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字篇一
《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得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揭示了兒童心理發展的秘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通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臺梭利講到的關于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為前提下,盡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在自愿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的,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認知的提升!我想,這時,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輕松愉快的,而我們知道快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為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動接受教育,勢必會造成煩躁與抵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么學習熱情,更不要說是孩子了!
所以,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學習對兒童進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我們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將會游刃有余,還怕孩子調皮,會造成教育失敗嗎?我相信,教師的行為、教育方法及理念無疑會潛移默化的傳導給學生,從而影響到一代人的一生。兒童內心的真實景象,它與我們對兒童習以為常的理解是不同的,這就是“童年的秘密”。
那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個愉快的環境,所學的內容要對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為教師要想把課上好,首先就要把課設計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知道的、感興趣的!
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靜。它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即我們所說的客觀的心理。不論做什么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觀察,少去說、去批評!孩子不喜歡一個愛嘮叨的教師。
最后是要給兒童特殊的作業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運動,從而使他們聚精會神,精力集中。兒童就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和快樂感。這樣兒童就向正常化邁進。即學會克制自我、平靜地生活及喜歡學習。
關于這本書,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了解的知識與內容,雖然這些方法運用到實際的教育中未必實用,但卻提高了我對孩子教育的認識,在今后的實踐中應不斷地總結經驗,尋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長。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七)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字篇二
第一,兒童心理的發展是受到兒童敏感性的指導的。
第二,兒童有兩重秩序感,一個是外部秩序,一個是內部秩序。兒童是通過外部物體的秩序去認識他周圍的環境,然后去理解和感知外部世界存在的規律和關系。
第三,兒童的智力發展,最重要的是兒童的內在感知。
對于兒童的秘密,她也有了一系列發現:
第一,兒童的天性是講秩序。
第二,兒童天然有尊嚴感。
第三,兒童愛學習,也有自控力,而且兒童的耐心比大人強。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字篇三
《童年的秘密》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的著作。閱讀這本書,我對兒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兒童觀也有了一定正確的理解。
時代的發展,思想的進步,人們愈發認識到對兒童認識研究的重要性。
書中,作者提到這樣一個觀點——通過兒童的精神研究潛意識。如果嬰兒期遭受了超常的痛苦,就會在潛意識中留下印記,成人后,外界刺激就可以喚醒沉睡的潛意識,嚴重者甚至會導致精神疾病的發作。兒童在童年期受到的創傷大多來自成人對兒童天性的壓抑。社會賦予了成人兒童監護者和教育者的角色身份,他們也的確付諸自認關愛兒童的行為,但他們常以自我為中心,從自己的角度揣度兒童的心理,自以為是的判斷兒童行為的對錯,壓抑兒童個性的發展,卻不曾真正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
無需引導,剛出生的嬰兒就能進行最初的心理塑造活動。每個孩子都有自我塑造的天賦,借助外部提供的工具構建內心世界。兒童是非常喜歡游戲的,他們的任何活動都以游戲為基礎,他們在游戲中熟悉環境,吸收新事物。
雨果。德弗里斯發現了動物的敏感期,而研究兒童的人員,通過對兒童生活的觀察,兒童也同樣擁有敏感期,并且應用于教育活動。如果把握好敏感期,兒童會得到奇妙的發展。敏感期間,兒童以異常快速,強烈的方式與世界構建聯系。可若兒童在敏感期內特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反應強烈,異常痛苦,經常會做出成人眼中任性的行為。這種時候就需要成人對真正理解兒童的內心,及時滿足其需求。但兒童異常的行為常得不到成人的重視。兒童對秩序敏感的時期是兒童最重要也最神秘的敏感期之一。尤其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兒童對秩序的要求更為明顯。兒童對秩序有著天生的熱情和需求本能,雖然對秩序的敏感期是一個暫時性,階段性的階段,但若是世界給兒童留下混亂不堪的印象,負面情緒就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兒童可能會表現出任性,迷茫的行為。
兒童成長過程中,成人往往只注重其身體的發育,而忽略兒童心理發展的需求。我們更應該學著去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正確判斷理解各階段兒童出于心理需求所表現的行為,滿足他們的需求,才能真正促進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字篇四
《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經過自我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得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揭示了兒童心理發展的秘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經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臺梭利講到的關于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為前提,盡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在自愿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的,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認知的提升!我想,這時,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簡便愉快的,而我們明白歡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為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動理解教育,勢必會造成煩躁與抵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么學習熱情,更不要說是孩子了!
所以,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學習對兒童進行心理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樣我們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將會游刃有余,還怕孩子調皮,會造成教育失敗嗎?我相信,教師的行為、教育方法及理念無疑會潛移默化的傳導給學生,從而影響到一代人的一生。兒童內心的真實景象,它與我們對兒童習以為常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童年的秘密”。
那我們應當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個愉快的環境,所學的資料要對孩子很有吸引力。作為教師要想把課上好,首先就要把課設計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明白的、感興趣的!
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靜。它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即我們所說的客觀的心理。不論做什么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觀察,少去說、去批評!孩子不喜歡一個愛嘮叨的教師。
最終是要給兒童特殊的作業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運動;從而使他們聚精會神,精力集中,兒童就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和歡樂感。這樣兒童就向正常化邁進,即學會克制自我、平靜地生活及喜歡學習。
關于這本書,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了解的知識與資料,雖然這些方法運用到實際的教育中未必實用,但卻提高了我對孩子教育的認識。在今后的實踐中我將不斷地總結經驗,尋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長。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字篇五
閱讀瑪麗亞·蒙臺梭利意大利著名教育家和改革者的《童年的秘密》覺得這本書真的讓我明白很多,特別是在這本書對兒童這件事上,我們成年人缺乏了解。在處理孩子問題上,成年人逐漸變得自私,以自我為中心,只能從他的觀點的角度來看孩子,所以最后的結果只能使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誤會越來越多。
有時候大人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多肯定孩子,也多反省自己的行為。
書中說:無論我們多么愛自己的孩子,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本能地開始提防他,保護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即使是毫無價值的垃圾。
成年人的思想不應該以為孩子是制造麻煩的存在。當孩子們為瑣事和無用的東西而瘋狂時,別認為自由探索的行為很幼稚,并試圖阻止這一切。
但對孩子們來說,這些探索是令人滿足的、有趣的和開心的。例如,孩子會讓父母拿東西,吃飯,穿鞋子等等,他們會完全沉溺于這些在成人眼中最簡單的事情里。在經過許多嘗試,反復探索,會顯得興奮快樂。但成年人不會讓孩子獨立去探索,反而用最直接的行動來接手孩子們眼中最難的事情,最終一切都是由父母來完成。
孩子的成長需要大人的等待。例如,當帶孩子出去散步時,孩子停下來了,成年人也應該停下來等孩子。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成年人經常督促孩子向前走,因為我們不想等待。
尊重孩子,或許有些動物就做得很好,比如一只小象帶著大象群一起走,走累了,小象停下來,大象就會停下來等著。看到這里,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成長速度。
我認為成年人真的應該承認他們的錯誤,我們真的不應該過多的干涉孩子的成長。有時,大人的“冷眼旁觀”對孩子來說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我心里的疑惑得到了解答,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理論知識。看來確實有必要多讀書。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字篇六
本學期通過“中外教育名著導讀”的課程,我讀了不少教育名著,《童年的秘密》是的第二次讀,體會比第一次更深了一層。
“愛”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蒙臺梭利關于愛的理解是: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它的動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量,在創造過程中,他產生了愛,這種愛充滿了兒童的意識。
蒙臺梭利把愛看成是一種創造性的本能,使兒童能以一種敏銳和熱情的方式去觀察它所處的環境中的那些特征。愛能使我們對他人不注意的事物產生敏感,兒童的智慧能夠看到成年人視而不見的東西。這一點對成人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因為他們缺乏兒童的那種活力。在成人眼里,兒童熱中于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因為他們不理解兒童的這種愛。當一個孩子發現桌布歪了,他就會想到桌布應該怎么鋪,并且調動他的所以熱情,慢慢地試圖把它弄平整。對這個孩子來說,這是一種令他狂喜的行為。我們也許會認為,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多么的幼稚。但或許,這正體現了我們對兒童的不理解。
早晨,兒童進去喚醒他的父母,這是一件極討厭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是愛,還有什么東西會促使一個兒童一醒過來就去尋找他的父母呢?父母住在那個房間也許仍然是暗的,門緊閉著,以致黎明的霞光并沒有打擾這兩位睡眠者。兒童來了并觸摸他的父母,父母抱怨道:“我們已經跟你講過多少次了,不要早晨一早就來叫醒我們?”兒童回答說:“我并沒有叫醒你們,我只是要給你們一個吻。”我想任何父母聽到這樣的話都會給孩子一個吻。
這些事實是對內心世界的描繪,這使人油然想起童年的特征,想起童年吸收的心理,它愛一切吸收一切,并使其在未來的成年人中得到體會。愛是降生于世界上每一個兒童的稟賦,要是兒童愛的潛能得以發揮,或者其全部價值都得以發展,我們就會取得無法計量的成就。
讀了《愛的智慧》一文,使我感觸頗深,也使我聯想到了教學工作中,對學生的愛與嚴。其實,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真心實意地關心學生,充分尊重、信任學生,嚴格地要求學生等。老師對學生的愛不同于父母對子女的天然之愛,它蘊含更多的社會內容,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老師的愛不僅是個人之間的一種態度,一種積極的肯定情感,它還是一種評價。老師對學生的態度常常反映學生所在集體,甚至是社會對他的某種評價。
一個聰明的教師能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中最主要的和最美好的事物并獲得歡樂和滿足,使他們不至于把時間和精力耗費在無益的事物上;一個聰明的教師能進行幼兒個人的心理觀察,并大致估計各種刺激保持幼兒注意力的長短;一個聰明的教師能既關心幼兒的身體發展,又關心幼兒的智力發展和道德的進步。
在傳統教育方法下,兒童像被釘子固定的蝴蝶標本一樣,盡管張開著他們的翅膀,然而這種翅膀已經失去了作用。教師應該是一個被動的觀察者,而不是一個主動施加影響的觀察者。對幼兒的觀察,應該是一本教師手冊,是一本鼓舞教師行動的書,是一本想成為一個真正教育者的人,必須仔細閱讀和深入研究的書。
由于時間關系我沒有把書詳詳細細地看下來,只讀了我最欣賞的部分。我想《童年的秘密》以及其他一些教育名著,將來還值得我們好好研讀,比如,《德國教師培養指南》、《雄辯術原理》(又名《論演說家的教育》)、《顏氏教訓》、《懺悔錄》、《愛彌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