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一
作為中國大地上最為廣泛使用的烹飪設備之一,農村燒火灶已經在中國民間生活中傳承了千年,它是農村家庭的主要廚具,也是熟悉農村文化的載體。然而,隨著現代化不斷推進,這種土灶逐漸被淘汰,人們開始使用電磁爐、燃氣灶來代替。然而,自家的燒火灶卻始終是鄉村文化的象征,被許多鄉親視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本文將探討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分享一些關于燒火灶的知識和使用技巧。
首先,農村燒火灶的特點在于火力強勁。經過長期使用,烤爐內的灶膛壁會形成一層黑色的膩子,這對于傳導熱量非常有幫助。燃燒時,灶膛能夠完全利用燃料,火力強勁,使得烹飪過程更加高效。同時,農村燒火灶的設計也非常貼心,烤爐周邊都挖有一定的坑洼,防止食物滑落出來。除此之外,烤爐下面還有火眼,可以讓灰渣清理得更加方便。這些特點都是農村燒火灶受到農村居民歡迎的重要原因。
其次,使用燒火灶需要注意爐內的狀況。在使用之前,需要先檢查爐口是否清潔,是否有附著物,如有需要及時清理。同時,要準確控制燃燒時間和火木的數量,避免過度燃燒。打開火眼可以控制火苗大小,加熱時間過長可以關火眼減慢火候。火候的控制是燒火灶的重要環節,對于大型火候可以分幾次加入燃料,切勿一次加太多,引起火候波動。最后是清理工作,及時清理灶膛和烤爐周圍的灰渣,避免引起火災。
再次,燒火灶的烹飪方式也非常獨特。由于火力強,執行高溫烹飪的效果會非常好,熱能能夠快速地將食材內外熟透,使得食材更加美味可口。例如,想要煲一份鮮美的肉骨茶,就需要將待熬制的鴨肉在燒火灶上烤至表面焦黃,然后加入骨頭、配料和清水,等食材充分熬制后再加入調料,即可品嘗到鮮美的口感。此外,在烹飪過程中,需要時刻留意火候,掌握入火、翻面、出鍋等技巧,讓食物得到最好的烹調效果。
最后,農村燒火灶在中國農村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中國農村,燒火灶可謂是家庭的核心,烹飪、取暖、生活的重要場所。燒火灶所附帶的油煙味更是農村的一張獨特名片,它是農村人家重要的社交場所,也是農村文化的代表。然而如今農村漸漸進入城市化進程,燒火灶也逐漸被電磁爐等現代烹飪設備所代替。燒火灶曾經代表著一種生活的方式、一種情感,將其發揚光大也是我們應該積極倡導的文化精神。
總之,農村燒火灶是一種代表著傳統農村文化的烹調設備,在現代生活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使用燒火灶需要留意火候、衛生清理、烹飪技巧等方面,保證食材的品質和口感。它所承載的民俗文化與生活情感也極具價值,應該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揚。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二
我第一次去爺爺家的時候,到了那邊已經是中午了,大家的肚子都已經“咕咚咕咚”地唱起了《吃飯交響曲》。
爸爸走進廚房,準備燒中飯。我也跟著爸爸進去,突然爸爸指著前方的一個“大塊頭”自豪地對我說:“這個是鄉村特有的大灶,用它燒出來的米飯又香又好吃。”我嚷嚷道:“爸爸,爸爸,既然你說用大灶燒的米飯又香又好吃,那就讓我試試燒火吧。”“那可不行,燒大灶飯的火可是有許多技巧的,一不小心飯就焦了。”“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就讓我見識見識吧!”我搖著爸爸的手撒嬌道。爸爸見斗不過我只好答應了我的要求。
我高興地走到大灶燒火的.地方,拿了張凳子便坐下來準備燒火。爸爸先幫我把柴火點燃了,心里雖不太放心,但還是說:“接下來就看你了!”我先一根一根的把柴扔進灶里,不一會兒火就旺起來了,我看著灶膛里燃一燒的熊熊大火,得意地想:燒大灶飯不是挺簡單的嗎?哪有爸爸說的這么難啊!我繼續往灶膛里添柴,當我添得正歡時,在灶前看飯的爸爸大叫起來:“火再大點,火再大點。”他一連叫了好幾遍,我摸一摸腦袋心想:這么大的火還嫌小啊,圖省事兒,干脆放了一根又大又粗的柴扔進灶里。哪知道火并沒有更旺,反而更小了,還冒出了許多黑煙。我見火越來越小,心急火燎地想:該不是柴加的不夠多吧?忙不迭地又往灶里加了幾根柴。這下可慘了,黑煙彌漫了整個廚房,嗆得我眼淚鼻涕直流,無法睜開眼睛。但是我還是堅守崗位。這時爸爸趕來救場了,只見他拿起鐵鉤,在灶膛里搗鼓了一通,把樹枝之間搗出了一個大窟窿,接著又拿出一個大竹筒往里吹氣,不一會而火又重新旺起來了。最后爸爸搖搖頭說:“你添那么多柴火,灶膛里都沒有空氣了,火還怎么燃起來呢?這下要看好嘍!”哦,原來是這樣,趁爸爸去洗菜時,我拼命用竹筒往灶膛里吹氣,火苗越竄越高,我的心也越來越雀躍了……咦!這是什么味兒?還沒等我反應過來,爸爸就沖進來,把灶膛里的柴全部拔一出來了,一邊打開鍋蓋,一邊說:“這下可糟了!”只見米飯是一半是焦的,一半是好的,跟個八卦陣似的。有趣是有趣,應該很難吃吧?我皺著眉頭想。爸爸無奈地說:“今天只好將就著吃了!”
這時我走進房間里,準備休息會兒。沒想到通過鏡子里看見的自己,居然是灰頭鼠臉的,像個大花貓。我不禁哈哈大笑起來,笑聲引來了爸爸、媽媽和爺爺,他們見我這搞笑的模樣,也都笑翻了。
這次的經歷可真有趣啊!沒想到燒大灶飯也有大學問啊!我下次一定要再燒一次大灶飯,爭取不把米飯燒焦了。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三
農村燒火灶是很多農村家庭都使用的一種做飯方式,雖然現代科技已經給人們帶來了更加方便的廚房電器,但是在農村,這種傳統的做飯方式仍然是家家戶戶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短暫的農村生活中,我學會了如何使用農村燒火灶,同時也體會到了這種傳統做飯方式帶來的種種樂趣和快樂。
第一段:認識農村燒火灶
農村燒火灶,也常被稱為“灶臺”,是一種可以利用木柴、秸稈、煤炭等可燃物料制作的爐子。它主要由基座、灶眼和煙囪三部分組成。整個灶臺通常是用紅磚砌成,通常都是矩形或者正方形的形狀,并且底部有一個空調,可以供鍋架放置。灶眼是灶臺的主要部分,是用白磚砌成的,常常是幾個不同尺寸的弧形,可以擺放不同尺寸的鍋子,旁邊還有一個蓄水池,可以方便的進行水面的調整。在灶眼下面則是一個煙囪,通常是用鐵皮或者鋼板制作的,用于將灶臺上產生的殘留煙霧排出路外。
第二段:學會使用農村燒火灶
要使用農村燒火灶,首先需要找到合適的燃料。如果燃料是木柴或者秸稈,需要先將這些材料劈成適當大小的塊,然后堆在灶臺的中心。接下來,需要用一些點火紙或者干草點燃燃料,燃料點燃后,可以通過灶眼上下移動灶板來調整火焰的大小。如果需要加熱水,可以在蓄水池里儲備一些水,然后用鐵鍋燒開,將水儲存在水桶里以備用。
第三段:享受農村燒火灶帶來的樂趣
使用農村燒火灶做飯可以帶來很多的樂趣,比如制造火焰和土爐子的聲音,燃燒木柴時的木香味,還有通過調整火焰大小來掌控烹飪過程的樂趣。在農村,常常有很多孩子在灶臺旁邊玩耍、觀察火焰,這也是一種小伙伴相聚的樂趣。
第四段:農村燒火灶的文化價值
農村燒火灶不僅是傳統的做飯方式,更是一個地區的文化符號。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地區,建筑中會往往設有一個中堂,堂上有一個燒火灶,作為家族傳承的象征。在中國東北的一些農村,居民甚至將灶臺建在家中最重要的位置,因為它不僅提供了溫暖,更是家庭生活的核心。
第五段:結語
使用農村燒火灶需要一定的技巧,但是通過學習和體驗,也能夠帶來很多樂趣和快樂。農村燒火灶不僅是一種實用的廚具,更是一個地方的文化特征。在今天的科技時代,我們也需要繼承和傳承這種文化,讓農村燒火灶的價值與美好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尊重。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四
三年高中,三天高考,時間玩笑一般濃縮!
一場考試,一份答卷,就這樣結束了我們的高中生活。
考試結束那一天,當我們走出校門,心中彌漫著一種不知名的情緒,高中生活就這樣結束了,就像做了一場很長很長的夢。當我們離開,一切都回到我們來時的模樣。那些曾經相伴的人,再也不會整整齊齊的坐滿一整個教室了。
忽然忘記了那是怎樣一個開始。仔細的尋找,才發現,在時光隧道那頭,站著自己模糊的身影,還有最初見到的同學,最初交到的朋友,最開始的那一份緊張期盼。所有的最初,定格成了一幅記憶中的畫,開始了從此往后的故事。如果把每個人的故事都放在一起,這故事長得讓春天路過了冬天,長得讓我們的年少忽然之間長大。
六年前,我們在初中相遇,相識,相知。好像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讓我們無法抗拒。入學時,我們還是充滿稚氣的少年。我們幻想著這未來三年的生活,幻想著何時才能畢業,可等到真正要畢業時卻因為離別而傷感。三年來,我們結識了很多的朋友,也褪去了年少的青澀。三年時光稍縱即逝,我們還沒來得及去握緊他,他就離我們遠去了。原本以為中考過后我們就從此天各一方,但是命運似乎對我們很眷顧,進入了高中,發現我們三個還是同一個班級,我想我們三個應該是我們這個小團體中最幸運的吧!
我們的高中生活平平淡淡,跟眾多的高中生一樣,也在為了高考埋頭苦戰,因為我們都懷揣著各自的夢想,并在為他不斷努力。當時我們總是抱怨學校的各種不好,總是抱怨作業太多。但等到真正畢業了才知道,其實我們并不討厭學校,我們在乎的人基本都是在學校認識的.,動心的感覺也是在學校體會到的,最快樂的日子也是在學校度過的,我們很愛學校這個地方,我們討厭的只是那些本應該追求自己熱愛的東西的青春時光卻為了應付一場需要努力三年的考試而被埋葬。
高考過后你說:多想多想我們可以再來一個四年,那樣我們就是十年同窗!我又何嘗不想再來一個四年呢。可是那似乎不太可能了吧。你還說:“以后我們都要好好的,我是咱們三個之中唯一的女生,你們要照顧我的哦,不能欺負我哦”。我們都沉默了,你也沒有再說什么,只是我們都清楚,我們在心里都為彼此留著一個特殊的位置,這個位置誰也無法替代。
錄取通知書下來了,這次命運似乎對我們不那么眷顧,我們被不同的學校錄取,慶幸的是我們都選擇的是省內的學校。大學開學之后,我們都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開始了新的生活。我們在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城市,看著不同的燈火闌珊,不同的人來人往,只是身邊再也沒有曾經陪伴我們歡笑的那些人。
上一個星期,黃來我的學校看我,我叫你和他一起來,你說你沒時間來不了,我沒說什么,因為我知道我們都有了新的生活新的朋友也有自己的事情,我勉強不來。只是我還是感到很失望。但是調皮的你卻給了我一個驚喜,黃幫著你一起瞞著我,你們一起來到了我的學校。看見你的那一刻,我很開心,心里覺得有好多好多話給你說,給你說我最近的開心事,給你說這段時間的委屈……只是不善言辭的我最后什么都沒有說,因為我們之間不需要過多的語言,只需要一個堅定的眼神對方就能明白!
那個周末是我來到這座城市最開心的兩天,我們五個在一個遠離家鄉的地方聚在一起,這讓我在這個城市第一次感受到了溫暖。我們一起吃飯,一起玩,仿佛回到了初中時光,一切都沒有改變。但是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兩天的相聚很快就結束了,你們離開的那天下午,我們一起去吃了一頓飯,你們倆都說沒餓還不想吃,其實我也沒餓,只是我就想我們能坐在一起吃一頓飯,因為我不知道下次我們再這樣坐在一起吃飯會是什么時候了。分別總是不期而至,你們終究是要離開了,原本我打算要送你們去車站的,但是最后還是沒勇氣去,因為離別總是傷感的,與其讓我目送你們離開,還不如我們各自轉身,就此分別!
這一路走來,感謝你們的相伴,雖然現在我們不在同一個學校,聯系也漸漸變得少了。但是我相信我們之間的友誼不會因為距離而淡化,而會更加堅固永存,因為距離讓我們彼此多了一份牽掛與思念,多了一份祝福與期盼。
新的生活總要開始,有的路總要一個人走,愿我們在彼此看不見的日子里耀耀生輝!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五
“我們的豆飯熟啦!”“好美味啊!”“啊,我們的豆飯燒焦啦!”一聲聲歡呼聲和尖一叫一聲,伴隨著一陣陣豆飯的清香味和焦味,飄蕩在長樂農場學農基地。學農活動的最后一項活動——燒大灶,做豆飯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
教練剛剛講完燒大灶的方法,我們便開啟了“瘋狂模一式”,迫不及待地奔向了各自的灶臺。
洗鍋、淘米、加水、放入香腸和蠶豆,所有的準備活動都已做好,接下來就是生火燒飯啦!教練往灶膛里添了一把松針,用打火機幫我們點著火。火苗越竄越高,一眨眼功夫就熊熊燃一燒起來。
卓杭見火勢越來越大,就往灶膛里加了一塊木板。誰知木板不但沒有燃一燒,反而把火勢壓小了許多。卓杭見勢不妙,連忙摘下帽子,對著灶口不停地扇起來,可是無濟于事。他又蹲下一身一子,鼓著腮幫子,對著灶口使勁吹氣,灶膛里飄滿了煙灰,火苗卻熄滅了。
大家都緊緊盯著卓杭,指責他是“罪魁禍首”。卓杭板著臉,聳著肩,雙手向前伸,就像一個僵一尸一似的。大家又好笑又好氣。
正在這時,我們的救兵張老師走過來了。他從褲袋里拿出打火機,幫我們重新點著了松針,然后小心翼翼地添加了一些樹枝。張老師邊添柴火邊告訴我們:“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點著火后,要先添加細枝條增大火勢,等火勢穩定了才能添加大塊的柴火。”我們聽了,不住地點頭。枝條越燒越旺,還發出了噼里啪啦的響聲。聽到這響聲,我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心想:這下應該沒事了。
接下來的工作,就有條不紊了。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添加柴火,有的準備碗碟,還有的去當“間諜”看其他小組的進展。
過了不久,從隔壁的灶臺里飄出了陣陣香味,原來他們的豆飯已經燒熟了,看著他們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我們饞得直流口水。我小心翼翼地打開鍋蓋,偷偷往里面看了一眼——呀,還早著呢,鍋里的水還沒有干。看來得繼續流著口水等待啦。
又過了五六分鐘,我們的大鍋里也飄出了誘人的香味。“熟啦!熟啦!”我們興奮地哇哇大叫。我打開鍋蓋,香味更濃了。白白的米飯,綠綠的豌豆,紅紅的火腿腸,搭配在一起真是好看。我們爭先恐后地盛好飯,開始狼吞虎咽起來。嫩一嫩的豌豆,香香的火腿腸,還有那糯糯的米飯,真好吃啊!我吃了滿滿一碗呢!
品嘗著自己親手燒的豌豆飯,我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六
哎!這幾天可把農民忙懷了,有的打小麥,有的曬小麥,還有的養蠶。
今天,我到奶奶家玩,看見奶奶正在曬小麥,我興奮地沖向小麥地,哎喲!我一聲叫起來,奶奶走到我這兒,親切地說:“當心點,小麥進鞋了吧!快去換雙鞋。”
我把鞋換好了,只見奶奶正要出去,我急忙地跑出去,問:“奶奶,驕陽似火的,你要去哪兒?”“我去打小麥”,“我也要去”,我堅決地說,可奶奶怕我曬黑,就拿了頂帽子給我。
到了田里,農民在打麥子,我也開始干起了活,我拿起刀子,準備割麥子了,可刀子太沉,我無法開始。
如果,20年后,我要創造一種麥子刀,只要你割十分之一的麥子,它就會割十分之九的麥子,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農民們的辛苦。不過,我要提醒一些懶農民,你不割麥子,麥子刀也不會幫你割麥子哦!
回到家,我和奶奶先把早上曬的麥子收起來,我把麥子一把一把地運到袋子里,再把袋子運到家里,那袋子可重了。然后再把剛剛割回來的麥子曬起來。
如果,20年后,我要做太陽能曬麥機,只有把割回來的麥子放到太陽能曬麥機里,它就會在你定的時間內,曬干所有小麥。當在下雨時,農民無法曬麥子,就可以把麥子放進太陽能曬麥機,可以正常曬麥。農民就不會因為天氣不好或沒地方曬麥子兒發愁了。收回來的麥子也不會因為天氣不好而發黑發霉。這樣可以減少農民的損失同時也減少了國家的損失。
我堅信,20年后的農村一定能從貧困走向富裕。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七
外婆家在鄉下,做飯時會用灶塘燒火做飯。那用灶火做出的飯,別提多香呢,就是簡簡單單的玉米稀飯,就香的能讓我喝兩大碗;那火塘里烤出來的紅薯又酥又甜,我一想就流口水;那炒出來的肉啊,嫩香味足以讓你回味三天。以往回外婆家,我也總幫外婆打打下手遞遞柴火,就是從沒親自燒過火。
這次暑假回家,看到火塘,倍感親切:我真心想燒一次火!火塘也好像在對我說,來吧,來吧!
我直奔到媽媽跟前:“媽媽,我要燒火!”
媽媽一臉贊成:“好吧,等會要燒開水,你來燒火!”
誰知這話被外公聽到了,外公嚴肅地對媽媽說:“他怎么會燒火?別燒!再說,天氣這么熱,不要燒火了,用氣灶吧!”說完,還憐惜地看了我一眼。
我可不領這個情,燒火是多好玩的`事呀,我怎么能錯過呢?我急了:“我要燒火!我要燒火!”
媽媽看我一臉堅決,勸外公:“他想燒就讓他燒吧。再說,小孩子多干點活,沒什么壞處。”
外公瞪了媽媽一眼,放下狠話:“他沒燒過,怎么能燒得著呢?”說完這一句,又不忘嘟囔了一句,“不聽老人言,等著吃虧吧!”
門縫里看人——把我看扁了,哼,我偏要把火燒好,咱們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媽媽耐心地勸外公,“你教教他,他不就會了嗎?”
外公極不情愿地帶著我走到灶火(廚房)。只見灶火里整整齊齊、依次擺放著木頭、細一點的樹枝、樹葉,他們好像在列隊歡迎我的到來。外公等我坐到火塘前,便在我旁邊坐下,遞給我一個引火用的蠟管(浸透蠟的牛皮紙管),“把這個點著,放進火塘。”
我小心翼翼地拿過打火機,用大拇指按下按鈕,待火出來后,把蠟管點著,放進火塘。見整個蠟管著了,外公急忙對我說:“快拿些樹葉放進去!”我連忙用火鉗夾了一大把樹葉,放進火塘。火勢得到樹葉的“滋潤”,迅速大了起來。
外公見火勢大了起來,忙拿了一根拇指粗的木棍,掰成兩半,把它們交錯放進火塘里。“昊昊,再抓些樹葉放在木棍上,這樣更容易著。”
我抓些樹葉放進去,火勢果然如外公所說越來越旺。外公見狀,放心地對我說:“你自己燒吧,把水燒開就可以了。有事再叫我。”
外公走了,我就開始一層木棍,一層樹葉地像搭積木一樣地搭起了柴火。加了滿滿一火塘,我就開始等待他們把水燒開。
我開心的笑還沒來得及笑出聲,那火苗越來越小、越來越弱,漸漸地,馬上連火星也見不著了,似乎眨一下眼睛,它就要消失了一樣。
真是世事難料啊,我大驚失色:“外公,外公,不好了,火要滅了!”
外公反而不急不忙,慢悠悠地走過來,低頭看了看火塘的陣勢,“小家伙,這可不行!”只見外公三下五去二拆掉了我剛搭的幾層建筑,然后用火鉗把我搭的“建筑”從下往上一抬,又對著火鉗下吹了幾口氣,咦,火勢瞬間就大了!接著,外公用火鉗,把我的建筑全部搗亂,分散到火塘的四周。“小家伙,你的柴火堆的太多,火塘里氧氣就過少,火自然就著不起來。火小時,你就用火鉗把樹枝,樹葉抬起來,讓火塘里多進點氧氣,它就會著起來。”
原來,我以為很簡單的燒火還蘊藏著這么多的道理,真是“生活處處皆學問”啊!
經過外公這次教導,我燒火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不,今天中午煮餃子就是我一個人燒的火。你看,你看,外公看著我汗濕的背,又開始搖頭晃腦,“嗯,孺子可教也!”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樣甜。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八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地區開始使用煤氣灶或電磁爐來烹飪。然而,在我這個農村小鎮上,仍然有很多家庭使用傳統的燒火灶。我從小就在農村長大,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了童年,也學到了許多關于燒火灶的心得體會。下面,我將分享一下我對農村燒火灶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農村燒火灶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烹飪體驗。對于很多人來說,燒火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烹飪工具,更是一個平凡而又神奇的存在。當木柴被點燃,熊熊火焰燃燒的時候,那種溫暖的感覺喚起了兒時的回憶。在寒冷的冬日里,聚在爐邊,感受到火堆散發出的熱量,是一種說不出的舒適和滿足。而在炎炎夏日,只需把爐子移到戶外,讓風吹拂,就能感受到涼爽的感覺。農村燒火灶不僅給人們帶來了實際的溫暖和烹飪的樂趣,更給人們帶來了一種與自然交融的感覺。
其次,農村燒火灶鍛造了農村人堅韌不拔的品質。相比于現代化的煤氣灶或電磁爐,農村燒火灶的點火過程可能會更加費勁。需要準備木柴,打火機或火柴,小心地點燃。尤其是在潮濕的天氣中,點火可能會非常困難。然而,正是這樣的困難錘煉了農村人堅毅的品質。他們學會了如何迅速點燃火種,在逆境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堅韌的品質,也伴隨著農村人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再次,農村燒火灶也教會了人們節約資源的重要性。相比于煤氣灶和電磁爐,農村燒火灶不僅需要更多的努力來點燃,還需要更多的木柴來燃燒。這使人們不得不從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尋找節約的方法。大家會仔細估算每天使用的木柴量,合理計劃使用的次數和時長。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慢慢明白了精打細算的重要性,學會了合理權衡和分配資源。
最后,農村燒火灶也帶給了人們一份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和尊重。農村燒火灶不僅僅是一種烹飪工具,更是農村文化和傳統的代表。在點燃木柴、燒煮食物的過程中,人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溫暖和力量。這種以人為本、追求簡單與自然的烹飪方式,與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農村燒火灶的存在,使人們更加珍視和尊重傳統文化,將這種珍貴的傳統代代相傳。
總之,農村燒火灶在農村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提供了獨特的烹飪體驗,鍛煉了農村人堅韌不拔的品質,教會了人們節約資源的重要性,并帶給了人們珍視和尊重傳統文化的意識。盡管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經融入了許多農村地區,但我們不能忘記農村燒火灶所帶給我們的寶貴經驗和感悟。讓我們繼續傳承和發揚這種傳統,珍視這份與自然交融的烹飪方式,守護好農村燒火灶的溫暖和力量。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九
農村燒火是農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技藝。燒火不僅提供了炊事的基本需求,還是農村生活的點滴樂趣。然而,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農村燒火逐漸被現代化的生活所替代。我有幸在農村度過了一個暑假,在這期間,我深入體驗了農村燒火的過程,并積累了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農村燒火需要爐灶匠的技術支持。在我參與燒火的過程中,我見到了許多農村的爐灶匠。他們熟練地操縱著柴火和爐子,手法嫻熟,仿佛舞蹈的藝術家。他們能夠在短時間內點燃火焰,并保持火勢的穩定和持續。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們每天都能夠享受到爐灶上的美食,感受到燒火給我們帶來的溫暖和滿足。
其次,農村燒火需要謹慎和細心。畢竟,火源是一種危險的力量,如果不小心操作,容易造成火災。因此,我們在燒火過程中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并學會控制火源。另外,我們還需要注意爐灶的擺放位置和周圍環境的情況,以防止火勢蔓延。這需要我們保持冷靜和集中,時刻注意安全,以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此外,農村燒火需要耐心和堅持。燒火是一項需要時間和功夫的工作,它不僅需要我們花費時間去收集柴火,還需要我們在燃燒的過程中不斷添加燃料以保持火勢。有時候,火勢可能會因為風的原因而熄滅,這時候我們需要重新點燃。燒火是一項耗費體力和精力的工作,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終將能夠取得成功。
最后,農村燒火是一種生活智慧的體現。在農村,人們經常利用舊報紙和廢棄的紙盒來點燃火源,這不僅能夠減少垃圾的堆積,還能充分利用廢物資源。我們還可以運用創造力和想象力來改善爐灶的設計和使用方式,以提高燒火的效率和便利性。通過燒火過程,我們可以學到很多關于環保、資源利用和生活智慧方面的知識和經驗。
總的來說,農村燒火是一種傳統的生活技藝,它不僅能夠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還能帶給我們樂趣和智慧。通過參與農村燒火的過程,我了解到了燒火的技巧和注意事項,體會到了耐心和堅持的重要性,同時也增加了對農村生活的熱愛和感激之情。農村燒火既是一種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希望我所體會到的農村燒火心得和體會能夠流傳下去,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快樂與智慧。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十
在農村,燒火灶是每個家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不僅為家人提供了溫暖和烹飪的便利,也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里,我將分享我在農村生活中關于燒火灶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燒火灶的重要性
燒火灶在農村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缺乏現代化供暖設施,農村的冬天格外寒冷,所以燒火灶成為了保暖的最佳選擇。燒火灶的爐子有一個爐膛,可以燒木柴、煤炭、秸稈等作為燃料,通過灶門上的通風孔放出煙氣,并將爐熱釋放到屋內。同時,燒火灶上還可以烹飪食物,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因此,燒火灶不僅提供了舒適的居住環境,也給予了人們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的能力。
第二段:燒火灶的操作技巧
燒火灶并不像看起來那么簡單。要達到最好的燒火效果,需要一些操作技巧。首先,需要選擇合適的燃料。干燥的木柴和煤炭是常見的燃料選擇,可以提供更好的燃燒效果。其次,需要注意爐膛的通風孔是否暢通,以確保燃料燃燒時有足夠的氧氣。另外,根據燃料的不同,需要調整爐膛和灶門的開合程度,以控制燃燒的強度和火勢。最后,使用時需要保持爐膛的清潔,及時清除灰塵和燃燒殘渣,以確保火勢充足、煙氣排放暢通。
第三段:燒火灶的可持續發展
盡管燒火灶在農村有著重要的地位,但其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如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人們積極尋求燒火灶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人們開始改用生物質能源,如秸稈和沼氣,以減少對木柴和煤炭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加強燒火灶的燃燒效率,通過改進爐體結構和燃燒技術,提供更高效更環保的取暖和烹飪方式。這些努力旨在使燒火灶在滿足人們基本需求的同時,也能保護環境和節約能源。
第四段:燒火灶的文化傳承
燒火灶不僅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農村文化的一部分。在農村,燒火灶常常是家庭中央的焦點,人們就坐在火爐旁邊圍著火取暖、聊天、唱歌。燒火灶成了家庭團聚的象征,代表著溫暖、親情和舒適。此外,燒火灶的制作和使用技藝也代代相傳,農村手工藝人將燒火灶制作成各種形狀和圖案,使其成為一種藝術品,傳承了農村獨特的文化。
第五段:燒火灶的靈魂
在農村生活中,燒火灶不僅僅是一個取暖和烹飪的工具,它還有一種深遠的內涵。它代表著農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代表著那份對家庭溫暖和親情的渴望。它承載著農民辛勤勞動和對土地的熱愛,成為農村人民對鄉土文化和傳統價值的堅守。燒火灶的存在不僅給予了農村生活一份獨特之美,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體驗到了農村的真實與質樸。
總結:
通過這篇文章,我對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燒火灶的重要性、操作技巧、可持續發展、文化傳承以及內涵的探討,讓我們更加了解了它在農村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價值。農村燒火灶既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傳承,更是農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追求。在我們追求現代化的同時,也要珍惜燒火灶這一傳統文化,讓它在農村生活中繼續發揚光大。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十一
七夕,不管你愿不愿意,它都會準時到達。現在的你是在情人的懷里歡樂,還是黯自在角落里落寞。歡樂的人就請繼續歡樂,落寞的人請不要聽悲歌。當尷尬的被問起七夕節該如何過,堅強的你何不爽朗的應答:一笑而過,至少你有你的偉大,作最美的花。
或許寂寞的你不滿足于當下,眼里承載的都是別人的快樂。可是幸福從來都是需要準備的,上天是公平的,它是想給你一個蓄謀已久的驚喜,屬于你的幸福正在來時的路上,別著急,你想要的時光都會給你。
其實,我們過的不是七夕,而且眼中在意的你。如果戀人相伴即便是隆冬也自是人間四月天。如若你在乎的人擁他入懷卻想著別人的模樣,那也不過是無法言表的凄涼。
想想手捧玫瑰的你們——我最美麗的姑娘,再艷麗的玫瑰也不及你波瀾不驚的笑。請穩穩地抓住你們當下的幸福,細心經營著來之不易的情感。愿最好的你左手旁永遠有個不離不棄的右手。
其實沒必要攀比,如果正在失落的你,也不必像別人一樣轟轟烈烈,愛的火熱。珍藏好屬于自己一個人的幸福,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只要調勻了呼吸,再把和他(她)細致的片段溫習一遍,然后低微地蝸居睡下,就這么不太落寞的平凡中給自己過個節。
那一束束凌亂的花影還并是你所想要的幸福,想想當初為了偷看自己在乎的人,也曾有小鹿撞懷的心跳或者是臉頰發燙的羞赧。而如今還有時光可以回首,那也是一份足以溫心的禮物。
與其做一個悲傷的智者不如做一個快樂的傻子。等待七夕的月光柔軟地落下,折一枚淡光將你的心事小心地收藏,明媚的很并不憂傷,寄去你想寄往的地方。最好的我們在相遇的路上,最美的時光在未來的遠方。
愿世間的情人都不被辜負,愿天下的單身都不再孤獨,最好的你們都有穩穩的幸福。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十二
第一段:引言(200字)
農村生活與城市快節奏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在農村,燒火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燒火技巧和經驗的積累則是農村居民的智慧結晶。在我多年的農村生活中,我學到了很多有關燒火的知識和經驗,這些心得體會不僅讓我能更好地炊煙升起,還教會了我生活中的持久力和智慧。
第二段:火的種類與選擇(200字)
燒火是需要注意火種的選擇的。在農村,種類繁多的火柴和硫酸銨化肥是最常見的火種。火柴的優勢是方便攜帶,點燃迅速,火苗穩定;而硫酸銨化肥則容易燃燒,火力強勁。在選擇火種時,我會根據天氣和需求作出選擇。例如,在刮大風的日子里,我會更傾向于選擇硫酸銨化肥,以確保火能夠穩定燃燒。而在煮飯或取暖時,火柴會是更合適的選擇。
第三段:火的點燃與調節(200字)
點燃火之前,我會找到一個適當的地方,將永遠燃燒時間最長的地方向上。這樣一來,很容易點燃整堆柴火。同時,我還會在柴火旁邊放置一些易燃物,比如干草或者木屑,以增加火勢,確保火能夠燃燒。一旦火點燃,我會根據需要適時調節火的大小。有時候,我需要一個大火來加熱大鍋爐,有時候則需要一個小火來燉燒菜肴。調節火的大小和持續時間對于保證燃料的充分利用非常重要。
第四段:火的維持與燃料利用(200字)
保持火的良好燃燒需要花費一點心思。在火燃燒過程中,我會定期加柴和調整火堆。當火堆變小時,我會添加更多的柴火來保持火勢。同時,我還會調整火堆的形狀,以使得燃燒更加充分和穩定。這樣一來,不僅能夠保證火能夠持續燃燒,還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燃料,減少資源浪費。
第五段:火的熄滅與安全(200字)
熄滅火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在農村,我通常會選擇等待火天然熄滅,確保沒有余火。這樣一來,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安全。另外,我也會使用水或者沙土將火撲滅,以確保火徹底熄滅。在熄滅火之后,我還會將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灰燼清理干凈,保持炊煙的清香。
結尾(200字)
通過多年的農村生活,我積累了很多關于燒火的心得體會。我了解到了火種的選擇和控制對于保持火的穩定燃燒至關重要,也明白了調節和維持火的大小和持續時間的重要性。我希望這些經驗和技巧能夠幫助那些在農村生活的人們更加高效地燒火,并為他們的日常生活增加更多的溫馨與懷舊的味道。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十三
201x年1月23日星期六大風、零下17度
似乎,在我的記憶里,沒有零下17度的時侯,無論是在河北的老家,還是在現在的北京城。我還是按照預約,在最冷的日子里,趕赴一場最溫暖的相遇。
推開那扇門,頓覺從寒冷的冬天到了溫暖的花開,一扇門,門里,如春:茂盛騰騰生長的綠植、熱氣騰騰漫散開的大麥茶香、架子上擺放的新鮮的桔子香蕉、一排排一列列珍貴的藏書、幾個軟軟的沙發,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品讀,擁有便是幸福。這個地方,是高曉松雑書館。
原本計劃中想尋兩本民族建筑方面的書看看,卻不想,到一書架前,滿眼都是自己想讀的書。各個書架分門別類,書的種類很是清晰,我在中國名人著作書架,抽出了兩本老舍先生的訪記,放在了沙發旁的桌上。一杯大麥茶,兩個桔子一根香蕉,一本自己喜歡的書,茶香書香水果香,伴著蜷縮在沙發中的我,如在家,慵懶地享受著這一份安然,這一份美好。
離開是下午三點半,端放桌上的是剛剛看完的幼兒心理教育的書,還有六頁滿滿的筆記,看著眼前的書和筆記,我有一種滿足感,我為收獲而來,也為收獲而去,這種滿足感,讓我不舍放置書回書架,也不忍,這種不忍的心境,竟然好似要離開心中的至珍寶貝,真真的不舍不忍。我知道,我還會再來,會有很多次的到來。感恩相遇,感恩在最冷的曰子里,與你溫暖的相遇。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十四
下到村里,劉書記的話變立即變得更加立體和鮮活起來。
和大多數中西部農村一樣,曲風村很難見到年輕人,當地流行一句話:;農村有;三多;鼻涕多的孩子,頭發多的婦女,胡子多的老頭。
賀大爺和老伴,都已年過80,他50多的兒子都已經當了爺爺。5個兒女除了老二住著離他較近,其他都不在身邊。老兩口有承包地1畝8分,由于年事已高無法自耕,都已租包轉出。轉出每畝年收入650元。2012年國家出臺了新型農村養老制度,要求所有農村老人必須辦理,解決老有所養。當問及賀大爺和老伴是否有領到養老金時,兩位老人都表示否認。一旁陪同鄉鎮干部解釋到,農村養老金是交的多拿得多,目前交的村民只占到全村的5%。其中主要原因:一是農民太窮買不起保險, 二是農民對養老保險信任感不足,三是絕大部分青年在外務工,較難推廣。于是每年靠1畝8分地租包轉出的所得的1100來塊,就是賀大爺和老伴全部的家庭收入來源。
馮大叔,男,51歲,和妻兒一家3口人住在垣上。居住的窯洞異常簡陋,昏暗,臟亂,并伴有濃烈的異味。馮大叔的妻子有智障,據說是她姐姐在火車站撿回來的操南方口音的媳婦。由于交不起學費,8歲的兒子輟學在家,以至于當我們在早上10點大部分孩子都學校讀書的時候走進窯洞時,發現他坐在炕上,呆呆地望著斑駁不堪的墻壁。由于老馮家情況特殊,縣里已經準備將其列為低保戶對象。我們調研組也為其送去了300元的慰問金。大伙都勸老馮還是想辦法讓孩子上學,老馮盯著裝慰問金的信封默不作聲。大家心里都清楚,一點慰問金和幾句勸告,對于讓孩子重新回到課堂來說,太微薄了。我們離開的時候,老馮和他的兒子似乎沒有什么表情只有他的智障的妻子一直在憨憨地笑。
調研期間,我和搭檔裴凌罡被安排住在曹大哥家。大哥名叫曹文產,43歲,一手好廚藝,村里紅白喜事都是掌勺人。家中5口人:老父親、妻子、女兒、兒子。大哥的女兒剛剛高考完,成績還沒出來就到縣城去打工了;大哥的兒子讀到高二,不想繼續讀了,大哥將他轉到縣里的職業高中學廚藝;大嫂有冠心病,醫生說不能生氣、不能勞累。但多少年來,她一直毫無怨言地悉心照顧著由于一次腦出血,變得神志不清,行動不便的公公。
據說曹大哥是還在村里務農的最年輕的男丁,由于大嫂身體不好,曹大哥一個人擔當了家里所有的粗活、重活。曹大哥家里勞動力并不充足,需要花錢的地方也很多,但收入在村里算的上中上水平,也是村里人眼中的“致富能手,和村里很多其他農戶形成反差。為了一探究竟我們在曹大哥的田間地頭認真地向他討著“致富經。
“現在國家政策好,日子咋能難過哩?關鍵還是自己不能懶,而且會動腦筋。”曹大哥現在打理著7畝水澆地,包括:4畝李子樹和甜瓜,2畝棉花和1畝柏樹苗;垣上還有15畝蘋果樹。這些都是經濟作物,收益都比小麥和玉米高。但是種植的投入成本和種植難度也更高。曹大哥讀過一年農林技校,每年都訂閱《山西果林》雜志,以此了解果林知識和市場信息,來確定要種植的果木以及聯系購入幼苗。1997年曹大哥開始在靠世界銀行貸款在垣上整理出的坡地上種植蘋果,但是當時村里多數人嫌垣上交通不便,蘋果樹結果時間太長、前期成本高不愿意種。而那一年曹大哥買一臺拖拉機,一口氣承包了15畝地種蘋果。xx年他收獲了第一批蘋果,拖拉機也成為他農閑時跑跑運輸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