成了一個面餅,再用筷子夾了一些餡,最后用手抓著那個邊一點點的撅在一起,圍上花紋,包子做成了。
接著,用同樣的方法一個個包子陸續誕生在廚師的手中。
我熟練的拿起紅章粘上紅色,在每個包子上都點上了紅點,一個個又白又胖的包子呈現在我的面前,好不誘人,我真有點垂涎三尺。
經過了3個多小時,包子終于熟了,我迫不及待的拿了一個包子,“啊嗚”一口咬下去,又香又肥,真好吃啊。
做包子二年級字篇三
今天戶外課,老師帶我們去稻香博物館做可愛的豬仔包。
首先,老師給我們看怎么做豬仔包,老師做完,我去看了一下。豬仔包外形圓圓的,耳朵尖尖的,就像貓耳朵,小豬的眼睛就是一個個小芝麻,小豬包的鼻子是橢圓形的。
開始做小豬包了,首先,壓扁面團,再把邊搟干,然后,把豆沙包住,再把豆沙壓扁,捏起來。最后,用水把鼻子眼睛耳朵沾起來。我的小豬包做好了,老師把小豬包拿去蒸了。
小豬包蒸好了,老師把小豬包裝進盒子里,我還問了一下,味道可真香。
小豬包的作用可多了,小豬包美觀,讓人有食欲感,還能充饑。
小豬包真可愛呀!
做包子二年級字篇四
今天上午,奶奶說給我們包包子吃,說完她就開始動工了。奶奶先和好面,奶奶和好面后,蓋上一層保鮮膜,等待面發酵,奶奶拿出一塊肉,開始拌餡,先切好肉,又切了一些蔬菜和蔥放到肉餡里,最后放入各種調料,把肉餡兒攪拌均勻就行了。
媽媽和奶奶一起包包子,媽媽把面團揉成一個蛇形的長條,再用刀切成一個個劑子,然后搟成面皮傳給奶奶。媽媽搟皮可真熟練,不一會兒就搟了好幾片面皮。奶奶包包子也很熟練,先挖一大勺餡,然后一捏一捏,把口封住,這樣一個胖嘟嘟的包子就包好了。她們配合的井井有條,不一會兒就包好了好幾個包子。
媽媽看我看得那么認真,就讓我也包一個,我學著媽媽的樣子,搟面皮,可我搟的不是圓形,而是正方形,接著又學著奶奶的樣子把餡包進去,我包的包子特別丑,媽媽看我很沮喪說,不管什么樣子的包子好吃。
包的差不多夠吃后。媽媽把包好的包子上鍋蒸幾分鐘就可以吃了。我在客廳里都能聞見香味兒。蒸好后我拿起一個包子就吃,包子皮薄餡多特別好吃。
我嘗了一口我包的包子,跟媽媽包的包子的味道一樣,只是外表有些難看。第一次包的包子,雖然不怎么成功,但我會繼續加油的。
做包子二年級字篇五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在美食方面的智慧絲毫不遜于其他,這一點從世間佳肴的不計其數足可證明:滿漢全席、佛跳墻、過橋米線……光聽名字就很高大上。但林林種種的美食里,我卻獨愛包子,尤其是媽媽做的包子。因為它有一種特別的調料。
對包子的獨愛,要追溯到我能記事起。兒時的我,不知是胖胖的臉像包子,還是白白的包子像我的臉,我和包子就像是老朋友似的惺惺相惜。白天見著包子就想吃,晚上夢見包子就直流口水,于是,我天天讓媽媽給我買肉包子吃。我甚至要求媽媽把我的小名改為“包包”。雖未如愿,但也毫不影響我對包子的喜愛。而這樣的“幸福”生活卻在小學三年級時被媽媽“無情”的剝奪了。
媽媽不知從哪里得到信息,說外面有些肉包子的餡是用“亂七八糟”肉做的,所以就再不給我買包子了。這樣一來,我就完全斷絕了與包子的聯系。于是在渴望包子中度過了大半年,甚至在一些晚上我都在囈語著:“我要包子。”為此,媽媽踏上了做包子的`旅途。
常言道:看者容易做者難。別看包子就那么一個圓乎乎的樣子,單說發面就不是件容易的的事。記得媽媽第一次宣布要做包子時,我們全家搞得很隆重,還擺好酒杯,準備大慶一番。可誰知,揭開鍋蓋,媽媽傻了眼,我更是心都涼了半截。那籠里的包子分明又黃又瘦,而且還有深黃色的斑點,勉強吃了一個,既酸又澀。原來,媽媽用老面發得過了,就加了點堿,結果堿又沒有揉勻,最終面還是沒有發起來。媽媽有點難為情,給我和爸爸一人煮了一碗面。后來我才知道,那包子,媽媽一人吃了兩天。
從此以后,媽媽除了在網上查資料,還去請教那些老師傅,并專門拿了個本子來作記錄,有時深夜了看見媽媽還在揉面,凌晨又開始上籠……直到有一天,那白白胖胖的包子終于呈現在了我們的餐桌上。顧不得它會燙手燙嘴,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一個大包,實在是太燙了,我是左手傳右手,右手傳左手地來回握著它,即便是燙了點,但當手和包子皮接觸的一剎那,立馬感到彈彈的,像嬰兒的皮膚,輕輕一按,像我臉上的酒窩。輕輕一咬,一半面一半餡搭配得恰到好處,面香伙著肉香在湯汁的配合下立即是滿口流香,嘴香胃暖,我一口氣連吃了三個,而媽媽一直站在旁邊看著我笑得合不攏嘴。看著媽媽的笑容,我才突然發現,曾幾何時,媽媽的眼角平添了許多縐紋,再多的青絲也掩蓋不了那絲絲的白發。我終于明白,今天的包子為什么特別好吃,因為它有一種特別的調料——媽媽的愛。
桌上包子的熱氣還在不斷上升,飄香四溢,空氣中彌漫著包子的味道,但我更品出了媽媽的味道,母愛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