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去清源山旅游字篇一
下面是一篇清源山導游詞,由為您提供,歡迎閱讀賞析!
?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去登山,去共同領略有“秀出東南”美譽的清源山秀麗而多姿的風采!由于時間所限,我們今天參觀的景點依次是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希望大家玩得開心盡興!
清源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圣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峰海拔498 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眾多的海外游客。清源山歷史上因泉眼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齊云山”;位于市區北郊又稱“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稱“三臺山”。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于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占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巖異洞、峰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布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巖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臺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今天我們時間有限,無法飽覽清源山的神韻,只能讓大家留點遺憾去回味,或可以從我們有關的旅游宣傳資料中去神游一番了。
好,現在我們參觀第一站--老君巖。
老君巖的布局是這樣的:山門--林蔭石徑--老君造像。
大家現在站的地方為老君巖的山門,請大家注意,眼前這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臺,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著“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沿著這條幽靜的林蔭石徑往前,植物界巨人一榕樹分立兩側,氣派非凡。那一叢叢既密又長的樹根,有如老子的長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長地久“,無限生機。
各位朋友,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尊石雕,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譽的老君造像。者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于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說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日聃。”故籍為楚地苦縣歷鄉“曲仁里人”。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經》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象我們常說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告誡人們禍福旦夕,都是相對的,不必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時候,都應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觀點,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規模宏偉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頗為壯觀,后來道觀被焚毀,老君巖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它的健在,足以證實譽稱“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發達興盛的。李老君騎著青牛出函谷關,悠悠然“由楚入閩”,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國”這一風水寶地吧?!
現在讓我們來認真觀賞老君石雕坐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由于它是我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戲稱之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實。生動逼真的造型,精美傳神的韻味,夸張寫意的線條,質樸淳厚的內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這尊老君石像顯得格外親切可愛,充滿令人心馳神往、百看不厭的魅力。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憑幾,雙眼含笑,須眉皓然,真可謂“風過髯動,指能彈物”。嚴格他說,老君的耳朵和雙膝似乎不合比例,雙耳垂肩、膝大無比,但這夸張和變位卻恰到好處地讓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愛和贊嘆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態和藹可親,目光深邃而睿智,滿臉笑容,豁達大度,平易近人,充滿了一種溫馨的人情味,一點也沒有道貌岸然、威嚴凌厲的神仙架勢。那襟懷坦蕩,笑口常開的神情,讓人感到可親、可近。在民間,這尊老子石像還是健康長壽的象征。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說,誰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當然,只有小娃娃才會信以為真。其實清源山空氣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么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壽了。
1.泉州市清源山導游詞范文
2.青島棧橋導游詞-導游詞
3.導游詞的結構-導游詞
4.導游詞
5.北京天壇導游詞-天壇導游詞
6.趵突泉導游詞-濟南導游詞
7.蒲松齡故居導游詞-導游詞范文
8.世界遺產導游詞-導游詞
去清源山旅游字篇二
暑假,外婆帶我到福建泉州舅舅家做客。一天,舅舅說帶我們游覽當地的青源山,這是我最喜歡的一件事——爬山。清晨,在大人的提醒下我早早地起了床。
舅舅是一名中學語文老師,他象在課堂上講課那般正式告訴我:青源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清源山是閩中戴云山余脈,峰巒起伏,石壁參差,林幽壑深,巖石遍布。山間水景多姿、泉、澗、潭、瀑有135處。據記載:”山有石乳泉,澄潔而甘,其源流衍下達于江,建郡時,以清源名。“山遂名清源。最高峰海拔572米,山脈綿延20公里,象形巖石,千奇百怪,盎然成趣,多處勝景天成,為著名自然景區,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是一座遠近馳名的旅游景點,。所以,你今天一定要帶著十分的興致來仔細觀察,用心體會名山帶給你的喜悅。聽著舅舅的講述,我仿佛已身臨其境,那么神奇的景觀,雖然很高,但我一定會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登項!
舅舅開車帶我們一行人到了山腳下,我們就集體下了車,扛包的扛包,提水的提水,大家都作好了徒步登山的準備,我帶著一定要征服這座山的想法,隨著哥哥小跑在最前面。走到山腳,我抬頭望去,青源山第一感覺就是:高!大!上!整個山體上長滿了樹,郁郁蔥蔥,一眼望不到盡頭。山頂直插云霄,高得讓人內心覺得十分震憾。一片綠色中,隱隱約約能看到幾處紅色的小房子,或在山腰,或在山頂。
開始登山了,我們拾級而上,大約行走了十分鐘,我們首先來到了今天的第一個景點:”老君巖“,傳說這是太上老君曾經修道的地方,巖石上刻著”老子天下第一“幾個大字,大紅漆底,顯得有些刺眼,”太張場了,一點也不低調“!我心里想著,但還是忍不住在”老子天下第一“的旁邊昂著頭,擺著不低調的動作,照了一張”高調“的紀念照片。
過了”老君巖“,我們繼續向前走著,路越走越窄,石梯也越來越陡,我一路小心翼翼地跟著大人的腳步,但也時不時地抬頭觀賞著周圍的景觀,遠遠地看到山間有一條”銀鏈“,那是從山頂流下的溪流,水流潺潺地流下,為整個青源山增添了一份格外的美麗。路過又一景點”百丈坪“,就來到了先前舅舅講的我特別向往的一處勝景——”清源天湖“。那一湖的水啊,猶如一塊碧綠的玉,綠得讓人心醉!山很靜,水也靜,我們站在湖邊,不愿出聲,享受著安靜,感覺整個心都被湖水洗滌了一遍,變得純粹。
最后我們一鼓作氣登上了山頂,一路上衣服被汗水不知打濕多少,我一點不在意,只顧不停地補水,興致昂然地不斷地登高。從山頂向下看,山腳下的人,車,房子都變成螞蟻那般大小。心中不禁感嘆著:大自然真是偉大,在它的面前,一切都得是”浮云“啊!
去清源山旅游字篇三
星期天上午,我隨爸爸及他的同事一起游清源山。
現在的清源山已經不是以前的清源山了,山上新建了茶村、蝴蝶谷等景點。我們去了“茗山茶村”,一個環境優雅、空氣清新的好地方。
到了“茗山茶村”,大家都餓了,先吃飯再說吧。哇,雖然都是“粗茶淡飯”,但還是好好吃。我在電視上學了一句廣告詞:“好吃,你就多吃點兒。”所以我一下子吃了三碗飯呢!
我們又去了茗山茶村里的茶坊。為了有所區分,主人把古時候人們制茶用的工具放在左邊,現代用的制茶工具放在右邊。不過,我對古時候用的工具更感興趣(相信你們也是)。
接下來就要品茶了。我看著泡茶的姐姐就想起了《赤壁》里的小喬,她長得很漂亮,對茶藝也精通,我真羨慕啊!
今天,我不只參觀了“茗山茶村”,品了好茶,還學到了茶藝。
去清源山旅游字篇四
清晨,我們踏著細碎的陽光,隨著陣陣清風來到清源山,開始了我們的清源山之旅!
走進清源山,一塊寫著“第一山”的石碑映入眼簾。爸爸向我們介紹:“這塊大石碑是明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所作。”“看來,爸爸這個向導可真夠稱職的啊!”我笑嘻嘻的說。奶奶便大笑道:“是啊,是啊!沫琳這句話有道理,安晨啊,你就做我們的向導吧!”爸爸只能一邊瞪我,一邊苦笑了。
再走過去便看到了我國現存最大最久的老子雕像—老君巖。爸爸還告訴我們,老君巖也叫羽化巖。當年老子就是在此地修化成仙的。
參觀老君巖后,我們又移步到彌陀巖,這是一棟完全由石頭蓋起的房子,依我看,也就只有泉州的工匠才能建造出如此完美的建筑吧!
之后,我們又參觀了其他古跡……
沒過多久,月亮姐姐便爬上了昏暗的天空提醒我們該回家啦!
清源山之旅—是我過的最充實的一天,它使我了解了家鄉的古跡!
去清源山旅游字篇五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去登山,去共同領略有“秀出東南”美譽的清源山秀麗而多姿的風采!由于時間所限,我們今天參觀的景點依次是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希望大家玩得開心盡興!
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峰海拔498 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眾多的海外游客。清源山歷史上因泉眼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齊云山”;位于市區北郊又稱“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稱“三臺山”。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于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占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巖異洞、峰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布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巖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臺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今天我們時間有限,無法飽覽清源山的神韻,只能讓大家留點遺憾去回味,或可以從我們有關的旅游宣傳資料中去神游一番了。
好,現在我們參觀第一站--老君巖。
老君巖的布局是這樣的:山門--林蔭石徑--老君造像。
大家現在站的地方為老君巖的山門,請大家注意,眼前這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臺,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著“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沿著這條幽靜的林蔭石徑往前,植物界巨人一榕樹分立兩側,氣派非凡。那一叢叢既密又長的樹根,有如老子的長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長地久“,無限生機。
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經》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象我們常說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告誡人們禍福旦夕,都是相對的,不必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時候,都應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觀點,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規模宏偉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頗為壯觀,后來道觀被焚毀,老君巖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它的健在,足以證實譽稱“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發達興盛的。李老君騎著青牛出函谷關,悠悠然“由楚入閩”,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國”這一風水寶地吧?!
現在讓我們來認真觀賞老君石雕坐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由于它是我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戲稱之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實。生動逼真的造型,精美傳神的韻味,夸張寫意的線條,質樸淳厚的內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這尊老君石像顯得格外親切可愛,充滿令人心馳神往、百看不厭的魅力。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憑幾,雙眼含笑,須眉皓然,真可謂“風過髯動,指能彈物”。嚴格他說,老君的耳朵和雙膝似乎不合比例,雙耳垂肩、膝大無比,但這夸張和變位卻恰到好處地讓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愛和贊嘆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態和藹可親,目光深邃而睿智,滿臉笑容,豁達大度,平易近人,充滿了一種溫馨的人情味,一點也沒有道貌岸然、威嚴凌厲的神仙架勢。那襟懷坦蕩,笑口常開的神情,讓人感到可親、可近。在民間,這尊老子石像還是健康長壽的象征。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說,誰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當然,只有小娃娃才會信以為真。其實清源山空氣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么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壽了。
在親近了千年老人之后,此刻我們將進入“幽谷梵音”的意境區。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古樸自然的古寺即為千手巖。
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紅墻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維妙維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巖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峰石磷峋,別有一番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寺前這株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古松,不知大家是否瞧出了它的特別之處?你看它樹干東西分成兩叉,正對寺廟大門,卻又不遮佛眼,與寺廟形成一個很美的夾角,令人稱奇。古松蒼勁挺拔,虬曲盤旋,像一位慈善為懷的老者,張開雙臂,迎接四方賓客,因此,無怪乎黃山的客人觀摩了這棵古松后,贊嘆它比黃山的“迎客松”還美,姿態更加熱情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