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字篇一
今天是星期天,我在家里讀《中華傳統美德格言》這本書,我讀了以后,覺得受益非淺。特別是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句格言,對我的教育意義最大。
這個格言后面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說的是:范仲淹是北宋時大文學家。一次,他寫了一篇文章,對自己的文章十分滿意。后來他的朋友李泰伯看了文章,建議把“德字改成“風字,這樣做既可以與前邊的“云山、“江水相呼應,并且更有韻味。范仲淹覺得李泰伯言之有理,便接受他的意見。經過這個故事,更可說明,當自己有了令自己滿意的成果,應當不恥下問,向人多請教。無論是誰,只要有學問,都該去向他們請教。
我平時就沒有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一點。正因為這樣,我還失敗過呢。記得有一天,我正在做奧數題,做著做著,一道題把我給難住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可我還是一邊思索,一邊在草稿紙上比劃著:“一定要把這道題給解出來。大約過了十分鐘,突然媽媽回來了,看到我正在做題,就不打擾我了,可又看見我愁眉苦臉,問我:“怎么了,解不出來了,我跟你一起解,好嗎?“不用了,我自己做。我答道。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還是沒有把那道奧術題給解開。
媽媽又走了過來,看了看那道題,思索了一會兒,“我知道了!媽媽說道。她把那道題的解法和意思全部告訴了我,我這才豁然開朗。還有一次,我記得我畫了一幅畫,自己認為畫的'很不錯,就得意洋洋地拿給愛畫畫的妹妹看,妹妹看了以后說:“畫得真好,我還畫不出這樣的畫呢!我高興地笑了,妹妹也高興地笑了。妹妹又仔細地看,她說:“哥哥,你好象有一處地方畫錯了。“哪里?我看看。我說。妹妹指著畫說:“你畫得是春天春意盎然的景象,可吹的是西北風,這可是牛頭不對馬尾了吧。“哎呀,我真粗心啊!妹妹你真仔細啊,你可以做評畫專家了。我贊嘆著。妹妹“哈哈地笑了。
我讀了這本書,真是大有收獲。我以后一定改正這個缺點,一定要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那我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使自己更加完美。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字篇二
五千年的風霜雨露,造就了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五千年的陰晴圓缺,鑄就了五千年的傳統精神;五千年的.日出日落,釀造了博大精深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因孔孟思想而燦爛。孔孟的思想、孔孟的學風、孔孟的精神對我們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他主張學習要溫故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告訴我們做學問要有誠實的態度;“仁”是他學說的精髓,他主張“愛人”,認為統治者應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對后世的影響極為深遠,他就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堅持“人和”勝于一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張“得民心者得天下”;“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義者也”,他提倡做人要做到“舍生取義”。他反對一切戰爭,認為“民貴君輕”,認為統治者應輕徭薄賦,實行“仁政”。他還主張按時令砍伐樹木,不過分捕撈魚蝦,他希望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思想,對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他就是儒家學說的另一位代表——孟子。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字篇三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后句含意深刻,使人大有所悟。
倘若柳公一味效法于顏體,而不顧其弊端,那么可能現在就不會有相提并論的“柳骨顏筋”。那該是多么遺憾啊!
思古及今,改革之風已靡及中華大地,要改革就必須開放,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但“開窗”雖好,不免有蒼蠅蚊蟲飛進來,這就需要我們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的頭腦。可就是有一些“失其本性”的人,沉湎于西方物質享受之中而不能自拔,更有甚者,為腐敗的糟粕所毒害而鋃鐺入獄。他們因為“不善而從”,終成咎由自取的可悲者。
由此可見,對待一切事物,我們要運用“擇善而從,不善而棄”的標尺,放開眼光去學習和處理,只有這樣才能有所突破;反之甚至會身陷泥潭,一誤再誤!
那么如何才能“擇善而從之”?讓我們再看柳公權的例子。顏魯公弟子百人,卻沒有一人像柳公權那樣有所建樹而流芳百世,這是因為身為唐朝大臣的柳公權博學而勤勉,注重錘煉“字外功夫”,因此他站得高,望得遠,能夠發覺顏體的優點與微瑕。其優點,從接受到孜孜不倦地實踐,成為自己的優點,其微瑕,則予揚棄,并在這基礎上進而創造出自己的風格。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字篇四
——題記
《論語·衛靈公》中記載,孔子的學生子貢問了老師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八個字解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說,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學會寬容。
寬容在我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為人處事的重要原則。
古人尚能如此,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我們更需要調整自己心態,調整好與他人的關系,學會寬容。
《北京日報》曾刊登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車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員讓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難堪,不去擦。女售票員給了他個臺階下,自己用紙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給報社寫了一封信,表示向這位售票員道歉。這件事啟示我們:“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風平浪靜。”得理也讓人,寬容的感化作用常比劍拔弩張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結果不難想象。
然而,現實生活中,真正做到寬容談何容易!有很多時候,他會為一絲一毫的事情而斤斤計較,耿耿于懷。事情已經過去了,而他還是老在那想,這么可惡的事情我怎么可能原諒它呢?然后就是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不斷的從中受到傷害,難以自拔!有時甚至要發誓“報仇”!哎,仔細想想,何必呢?讓自己整天活在過去的種種痛苦和仇恨中,這樣的生活是多么悲哀!
那么,怎樣才能學會寬容呢?
首先,寬容需要溝通。當自己與他人發生矛盾或誤會時,要主動與對方交談,認真傾聽對方的訴說。這樣,才能溝通彼此的思想,從而消除誤會和隔閡。
其次,寬容需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要想。積極地換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們就更容易寬容別人。
再次,寬容需要忘卻。克制性的寬容,不是真正的寬容,它不能祛除感情傷口上的膿水,醫治感情上的創傷。只有那種不記、不究的寬容,才是真正的大境界。
什么叫“半部《論語》治天下”?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認為:《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有時候一兩個字,就夠我們用一輩子了。“其恕乎!”──就一個“恕”字,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人生坐標;就一個“恕”字,就是我們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電圖,是這個世界的一張美好的通行證。
讓我們學會去寬容別人吧!該放下時且放下,人與人能寬容相處,我們的生活將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