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漳州古城導游詞字篇一
現在我們首先來到的是天王殿,眼前的四尊高大的神像就是四大天王,中間就是大肚彌勒佛。在我國四大天王是佛教的護法天神,又稱護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通常分列在凈土佛寺的第一重殿的兩側,天王殿因此得名。相傳四大天王住在須彌山山腰上的四座山峰。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多羅吒,持琵琶,住東勝神洲 ;南方增長天王 毗琉璃,持寶劍,住南贍部洲 ;西方廣目天王 留博叉,持蛇(赤龍),住西牛賀洲 ;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持寶傘,住北俱盧洲。中國佛教徒認為南方增長天王持劍,司風;東方持國天王拿琵琶,司調;北方多聞天王執傘,司雨;西方廣目天王持蛇,司順。組合起來便成了“風調雨順”了。而大肚彌勒佛是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大乘佛教經典中又常被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有一副對聯寫道: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幅對聯大致就可以理解彌勒佛的教義了。而在彌勒佛身后為韋馱將軍。韋馱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護法神。韋馱背對彌勒佛,面向大雄寶殿,降魔伏鬼,保護佛法。
在天王殿的前方是兩個水池,水池里面放有許多活波可愛的烏龜,這多虧了管理廟里的阿姨們的悉心照顧才有這么多可愛的小烏龜,穿過中間這條大道我們就來到了大雄寶殿,也就是寺廟的正殿,它是寺廟的中心建筑物,大雄寶殿里,供奉的就是釋迦牟尼,因為釋迦牟尼的德號叫“大雄”,所以叫大雄寶殿。在佛教中“大雄”為佛的德號,為什么叫大雄?是因為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而在它兩側這些就是十八羅漢了,最近不是一直在播陳浩明演的《活佛濟公》中的降龍羅漢,大家找找哪個是降龍羅漢呢?而在釋迦摩尼佛的左邊是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佛,結跏趺坐,左手持缽,表示甘露,右手持藥丸;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結跏趺坐,雙手疊置足上,掌中有一蓮臺,表示接引眾生的意思。這三尊佛合起來叫“橫三世佛”。現在我們來看看釋迦摩尼佛背面的三大士佛,分別是文殊,普賢,觀音,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龍。從這大雄寶殿中大家不難想象我國佛教的高深了。現在大家接著隨我往這走,在大雄寶殿的左側有一個石佛閣,稱“凈業堂”,閣中有一巨大的石筍,聘請石匠名師把它雕成彌陀佛像。佛像連蓮花座高達一丈六尺,造型優美,俗稱大石佛。大雄寶殿的左角懸掛一口直徑三尺八寸,高五尺六寸,重1300多市斤的大銅鐘。它本是唐朝鑄造,元朝擴建寺院時重新鑄造,鐘上有元朝住持僧右愚的題銘。
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就是漳州文廟了,文廟也就是孔子廟,說起孔子大家應該就不陌生了.進入這道大門,迎面而來的就是這尊高大的孔子像了,大家可以看到孔老夫子雙手作揖,身子微微向前傾,表達出了他“謙虛”“有禮”的儒家品德,而且他面容和善,謙卑,更體現出了他“仁愛”的儒家思想。大家站在這里可以看出這座文廟已經是很古老悠久了,它始建于宋慶歷四年歷史上,朱熹、鄭成功、黃道周都曾到此廟祭祀孔子;南宋建炎年間孔子后裔避兵入漳,居住于此,其子孫世代相傳住于廟內直至明正德年間。因此呢它現在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現存占地面積15000平方,建筑面積2600平方,有儀門、戟門、丹墀、月臺、大成殿,兩旁為東西兩廡及敬一亭等。它是典型的古代木質結構建筑物,房頂是重檐歇山頂,建于石臺座上,面闊五間、進深六間,構架前檐六根廊柱為浮雕石蟠龍柱,鼓型石柱礎。其檐柱及金柱皆為花崗石圓柱,覆盆式柱礎,由此可看出它的建筑藝術和特點了。
大家再隨我走上這些石階,來到我們的正殿,估計有人會疑問說,在正殿前面擺這些桌子干嘛呢,不是很占位置嗎?其實不然,這些桌子是祭祀用的,因為在漳州如今人們還是十分的敬重孔老夫子的,所以每年人們都會十分虔誠敬奉他。進入大門,大家會被旁邊的這幾個木屋子所吸引,這是干什么用的呢?不妨告訴大家它是古代科舉制考試用的,在古代科舉制還是很嚴格的尤其是在殿試期間,為了杜絕考生作弊,所以在考試的時候考生就會被關進這個木屋子里,吃喝拉撒都在里面,直到考試結束,這就是木屋子的作用了。現在大家可以在這自由參觀幾分鐘,接著我們就前往古街。
漳州古城導游詞字篇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來到漳州明清歷史街區參觀游玩。我是導游洪詩,大家可以叫我小洪。今天就由小洪我來帶大家領略古城之美。
首先我們所在的位置是青年路,現在我們向南走,來到了青年路和芳華橫路的交叉口。我們先往右邊走,先去參觀一下比干廟,也就是林氏宗祠。游客們請小心腳下。林氏宗祠始建年代不晚于宋代,因清末曾修建過,所以帶有清式建筑的痕跡。宗祠南臨洋老巷,北接振成巷,祠中供奉林氏始祖比干,是漳邑林氏祭祖之所。中國臺灣著名的霧峰林家和板橋林家都是來自漳州,都以漳州比干廟,也就是林氏宗祠,為共同的祖祠,是漳臺林姓血脈相連的見證,它也是我省為數不多的一座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研究價值的古建文物,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游客們請往這走。宗祠前后進已廢,現存中進四方正殿,面積430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闊三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紅色筒瓦,下檐不圍合,并留有回廊的痕跡,可見原來的規模還是挺大的。前宗祠內仍高掛著多塊明清時候狀元、探花的牌匾,林震、林釬、林士章均高掛其上。正殿兩邊廂房各有十幾間書屋,以前的時候各區林氏考生都可以來這里住宿讀書作文。林氏宗祠記錄著林氏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圣殿。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好的,現在請各位游客往我們來時的路往回走,繼續在青年路往南走。在這條路上呢,我們可以看到沿路的民居很有特色,他們的大門外還有一個小門,這是為了平時方便進出而設計的。在后面我們還會看到很多戶人家也是做了這種大小門。
來,各位游客看這里有個石碑。這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嘉濟廟碑,位于青年路108號,是由崇禎年間東閣大學士林釬撰文,布衣書法家李宓書丹。由于年代久遠,稀間仍可見大家之作。嘉濟廟碑拓本流傳甚廣,過去凡是到漳州任官的,幾乎都要購一兩份該碑拓本,作為珍貴禮物贈送親友。走入108號,兩個刻字的石柱屹立深井兩邊,字體也尤為飄逸。如今嘉濟廟不在,只留下了這一對石柱。好了,我們繼續往前。趁這段走路的時間,請允許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咱們漳州明清歷史街區。
漳州明清歷史街區位于中國臺灣路和香港路一帶,是反映明清時期漳州文化特色最為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占地26公頃,幾乎有26個足球場的大小,街區不僅較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古街格局和民居特色,而且擁有不少知名度較高的旅游資源,比如說“尚書?探花”、“三世宰貳”兩座石牌坊和漳州文廟,這兩個都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嘉濟廟碑,就是我們剛剛走過的,還有漳州府衙舊址、王升祠、比干廟、太平天國侍王府等,都是著名的文化古跡;曾在明代風靡一時、被譽為國內三大著名年畫的漳州木版年畫,也出在這一街區。街區完整地保存了騎樓式店面、中西合璧式建筑、閩南風格民居等三大類古民居建筑,現存有羅厝巷、中國臺灣路94號等歷史建筑以及“天益壽”老藥鋪、大同文具店等沿街老字號店鋪招牌二十余處。
好的,游客們請往我的左手上方看,那里是不是有幾只旗幟。游客們請猜猜看那是個什么地方呢?是的,那就是一座廟――伽藍廟,是全國最小的空中廟宇,建在二樓,需要從后面的樓梯上去,里面的面積不超過五平方米。為了各位游客的安全著想,我們就不上去了,在下面看看就好。廟里供奉的伽藍爺,有其獨特之處:即頭上戴著一頂官帽。坊間傳說:明代修建小廟旁邊石牌坊時,不知怎么回事總是搖晃立不穩,縣令十分著急,忙到小廟燒香,隨手把官帽戴到伽藍爺頭上,隨后牌坊便穩如泰山。數百年來,小廟里的伽藍爺俯視著古街的滄桑風云。
漳州古城導游詞字篇三
大家好,歡迎來到漳州明清歷史街區參觀游玩。我是導游洪詩,大家可以叫我小洪。今天就由小洪我來帶大家領略古城之美。
首先我們所在的位置是青年路,現在我們向南走,來到了青年路和芳華橫路的交叉口。我們先往右邊走,先去參觀一下比干廟,也就是林氏宗祠。游客們請小心腳下。林氏宗祠始建年代不晚于宋代,因清末曾修建過,所以帶有清式建筑的痕跡。宗祠南臨洋老巷,北接振成巷,祠中供奉林氏始祖比干,是漳邑林氏祭祖之所。
臺灣著名的霧峰林家和板橋林家都是來自漳州,都以漳州比干廟,也就是林氏宗祠,為共同的祖祠,是漳臺林姓血脈相連的見證,它也是我省為數不多的一座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研究價值的古建文物,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游客們請往這走。宗祠前后進已廢,現存中進四方正殿,面積430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闊三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紅色筒瓦,下檐不圍合,并留有回廊的痕跡,可見原來的規模還是挺大的。前宗祠內仍高掛著多塊明清時候狀元、探花的牌匾,林震、林釬、林士章均高掛其上。正殿兩邊廂房各有十幾間書屋,以前的時候各區林氏考生都可以來這里住宿讀書作文。林氏宗祠記錄著林氏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圣殿。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好的,現在請各位游客往我們來時的路往回走,繼續在青年路往南走。在這條路上呢,我們可以看到沿路的民居很有特色,他們的大門外還有一個小門,這是為了平時方便進出而設計的。在后面我們還會看到很多戶人家也是做了這種大小門。
來,各位游客看這里有個石碑。這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嘉濟廟碑,位于青年路108號,是由崇禎年間東閣大學士林釬撰文,布衣書法家李宓書丹。由于年代久遠,稀間仍可見大家之作。嘉濟廟碑拓本流傳甚廣,過去凡是到漳州任官的,幾乎都要購一兩份該碑拓本,作為珍貴禮物贈送親友。走入108號,兩個刻字的石柱屹立深井兩邊,字體也尤為飄逸。如今嘉濟廟不在,只留下了這一對石柱。
漳州明清歷史街區位于臺灣路和香港路一帶,是反映明清時期漳州文化特色最為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占地26公頃,幾乎有26個足球場的大小,街區不僅較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古街格局和民居特色,而且擁有不少知名度較高的旅游資源,比如說“尚書?探花”、“三世宰貳”兩座石牌坊和漳州文廟,這兩個都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嘉濟廟碑,就是我們剛剛走過的,還有漳州府衙舊址、王升祠、比干廟、太平天國侍王府等,都是著名的文化古跡;曾在明代風靡一時、被譽為國內三大著名年畫的漳州木版年畫,也出在這一街區。街區完整地保存了騎樓式店面、中西合璧式建筑、閩南風格民居等三大類古民居建筑,現存有羅厝巷、臺灣路94號等歷史建筑以及“天益壽”老藥鋪、大同文具店等沿街老字號店鋪招牌二十余處。
出了始興南路,就到了修文西路。是的我們剛剛也是在這條路上走了一段,就在我們的后方,接下來我們往前走,可以看到前方又有兩座牌坊。離我們較近的牌坊上寫著“道冠古今”,意思是說人的主張古今來說都是最好的。后面的牌坊上寫著“德配天地”,這四個字的意思是指道德可與天地匹配。兩座牌坊中間便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漳州文廟了。不過在參觀文廟前,我們先拐進我的左手邊這條小路。這條小路有個很特別的名字,叫做龍眼營。是不是聽起來有點拗口呢?是的,這是一個古街名,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龍眼營,南接南市場,北至修文西路,門牌共145號。
由于時代的變遷,朝代政權的更迭,漳州城區很多地名、街名,自古至今不知已經被改了多少回了,只有這龍眼營一直保留著,只是在期間被短暫地改為文武路。龍眼營古稱“龍駭瀛”,相傳這個地方有條河溝,河溝上有座橋,稱“龍駭瀛橋”,這座橋是漳州“七陰八陽”中陽橋的第四座,眼營是漳州最古老的街名,宋代就稱為龍駭瀛。初聞這個名字,很多人都會以為這里是因盛產龍眼而得名。其實”龍眼營”與龍眼無關。據明弘治黃仲昭《八閩通志》說到漳州龍駭瀛橋在宋淳熙四年,也就是1177年時,橋下出現河水洶涌而起現象,當時的人們認為有龍在水下揮舞奮躍,因此,《宋志》說“龍奮其下”,故名龍駭瀛。這就是龍駭瀛名稱的由來了。自起名到現在已有835年的歷史了。龍眼營與龍駭瀛只是諧音而已,稱謂是一致的,也許漳州盛產龍眼,到處都是龍眼樹,所以叫龍眼營比較順口,稱作龍眼營始見于康熙《縣志》,到現在已有300多年了。
龍眼營的最深處有一座通元廟,也稱太平天國侍王府。據考證,1864年10月14日,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率余部攻占漳州后,其據點就安在漳州最古老的街道之一龍眼營上的寺廟“通元廟”,也就是我們眼前的這座廟。相傳李世賢曾經就住在這廟后殿的二樓上,次年5月撤出漳州。正因為這段歷史,通元廟也被人稱為“侍王府”。通元廟建于明朝,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天井帶兩廊。正殿主祀廣惠尊王、謝府四位元帥,以及開漳圣王陳元光、觀音菩薩。后殿有天井,殿左右兩室。通元廟上懸“威鎮南漳”匾額,兩邊石柱鐫有對聯曰:“德澤攸垂咸傳固始,顯靈如在永庇通元”。
漳州古城導游詞字篇四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來到千年古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漳州薌城旅游。今天,我們要游覽的是明清歷史街區。
首先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歷史街區的概況:漳州香港路?中國臺灣路明清歷史古街區是閩南傳統街區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核心區域,其范圍北至市區中山公園,南到修文路,東到延安南路,西至青年路,包括香港路、中國臺灣路府埕和文廟等,是反映明清時期漳州文化特色最為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占地26公頃。街區不僅較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古街格局和民居特色,而且擁有不少知名度較高的景點,如“尚書?探花”、“三世宰貳”兩座石牌坊和漳州文廟,皆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漳州府衙舊址、中共福建臨時省委舊址、嘉濟廟碑、王升祠、比干廟、太平天國侍王府等,均是著名的文化古跡;曾在明代風靡一時、被譽為國內三大著名年畫的漳州木版年畫,也出在這一街區。
香港路古稱南市街,唐時已有,是唐宋至明清時期漳州的城市中軸線。香港路北段(修文西路―中國臺灣路)長僅100米,但卻集中了整條街大部分文物保護單位和眾多歷史建筑。街區的文物保護單位、民居等歷史遺存,是研究閩南建筑史、漳州發展史、閩臺文化和商業交流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由“漳州石牌坊”、“王升祠”、街區小廟和民居建筑所圍合成的街道空間,尺度親切,歷史文化氣氛濃厚。
中國臺灣路古稱府前街,也叫府口街,有“殘石牌坊”、“天益壽”、“徐氏家廟”等歷史建筑,具有閩南特色和明顯的中西合璧風格。街區內現存有“有大道華洋雜貨”、“錦興漆莊”、“商務印書館代理處”等老字號,體現了街區的歷史變遷。府埕、文廟片歷史街區是漳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的核心。街區內的始興北路俗稱“府埕”,北面的中山公園是古代漳州府的府衙。“府埕”兩邊建筑原為1919年陳炯明主政時建成的“迎賓旅館”,歷史上為漳州傳統小吃的薈萃之地,手抓面、干拌面、豆花粉絲、鍋邊糊、五香、果條、鹵面、粽子和三角餅等小吃花樣齊全。街區內的始興南路是市區唯一現存的石板路。
漳州明清歷史古街區的整治效果得到廣大市民的贊譽和名城保護專家的肯定,20__年9月1日榮獲聯合國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20__年4月1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參贊理查德?a?英格哈特先生特意蒞臨漳州頒獎,從而為漳州古城延續歷史文脈增光添彩。
往前為中國臺灣路的西段,是閩南風格民居,有天益壽老藥鋪、大同文具店、金可行布鞋行等各類老字號。現在我們主要游覽中國臺灣路的中段和西段,請大家跟我來。
在古時,中國臺灣路叫“府前路”,顧名思義,是因為這條街位于古時漳州府衙前而得名,如今街區內的眾多遺存,見證了這里的百年繁華,時至今日,中國臺灣路仍是漳州老城區的商業黃金地段,居住在這里的人們,仍以經營百貨和文具為主。
現在,讓我們順著中國臺灣路的小巷徐厝巷,去看看中國臺灣路7號徐氏家廟。徐氏家廟始建于明末清初,為二進房屋。一進是一廳抱四房,為接待徐氏后裔的地方;二進是一廳抱二房,供奉著徐氏祖宗的靈牌。因有徐氏家廟在小巷內,故小巷得名徐厝巷。傳說:徐氏祖先徐國海原是開漳圣王陳元光部下的一名將軍,隨陳元光入閩后在南靖縣雁塔村定居,繁衍后代。徐氏家廟是雁塔村徐氏后裔上京、上省城或鄉試時來祭拜祖先,落腳的地方。現居住在中國臺灣桃園的徐氏后裔回雁塔村尋根祭祖,也來到薌城徐氏家廟祭拜。
中國臺灣路上最吸引人的還數各式各樣的百年老字號,這些老字號經風沐雨,至今仍保存完好。中國臺灣路141號,是老字號店鋪天益壽藥店。該店創建于清末年間,至今已有百年歷史。藥店創始人姓陳,系漳浦縣赤湖鎮人,14歲來漳(義和團時期)在青年路天寶堂藥店做伙計,后娶店老板的女兒為妻,另立門面,創辦天益壽藥店,主要銷售片仔癀、龍膽丸、藥酒及中西藥。陳老板去世后,其4個兒子秉承父業,認真經營,使藥店生意逐漸紅火,后出資投建崇成、崇進學校(現薌城區實驗小學)。抗戰后,又與金可行布鞋行合資投建光明戲院(今大眾電影院)。解放初期“天益壽”公私合營,以后為國營企業藥店至今。天益壽藥店創始人后裔現有200多人,一部分居住在薌城區,一部分散居在港臺及東南亞一帶。金可行布鞋行,其創始人蔡居安,系龍海市顏厝鎮下半林人氏,清末時期來漳謀生,在雙門頂補鞋,而后在中國臺灣路155號旁開一間補鞋店,經幾年努力,買下中國臺灣路136―140號店面開創金可行布鞋行,產品為各種布鞋,銷往漳浦、廣東一帶。現漳南道巷1號大宅居住著蔡居安后裔,還有部分后人散居在美國舊金山和我國的臺灣省。中國臺灣路作為一條保存有明清至民國時期風貌、具有豐富民俗和旅游價值的老街區,是研究閩南建筑史、漳州發展史、閩臺文化交流史和商業交流史的重要史證。
與中國臺灣路交叉的這第二條路就是香港路。從唐宋一直到明清時期,香港路一直是整座漳州城的城市中軸線。優越的市中心位置,與九龍江水運相去不遠的優越交通條件,使香港路成為當時漳州城內繁華、熱鬧的商業街。
大家是否注意到:香港路沿街兩邊全是上為住宅、下為商鋪的民居,在建筑風格上最具特色的是“騎樓”式建筑樣式,這使香港路在閩南建筑史、漳州發展史中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
說不定您哪次來游覽的時候,沒準還會碰上拍攝組,碰上影視明星呢。
現在我們正走在市區的修文西路。街區內的漳州文廟始建于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文廟位于漳州古城中軸線東側,中國臺灣路、修文西路、新華南路、始興南路所圍合的街坊內,是漳州城內最大的古建筑群,占地約1.2公頃。舊時孔廟主要用來祭孔和講學,據《漳州府志》記載,文廟不僅有戟門、泮池、杏壇,還有訓導署和學舍,曾是宋朱熹親臨指教之所。府學是舊時政府教育部門辦公的地方,主要建筑為藏書樓和明倫堂,以及鄉賢祠和名宦祠,是當時漳州府的文化中心。文廟規劃宏偉,反映了當時閩南一帶較高的石雕技術和建筑水平。廟里廊柱為盤龍石雕,刀法細膩。文廟的精華在大成殿。大成殿內部結構和細部裝飾均為宋代遺物,所以文廟大成殿是全國重點保護的古建筑。目前文廟大成殿和兩廡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兩座牌坊原貌已不復存在,現存的是民國時期蔣鼎文修文廟時重建的。漳州文廟具有很高的古文化和歷史文物價值,是漳州文化發展史重要的實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