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推薦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精)一
《家》寫于1931年4月至1932年4月,是作者巴金積最初19年的生活經驗寫成的一部優秀的長篇小說。正如巴金所說的:“《家》是一部寫實的小說,書中的那些人物都是我愛過或者恨過的,書中那些場面還是我親眼見過或者親身經歷過的。”
長篇小說《家》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國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縮影。從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有序,禮法森嚴;但實際上,在這個大家族中處處都充滿著激烈的爾虞我詐和勾心斗角。
《家》是一部思想相當深刻的現實主義力作,作品通過以覺慧為代表的青年一代與以高老太爺為代表的封建腐朽勢力的激烈斗爭,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腐敗與黑暗,控訴和揭示了大家族和舊禮教、舊道德的罪惡以及吃人本質,并且揭示了其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同時,作品還以極大的激情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以及他們與罪惡的封建家庭的決裂。
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著青春的可愛,對啊!青春是多么的可愛,我們正處于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里洋溢著愛!
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
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快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
推薦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精)二
我們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可以在舒適的環境下學習。自己想要什么,爸爸媽媽都盡量滿足。而且不用勞動,也可以吃上好吃的飯,穿上好看的衣服。
自打我讀了老舍先生寫的《養花》這篇課文后,我懂得了許多……
“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不是真理嗎?”每當讀到這里,我就會有許多的感觸:我們現在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而這一切是爸爸媽媽為我們創造的,我們更應該珍惜,不應該挑三揀四的。在學習上也一樣,如果我們現在不努力,成天無所事事的,將來只會一事無成。要想把學習搞好,我們現在必須勞動,也就是認真學好功課,向著學習好的同學奮起直追,不怕困難。用今天辛勤的勞動,換來明天成功的喜悅。
“不是亂吹,這就是知識啊!多得些知識不是壞事。”每當讀到這里,我也會有許多感觸:不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學習上,我們不僅要勞動,而且要學會正確的方法。我們不僅要掌握課本上的知識,而且也要掌握課外的知識,也就是博覽群書,使自己的知識面更為廣泛,才能更好的運用。在生活上,我們要學會從無字句讀書。從生活中尋找知識,掌握生活中的小竅門,才能使自己成為生活中的有心人,使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加有滋有味。
“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是啊!在勞動的同時,難免會遇到一點小麻煩,一點挫折,但是我們不能退縮,我們要用自己的才智去克服它。要成功嘛,哪有那么順順當當的,只有歷經了風雨得到的成功,那才叫有意義呢!
我得感謝老舍先生,是他使我懂得了這么多,更是這篇課文使我長大了許多。
推薦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精)三
眼看下個月書屋劇院又要來杭巡演。上一回看的是《呼嘯山莊》,因為書是十幾年前看的,劇情也忘了大半,整場下來,幾乎是在對白里找回憶,體驗不佳。這次的劇本是《簡·愛》,也是我讀過的第一本世界名著。莫名覺得有些情懷,于是最近做起了功課,把書撿起來重讀。
以前讀《簡·愛》,只讀到了一個故事,一個瘦弱的倔強女孩的成長經歷,僅此而已。這次重讀,發現曾經忽略掉太多細節。勃朗特的筆觸十分細膩,無論是英國的田園風光,人物的心理旁白還是長篇幅的對話,我相信她自身一定有著豐富而靈敏的情感,否則落筆不會如此深刻而到位。我在微信讀書上留下了很多劃線和筆記,這里會做一些摘抄,請原諒我將把這篇讀書筆記寫得非常個人化。
1、我記得曾經我非常愛讀簡在羅沃德寄宿學校的章節。一個相貌平平,瘦小倔強的孩子,愛憎分明,身體里的每一個細胞都有強烈的情緒表達欲望。當她遇到海倫,浮躁和戾氣才漸漸被安撫。兩個十歲出頭的女孩,本該最是天真無邪,卻因為生活的艱辛和磨難,時常說出不符合年齡的話來。比如海倫說:
人生在世,誰都會有一身罪過,而且必定如此。但我相信,很快會有那么一天,我們在擺脫腐朽軀體的同時,也會擺脫這些罪過。到那時,墮落與罪過將會隨同累贅的肉體離開我們,只留下精神的火花——生命和思想無法觸摸的本源,它像當初離開上帝使萬物具有生命時那么純潔。
簡將海倫形容為“有萬丈光芒的星球”,她充滿智慧的寬闊前額總是保持著平靜,說出的話富有哲理,也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我想作者代替海倫說了很多。根據勃朗特的生平,年少時期嚴苛的寄宿學校生活和宗教學習帶來了揮不去的陰影,文學作品總是要基于真實的經歷,才會長出血肉和骨頭。據說海倫這個人物的原型是勃朗特的姐姐,不管真實與否,在寫作這方面,寫的越多越會發現,其實是在寫自己。拆分矛盾的聲音,整理繁雜的思緒,我相信簡和海倫身上融合了作者自身的特性,鮮明不屈的性格交織著寬厚善良的本質。作為讀者,跳出這個故事本身,尋覓紙張背后的光與影,也是一種樂趣。
2、在《簡·愛》的書評里,大多都會強調,這是一本有關女性獨立自主的書。這個角度確實說得不錯,簡一生堅持自己的原則,自立自強,不依附男人,也不迷戀財富。作為十九世紀中葉的文學作品,是非常具有先進性和獨特性的。女權主義的興起大約在20世紀初,勃朗特在《簡·愛》里突出的自我意識和覺醒,富含著現代主義中強調的“個體”特性。我們在1949年才讀到波伏娃的《第二性》,雖然兩本書不能相提并論,但是早問世近100年的《簡·愛》,它的“顛覆與激進”,想必給當時的文壇投下了一塊巨石。也正是因為這本書所具有的現代性和先進性,以至于在現下讀來,還是會引起共鳴和思考。
不過既然是個人解讀,我想我也可以有自己的關注重點。小時候不懂感情,從來不曾思考為什么羅切斯特先生會與簡在一起,而不選擇英格拉姆小姐,這部分對我來說,僅僅是一本有關愛情的小說該有的happyending。這次讀來,發現跨越階級與偏見、對抗財富與年齡的,是契合的靈魂,無私的付出,毫無保留的表達以及彼此間的尊重、信任和欣賞。這本書夾雜著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些句子實為感動,例如羅切斯特先生說:
有時我對你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尤其是當你像現在這樣靠近我的時候。仿佛我左面的肋骨有一根弦,跟你小小的身軀同一個部位相似的`弦緊緊維系著,難分難解。
又比如,簡離開桑菲爾德府后,在沼澤居扎根下來,她的自白:
我覺得自己成了附近地區的寵兒……生活在眾人的關心下,也如同“坐在陽光下,既寧靜又舒心”。在這段時間的生活中,更多的時候我的心涌起感激之情,而不是頹唐沮喪。可是,讀者呀,讓我全都告訴你吧,在平靜而充實的生活——白天為學生做出高尚的努力,晚上心滿意足地獨自作畫和讀書,之后我常常匆忙地進入夜間奇異的夢境……夢中我依舊一次次遇見羅切斯特先生,隨后我感到投入了他的懷抱,聽見了他的聲音,遇見了他的目光,碰到了他的手和臉頰,愛他而又被他所愛,于是重又燃起在他身邊度過一生的希望,像當初那么強烈,那么火熱。隨后我醒了過來,于是我想起了自己身在何處,處境如何……沉沉黑夜目睹了我絕望的痙攣,聽見了我怒火的爆發。到了第二天早上九點,我按時開學,平心靜氣地為一天的例行公事做好準備。
在強調階級差別的大環境下,簡勇敢地面對自己內心的情感無疑是“自我覺醒”最好的體現。她最經典的一句話:“難道就因為我一貧如洗、默默無聞、長相平庸、個子矮小,就沒有靈魂,沒有心腸了?——你錯了,我的心靈跟你一樣豐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樣充實”,她確實做到了。在離開桑菲爾德的日子里,工作忙碌之余,簡還不忘拾起畫筆,學習語言,生活的豐富讓讀者一度懷疑是否桑菲爾德和她的主人已然成為了過去式。直到這一段獨白,內心無法填補的破碎才顯露出了冰山一角,任時間流逝,卻沖不淡藏在心里的思念和情感。傾聽自己,直面內心的想法,也需要勇氣。大多時候,我們只是由著時間走過,仿佛待在原地才最安全,也許是怕聽得太清楚,而又邁不出那一步。讀到簡決定回桑菲爾德那一刻,這本“老古董”書居然讓我有些淚目。
3、最后想寫一些純粹個人的感受,也歡迎大家留言來和我交流。
《簡·愛》這本書雖然強調了自我意識,但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種限制。也許跟強烈的宗教文化有關,他們重視贖罪、寬恕,甚至過分強調原則與道德。因此故事的發展也有著明顯的傾向,在人物的刻畫上缺乏彈性。我想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
回頭看現代,無論是女權、平權還是尊重個體的思想,均在向歷史制高點發展。幾年前我在寫lgbt論文的時候,對性取向的平權還覺得十分新鮮,如今卻是一個時常被拿來討論的話題了。這個群體不再是渺小而沉默的,即使在中國,得益于網絡和新媒體,年輕一代的思想尤其活躍與開放,接納程度也一再提高。
前幾日在微博讀到馬斯洛的一些思想,說到對于新鮮事物,應該接受自己無知的狀態,而不必感到局促不安,不必硬把眼前尚不明朗的事物強嵌于老舊的思維框架里,以此安撫自己的焦慮。我想現代對平權的發展,以及個人意識的挖掘,還遠沒有到頂峰,但它的攀登速度卻異常地快。我很高興處在這一波發展的歷史洪流里,即使對它的方向與結果無從而知。
近幾年,個人意識的重點不再聚焦在“我”身上,而是衍生出了眾多上帝視角的作品,比如《海邊的曼徹斯特》和《三塊廣告牌》。人物的塑造日漸豐厚,人性的刻畫明暗交織,對與錯,幸與不幸,在真實的生活里也許并沒有明顯的界限。我想,這是真正的覺醒,不是一味的只關注“我”,也不再刻意粉飾表面的光鮮,而是愿意去探討、去面對難以掩蓋的光亮和不愿提及的陰暗。過分強調自身的想法和立場,非常容易變得狹隘,個人主義和自私自利不該被混為一談。我們需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也要客觀地面對肉體與精神的脆弱和缺陷。
如何客觀地看待這些問題,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如何與過去和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許一生都會活在矛盾里,但請不要放棄探索和面對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