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月光曲說課稿部編版篇一
1、學會本課8個生字及相關新詞,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
2、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樂的鑒賞力。
3、通過理解課文,了解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4、學習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靈;并通過欣賞《月光曲》,讓學生感受音樂之美,陶冶愛美的情趣。
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及感情變化。
電腦課件。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音樂導入
1、播放鋼琴曲《月光曲》。
2、讓學生自由暢談聽后感受。
3、簡介《月光曲》:
剛才我們聽的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鋼琴曲,它是由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那么它描繪的到底是怎樣的景象呢?它是怎樣譜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匯報初讀收獲:
⑴字、詞的掌握情況:
①認讀生字、生詞。
②說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語。
⑵朗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
⑶交流初讀感受:
①貝多芬為貧窮的盲姑娘彈曲子,說明他有同情心。
②貝多芬為盲姑娘彈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興創作的。
⑷質疑問難:
三、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探究課文
1、自瀆,圍繞重點段、重點詞句進行感悟,將感悟結果以批注的形式寫在書上。
2、小組內進行交流,教師巡視時加以引導或點撥。
3、班上匯報:
針對“貝多芬走進茅屋,為什么彈完一曲,又彈一曲?”這一問題進行交流。
⑴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閑散步時,無意中聽到一所茅屋里傳出鋼琴聲,走近時又聽到屋內窮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被感動,于是推門進屋,談奏了剛才姑娘彈的那首曲子。
引導:
(說明貝多芬沒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熱愛勞動人民,心地善良。)
⑵貝多芬彈完一曲,盲姑娘說:“談得多純熟呀!感情多深哪!”這說明盲姑娘愛音樂,懂音樂,很有音樂素養。貝多芬為在這兒遇到了知音而激動,因此用“我再給你彈一首”來回答盲姑娘。
引導:盲姑娘因為什么斷定給他彈琴的人是貝多芬。
①貝多芬正在小鎮上演出;
②彈得如此純熟,對樂曲的感情體會的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創作者──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練習朗讀,把握窮兄妹倆對話中的互相體貼及盲姑娘聽完一曲后的激動的評價。
a、貝多芬心情激動。
b、當時“風吹滅了蠟燭”,屋里灑滿銀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這景色很美,這美蓋過茅屋里的貧困和凄涼,這美感染了貝多芬,誘發了他的創作靈感,懷著對窮兄妹倆的同情,決定把美好的音樂奉獻給貧窮而愛好音樂的人。于是貝多芬借景抒情彈奏出了《月光曲》。
引導:皮鞋匠聽著琴聲,好象看到了什么?為什么好像會看到這樣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波濤洶涌的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因為貝多芬彈得非常好,加上皮鞋匠懂音樂,他聽到貝多芬彈奏的美妙的鋼琴聲就聯想到了這些景物。)
引導: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變化,這說明了什么?
(這說明貝多芬的這首曲子彈得非常好,能讓人產生共鳴,引起人無限的聯想;也說明了盲姑娘懂音樂,能理解、感受貝多芬彈奏的內容,她聽得入神了。)
⑶再放鋼琴曲《月光曲》,讓學生感受旋律的進展,并想象樂曲的意境變化。
⑷有感情地朗讀8、9兩自然段,感受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正是他當時激動心情的真實抒發。
三、總結擴展
1、感情朗讀全文。
2、再聽貝多芬的《月光曲》。
3、說說學文后或聽樂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業
1、摘抄文中像“幽靜的小路”“斷斷續續的鋼琴聲”這樣的詞語。
2、選一首自己喜歡的曲子,聽后把想到的景象寫下。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三個自然段。
月光曲
被琴聲吸引
被對話感動
貝多芬進屋彈一曲有才華有同情心
即興彈奏
記錄下來
月光曲說課稿部編版篇二
1、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體會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繪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1、感受樂曲所表現的意境,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引導學生體會《月光曲》的意境。
(一)、聆聽音樂,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1、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初步了解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這一傳說故事的內容,大家想不想聽聽這首著名的樂曲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美妙的樂曲中吧!請大家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在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播放《月光曲》片段)
2、請大家說說在你聆聽音樂時腦海里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交流,對學生不同的感受都給予肯定。)
(二)、邊聽邊畫,表現《月光曲》的意境
請同學們再次欣賞《月光曲》,邊聽邊把你想象的畫面簡單地畫下來,可以畫一幅,也可以畫幾幅。(指名幾個學生畫在黑板上)
(三)、朗讀品味,融入《月光曲》的意境
1、播放課件,在音樂和畫面的配合下,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誦課文第9節。把學生帶入詩一般的意境之中。
3、全班交流
5、指導感情朗讀,讀出大海的美,讀出它的變化。(當月亮初升時,要輕而舒緩;當讀到“刮起大風,卷起巨浪”時,要加快速度和力度;當讀到“皮鞋匠看看她妹妹”時,語氣要轉為平靜。)
自由讀——配樂指名讀——齊讀——朗誦
(四)、回讀全文,探究貝多芬的創作過程。
1、這么美的月光曲是怎么譜寫成的呢?課文哪幾節是寫月光曲怎么譜寫的呢?(2—10節)
2、請大家自由讀一讀課文2—10節,并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3、學生提問,教師進行梳理、歸納。
3、交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隨機調整,隨機點撥。)
(1)預設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貝多芬要給盲姑娘彈鋼琴曲?
a、是因為盲姑娘愛音樂
b、出于對盲姑娘的同情
語段:兄妹倆的對話。(請兩位學生分角色朗讀兄妹倆的對話。)
①重點研讀:“隨便說說。”真的只是隨便說說嗎?
②引導體會:你覺得貝多芬聽了兄妹倆的對話,會怎樣想?
體會他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預設第二個問題:貝多芬彈完一首,為什么又彈了一曲?
a、是因為盲姑娘不但熱愛音樂,而且還懂音樂,是貝多芬先生的知音。
語段:盲姑娘與貝多芬的對話。
①“聽得入了神”、“多純熟”、“感情多深”
指導朗讀盲姑娘的話:
a、當盲姑娘聽了貝多芬彈的曲子之后,心情怎么樣?(激動、驚喜、喜出望外……)
b、為什么?(盲姑娘想不到在這樣偏僻的鄉村,竟能如愿以償地聽到如此精湛美妙的琴聲。更重要的是,她猜想到眼前的這位演奏者可能就是赫赫有名的貝多芬先生。)
c、請大家分別用激動、驚喜或者贊美的語氣來讀一讀
d、是呀,盲姑娘聽了曲子后非常地激動,這激動里有驚喜,有贊美,讓我們一起再激動地讀一遍。
②聽了盲姑娘激動的話,貝多芬沒有回答,其實他心理會怎樣想呢!
b、當時的環境使貝多芬觸景生情。
語段:第八自然段。(全班齊讀第八自然段。)
引導感悟:“披上銀紗”“格外清幽”等
(3)預設第三個問題:貝多芬是怎樣把第二首曲子記錄下來的?
a、“飛奔”看出他當時心情怎么樣?
b、為什么要連夜把曲子記錄下來?(自己也被這首曲子感動了)
(五)、聽音樂,想象寫話。
(六)、布置作業。
搜集和欣賞貝多芬的音樂作品。
月光曲說課稿部編版篇三
;22 月光曲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主題是“體會藝術之美”。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既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熱愛與同情,又表現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華。文章融傳說、美景、深情于一體,充分體現了文字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鋼琴、幽靜”等詞語。
2.抓住重點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繪的景象,并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3.通過反復朗讀,感受聯想的表達作用,并學習作者虛實結合的寫作方法。
4.學習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質,并通過欣賞《月光曲》,讓學生感受音樂之美,陶冶情操。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想象《月光曲》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聯想的表達作用,并學習作者運用聯想和想象的寫作方法。
2.學習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質,并通過欣賞《月光曲》,讓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體會藝術之美。
難點 學習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質,體會貝多芬為窮苦人民造福和自身不向命運低頭的高尚人格。
【教學策略】 1.字詞教學 通過查閱資料、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幽靜、純熟、清幽、霎時間、波濤洶涌、陶醉”等詞語。如:“幽靜”可以結合課文情景和相關情境的圖片來理解,并對“幽靜”與“清幽”這組近義詞加以區別,來體會作者用詞的嚴謹妥當。
2.閱讀理解 主要采用朗讀、默讀、概括、圈畫、想象等學習方法,從人物的言行中體會人物豐富的心理和情感,從而深入探究貝多芬彈了一曲又一曲的原因,感受音樂家對窮人的同情和對音樂的熱愛。最后,通過品讀文中描繪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樂給兄妹倆帶來的幸福和快樂,進一步激起學生對大音樂家的敬意。
3.習作運用 通過課文第9自然段,學習作者由音樂聯想到海面、月光、微云等景物;
再由海面、月光、微云等景物經過想象,構成了由三幅畫面組成的明月升起的綺麗畫面這樣的表達方法。從而感受音樂的魅力,真正做到將聯想和想象運用到自己的習作當中去。
【教學準備】 1.預習提綱 (1)通過了解8個生字的讀音及它們的正確寫法;
通過等方法理解“幽靜”“純熟”“波濤洶涌”等新詞。
(2)收集課文主人公貝多芬的相關資料,了解他的作品。
(3)借助查閱資料初讀,讀懂課文內容。
2.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本課8個生字,并掌握“譜寫、鋼琴、幽靜”等詞語。
2.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大意。
3.感受音樂家對窮人的同情和對音樂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專心致志聽樂曲,畫像名言識偉人 1.播放音樂《致愛麗絲》,讓學生靜靜聆聽。
師:知道這首曲子的曲名和作者嗎?你對貝多芬有哪些了解?簡單的說一說。
2.貝多芬的資料及他的畫像和名言。
師: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他對窮苦人民非常同情,曾經寫下這樣的話:(學生齊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我該是多么幸福。” 師: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他憑著自己頑強的意志,為世人留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樂曲。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相傳這首曲子的譜成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故事。
(板書:課題——22.月光曲)
(學生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一門學科,這一環節多媒體的運用能有效地拉近學生與文本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課文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學知識越接近生活實際,學生就越感興趣。所以從一首耳熟能詳的《致愛麗絲》導入,更能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自讀提示。
課件出示:
1.自讀課文,自學生字。
2.請學生快速閱讀課文,通過借助資料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詞語。
3.課文圍繞《月光曲》寫了哪些內容? 2.學生自讀課文,師巡視指導。
3.檢查自讀效果。
(1)生字詞。
課件出示:
pǔ lái yīn mánɡ 譜 萊 茵 盲 chún jiàn lǚ táo 純 鍵 縷 陶 ①指認生字。(去拼音認讀)
②提醒學生注意“幽”字筆順。
③詞語理解(課件出示課文詞語)。
課件出示:
譜寫鋼琴幽靜斷斷續續 茅屋燭光失明純熟清幽琴鍵 景象陶醉 (2)學生交流理解詞語。
① “幽靜”:可以結合課文情景和相關情境的圖片來理解(課件出示幽靜的小路圖片);
②“清幽”:與“幽靜”進行對比,前者側重于“靜”,而“清幽”側重于清。
【設計意圖】 學習語文的重要任務是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豐富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發散思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由此可見詞語教學是為閱讀奠定基礎,為兒童閱讀掃清障礙,而閱讀是積累詞語、發展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
(3)交流匯報:課文圍繞《月光曲》寫了哪些內容? 預設:課文主要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
圍繞《月光曲》,文章寫了哪些內容?(交流匯報)。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簡單介紹了貝多芬并點明他創作《月光曲》的故事是一個傳說;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敘述了貝多芬走進房屋,為窮鞋匠兄妹倆演奏;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描寫了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講了貝多芬奔回客店,記錄曲子。
(4)總結:在一個幽靜的夜晚,小鎮上的一對兄妹激起了音樂家貝多芬的靈感,創作出了著名的鋼琴曲《月光曲》。下節課,我們再來好好地、仔細地欣賞這一名曲!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體會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
2.想象《月光曲》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聯想的表達作用,并學習作者虛實結合的寫作方法。
3.學習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靈,并通過欣賞《月光曲》,讓學生感受音樂之美,陶冶情操。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入文本,解讀詞語明心境 1.過渡:上節課讓大家摘抄與月亮有關的詞語,現在咱們聽寫一組與月亮有關的詞語。提筆即練字,請規范、工整、快速地書寫。
(待學生聽寫完成后,用課件出示)
課件出示:
披上銀紗 格外清幽 微波粼粼 灑遍銀光 越升越高 穿過微云 2.師生齊讀詞語,走進文本指名學生朗讀。
師:讀著讀著,你的眼前仿佛出現怎樣的畫面? 預設:我仿佛看見皎潔的月光正照耀著大海,海上銀光閃閃。
師:這就叫微波粼粼,灑滿——(銀光)
預設:我仿佛看見大海起風了,浪花老高老高、雪亮雪亮的。
師:這就叫浪花——(雪亮),接連——(涌來)
師總結:同學們,通過朗讀感覺詞語,這樣原本枯燥的文字就有了活力,就有了魅力無窮的形象。讓我們齊讀一遍,再一次走進《月光曲》。(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 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積累詞語并不是局限于課后框定的幾個字與詞。通過檢查預習引導學生,從字詞入手進一步熟悉文本,夯實語文學習的基礎,同時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脈絡,為品讀文本做好鋪墊。這一復習環節,既溫習了詞語的朗讀,又讓學生憑借詞語回憶了課文內容,還進行了語言概括能力和想象的訓練。
二、一番對話遇知音,環環相扣解心意 自由讀課文,并思考閱讀提示中的問題。(課件出示閱讀提示)
課件出示: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 2.貝多芬為什么彈曲子給盲姑娘聽? 3.為什么彈完一曲又一曲?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小組合作,畫出重點語句,并在旁做批注。
【設計意圖】 以讀為本,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既加強了讀書的指導,又走進了文本。讓學生通過讀——找——圈——議——悟,使學生深入文本,同時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
問題一:
預設:學生找到課文第3自然段中兄妹倆的對話。從對話中去感受他們對音樂的熱愛,以及面對貧窮妹妹的善解人意。(重點從“那有多好哇!”“不過隨便說說”去體會盲姑娘想聽貝多芬演奏的迫切心情和她的善解人意及對哥哥的勸慰。)(課件出示對話)
課件出示:
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哪!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哇!”一個男的說:“是呀,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設計意圖】 通過指名讀、男女讀、分組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來體會兄妹倆生活的凄楚和酸澀以及內心對音樂的熱愛,更重要的是他們之間的互相體貼、互相愛護、手足情深的感情。
問題二:
過渡:這一幕兄妹互相體貼的對話正好傳入音樂家貝多芬的耳中,這位一心想為窮苦人民造福的偉大音樂家面對如此熱愛音樂的妹妹怎能不感動呢?于是他推開門,輕輕走了進去。為盲姑娘彈了一首曲子。
課件出示:
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師:盲姑娘為什么激動? 預設1:因為盲姑娘從純熟的琴聲中聽出了彈琴的正是貝多芬本人。
預設2:因為她夢寐以求的愿望變成現實,盲姑娘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
讀出盲女孩的激動。
問題三:
貝多芬為什么愿意為盲姑娘再彈奏一曲呢?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提示學生:從妹妹雙目失明和對音樂的熱愛以及難以言表的激動中去思考)
預設:盲姑娘的幾句話使貝多芬十分激動,一個雙目失明的姑娘,這么愛音樂,又這樣懂音樂,貝多芬因他鄉遇知音而激動,于是產生了要為她彈奏第二首曲子的想法,創作的激情油然而生。
【設計意圖】 讀,是學生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的紐帶,因為學生只有在真正的蘊含著情感的語言文字中,才能讀出感情;
而讀的過程正是學生正確理解文本,領會作者表達的過程,在讀中體會貝多芬同情、幫助兄妹倆的高尚品質。這種體驗是心靈深處的,也是最長久、最深刻的。
過渡:就是在這樣一個幽靜的夜晚,在萊茵河旁的小鎮上,在一間茅草屋里,著名的鋼琴曲——《月光曲》就這樣譜寫成了。接下來我們一起好好的來欣賞這首鋼琴曲吧! 三、示范朗讀展畫面,解讀“聯想”達曲意 1.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誦課文第9自然段。把學生帶入詩一般的意境之中。(播放課件,在音樂《月光曲》和畫面的配合下朗讀)
2.畫面和音樂美嗎?其實書本里描繪的更美,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第9自然段,找出寫得美的詞句,并想想美在哪里? 3.這么美的景色,全是皮鞋匠親眼看到的嗎?用“”畫出實實在在的事物,用“”畫出聯想的句子。
4.指導感情朗讀:
(課件出示想象的句子,并給每一部分配上相關的圖片)
課件出示: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
讀出清幽、舒暖之感。
課件出示: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
讀出氣勢逐漸增強,曲調出現波折之感。
課件出示: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讀出高潮的高昂激越。
自由讀——配樂指名讀——齊讀——朗誦。
讀出大海的美,讀出它的變化。
【設計意圖】 恰當地使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景,能使學生受到更真切的感染,使學生身臨其境。這個教學環節通過多媒體畫面,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從而產生新的閱讀期待,促使他們感悟文中的情和景,繼而感受音樂的魅力。
體會聯想的寫作手法的妙處。
師:寫文章的時候,如果既能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寫得具體,又能恰當地加上自己的聯想,文章的內容一定會更加充實,表達的情感也會更加深刻!不過,聯想和想象必須建立在自己見聞的基礎上,而且必須與主題相關,為主題服務哦。
四、升華情感藝術美,練習想象花齊放 1.總結課堂,回顧課文內容。
學生總結(預設):本文講述了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表現了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以及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華。
2.背誦第9自然段。
教師提示相關詞語,全班嘗試背誦。
3.聽《月光曲》進行寫話練習。
4.推薦學生課后再去聽聽貝多芬的其他作品,如:《暴風雨》《田園》等,加深對音樂的認識。
【設計意圖】 語文學習重在課外的拓展與積累,讓學生通過欣賞貝多芬其他的作品,感受音樂之美,體驗藝術的魅力,陶冶情操。通過寫話練習,增加練筆次數,提高孩子的寫話興趣和能力。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優美的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讀后,我們也仿佛進入了樂曲描述的如夢似幻的美妙境界,對樂曲產生了無限向往,同時對貝多芬產生了深深的敬仰和愛戴之情。在教學中主要做到以下兩點:
1.欣賞樂曲,發散思維。一首耳熟能詳的《致愛麗絲》的導入,更能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為課文的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所學知識越接近生活實際,學生就越感興趣。到課文高潮部分,教師配樂示范讀,指名學生配樂讀,全班配樂朗誦。通過配樂朗誦,把學生帶入詩一般的意境之中。
2.注重朗讀,感受美好。讀,是學生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的紐帶,學生只有真正地理解蘊含在語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讀出感情;
而讀的過程正是學生正確理解文本,領會作者表達的過程,在讀中體會貝多芬同情、幫助兄妹倆的高尚品質。這種體驗是心靈深處的,也是最長久、最深刻的。在教學中,通過指名讀、男女讀、分組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來體會兄妹倆生活的凄楚和酸澀以及內心對音樂的熱愛。更重要的是他們之間的互相體貼、互相愛護、手足情深的兄妹之情。
貝多芬有這樣一句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從貝多芬為窮兄妹倆彈奏樂曲這一故事中,讓學生感受到貝多芬不辭勞苦,一心為窮人作曲彈琴的精神。窮兄妹倆作為勞苦大眾的代表,他們生活很困苦,但十分愛音樂,對生活充滿了樂觀的態度。類文鏈接窮兄妹倆能相互關心、相互體貼、相依為命,這種善良的品性正是審美教育的“源流”。
相關熱詞搜索:;
月光曲說課稿部編版篇四
《月光曲》是六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本冊八篇老教材中的其中一篇。這是一篇意境優美的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讀后,我們也仿佛進入了樂曲描述的如夢如幻的美妙境界,對樂曲產生了無限向往,同時對貝多芬產生了深深的敬仰和愛戴之情。文章熔傳說、美景、深情于一爐,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在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二是體會作者在敘事中進行恰當的聯想,使文章的表達更加充實、情感更深刻。
學習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課文意境的美。
2、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
3、學習作者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
重難點:
重點是領會《月光曲》描繪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以及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背景。
難點是從《月光曲》的意境中體會貝多芬的情感變化。
(一)談話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會了生字詞,了解了貝多芬生平。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課文,更深入地去了解貝多芬。
(二)學習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內容(第9自然段)
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聽
這段文字有沒有描寫《月光曲》的琴聲、節奏及旋律?(沒有)它寫什么?(月亮和大海)
這里描繪了幾個畫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卷起巨浪
月光照耀波濤洶涌
指導朗讀
讀出景色的變化,指名讀,評價,師引讀全體學生讀
3、這三個畫面都有月光的照耀,十分地美。這樣美麗的景象是兄妹倆親眼看到的嗎?(不是)從哪知道?(好像、仿佛)
你們想不想來聽一聽,感受一下《月光曲》的神奇力量。播放《月光曲》
再去好好讀讀這段話,四人小組討論一下,可以從三個層面去分析
小組派代表匯報
生1:曲子剛開始時,節奏是比較慢的,曲子很舒緩。這時,貝多芬應該是輕輕地按起琴鍵。
生2:月亮越升越高,曲子應該逐漸增強,節奏也快些
生3:到最后聲音和節奏都達到了高潮,越來越響,越來越快。
師:你們也是懂音樂的,要是貝多芬能聽到你們的回答,肯定會說你們是他的知音。一起來把這段讀一讀,相信這次肯定會讀得更好!
(三)追溯根源了解創作背景
如此美好的樂曲,貝多芬是在怎樣的心境和激情中創作出來的呢?接下去我們去看看貝多芬的創作背景。(學習第2到8自然段)
找出引發他創作的一些起因的句子。
1、出示: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里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抓住“斷斷續續”、“茅屋”、“正是他的曲子”等重點詞來理解。
2、貝多芬想去看個究竟。他走近茅屋,聽到了有人在談話。
從兄妹倆的對話中,你聽出了什么?
師:你們聽出的東西可真多,那你們能把他們的手足之情表達出來嗎?
分角色朗讀課文(指名2人讀分男女生讀)
貝多芬聽出來了嗎?他會怎么想?
師小結:貝多芬也和你們一樣,被兄妹倆純潔、善良的美好心靈感動了。于是他推開門走了進去,發現正如他在外面猜測的一樣,這家人的確很窮,哥哥是個(皮鞋匠),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彈琴的妹妹竟是個(盲人)!看到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他坐下來,彈奏起盲姑娘剛才彈的曲子。
3、同學們,當盲姑娘聽出是貝多芬時,她夢寐以求的愿望終于實現時,她的心情會怎么樣?(激動)
指名讀出激動的語氣
這里兩個“您”一樣嗎?
誰再來讀一讀,評價
盲姑娘是根據什么做出的判斷?(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
師:貝多芬覺得盲姑娘不僅愛音樂,還十分的(懂音樂)是的!除了這句話,還有哪里可以看出她懂音樂?(聽得入了神)
4、貝多芬決定再給盲姑娘彈奏一曲
出示: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請看看他對盲姑娘的稱呼(您),為什么稱盲姑娘為您?
5、師講述:這時,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是那么地清幽,那么地美。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他們是那么地淳樸,那么地善良。他觸景生情,激發了創作激情。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創作出舉世聞名的鋼琴奏鳴曲《月光曲》。
(四)領悟貝多芬的情感變化
《月光曲》內容正是貝多芬感情的抒發,月亮和大海的變化正反映著貝多芬心情的變化。
開始時微波粼粼的海面,貝多芬想到的是什么?(兄妹倆淳樸、美麗、善良勤勞的美好情操)
后來波濤洶涌的海面,仿佛是(替兄妹倆向不平等的社會提出抗議,為兄妹倆鳴不平。)
(五)升華總結
最后,讓我們帶著感動和對貝多芬的無限崇敬,再聽一次《月光曲》,你會有更深的感觸!
貝多芬僅僅是同情兄妹倆嗎?(不是)他同情哪些人?(所有的窮苦大眾)
師小結:貝多芬不僅在音樂上有著卓越的才華和高超的技藝,更有著同情和熱愛窮苦人民的博大情懷。
板書設計:
月光曲
貝多芬盲姑娘(窮苦大眾)
同情
感動愛音樂
激動懂音樂
月光曲說課稿部編版篇五
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指定自然段。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通過理解重點詞句包含著的意思,體會貝多芬在即興創作《月光曲》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分辨課文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
情境感悟
貝多芬想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1、談話直接引出課題
2、概括課文大意練習。句式補充訓練。
月光曲。月光曲是。
3、簡介貝多芬。
了解貝多芬在世界音樂中的地位——樂圣,以及貝多芬名言:我的藝術應該為貧苦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么的幸福!” 他對貧苦的人民非常同情。
4、引出課文:月光曲是貝多芬為盲姑娘譜寫的一首著名的鋼琴曲。
二、初讀感知課文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
三、學本課生字新詞
譜成清幽萊茵河茅屋入場券陌生人霎時間
波濤洶涌微波粼粼陶醉
1、指明領讀新詞
2、說說詞的意思
3、由“茅屋”一詞進行聯想。
訓練語感,體會生活在茅屋里的人是窮人。
四、讀中感悟“盲姑娘”,體會貝多芬情感的變化
1、由3—6自然段中揣摩體會這是一位怎樣的姑娘
品讀感悟姑娘的形象。
2、學習課文中運用的多種描寫方法:語言、外貌、神態,
感受盲姑娘立體豐滿的形象。
這位姑娘是一位貧苦、懂事、熱愛音樂、懂音樂的盲姑娘。
五、展開合理聯想體會貝多芬的情感變化
1、在2—6自然段中逐漸明晰貝多芬越來越強烈的情感變化,
好奇——心里一震——感動——百感交集、激動萬分
六、歸納貝多芬為什么被稱為樂圣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這是一位怎樣的姑娘?
2、貝多芬為什么會為盲姑娘即興創作月光曲?
知道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音樂家。
我的藝術應該為貧苦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么的幸福!”
二、學習新課
繼續學習課文,了解《月光曲》的內容。
(1)一邊讀課文,一邊想像、畫圖、體會美妙意境。
(2)再聽《月光曲》。感情朗讀課文第9自然段,如同貝多芬散步時心情平靜,聽到盲姑娘說的話之后,心情變得不平靜一般,體會《月光曲》的感情變化,表現出樂曲旋律由平靜到不平靜的變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離開了茅屋。"
(4)你能把這樣美妙動人的《月光曲》背誦出來嗎?背誦9自然段。
三、閱讀拓展
學到這里,你覺得這個傳說是真實的嗎?
(1)故事的地點環境與《月光曲》一致。
小鎮環境幽靜,茅屋里月光清幽。
(2)貝多芬的為人與品格的確如此。
貝多芬十分憎恨專權勢暴政,極其蔑視封建貴族的偏狹庸俗,畢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他50歲時兩耳失聰,仍堅持創作。課文的這人"傳說"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愿望和好惡,表現了貝多芬的為人與品格。
(3)故事中貝多芬的心情變化與《月光曲》的放律變化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