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負數教學反思篇一
1、 有部分學生經常把—40c讀畫成—60c。
2、 一號冷庫的溫度是—12攝氏度,二號冷庫的溫度是—11攝氏度,兩庫相比,( )號庫的溫度低一些。有不少學生理解為—11攝氏度溫度低一些。
3、 同學聚會,約定下午1時開會,早到30分鐘記作+30,遲到10分鐘,記作( ),甲同學是+15,乙同學是—5,這兩位同學前后相隔( )分鐘。典型錯誤為相隔10分鐘。
4、一艘潛水艇所處的位置是海拔—100米,一條鯊魚在潛水艇上方40米,鯊魚所處的位置是海拔( )米。典型錯誤為海拔—140米。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不斷在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問題存在呢?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對認識負數教學要求的定位是:初步了解。了解的意思是:能從具體事例中,知道或舉例說明對象的有關特征(或意義),能根據對象的特征,從具體情境中辨認出這一對象。
由于正負數表示的是相反意義的量,如何幫助學生正確的解決實際生活情境下的正負數問題,這是值得我們在教學中進行思考的問題。由于問題的存在,不得不想一些辦法去解決這樣的問題。
首先,對教材的編排作了重新的審視。在教材編排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在學習負數的過程中,學生更多的是經歷“具體情境中的數——解釋數的意義”這樣的過程。這一過程的重點是幫助學生認識負數與證書表示相反的意義。教材讓學生在豐富的顯示情境中體會負數的含義后,出現了數軸,這是一個關鍵。因此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要重點讓學生體會數軸上數的排列特點。而這也是想學生利用這一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最好的把手。
其次,如何在教學的后期,彌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嘗試著將數軸與現實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實際問題。
第一步:心中有一把“尺”,這把尺就是一個數軸。
第二步:確定基準點。根據實際的情境確定每個數在這把“尺”上的位置。
第三步:根據問題思考解決的方法。
也就是在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試圖將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轉化成圖形,借助圖形有效的解決問題。經過訓練,大部分學生基本掌握這種方法,能有效的解決問題。
在反思的過程中越發覺得,如何吃透教材,把握好教學的尺度是新教材對教師的一種挑戰。
負數教學反思篇二
負數這個內容在新課標教材中是首次出現,不同版本的教材出現的時間也不一樣,比如人教版《生活中的負數》就出現在六年級下冊,并且和冀教版不同的是,它的編排把溫度和負數結合在了一起上。
由于考慮到這一內容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容易接受,并且對于孩子們來說還是比較有興趣的,所以我參考了人教版的教材,并把教學目標確定為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多樣化的生活素材中,感知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具體數量的意義是相反的,體會到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可以通過引進負數來進行簡捷的表示。
試圖通過這節課的教學,突出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學習的內容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多樣性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著意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拓寬學生的視野。
1、首先我通過一個記錄的形式,以實際生活的真實情境為研究素材,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負數產生的必要性,初步體會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兩個量,為實施有效教學做好準備。
2、教學中我運用了多種活動方式。從天氣預報中聽一聽;根據各地的氣溫讀一讀;在實際生活中舉例說一說……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本節課我利用溫度計這個教具,從溫度計上讀出溫度;嘗試寫出溫度-5、-20;在溫度計上撥出指定溫度;這些都為學生認識正、負數提供了非常形象的依據,學生學習起來有具體的事例做依托,抽象的概念就容易理解。
4、在引出數軸這一概念時,我運用溫度計,把溫度計橫過來,直觀的讓學生感受到0為分界點,并且0的右邊是正數,0的左邊是負數。同時,在數軸上理解了正數和負數都有無數個。
但是,由于我所設計的內容比較多,課堂密度比較高,在時間上比較緊,所以在課堂上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比較有限,從而也降低了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
負數教學反思篇三
本節課是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了解正負數的意義,會用正、負數描述日常生活中相反意義的量。
1、 練習貼近生活實際,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有效應用聯系生活實際的練習,如“分析質量問題,溫度問題?!罢{查體重”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作用,又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2、這節課可以用信息技術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一個相對完整的事把溫度、收入支出和海拔三個關鍵詞串在一起。這樣,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會更有興趣。
3、這節課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來理解相對意義的量。例如:,出示珠穆朗瑪峰和吐魯番盆地的照片,與海平面比,一高一低。這些都是相對意義的量。有了這些形象的照片,就更有利于學生相對意義的量的理解。
4、 融入多種學習方式,促進有效教學的開展 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給學生充足時間去嘗試,交流方法,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做到學生間的思想溝通,集思廣益,尋找答案,解決問題,體現了學生解決數學問題思維的多樣化,個性化。另外,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全班交流,共同學習。
5、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著諸多不足,比如如何更好地安排時間,將知識落到實處?”“交流時,如何選擇個別交流與集體交流?老師的評價怎么才能更到位?!蔽蚁脒@些都是今后我要努力的方向。
負數教學反思篇四
《負數》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了解負數產生的背景,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掌握正負數的讀法、寫法。能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如溫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通過教學,讓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柏摂怠边@一單元的內容,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所學的范圍的第一次擴充,是“小中”數學的銜接與過渡,因此教學的側重點、教學的方式非常重要。
第一節課的重點是在現實情景中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難點是用正負數描述生活中的現象。在設計預案與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這也成為此次教學實踐留給我的最大收獲。
在預習中,學生對課本上的零上4攝氏度記作+4℃,零下4攝氏度記作—4℃,這樣的問題理解很容易,但在練習中很多孩子都不會寫出溫度計上的溫度,詢問原因,原來他們根本就不會看溫度計,所以課堂上我就重點指導認識溫度計,然后再指導根據溫度在溫度計上表示認識負數,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使學生真正在生活實際背景中學習和感受正負數的意義。
通過例2的教學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負數的意義,明白用正負數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從而讓學生體驗負數產生的原因。我接著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正負數應用的實例。如:收入5000元用+5000元來表示,支出5000元則用-5000來表示;小紅向東走了20米用+20米來表示,向西走20米則用-20米來表示。再次讓學生體會引進負數的必要性,理解負數的意義,建立正數和負數的數感。這種生活化、經驗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體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能激發學生自覺地用數學的思維方式來觀察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這節課的思路是清晰的,大量的生活中的問題,強有力的吸引住了學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負數教學反思篇五
負數在生活中比較常見,但這個概念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因此我在教學時緊密聯系生活,通過向學生提問“生活中你見過哪些負數?”和ppt課件把生活中的負數引入課堂,使學生對負數既感到熟悉,又獲得了基于自身經驗的直觀理解。
接下來,通過讓學生對于零上16攝氏度和零下16攝氏度的記錄,讓學生體會16和-16是兩個不同的數,在“16”的前面使用不同的符號,是因為兩個“16攝氏度”具有不同的意義,從而使學生對負數和正數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并能清楚的認識到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0是正數和負數的分界點。
在數軸上表示負數時,學生出現了一種錯誤現象:把負數像正數排列規律那樣進行排列,即:從左至右排為-1,-2,-3,……。這時,我拋出問題“為什么表示正數要從左往右看;而表示負數卻要從右往左看?”讓學生展開討論,最后引導學生聯系正、負數是表示相反意義的兩個量進行理解。讓學生初步體會數軸上正負數的排列規律,從而形成數的比較完整的認知結構。為后面學習“比較正、負數的大小”時,能夠借助數軸、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突破“負數和負數比較大小”這一難點奠定了基礎。
負數教學反思篇六
周昌老師所執教的《正負數》一課通過精心的準備,演繹出了一堂真實的、精彩的小學數學教學課例,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研討素材。在這節課中,我認為以下方面周老師是做得很好的。
1.教學思路清晰,知識的呈現和生成自然。周老師首先復習了上一課內容——溫度,由此引入今天的新課教學,過度自然且很有必要。這一章的內容為“生活中的正負數”,溫度是正負數中的一個具體實例,上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感知了正負數的意義,但還沒有真正歸納出正負數的概念。本節課呈現的是正負數在生活中更多領域的運用,并體會正負數的意義,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本節課中,周老師充分挖掘和利用了教材的四個問題情境,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正負數的意義,很好的讓學生形成了正負數的初步感知。在認識了正負數后,周老師又利用溫度計抽象出數軸,幫助學生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而是正負數的分界點。最后練習層層遞進,進一步幫助學生鞏固了認識,并進一步認識到除0外其他的數也可以作為正負數產生時的分界點。由此,學生的收獲是系統的,這一點從學生的完課小結我們可以感受得到。
2.重難點突出,教學方法得當。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進一步體會負數的意義,會用負數描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教學重點是:體會負數的意義,會用負數描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教學難點是:體會產生正負數的分界點的實際意義。周昌老師在新課教學中牢牢抓住這一目標,充分挖掘教材價值,詳細教學了海拔高度的情境,然后放手學生自主探索后三個情境,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探索、交流、發現正負數的意義,反饋中巧妙的利用板書引導學生觀察每一組數據的聯系,由此總結出正負數的意義,這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突出了教學重點。在拓展0的意義的教學中,周老師更是巧妙的利用溫度計與數軸的關系,直觀的讓學生感受到了0作為分界點的意義,難點突破得悄然無痕。
3.體現了數學生活化的新課程理念。課堂中所利用的實例,不管是教材上的,還是學生所舉實例,以及后面練習中所用到的正負數的情境,都是學生常見的,熟悉的,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學生的元認知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學生的知識生成也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
4.重視“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原則。復習完溫度的相關內容后,周老師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正負數例子,體現出正負數這一內容學習的必要性。在總結出正負數的意義后,周老師有再次讓學生回顧了前面所舉例子中正負數的實際意義,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認知,也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后面組織學生的討論學習也很精彩,從學生的反饋中我們能體會到學生自主學習的收獲。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中,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
1.對于正負數的描述不準確。正負數是一類數,而不是數量。周老師在總結時有說道:“像+8844。43米、1690元、+10分……這樣的數就是正數,像—133米、—1000元、—10分……這樣的數就是負數。”這樣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2.正負數作為一類數應該是中性的。課后總結中,周老師說,讓孩子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將進步、收獲用正數記錄,將毛病、缺點記成負數,會給學生一種感覺:正數是褒義的,負數是貶義的,這不科學。
總之,周昌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一堂非常有價值的課例,很多方面老師們都還可以繼續進一步的總結、挖掘、探討。
負數教學反思篇七
天氣預報是學生熟悉的東西,記錄城市的天氣情況,學生感到新鮮,隨著不同城市氣溫的變化,負數也逐漸出現,自然而然引入到課堂,使學習的難度降低,而學生的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零下的溫度如何記錄?我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講解,學生有種豁然貫通的感覺,讓學生體會+ 4和- 4是兩個不同的數,在“4”的前面使用不同的符號,是因為兩個“4攝氏度”具有不同的意義。課堂中我引導學生把各個正數、負數都回歸到原來的情境中去,體會正數是零上的溫度或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是以前已經認識的比0大的數。負數是零下的溫度、低于海平面的高度,是比0小的數。這樣的回歸,能清楚地了解負數的意義,懂得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是正數和負數的分界。
學生是富有個性的生命體。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也極富獨特性與創造性。對于負數的認識,有的可能是第一次聽說,而有的已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教學中我通過創設不同的情境,運用比較認識的方法,組織開展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明確零上溫度與零下溫度所具有的相反意義,領悟出零度是零上溫度與零下溫度的分界點,拓寬了學生對數的概念認識范圍,并為學生將正數、負數、零整合到一個新的概念框架(有理數)之中打好了基礎。對于練習題的運用,我力求創設一個開放的合作研究氛圍,讓學生主動探索。通過同桌交流,除了得出正數都大于0 大,負數都小于0,在反饋的信息中獲知,學生收獲多多,探究熱情高漲。
這節課的思路是清晰的,各個環節聯系的也十分緊密。大量的生活中的問題,強有力的吸引住了學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積極思考,解決問題,主動探究獲取了新知識。
對學生的知識結構了解不深,有些問題設計的過淺,沒有價值。致使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
負數教學反思篇八
《正負數》一課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生活中的負數》的第二課時,它的上一課是《溫度》,在這一節課中學生已經了解了可以在數的前面加“+”和“-”來表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而且也已經知道0℃既不屬于零上溫度也不屬于零下溫度。但并沒有引入正數和負數的概念?!墩摂怠芬徽n中,教材通過正負數在生活中的一些應用實例,引導學生在認識溫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理解正負數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及0的特殊意義,為進一步學習正負數打下較好基礎。
在《溫度》這一節課中學生已經了解了可以在數的前面加“+”和“-”來表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而且也已經知道0℃既不屬于零上溫度也不屬于零下溫度。但并沒有引入正數和負數的概念。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應以學生生活中比較熟悉的實例為素材,從中進行抽象概括,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正負數的意義,才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于學生初識正負數,對正負數讀寫的指導、練習,對正負數意義的引導應作為教學的重點。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早已知道0表示什么都沒有,但在本節課中,0卻是一個表示分界、基準的數,這與學生以前的認知有所不同,因此“了解0的內涵,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1、知識與能力: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正負數的意義,學會用正負數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會正確地讀寫正負數,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過程與方法:通過舉例、嘗試、比較、探討等數學活動,使學生經歷數學化、符號化的過程,體會負數產生的必要性。
3、情感與態度:使學生感受正負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的意識。
認識負數,能正確讀寫正負數,了解正負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能運用正、負數解決實際問題。
了解0的內涵,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