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我們在成長和進步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寶貴財富。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體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節氣養生知識培訓心得體會篇一
作為一名擁有繁忙工作的白領人士,我對于保持身體健康一直非常重視。飲食、運動、休息都是養生的重要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合理運用節氣養生的知識。最近,我參加了一次關于節氣養生知識的培訓,受益匪淺。以下是我對于這次培訓的心得體會。
首先,培訓讓我了解到了節氣養生的原理和道理。我們的身體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四季變換、白天黑夜輪轉,都會對身體產生一定的影響。通過學習節氣養生的知識,我們可以合理利用自然之道,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達到養生健康的目的。例如,在春季清明、谷雨時節,我們應該多吃一些新鮮蔬菜和蟲草花等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食材,可以有效預防春季燥熱癥狀的發生。
其次,培訓讓我學會了根據不同節氣進行合理的飲食安排。在培訓中,我們詳細了解了每個節氣的特點和對應的養生方法。比如,在冬季的大寒節氣,我們應該多食用一些溫熱的食物,如生姜、羊肉等,以增加體內的陽氣,預防感冒等疾病的發生。而在夏季的小暑節氣,我們應該多吃一些清涼解暑的水果和蔬菜,如西瓜、黃瓜等,以降低體內的火氣,保持清爽的身體狀態。
第三,培訓讓我認識到了節氣養生的重要性。節氣養生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養生理念。通過合理運用節氣養生的知識,我們可以保持身體的平衡,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此外,節氣養生還有助于改善睡眠質量,提高工作效率,保持心理的健康??傊潥怵B生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是實現健康長壽的關鍵之一。
第四,培訓讓我明白了節氣養生的實踐意義。學習知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將其付諸實際行動。在培訓中,我們不僅了解了節氣養生的原理和方法,還進行了一系列實踐。從每天的飲食安排,到合理的運動方式,再到良好的作息規律,每個環節都需要我們付出努力去實踐。只有將養生知識付諸實際行動,我們才能真正享受到健康帶來的快樂和幸福。
最后,培訓更讓我體會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我們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的節律和規律可以幫助我們保持身體的健康。通過了解節氣養生的知識,我們可以更好地與自然互動,融入自然的節拍,享受自然帶來的好處。從每天的早起,到合理的陽光曝曬,再到充足的睡眠,我們都可以與自然相融合,達到身心和諧的狀態。
綜上所述,這次關于節氣養生知識的培訓讓我收獲頗豐。通過學習節氣養生的原理和道理,我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體與自然的關系。同時,培訓還讓我學會了根據不同節氣進行合理的飲食安排,認識到了節氣養生的重要性,明白了節氣養生的實踐意義,體會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相信我將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利用這些知識,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和快樂。
節氣養生知識培訓心得體會篇二
白露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天氣漸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故名。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進入“白露”,晚上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
白露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當太陽到達黃經一百六十五度時交白露節氣。白露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
露是由于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征天氣已經轉涼。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晝夜溫差可達十多度。
陽氣是在夏至達到頂點,物極必反,陰氣也在此時興起。到了白露,陰氣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日益加厚,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稱之為白露。
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边@兩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還有句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思是說,白露前后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1、衣
中醫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說法,意思是白露過后,穿衣服就不能赤膊露體?!鞍茁丁焙箨帤馍仙枤庀陆?,適當“秋凍”可以增強人的抵抗力,不過正在生長發育的嬰幼兒、病人、老人、體弱者,要注意隨著氣溫的變化加減衣服,最好出門帶一件外套。體質健康者,白露之后的衣著面料以純絲、純棉或混紡為好,防涼又止燥,可以單薄些,薄而不露,要注意腰腹部、膝關節、足部的保暖,不要“刻意”露出后背和肚臍,盡量減少穿著露趾的涼鞋、拖鞋,雨天還要牢記不要濕腳走路,以防寒氣侵體引起不適。
2、食
白露以后,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口干、唇干、咽干、皮膚干燥等癥狀隨之襲來,這些都是典型的“秋燥”表現。白露時節燥邪襲肺,飲食應以健脾潤燥為主。在飲食上,建議多吃梨、銀耳、蜂蜜、百合、枸杞、蘿卜、豆制品等,多吃橙黃色蔬菜,比如南瓜、紅蘿卜等,以及芥蘭、菠菜、綠菜花等富含維生素c的綠葉蔬菜。白露時節,人們會比較容易出現脾胃虛弱、消化能力差的癥狀。所以,多吃些易吸收、有補養作用的粥品。白露時節的適宜膳食有蓮子百合粥、銀杏雞丁等。
3、住
白露之后,天氣涼爽,居住的房屋要保持充足日照,盡量打開窗子多通風,以保持室內空氣潔凈新鮮。此外,可以在臥室放一盆水或者打開加濕器增加室內濕度,這對緩解秋燥有效果。這個時節,北方大部分地區夜晚的溫度適宜,睡覺時盡量關閉空調,最好是在自然溫度下睡眠,防止空調風引起咳嗽。天晴時,要及時曝曬家中的被褥、衣服。
4、行
白露之后,氣候宜人,天高氣爽,是鍛煉身體的最佳時間。秋季鍛煉應動靜相宜,可以選擇登山、打太極拳、游泳等運動項目進行鍛煉,還可配合一些“靜功”,做到動靜結合,長期堅持可增強心肺功能。白露過后,晝夜溫差加大,老人或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群不宜在晨霧中鍛煉。秋季空氣干燥是傳染病的高發期,外出旅游時,一定要注意預防傳染病。
5、情
白露過后,花草樹木開始凋謝,人們易于悲傷。中醫認為笑能宣發肺氣,調節人體機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因此,要經常保持笑容,可以多與朋友進行交流,多看一些開心的電視節目等,以免心情抑郁。多吃核桃、魚類等含較多磷質食物,多喝菊花、蓮子茶也可以清肝解郁,緩解不良情緒。
養脾多吃甘味食物
“長夏”指立秋至白露前后,氣溫高、濕度大,延于盛夏止于秋涼,占一年的中央時段,大多數的農作物在此時轉化成熟,孕育籽實。長夏五行屬土,與脾相對應,故長夏的生化作用為“化”,其五行在天為濕,在地屬土,與人體脾胃系統相對應。因此,長夏的養生重點是養護脾胃。
長夏養脾胃,首要的就是忌食或少吃生冷寒涼食物,宜清淡,少油膩,以溫食為主,可適當食用辣椒,生姜,幫助排汗。可選擇溫性、陽性的菜:洋蔥、韭菜、南瓜、雞等。同時要注意空腹少食生冷,切忌冰箱內食物直接食用。
甘味藥材和食材有健脾、益胃、緩急的作用,可以補充氣血、緩解肌肉緊張和疲勞,多用于緩和因風寒引起的痙攣、抽搐、疼痛,適用于虛證、痛證。甘味代表藥材和食材有:丹參、鎖陽、沙參、黑芝麻、銀耳、百合、地黃、蓮藕、茄子、蘿卜、瓜、牛肉、羊肉等。
潤燥喝粥滋陰生津
秋季是寒熱交替的季節,經過了盛夏酷暑之后,人體會因長時間的暑氣耗氣傷津,陰陽失調,再加上秋季氣候干燥,人體很容易患秋燥,癥狀表現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等癥狀,嚴重者會出現由于干燥導致的鼻腔出血。
初秋時節氣候多屬“溫燥”,進入中秋就是“涼燥”了。養生專家建議,吃蓮子百合粥、柚子雞、銀杏雞丁、山藥。這些飲食有清肺潤燥、止咳平喘、補養氣血、健脾補腎的功效。除此之外,白露干燥適當喝粥,則能和胃健脾,潤肺生津,養陰清燥。在煮粥時,加入梨、蘿卜、芝麻等藥食俱佳的食物,更具有益肺潤燥的功效。
節氣養生知識培訓心得體會篇三
材料:海帶、豆腐各250克,姜片、蔥絲、鹽、雞精適量。做法:將海帶洗凈切絲,豆腐切塊,先用炒鍋將姜片、蔥絲爆香,加入豆腐、鹽,翻炒至豆腐微黃,再放入海帶,翻炒約1分鐘,加水(漫過主料1厘米),加入雞精,武火燒10分鐘,剩少許湯即成。
2、棗杞乳鴿湯
材料:乳鴿2只、蔥1段、大棗10顆、姜3片、枸杞20顆、鹽1小勺、香油1/2小勺。
做法:鴿子處理干凈,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燒開一壺水,將鴿子汆燙下并清洗,處理好的鴿子放進鍋里,放入切好的.蔥段、姜片,加入大半鍋水開火,紅棗和枸杞事先用清水浸泡;等到鍋里水燒開,用大勺將鍋中的浮沫打出,放入大棗轉最小火慢慢燉煮2小時;2小時后,鴿子基本燉好,將泡好的枸杞放入鍋中,加入1小勺鹽和幾滴香油,接著燉煮15分鐘,15分鐘后,即可關火喝湯吃肉。
3、生姜黃芪燉羊肉
材料:生姜、黃芪各50克,羊肉250克,食鹽各適量。做法:先將生姜、黃芪、羊肉切塊洗凈。羊肉汆水后撈出,并撇去浮沫。加入適量冷水至另一砂鍋中,水開后放入羊肉、姜片和黃芪,然后用文火燉2小時,最后加入適量食鹽即可。
4、花生豬手湯
材料:花生80克,豬手300克,淮山50克以及適量鹽、蔥、姜、料酒。做法:先將豬手洗凈、切塊,將淮山切塊。將所有材料及適量的蔥、姜、料酒放入鍋中,加清水小火燉1小時20分鐘左右,加入鹽稍煮。
5、山藥小排湯
材料:小排400克,枸杞10克,胡蘿卜30克,生姜3片,山藥150克,家樂濃湯寶豬骨湯1塊,3碗水,約750毫升。做法:先將排骨洗凈,放入沸水中焯去血沫,接著,將山藥、胡蘿卜洗凈、去皮、切成滾刀塊。然后,在鍋內倒3碗清水,加入姜片,直至水煮開,將濃湯寶放進鍋中,攪拌至完全融化。最后,將小排、胡蘿卜、山藥和枸杞一齊放入,待水沸騰冒氣后扣上蓋子加熱15分鐘。
節氣養生知識培訓心得體會篇四
第一段:引言(介紹節氣養生知識的重要性)
如今的社會節奏加快,人們的生活節奏也隨之快速變化,我們的身體逐漸受到各種壓力的影響。在這樣的環境下,了解和學習節氣養生知識,對于維護身心健康、平衡生活是至關重要的。最近,我參加了一次關于節氣養生知識的培訓,通過這次培訓,我對節氣養生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深受啟發。
第二段:收獲一——了解節氣養生的基本理論和原則
在培訓中,我們深入了解了中國傳統的節氣養生理論和原則,學習了每個節氣對應的養生方法。例如,小滿、芒種等節氣與脾胃的關系密切,要合理飲食,保護胃腸系統的健康;大暑、立秋等節氣則與心肺的養護有關,建議多進行有氧運動,增強心肺功能等等。了解這些基本理論和原則后,我意識到要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
第三段:收獲二——學習節氣養生的實際應用技巧
除了了解基本理論外,我們還學習了一些實際應用的技巧和方法。例如,在立春這個節氣期間,我們應該多吃當季的蔬菜水果,保持清淡飲食,讓身體適應春季的氣候變化;冬至這個節氣則應該多吃一些溫熱的食物,以保護身體免受寒冷天氣的侵害。學習這些實際應用的技巧后,我體會到通過根據不同的節氣調整飲食和身體鍛煉,可以更好地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增強抵抗力和養生效果。
第四段:收獲三——感受到節氣養生的實際效果
在培訓中,我還親身體驗了一些節氣養生的方法,例如學習了一些經絡按摩、氣功練習等等。通過實際操作,我感受到了這些方法的實際效果。在大暑這個節氣,我在培訓中學到了一種通過按摩心臟經絡來緩解心臟病癥狀的方法。在實踐過程中,我逐漸感到心臟病的不適感減輕了。這種實際體驗讓我更加堅信節氣養生方法的可行性,也堅定了我繼續學習和實踐的決心。
第五段:總結
通過這次節氣養生知識培訓,我深入了解了節氣養生理論和應用技巧,親身體驗了養生方法的實際效果。我相信只有了解和掌握了節氣養生知識,我們才能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我決心將所學所得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不斷探索與學習,更好地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為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做出積極的努力。同時,我也將把這些知識分享給身邊的親朋好友,讓更多的人受益于節氣養生的智慧。
節氣養生知識培訓心得體會篇五
少動多靜。從中醫角度來講,小暑時氣候炎熱,人體陽氣趨于體表,而體內陽氣則較虛,再加上外界陽熱較盛,出汗較多,人體的能量消耗較大,此時宜遵循“少動多靜”的養生原則,以免陽氣外泄太過。每天作息應有規律,宜晚睡早起,且中午一定要午睡。除了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勞逸結合。
小心防寒。進入小暑,要防暑還要防寒,日入三伏,人體血管也處于擴張狀態,腠理開泄。如果此時進入空調溫度過低的房間,或進食冰冷的食物,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所以開空調溫度不能過低,應避免長時間直吹,并保護好人體薄弱的部位,頸部和后心。夏日,人體易出現外熱內寒、上盛下虛的癥狀,所以對于平常氣血不足,陽虛的人,可以艾灸關元,神闕,腎俞,命門,脾俞等穴位,溫陽驅寒。
勿久坐木。俗話說:“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毙∈罟潥鈿鉁馗?、濕度大,室外露天的木料,如戶外的木椅木凳,經過霜露雨淋,容易吸收水分,人坐在潮濕的木頭上,濕氣容易侵犯人體。晴天雖然木頭表面看似干燥,但留在木頭內部的水分經日曬蒸騰,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如果人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誘發風濕,關節炎等病,因此小暑節氣后不宜在戶外的木質凳椅上久坐。
小暑節氣恰在初伏前后,因此在飲食上應注意清熱防暑,苦寒之品易傷脾胃,所以宜選擇性味偏甘涼的食物,比如藕、綠豆芽、西瓜、黃瓜、絲瓜、冬瓜、苦瓜、蓮子等蔬菜和水果。藕非常適合夏季食用,生藕可以清熱生津,熟藕可以益胃健脾,暑天吃藕還有安神助眠的作用。小暑時節還可以多吃點綠豆芽,綠豆芽性涼味甘。不僅能清暑熱、解諸毒,還能利尿、消腫,特別是小便不利,大便干結的人可以經常食用。
進入小暑,我們還可以采用一些清熱利濕、藥食同源的中藥代茶飲,比如用金銀花、菊花和百合花,泡水飲用,可以清熱除煩,安寧心神。 夏日,人容易昏沉、困重,我們可以用荷葉、淡竹葉和薄荷葉沖泡飲用,可祛熱解暑。還可以多吃點“三豆”,即綠豆、赤小豆和黑豆,中醫稱之為“夏季滅火器”,能清熱降火,祛濕解毒。如果確實濕氣較重的人可以用茯苓、扁豆、薏苡仁、豬苓、澤瀉等材料煲成的湯飲用。
入伏后,可多吃面食,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伏天人們有吃餃子、面條的習俗。小麥性味甘平,可養心安神,益氣除熱,養陰除煩,補虛健脾。小暑時節,暑熱較重,最宜平補,餃子正適合,餃子含糖類,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營養豐富,容易消化。
小暑時節運動強度應避免過大,可選擇在早晨或傍晚進行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也可選擇游泳、瑜珈、旅游等。無論選擇何種運動方式,都應注意避免太過劇烈而出汗過多,應以薄汗為度。
按壓特定的穴位可以醒腦提神??梢园茨μ熘L池,大椎和曲池等穴位。天柱穴位于后發際正中旁開1.3寸處,也就是斜方肌外側凹陷處;風池位于后枕部兩側入發際一寸的凹陷處;大椎穴位于背部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曲池穴位于手肘窩橫紋頭外端。
小暑時節氣候炎熱,心火亢盛,容易產生急躁、倦煩的情緒,從中醫養生角度出發,持清靜愉快的心境,切忌發怒,使人體氣機通暢,順應自然,注意保持“心靜”。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戒躁戒怒,保持心氣平和,做到“心靜自然涼”。
節氣養生知識培訓心得體會篇六
小雪節氣是冬季開始的標志,同時也進入抑郁多發的季節。要常食菠菜、獼猴桃、牡蠣、橘子、黃豆和深綠色的蔬菜,因為這些食物中都含有葉酸,可以幫助抵抗抑郁。
全麥面包、粗面粉制品、谷物、酵母、動物肝臟及水果等富含有b族維生素的食物,對改善不良情緒及抑郁癥也大有裨益。吃復合性的碳水化合物、蘇打餅干改善心情,雖然效果慢一點,但更合乎健康原則,還有助于御寒;香蕉中含有能夠幫助人腦產生5—羥色胺的物質,這種物質類似化學“信使”,能將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神經末梢,促使人的心情變得安寧、快樂。
從這個節氣開始,東北風刮得多了,由于氣候雖冷卻還沒到嚴冬,很多人不太注意戴帽子、圍巾,這樣往往容易遭遇受風寒,因此,一定要戴帽子,一定要注意防寒。
添衣與否應根據天氣的變化來決定,只是不宜添得過多,以自身感覺不冷為準。常言道:“若要安逸,勤脫勤著”,因此應多備幾件冬裝,做到酌情增減,隨增隨減。在干燥季節,室內應保持一定的濕度,必要時可用加濕器,對于老年人,應選擇柔軟、光滑的棉織或絲織內衣、內褲,盡量不穿化纖類衣物,以使靜電的危害減少到低限度。
多飲水可以促進新陳代謝,縮短糞便在腸道停留的時間,減少毒素的'吸收,溶解水溶性的毒素。好在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溫開水。此外清晨飲水還能降低血液粘度,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小雪節氣多喝水也可防內熱產生,緩解口干咽燥、便秘、皮膚干燥等不適。蜂蜜水可潤燥解毒,白蘿卜水能清熱利尿,梨水可以潤肺止咳。
小雪節氣要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寒能力。首先,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冬季應該早睡晚起,好不要遲于22點休息。如果超過1點還不休息,人的免疫力容易下降,加之小雪節氣后氣溫下降明顯,太晚休息更易生病。
每晚用熱水泡腳,用熱水泡腳能刺激足底穴位,或者抽空做做暖腳操,增加腰腿部力量,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防止凍傷,并就能提高機體抗寒能力。
節氣養生知識培訓心得體會篇七
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表示,處暑還會熱,每天需要用一盆水洗澡,在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節氣,就不能赤膊露體了,會著涼受寒。
白露即為典型的秋季氣候,容易出現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等癥狀。預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對普通大眾來說,簡單實用的藥膳、食療似乎更容易接受。
春捂秋凍是一條經典的養生保健要訣。當然,秋凍并非人人皆宜。如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較差,如果血管一下子受到冷空氣刺激,很容易發生血管痙攣,使血流量進一步減少,易引起組織壞死和糖尿病足,再加上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常常伴發,冷空氣刺激更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甚至導致心梗等后果。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秋凍。除此之外,像體質較弱的老人和兒童、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哮喘病患者和關節炎患者都不適合“秋凍”。
早晚溫差大就應該及時添加衣被,否則,極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氣管炎、哮喘、消化性潰瘍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誘發或加重病情。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沒有脂肪組織,但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對外部刺激敏感。若防護不當,晚上睡覺暴露腹部或愛美穿露臍裝,寒氣極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如果寒氣直中腸胃,就會發生急性腹痛、腹瀉、嘔吐;天長日久,寒氣逐漸積聚在小腹,還會導致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腳部分布著人體的6條重要經脈,并且腳遠離心臟,血液循環最為不暢。所以,有“寒從腳起,熱從頭散”的說法。研究證實,雙腳受涼是引發感冒、支氣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癥的元兇。因此,白露應注意腳的保暖,鞋襪宜寬松、舒適、吸汗。
一、白露茶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干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
二、白露米酒
蘇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還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白露時節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漁民稱他為“水路菩薩”。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里將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的規模為最大,歷時一周。
在祭禹王的同時,還祭土地神、花神、蠶花姑娘、門神、宅神、姜太公等。活動期間,《打漁殺家》是必演的一臺戲,它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祈盼和向往。
三、福州“白露必吃龍眼”
福州有個傳統叫作“白露必吃龍眼”的說法。民間的意思為,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在這一天吃一顆龍眼相當于吃一只雞那么補,聽起來感覺太夸張了,哪有那么神奇,不過相信還是有一些道理的。因為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等很多種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龍眼個個大顆,核小甜味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龍眼是再好不過的了,不管是不是真正大補,有吃了就是補,所以福州人也習慣了這一傳統習俗。
浙江溫州等地有過白露節的習俗。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于此日采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后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炎)。這“十樣白”乃是十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與“白露”字面上相應。
節氣養生知識培訓心得體會篇八
小寒時節吃菜飯是老南京人的習俗,舊時,南京人對于小寒這個節氣非常的重視,到了小寒,老南京人一般都會煮菜飯來吃,菜飯的食材有很多種,一般以南京獨有的“矮腳黃”菜配上臘肉片,板鴨丁或香腸片與糯米同煮,十分的鮮香可口,因用到的食材都是南京特產,所以非常有南京特色,也叫“南京菜飯”。
菜飯的做法:
食材
臘腸1根,板鴨腿1只,矮腳黃或(烏白菜)200克,糯米適量
做法
第一步:將板鴨腿用清水浸泡5—6個小時,(根據鴨腿的硬度和咸度決定浸泡時間)。
第二步:將臘腸切片,板鴨腿剁成塊,矮腳黃清洗干凈后備用。
第三步:將糯米清洗干凈,加適量的清水放在電飯煲內,將臘腸片,板鴨腿塊放在糯米上,按下煮飯鍵將糯米飯煮熟。
第四步:起鍋燒油,將菜葉放入鍋中翻炒,加入適量食用鹽調味,炒至菜葉斷生即可出鍋。
第五步:將炒好的菜葉放入電飯鍋中燜5分鐘左右,攪拌均勻后即可食用。
“三九補一冬”,小寒節氣是最適合食補的時候了,在北方地區,小寒時節會燉上一鍋熱騰騰的羊肉湯來食用,在冬季,適合和羊肉湯一同燉煮的食材有很多,其中以白蘿卜最佳,古人養生講究“冬吃蘿卜夏吃姜”,小寒時節食補應以補中益氣的食物為主,而白蘿卜燉羊湯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了。
白蘿卜燉羊肉湯的做法:
食材
主料:羊腿肉1000克,白蘿卜800克
調味料:生姜15克,蔥2根,料酒1湯匙,八角3克,花椒2克,牛奶20克,鹽適量
做法
第一步:羊腿肉去骨,清洗干凈并切塊,鍋內燒沸水然后羊肉下鍋焯水,撈出后瀝干水備用。
第二步:白蘿卜切2厘米左右的厚片備用。大蔥切段,生姜切厚片備用。
第三步:將瀝干水的羊腿肉、姜片、蔥段、料酒、八角、花椒一起放入大砂鍋內,加入約一倍于材料的純凈水,大火燒開,然后文火燉2小時。
小寒時節,人們一定要注意天氣變化,防寒保暖,及時添加衣物,尤其是要注意頭部和腳部的保暖,以免惹來疾病。出門時,頭部保暖非常重要。戴頂帽子可有效防止身體的熱量從頭部散失。睡覺前用熱水泡泡腳,搓搓腳心,能在防寒保暖的同時解除疲勞、促進睡眠。
雖然小寒時節是“進補”的最佳時期,但進補并非吃大量的滋補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傳統中醫理論,滋補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節氣養生知識培訓心得體會篇九
1、收斂閉藏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附向收斂、閉藏,起居
秋分習俗作息要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祖國醫學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因此,秋季要特別重視保養內守之陰氣,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在飲食攝養上,因秋屬肺金,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盡量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
同時秋燥津液易傷,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聲嘶、皮膚干裂、大便燥結等燥癥,宜多選用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淮山、秋梨、蓮藕、柿子、芝麻、鴨肉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廣東民間歷來秋日最多潤養的湯水,此時正是大有所用,如青蘿卜陳皮鴨湯、玉竹百合豬瘦肉湯、木瓜粟米花生生魚湯、沙田柚花豬肝湯、無花果白鯽湯、霸王花蜜棗豬月展湯等都是家庭養生之品。在精神養生方面,要看到秋季氣候漸轉干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人們的情緒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
所以這時,人們應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同時精神情緒上要看到積極的一面,那就是金秋季節時,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機,登山、慢跑、散步、打球、游泳、洗冷水浴;或練五禽戲,打太極拳、做八段錦、練健身操等。在進行“動功”鍛煉的同時,可配合“靜功”,如六字訣默念呼氣練功法、內氣功、意守功等,動靜結合,動則強身,靜則養身,則可達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2、陰平陽秘
秋分節氣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按照《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陰陽所在不可出現偏頗。要想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氣的侵襲。秋季天氣干燥,主要外邪為燥邪。
秋分之前有暑熱的余氣,故多見于溫燥;秋分之后,陣陣秋風襲來,使氣溫逐漸下降,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同時,秋燥溫與涼的變化,還與每個人的體質和機體反應有關。要防止涼燥,就得堅持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鍛煉,重在益肺潤燥,如練吐納功、叩齒咽津潤燥功。飲食調養方面,應多喝水,吃清潤、溫潤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的作用。秋季,菊香蟹肥,正是人們品嘗螃蟹的最好時光。但是螃蟹是大寒之物,也不適宜多吃。
精神調養方面,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老人可減少說話,多登高遠眺,讓憂郁、惆悵等不良情緒消散。同時,秋分后,氣候漸涼,是胃病的多發與復發季節。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應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
秋分不宜吃什么
1、秋季忌食辛熱香燥的食物
蒜、蔥、生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調品,多食助燥傷陰,可以加重內熱,使燥邪侵犯人體。
2、秋季忌生吃水生植物
秋季是大部分水生植物收獲的季節,也是囊蚴最多的季節。如荸薺、茭筍、菱角等,它們大都質白鮮脆、清涼爽口,吃起來味道很美,并有清熱解毒、開胃消食、化痰止咳等醫用功效。但是,生吃這類水生植物,極容易導致姜片蟲的感染,使腸黏膜發炎、出血、水腫,甚至形成潰瘍,一般常伴有腹瀉、食欲不振;兒童感染后,會出現臉部浮腫、發育遲滯、智力減退等現象;少數情況嚴重者,可因衰竭或虛脫導致死亡。因此,秋季忌生吃水生植物。
3、秋季忌食油膩煎炸的食物
炸雞腿、炸鵪鶉等煎炸的油膩食物,秋季食用后難以消化,容易積于腸胃之內。加之脾胃功能較弱,食用油膩煎炸的食物會加重體內積滯之熱,不利于人體適應秋季干燥的特性。
4、秋季忌吃肥甘食品
中醫認為,秋季主肺氣,肺主辛味。如果肺氣太過,往往會導致肝氣抑郁。秋燥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方面,以防燥護陰、滋陰潤肺為主,忌吃肥甘食品。
秋分養生的平民食物
1、百合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脫甲秋水仙堿和鈣、磷、鐵及維生素等,是老幼皆宜的營養佳品。中醫用百合作為止血、活血、清肺潤燥、滋陰清熱、理脾健胃的補藥?,F代研究表明,百合具有明顯的鎮咳、平喘、止血等作用,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和增加液體免疫功能的活性。百合還可以抑制腫瘤的生長。將百合洗凈,煮熟,放冰糖后冷卻食用,既可清熱潤肺,又能滋補益中。
2、紅薯
我國醫學工作者曾對廣西西部的百歲老人之鄉進行調查,發現此地的長壽老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習慣每日食紅薯,甚至將其作為主食。紅薯含有豐富的淀粉、維生素、纖維素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還含有豐富的鎂、磷、鈣等礦物元素和亞油酸等。這些物質能保持血管彈性,對防治老年習慣性便秘十分有效。另外,紅薯是一種理想的減肥食品,因其富含纖維素和果膠而具有阻止糖分轉化為脂肪的功能。
3、大棗
據中醫專家講,大棗不光是甜美食品,還是治病良藥。大棗性味甘平,入脾胃二經有補氣益血之功效,是健脾益氣的佳品。中醫常用大棗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失眠等癥。根據藥理研究,大棗有保護肝臟、降低血脂等作用。專家介紹說,大棗雖然味甘、無毒,但性偏濕熱,故不能多食,尤其內有濕熱者,多食會出現寒熱口渴、胃脹等不良反應。
4、枸杞
枸杞具有解熱、治療糖尿病、止咳化痰等療效,而將枸杞根煎煮后飲用,能夠降血壓。至于枸杞茶則具有治療體質虛寒、性冷感、健胃、肝腎疾病、肺結核、便秘、失眠、低血壓、貧血、各種眼疾、掉發、口腔炎、護膚等作用。但是,由于枸杞溫熱身體的效果相當強,患有高血壓、性情太過急躁的人最好不要食用。相反,若是體質虛弱、常感冒、抵抗力差的人最好每天食用。
節氣養生知識培訓心得體會篇十
小滿時節是疾病的多發期,因此我們更應注意進行預防保健工作。
注意防“濕”
夏季如長時間涉水淋雨、久臥濕地或居室潮濕,就極有可能引發下肢潰瘍、濕性腳氣、婦女帶下等病癥?!皾裥啊鼻秩腙P節,會導致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伸屈不利、肌膚麻木?!皾裥啊鼻秩肫⑽福瑫鸶篂a、水腫、食欲不振、惡心等病癥。所以,小滿時節養生要注意防“濕”,尤其是南方地區。
不宜劇烈運動
夏季心陽最旺,適合養心。夏季炎熱,不適合激烈運動,出汗過多對養心不利。建議飯后一小時再運動:散步、慢跑、游泳等很適合在夏季進行。運動時,應注意衣物材質的選擇,盡量穿一些透氣性好、能吸汗的衣襪,以避免濕氣郁積。
不宜多吃冷食
夏天的時候,因為天氣較為炎熱,所以冷飲等寒涼的食物就非常的受歡迎,在炎熱的夏季,如果胃腸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會加快蠕動,縮短食物在小腸里的停留時間,影響人體對食物營養的吸收。同時,由于夏季氣溫高,體內熱量不易散發,胃腸內的溫度也較高,如果驟然受冷刺激可導致胃腸痙攣,引起腹痛。
節氣養生知識培訓心得體會篇十一
飲食以清潤溫潤為主
入秋后,天干物燥漸現,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現口干、唇干、鼻干、咽干以及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等癥狀。
需要提醒的是,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涼燥,而白露的“燥”是“溫燥”,因此,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種花色多樣,其中藕、荸薺、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蘋果、葡萄、百合、銀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時調養佐餐的圣品。
多走走趕走抑郁
秋令時節,若堅持適宜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養肺氣,還可提高肺臟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出汗不多的項目,如散步、跳舞等。如此既可以得到鍛煉,又可以避免寒氣通過毛孔進入人體。
宜早睡早起
秋季晝夜溫差大,易邪氣入體,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秋季夜愈深,寒氣愈重,寒氣很容易入侵體內,給以后腰腿疼痛埋下隱患,還會導致咳嗽等疾病。秋日清晨氣溫低,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增減衣服。在鍛煉時不宜一下子脫得太多,應等身體發熱后,方可脫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運動更要注意早晚溫差,以免受涼。
常笑宣肺
秋分養生起居調攝也很重要。秋季氣候漸轉干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人們的情緒未免有些垂暮之感。這時,應保持神志安寧,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中醫有“常笑宣肺”一說。不同程度的笑對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內臟、肌肉等器官有適當的協調作用。
秋季穿衣要凍也要捂
添衣也不要過多過快,以使人體有抗御寒冷的能力,所謂“春捂秋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兒童和老年人體質較弱,不同于青壯年人,對冷的敏感性較高,在秋季尤其要注意衣服的增減,早、晚應多穿些衣服,避免受涼感冒。特別要注意讓腳保暖,別讓腳部仍處于夏天中——光腳穿涼鞋,這樣很容易著涼,引起腸胃不適,甚至由此招來感冒。除了白天讓腳暖和外,晚上回來用熱水泡一會兒腳也很不錯。
防病
夏秋交替,“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正是因為中午熱,早晚涼,早晚溫差大,貪涼的人紛紛中招,醫院感冒發燒、腸胃病、呼吸道疾病等開始增多。進入白露節氣后,秋病也進入高發期,尤以氣管病、胃腸病、過敏病最為多見。
與此同時,隨著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心腦血管疾病也趕來湊熱鬧。過敏也是秋季比較常見的疾病,特別是過敏性鼻炎多發。
秋分吃什么
1、秋菜:嶺南地區有秋分吃秋菜的風俗習慣,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秋分時,人們都會去摘秋菜,采回的秋菜與魚片一起做成湯,名曰“秋湯”。
2、湯圓: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還會把湯圓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
3、雞蛋:民間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說法,春分、秋分時都有豎蛋的習俗,豎蛋之后當然少不了吃蛋。
4、芋餅:老北京有秋分吃芋餅的習慣,因為芋頭這種高熱量食品溫軟易消化,適宜秋天食用。
秋分是什么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歷)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睗h董仲舒《秋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于中秋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秋分。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卑崔r歷來講,“立秋”是秋季的開始,到“霜降”為秋季終止,而“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每年公歷的9月23日或24日,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秋分。
秋分,“分”即為“半”。秋分時,全球晝夜等長。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晝漸短夜漸長,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北闶钦f秋分日后,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并發出閃電;還有說:“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意思是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敝V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云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秋季降溫快的特點使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據考證,我國很早就以“秋分”作為耕種的標志了。漢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寫到:“凡種大小麥得白露節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獲的大好時節。農民朋友們要及時搶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還要適時早播冬作物,為來年豐產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