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端午節日記字端午節日記英語篇一
過端午節的時候要干什么呢?當然是要賽龍舟、吃粽子嘍!
其一,多了許多熱鬧氣氛;其二,可以和許多人分享我們的快樂。
老家的人很勤勞,咱們也是懂得勞動最光榮的好孩子。所以,每當端午節的時候,老人家們非要自己親手包粽子。說做就開始,我們“啪”地一聲打開了倉庫的大門。取來糯米、粽葉、紅豆沙和糖,我們就開始做了。奶奶教我們把粽葉鋪平,再把一大勺糯米在粽葉上抹一圈,并撒上白糖,粽子的外面就做好了。我想:里面不就是裝紅豆沙唄!裝完了再把粽葉用繩子綁起來就可以了。誰知,我把這一頭包好了,那一頭又流出來了。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個粽子給包好。
吃粽子了,奶奶端著一大盤粽子來到餐桌前,大家一看到粽子,個個垂涎欲滴,也不管是不是很燙,拿起來便迫不急待地大吃起來。大家吃著粽子,臉上溢滿了幸福。
端午節自己做的粽子,原來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粽子!
端午節日記字端午節日記英語篇二
過了元宵節,就盼端午節。其間雖然也有清明節、五一節,甚至六一兒童節,但只有端午節才是與吃有關的——小時候,我們最開心的事就是吃和玩,其他的,一概沒有大興趣——所以,我們又把端午節叫棕子節。聽大人講,吃棕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但總也搞不明白,本來是怕魚吃了屈原,而把棕子投到江里給魚吃的,怎么變成人吃棕子了?至于為什么要紀念屈原,那就更不明白了。
打棕葉是件快樂的事。左鄰右舍的男孩女孩,大家一喲喝,就提著籃子上路了。嘰嘰喳喳一路走過縣城的大街,像郊游,像野營。大家由近及遠,見了葦塘就一擁而上,像蝗蟲吃莊稼一樣會“吃”掉能夠摘到的所有葦葉。別看蘆葦塘很大,能摘到的好葦葉卻不多,因為又大又好的葦葉都在深水處。大家圍著葦塘周邊轉,先摘大葦葉,再摘小葦葉。摘完了,再朝更遠的地方走。常常是,越走葦塘越多,葦葉越摘越大。于是扔掉一開始摘的相對小的,滿載而歸的是又大又肥嫩的葦葉。
棕葉打來,大人夸了幾句后,就忙著將棕葉捆扎成一把一把的,放在洗衣服的大木盆里浸泡,用不了的棕葉送鄰居。
我們把包棕子的糯米叫黏米。黏米平時買不到,只有端午節時,才有定量的供應。現在記不起一家人可以買到幾斤黏米了,但肯定是僧多粥少,因為包棕子時,常要在黏米中加一些普通的大米。母親說是摻和一下,不要太黏了,其實還是純黏米的好吃。每次包棕子,母親總會用純黏米請手巧的鄰居包上十來個小巧的棕子,做上記號,每人分兩只品嘗。哈,那個黏啊,那個香啊,那個軟啊,在紅棗和白糖的作用下,是一輩子都忘不了的也不會再吃到的美味。
黏米也要提前浸泡。棕葉和黏米泡透了,就要開始包棕子了。包棕子是巧活,不會包棕子的四處請人,會包棕子的四處出擊。大家團團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拉著家常里短,包著棕子,洋溢著的是濃濃的鄰里情。
煤爐煮棕子火候不行,臨時支起地鍋,吃罷晚飯就將棕子上鍋,烤起旺火來煮。煮開后,再用悶火整夜慢慢煮。煮的時間越長,棕子越黏越香越好吃。但嘴饞的`我們,總是流著口水圍著地鍋團團轉,還不斷地對著母親叫著“熟了吧熟了吧,早該熟了吧”,母親被纏得沒法,只好隔個把小時,撈出一個來,大家分吃,一直吃到睡覺。
天剛亮,母親就揭開地鍋蓋,立時棕子香味直刺腦門子,大家從酣睡中一躍而起,奔向院子中的地鍋。這時地鍋邊已擺上小方桌,棕子剝好放在盤子里,桌子中央,是盛白糖的小碗,還有煮熟的雞蛋和大蒜頭——為什么棕子節要吃雞蛋和大蒜頭,一直是個謎。棕子隨便吃,而雞蛋和大蒜頭,每人最多分三四個。吃飽了棕子,大家拿著雞蛋和大蒜頭,和左鄰右舍的孩子們,邊吃邊玩去了。而母親,則端著棕子挨家去送,當然,鄰居家的大姨大嬸大娘們,也是如此。
用過的棕葉是不會扔的,洗凈了十片一把扎起曬干,掖在鍋屋的梁頭上收藏起來,等明年端午節再用。據說老棕葉味道特別,至少可以用三年呢!
我下放時的村子,兩面環水,棕葉是我從未見過的好,于是摘了一大化肥袋,送回縣城的家里,分給左鄰右舍。大家齊夸鄉下棕葉好,夸我能干。
端午節日記字端午節日記英語篇三
端午節是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節日。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包一個‘中山鹿豆布朗:’。圓棍粗如臂膀,用鮮竹葉捆綁。里面有食材,有咸粽子和甜粽子兩種口味。甜粽子有蓮子、紅豆沙、栗子仁、棗泥,咸的就是臘肉、燒雞、蛋黃、扇貝、香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鍋里煮。粽子煮好后,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味,溢出整個廚房。
解開藤條,剝下粽子的葉子。紅粽子藏在甜粽子里,而咸粽子里的白粽子充滿了蒸汽,散發出一種特殊的熱氣騰騰的棕色香味。兩個粽子放在一個盤子里,活塞上放著兩顆閃閃發光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剔透,很有幫助。最讓我愛吃甜食的是波爾多那樣的甜粽子。端午節的時候,一家人包了一大堆粽子,總會送一大包給親朋好友。其他人也給了我們裝在自己包里的粽子作為感謝。所以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家總是會有經期從外婆家帶來的無盡粽子。
西施在端午節住了很長時間,看著酒店大樓前的吹風機。當大家騷動起來的時候,雷玲玲、獸頭凌微微噗嗤一聲。突破出類拔萃的人,跳浪爭鳥飛回來。龍剛不相信,所以他贏得了冠軍。這是唐代趙露寫的《競渡詩》。突出了龍舟比賽的宏觀場景。但是,在我的家鄉廣州,端午節也有劃龍舟的習俗,俗稱“龍舟”。端午節的時候,村里會組織一個小型的“龍舟”比賽。每個強壯的男人都必須參加,而女人則靠在一邊觀看。六艘狹窄細長的船,前面有一個大龍頭。十多人坐在一起,奮力向前劃水,努力成為第一個到達終點線的人。雖然雨下得像針一樣大,但船上的人都濕透了,分不清是汗還是雨,但也沒關系。在這個關鍵時刻,贏得比賽很重要。劃過龍舟的男人,中午會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里,吃一頓豐盛的“龍舟飯”。然而,我們村的婦女沒有參加。所以,不知道什么菜,因為我是女生。
村里的“龍舟”太幼稚了!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過癮。看電視直播的龍舟比賽。在廣闊的江面上,20多條“傳統龍”展開了角逐。長長的龍舟上擠滿了肌肉鼓鼓的大個子。鼓手在中間,前面的人在歡呼,響亮,霸氣。肅然起敬。天下著毛毛雨,河水洶涌澎湃。在這里,男人勇敢堅強,這很棒!在北方,“扒龍舟”的習俗并不常見,因為北方的河流沒有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沒有南方的轟轟烈烈。這就是我家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
家鄉的端午節,你給了我多少歡樂和喜悅!端午節香,龍舟響,是的男人雙!端午節流露出真正的故鄉情懷,是一個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愛國精神的敬仰和贊美。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里有一種特別的滋味。
20xx年,又一個新的端午節來了。我懷著一顆向往、期待和激動的心迎接你。
端午節日記字端午節日記英語篇四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是一首關于端午節的兒歌,每當小朋友唱起這兒歌時,人們就知道端午節要來臨了,全國各地方為了慶祝端午節的到來,都會根據家鄉的風俗習慣開展活動,紀念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風俗: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掛艾葉菖蒲:以艾葉懸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榻,有驅魔法鬼之神效。在端陽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長生,漢武帝欲求長主之術,曾吃菖蒲兩年。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趕迫拯救,是為尤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臺灣開始有尤舟競渡是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由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均舉行尤舟競賽,香港有競渡之舉,近英國人亦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全國各民族都有各自的風俗習慣,組織的活動也差不多都是以上活動為主。
端午節日記字端午節日記英語篇五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我們中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相傳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楚國大夫、著名愛國詩人屈原。
我們老家過端午節的時候,家家都在門的兩旁掛上艾草和菖蒲,用來避邪,小孩子胸前還要掛上染紅的咸鴨蛋,戴上用彩色絲線縫制成各種形狀的香囊,以求吉祥。
過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國南方各地共有習俗,只不過粽子的做法,各地都不相同,有的地方用芭蕉葉包粽子,有的地方用荷葉包粽子,江浙這邊有些地方用蘆葦葉包粽子,而大多數地方都是用一種專門可以用來包粽子的竹葉,這種竹葉除用來包粽子,以前還用來做斗笠和漁舟上的雨篷。粽子的形狀也有差異,有些地方做成長方形,像個小枕頭,大多數地方都是做成四棱形。我太婆說過,做成四棱形是喻指古代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靈,護佑屈原大夫平安。包粽子除了用上等圓糯米,里面的餡也是不一樣的,有棗泥的、豆沙的、咸蛋黃的、肉餡的……我們家包粽子是用肉餡加花生米做的,十分好吃。
每逢端午節,家家還要把屋子打掃干凈,灑上雄黃水,防止毒蟲茲生。我聽爺爺說,過端午節還要喝雄黃酒。因為爺爺曾經看到過一條資料,說喝雄黃酒對人體有害,所以,我們家不再喝雄黃酒了。
過端午節那天,我國南方各地還要舉行賽龍舟活動。我們老家江西撫州的風俗是每年農歷五月初八,都要在撫河舉行一次臨近鄉村的龍舟大賽,冠、亞軍還要頒發獎狀和證書,同時還有一些物質獎勵呢。
賽龍舟可有意思了,每條船上除了20人左右的槳手和一個舵手外,我們老家龍舟的.船頭上還要放一面大鼓,船尾放一面大鑼,用鑼鼓指揮槳手們行動一致,鼓聲,鑼聲“嘭”落槳。因此,劃龍舟比賽時,河面上鑼鼓喧天,加上兩岸觀眾的吶喊聲,真可稱得上熱鬧非凡。我們xxx舟隊,還在國際比賽中得過冠軍呢!
20xx年x月x日
端午節日記字端午節日記英語篇六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傳統節日——端午節。在這天我們要吃粽子,玩龍燈,在家門口掛菖蒲和陳艾,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今天,麓山國際社區為業主們舉辦了盛大的游園活動。
孩子們穿上節日的盛裝,有的手拿五彩粽子,有的佩戴香包,還有的身上掛著菖蒲,個個喜氣洋洋,臉上洋溢著歡快的笑容,紛紛涌向會所。
在會所大廳的一角,聳立起巍峨雄偉的攀巖墻。許多小朋友們爭先恐后地向上爬。看著小朋友們快樂的樣子,我也擠進人群排隊。輪到我了,我迫不及待地拴好保險繩,開始手腳并用地向上爬。一開始,我很順利地爬了三格。可當我爬到第三格時,發現上面的攀巖石釘間距越來越寬,我的手怎么也夠不著了。心開始像一只小鹿又蹦又跳,頭腦一片空白。往下一看,哎呀,黑鴉鴉一片人頭。突然,手一松,我便懸在了空中,繩索帶著我不停地晃動,讓人感到毛骨悚然。我并拼命大叫:“放我下來。放我下來。”工作人員對我說:“堅持就是勝利,續繼往上爬吧。”可我還是不敢,不爭氣的金豆豆噼哩啪啦地落了下來。工作人員無可奈何地把我放了下來,觀眾們也用惋惜的眼光看著我,我紅著臉擠出了人群。
舅舅不停一安慰著我,把我帶到一排籃球電玩架下,許多孩子也在這里排隊投籃。我的舅舅天生喜愛打籃球,他丟下我,不由自主地走進了長長隊伍中。輪到他了,他挪動著笨重而又肥胖的身體。在籃球架旁,舅舅的身體幾乎占了整個籃球架,胖胖的舅舅投著籃,身子一晃一晃,簡直就像羊群里白大狗熊,又滑稽又好笑。看著他,我高興地笑了。
今天是快樂的一天,節日是快樂的,我也是快樂的。
端午節日記字端午節日記英語篇七
我的家鄉在黑龍江省尚志市,是為了紀念抗日英雄趙尚志而命名的。我家鄉的端午節也是與眾不同的。
還記得那是小時候,有一年媽媽領我回老家過端午節。那天早晨,我正在睡覺,媽媽忽然叫我起床。我問媽媽:“天還沒亮,那么早起床干嘛呀?”媽媽說:“今天是端午節呀!媽媽要帶你去看看這里的人們是怎樣過端午節的。”我高興極了,馬上穿好衣服,跟媽媽出發了。
我們坐著舅舅的摩托車來到了一條河邊。這時河邊已經有好多人了,他們拿著毛巾在洗臉。我好奇的問媽媽:“為什么有這么多人來到河邊洗臉呢?”媽媽說:“這是祖輩傳下來的習俗,每年端午節這天太陽沒升起來的時候,人們都來河邊洗臉洗眼睛,這樣一年眼睛都會明明亮亮的。”真有意思,我們也恭恭敬敬地洗了一把,覺得涼爽極了。在回家的路上,我看見路兩邊有好多人在折柳枝。我問媽媽:“這是干什么呀?為什么要把柳枝折下來?”媽媽說:“在柳枝上掛上紙葫蘆,然后插在大門上,這樣才有過節的氣氛。”后來我查書,原來人們相信插柳能避邪。
哦!我明白了原來老家過端午節還有這么多講究,真是不虛此行呀!
今天是端午節。早晨,媽媽早早地起床了,在我沒睡醒的時候悄悄地給我戴上了五絲。我醒了,看到手腕上五顏六色的五絲開心極了。以前爸爸跟我說過,端午節戴五絲是為了辟邪保平安的。
我穿上衣服,跑到院子里,看見姥姥和媽媽已經開始包粽子了,我迫不及待的跑到媽媽跟前對媽媽說:“我要當小助手!”媽媽高興的說:“好,你就幫我們拿棕葉吧。”我爽快的答應了。我幫媽媽拿了一片棕葉,媽媽拿著棕葉把糯米放到棕葉里,用兩條線把棕葉捆起來,就做好了一個粽子。我們忙了大半天終于做好了一鍋粽子。粽子下鍋了,煮了好長時間,香噴噴的粽子味出來了,媽媽打開鍋蓋,拿出粽子,我迫不急待的扒開一個粽子就吃,第一口就咬到了一個甜甜的大棗。我一邊吃著粽子,一邊聽媽媽講端午節的故事。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屈原看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在五月五日傷心地抱著石頭投江了。人們把粽子投到江里讓魚吃,魚就不會咬屈原的身體了。
走出院子,我聞到了家家戶戶都飄出了粽子的香味。過端午節真好,即能戴漂亮的五絲,吃到美味的粽子,還知道了端午節的來歷。我好開心啊!
端午節日記字端午節日記英語篇八
寫日記是很好的習慣,在端午節的時候,可以將自己的見聞寫在日記里,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日記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學校組織我們集體過端午節,老師讓學生自己從家里每人帶兩個粽子,同學之間還可以交換著吃。真熱鬧啊!
吃午飯時:我們全班同學一起品嘗粽子,粽子真好吃啊!老師還為我們放有關端午節風俗的錄像,這讓我知道在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外,還有劃賽龍舟和跳操的風俗。
這是我過的最好的一個端午節,今天的粽子最好吃了,真是一個難忘的端午節哦!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有許多活動,比如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喝雄黃酒等。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端午節又叫“詩人節”。而掛菖蒲、喝雄黃酒,則是為了避邪。
這一天,奶奶在家里包粽子,我也學著包,一開始包動作很笨拙,總是包不好,后來在奶奶的耐心指導下我終于學會了包粽子,奶奶還夸獎我包得好呢!我心里美滋滋的。
這個端午節我過得真有意義啊!
今天是端午節,我和媽媽早早地起床,上街去買東西。街上的人真多啊!你擠著我,我擠著你。我想:他們一定也是來買節日用品的吧!不一會兒,媽媽買了雄黃、酒、艾葉和菖蒲,還有很多我喜歡吃的菜。媽媽說要為我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我心里美美的。回到家里,媽媽讓我把艾葉和菖蒲插在門上,還在屋前屋后灑下了許多雄黃酒,媽媽告訴我這樣能驅兇避邪,防蛇和蚊子盯咬。媽媽還給我和妹妹的頭上、手上、腳上都涂上了雄黃酒,希望我們身體健康、平平安安。
中午,我家來了很多客人,有外婆、外公、阿姨、舅舅……大家吃著粽子喝著飲料,有說有笑,開開心心地過了一個端午節。我心想要是天天過節那該多好啊!
我喜歡端午節,因為端午節可以吃粽子,粽子香噴噴的、甜絲絲的,真香!真好吃!哎呀,還是不要說了,我一說就流口水了。粽子是用糯米、大棗和粽葉做成的。有一次,媽媽包粽子,我也很想包,我就問媽媽:“媽媽,我可以包嗎?”媽媽說:“可以呀。”我高興地跳了起來。粽子做好了,我把粽子遞給奶奶吃,奶奶吃了說:“太好吃了,太香了。”我也樂得笑了。媽媽回來了,我就告訴媽媽,說:“奶奶吃過之后,就說好吃,好香。” 媽媽聽了,微笑著說:“那是因為你包得好。”我說:“什么呀,那還有你的功勞。”媽媽說:“你長大了,懂事了。”我聽了,心里樂得直開花。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因為端午節要吃粽子。所以媽媽帶我去買粽子。
到商場嘍!我激動不已地跑進商場。商場里的物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粽子。
這些可愛的粽子香噴噴,稍靠近就能聞到香。因此旁邊的人更是人山人海。
人們紛紛問這是什么口味的,那些粽子是什么口味的。我們呢,則是買了一些紅豆味的粽子。
出商場后,我的肚子開始咕咕叫了,口水也開始流。但都咽下去了。
回到家后,我終于忍不住了,吵著說道:媽媽,咱們吃點粽子吧!好哩!媽媽爽快的答應了。
吃完粽子,媽媽帶我去看了一些關于端午節的來歷的書,這些書太吸引人了。我一直看到晚上。
再見,端午節。我們明年再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