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描寫牢記囑托勇毅前行心得體會一
牢記囑托,傳承西柏坡精神,平山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把脫貧攻堅作為頭號民生工程,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一場新的“趕考”,舉全縣之力向貧困發起“總攻”,堅決兌現如期脫貧的莊嚴承諾,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優異答卷:平山縣脫貧出列了!
望著農家飯店、農家小院新掛上的古色古香的招牌,西柏坡村老黨員閆青海百感交集:“感謝黨中央,感恩,現在的西柏坡村變得更美了,游客來得更多了,老鄉們的光景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啊!”走進下槐鎮南文都村,村民范花書向記者說起了現在的幸福生活:家門口修了荷花池塘,村里路修好了,鋪設了下水管道,家里蓋了新房子,還建了水沖廁所。范花書一家5口人,以前守著3畝薄田土里刨食,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現在流轉了兩畝地,每年租金1800元,還加入了柏勝農業合作社,每年分紅750元。俺和老伴現在都在葡萄園里打工,一年下來能掙4萬多呢!”
平山縣是集老區、庫區、山區、貧困區“四區合一”的特殊縣份,針對“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縣情實際,創新實施了“農業園區+扶貧”模式,引導貧困群眾通過土地流轉賺租金、扶貧資金入股園區獲股金、入園打工掙薪金。
指出,脫貧攻堅,發展鄉村旅游是一個重要渠道。平山縣紅色旅游資源豐富,他們將“旅游+扶貧”作為有力抓手,引導支持白鹿溫泉旅游度假公司在做大做強紅崖谷景區的同時,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助力脫貧攻堅工作。溫塘鎮大米峪村貧困戶齊光輝在景區內經營紀念品、小禮品店鋪,月均收入達5000元左右,實現了穩定脫貧、持續增收。此外,景區周邊群眾還自發經營起農家樂、采摘園、家庭旅館等,實現了足不出戶當老板……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在這一重要論述指引下,平山縣實施“鄉村旅游+扶貧”“生態產業+扶貧”……一個個產業發展起來,一批批群眾走上穩定脫貧路。平山縣還探索建立了“大產業覆蓋、小產業帶動、點對點幫扶”產業扶貧新機制,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實現了“輸血”脫貧到“造血”脫貧的轉變。目前全縣260個貧困村基本實現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
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這場歷史性“趕考”中,平山全縣上下切實發揚西柏坡精神,眾志成城,合力攻堅,堅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為打贏這場硬仗,平山縣把最好的干部安排到脫貧攻堅一線,不脫貧不“收兵”。結合“三帶三情”(帶著真情教育干部、帶著親情服務群眾、帶著激情干好工作)下訪解難專項活動,選派546名優秀干部駐村,連同省、市駐村工作隊,對260個貧困村和35個面上貧困村實現“全覆蓋、無縫隙、繡花式”精準幫扶;抽調23名業務熟練的年輕干部,作為縣級政策“明白人”派駐23個鄉鎮,全程跟進指導脫貧攻堅工作,有效保障了政策落實不走樣、不變形。
確保脫貧路上不落一人,精準識別、精準施策是關鍵。“我們建立了脫貧攻堅信息動態管理平臺,逐戶甄別,逐戶分析致貧原因,然后精準施策。”平山縣扶貧辦主任秘書明介紹,對20490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施產業扶持和就業扶貧;對723名貧困家庭學生,全面落實“三免一助”政策;對14159名山區宜林區域貧困人口,實施太行山生態綠化工程和護林員就業幫扶帶動;對19636名農村低保、五保和特殊困難人群,實行政策兜底、殘疾補助和子女贍養等精準保障;對2182名因病致貧人口,實行醫療救助脫貧;對247名生產生活條件惡劣區域人口和3983戶住房困難群眾,實施易地搬遷、危房改造幫扶。
成績喜人,鞏固發展脫貧成果依然任重道遠。“我們要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打造100個特色田園鄉村,既能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原汁原味感受農耕文化,又要通過標準化、規范化服務,使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股本。”平山縣委書記李旭陽表示,今后,平山將繼續加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等方面的力度,為實現全面小康目標不懈奮斗,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