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白鷺的詩句五言篇一
2、白鷺雙飛去,黃花數點新。——出自元·曹文晦《九月一日清溪道中》
3、靜涵青蘋舞藻荇,閑立白鷺浮鴛鴦。——出自南宋·陸游《怡齋》
4、錦石照碧山,兩邊白鷺鷥。——出自唐·李白《涇川送族弟錞》
5、衣冠白鷺下,帟幕翠云長。——出自唐·李隆基《千秋節宴》
6、釣渚青鳧沒,村田白鷺翔。——出自唐·盧照鄰《初夏日幽莊》
7、朝別朱雀門,暮棲白鷺洲。——出自唐·李白《宿白鷺洲,寄楊江寧》
8、白鷺立清灘,與我俱得意。——出自南宋·陸游《秋興》
9、入眼青山看不厭,傍船白鷺自相親。——出自金·劉著《月夜泛舟》
11、山山白鷺滿,澗澗白猿吟。——出自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12、白鷺江心立,烏龜水底鉆。——出自元·王哲《南柯子》
15、高臺聊望清秋色,片水堪留白鷺鷥。——出自唐·賈島《投元郎中》
18、白鷺夸瘦捷,插腳還欹傾。——出自宋·蘇軾《新灘》
19、閑出黃金勒,前飛白鷺鶿。——出自唐·李洞《感知上刑部鄭侍郎》
21、刻成片玉白鷺鷥,欲捉纖鱗心自急。——出自唐·盧仝《白鷺鷥》
22、獨媚青春柳,宜看白鷺濤。——出自唐·陳昌言《白日麗江皋》
24、磬動青林晚,人驚白鷺飛。——出自唐·劉得仁《晚游慈恩寺》
28、白鷺之白非純真,外潔其色心匪仁。——出自唐·李白《白鳩辭》
30、花間醉任黃鶯語,亭上吟從白鷺窺。——出自唐·韋莊《長年》
31、棹動芙蓉落,船移白鷺飛。——出自南北朝·蕭綱《采蓮曲》
33、莫恨幽情無與共,一雙白鷺導吾前。——出自南宋·陸游《湖上》
34、可憐白鷺滿綠池,不如戴勝知天時。——出自唐·王建《戴勝詞》
35、白鷺同孤潔,清波共渺茫。——出自唐·鄭谷《寄前水部賈員外嵩》
37、白鷺一溪影,桃花何處灣?——出自清·屈大均《江皋》
40、白鷺沙洲晚,青龍水寺寒。——出自唐·皎然《送關小師還金陵》
41、說與門前白鷺群,也宜從此斷知聞。——出自宋·唐庚《白鷺》
42、綿綿紅蓼水,飏飏白鷺鶿。——出自唐·元稹《和樂天秋題曲江》
44、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出自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50、白鷺獨飄山面雪,紅蕖全謝鏡心香。——出自唐·劉兼《夢歸故園》
51、白鷺寒更浴,孤云晴未還。——出自唐·崔曙《潁陽東溪懷古》
56、洲前白鷺幾時飛?芳草王孫歸未歸?——出自清·余懷《白鷺洲》
57、曙色黃金闕,寒聲白鷺潮。——出自唐·顧況《送從兄使新羅》
59、西望白鷺洲,蘆花似朝霜。——出自唐·李白《洗腳亭》
60、曉驚白鷺聯翩雪,浪蹙青茭瀲滟煙。——出自唐·陳標《江南行》
62、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出自宋·徐元杰《湖上》
63、風斷黃龍府,云移白鷺洲。——出自宋·陳與義《感事》
64、白鷺棲脂粉,赪魴躍綺羅。——出自唐·梁锽《觀王美人海圖障子》
65、白鷺忽飛來,點破秧針綠。——出自明·楊慎《出郊》
67、山果獼猴摘,池魚白鷺銜。——出自唐·寒山《詩三百三首》
69、應嫌白鷺無仙骨,長伴漁翁宿葦洲。——出自唐·鄭谷《鶴》
71、白鷺下秋水,孤飛如墜霜。——出自唐·李白《白鷺鶿》
72、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出自宋·蘇舜欽《過蘇州》
白鷺的詩句五言篇二
鏗鳴鐘,考朗鼓。歌白鳩,引拂舞。
白鳩之白誰與鄰,霜衣雪襟誠可珍。
含哺七子能平均。食不噎,性安馴。
首農政,鳴陽春。
天子刻玉杖,鏤形賜耆人。
白鷺之白非純真,外潔其色心匪仁。
闕五德,無司晨,胡為啄我葭下之紫鱗。
鷹鹯雕鶚,貪而好殺。
鳳凰雖大圣,不愿以為臣。
【譯文】
敲響鳴鐘,擊響朗鼓。高歌《白鳩》,跳起拂舞。
白鳩毛羽潔白,誰可以與之為鄰,霜雪樣潔白的衣襟彌感珍貴。
能平均公道地哺養七個子女,不搶食,食不噎,性情安馴。
首推農政,鳴賀陽春,催促農耕。
天子刻玉杖,上鏤白鳩之形賜與老年人。
而白鷺羽毛雖然很白,但不純真,外型潔白,其心不仁。
既沒有雞的五種德性,也不司晨而鳴,還胡亂啄我蘆葦下的紫鱗魚。
鷹鹯雕鶚,這些猛禽,均貪而好殺。
鳳凰雖然具有大圣德行,也不愿與之并列為臣。
白鷺的詩句五言篇三
2、棹動芙蓉落,船移白鷺飛。出自南北朝;蕭綱《采蓮曲》
3、錦石照碧山,兩邊白鷺鷥。出自唐;李白《涇川送族弟錞》
4、白鷺煙分光的的,微漣風定翠湉湉。出自唐;杜牧《懷鐘陵舊游四首》
5、白鷺雙飛去,黃花數點新。出自元;曹文晦《九月一日清溪道中》
6、閑出黃金勒,前飛白鷺鶿。出自唐;李洞《感知上刑部鄭侍郎》
7、莫恨幽情無與共,一雙白鷺導吾前。出自南宋;陸游《湖上》
9、白鷺之白非純真,外潔其色心匪仁。出自唐;李白《白鳩辭》
11、風斷黃龍府,云移白鷺洲。出自宋;陳與義《感事》
12、高臺聊望清秋色,片水堪留白鷺鷥。出自唐;賈島《投元郎中》
13、徑往枯葭蒲,白鷺爭相先。出自南宋;姜夔《昔游詩其八》
15、白鷺同孤潔,清波共渺茫。出自唐;鄭谷《寄前水部賈員外嵩》
16、近人白鷺麾方去,隔岸青山喚不譍。出自宋;章甫《湖上吟》
18、下有一白鷺,日斜翹石磯。出自唐;吳融《溪邊》
20、獨媚青春柳,宜看白鷺濤。出自唐;陳昌言《白日麗江皋》
22、白鷺立清灘,與我俱得意。出自南宋;陸游《秋興》
23、白鷺沙洲晚,青龍水寺寒。出自唐;皎然《送關小師還金陵》
24、野樓疑海氣,白鷺似江濤。出自唐;駱賓王《蓬萊鎮》
25、晴山傍舟楫,白鷺驚絲桐。出自唐;李頎《與諸公游濟瀆泛舟》
26、白鷺夸瘦捷,插腳還欹傾。出自宋;蘇軾《新灘》
29、應嫌白鷺無仙骨,長伴漁翁宿葦洲。出自唐;鄭谷《鶴》
30、莞然成獨笑,白鷺起滄洲。出自元;段成己《臨江仙暮秋感興》
33、醉歌驚白鷺,半夜起沙灘。出自唐;李白《送殷淑三首》
34、昔泝黃牛峽,以往白鷺洲。出自南宋;陸游《王成之給事挽歌辭》
35、西望白鷺洲,蘆花似朝霜。出自唐;李白《洗腳亭》
36、說與門前白鷺群,也宜從此斷知聞。出自宋;唐庚《白鷺》
37、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出自唐;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40、中宵把火行人發,驚起雙棲白鷺鷥。出自唐;白居易《箬峴東池》
41、歸巷烏衣秋縹緲,點州白鷺雪分明。出自宋;艾可叔《金陵晚眺》
42、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出自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43、白鷺映春洲,青龍見朝暾。出自唐;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
45、連沙飛白鷺,孤嶼嘯玄猿。出自唐;盧照鄰《三月曲水宴得尊字》
48、玄猿何事朝夜啼,白鷺長在汀洲宿。出自唐;靈澈《聽鶯歌》
49、晚晴一賦畫不成,枉著風標夸白鷺。出自元;元好問《泛舟大明湖》
50、衣冠白鷺下,帟幕翠云長。出自唐;李隆基《千秋節宴》
51、怪生白鷺飛無數,水落灘生易取魚。出自南宋;陸游《北園雜詠》
52、洲前白鷺幾時飛?芳草王孫歸未歸?出自清;余懷《白鷺洲》
53、梳風白鷺起,拂水彩鴛翔。出自唐;李德裕《憶平泉雜詠;憶春雨》
54、朝別朱雀門,暮棲白鷺洲。出自唐;李白《宿白鷺洲,寄楊江寧》
55、幽云澹徘徊,白鷺飛左右。出自唐;李頎《裴尹東溪別業》
56、可憐白鷺滿綠池,不如戴勝知天時。出自唐;王建《戴勝詞》
58、東風染盡三千頃,白鷺飛來無處停。出自宋;虞似良《橫溪堂春曉》
59、靜涵青蘋舞藻荇,閑立白鷺浮鴛鴦。出自南宋;陸游《怡齋》
61、襞箋嘲白鷺,無意喻梟鸞。出自唐;錢珝《江行無題一百首》
62、全家穩下黃牛峽,半醉來尋白鷺洲。出自南宋;陸游《登賞心亭》
63、碧云行止躁,白鷺性靈粗。出自唐;杜牧《鶴》
64、白鷺下秋水,孤飛如墜霜。出自唐;李白《白鷺鶿》
65、曉驚白鷺聯翩雪,浪蹙青茭瀲滟煙。出自唐;陳標《江南行》
66、釣渚青鳧沒,村田白鷺翔。出自唐;盧照鄰《初夏日幽莊》
69、白鷺獨飄山面雪,紅蕖全謝鏡心香。出自唐;劉兼《夢歸故園》
70、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出自宋;徐元杰《湖上》
72、綿綿紅蓼水,飏飏白鷺鶿。出自唐;元稹《和樂天秋題曲江》
73、雪迸起白鷺,錦跳驚紅鳣。出自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詩》
75、吹笛驚白鷺,垂竿跳紫鱗。出自唐;岑參《與鄠縣源少府泛渼陂》
76、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出自宋;蘇舜欽《過蘇州》
77、山山白鷺滿,澗澗白猿吟。出自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78、山果獼猴摘,池魚白鷺銜。出自唐;寒山《詩三百三首》
79、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出自唐;王維《輞川集;欒家瀨》
81、白鷺忽飛來,點破秧針綠。出自明;楊慎《出郊》
82、亦有疏豁處,白鷺下綠疇。出自南宋;陸游《憶云門諸寺》
83、悠悠興廢不關心,惟有沙洲雙白鷺。出自宋;辛棄疾《玉樓春》
84、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出自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85、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亦垂絲。出自唐;白居易《白鷺》
86、短蓑不怕雨,白鷺相爭飛。出自唐;孟郊《送淡公》
89、入眼青山看不厭,傍船白鷺自相親。出自金;劉著《月夜泛舟》
91、白鷺寒更浴,孤云晴未還。出自唐;崔曙《潁陽東溪懷古》
92、白鷺一溪影,桃花何處灣?出自清;屈大均《江皋》
93、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出自唐;杜甫《絕句》
95、曙色黃金闕,寒聲白鷺潮。出自唐;顧況《送從兄使新羅》
98、花間醉任黃鶯語,亭上吟從白鷺窺。出自唐;韋莊《長年》
99、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出自唐;李嘉祐《句》
101、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出自唐;張志和《漁父》
103、磬動青林晚,人驚白鷺飛。出自唐;劉得仁《晚游慈恩寺》
104、白鷺棲脂粉,赪魴躍綺羅。出自唐;梁锽《觀王美人海圖障子》
108、白鷺江心立,烏龜水底鉆。出自元;王哲《南柯子》
109、刻成片玉白鷺鷥,欲捉纖鱗心自急。出自唐;盧仝《白鷺鷥》
111、鸕鶿密伺魚蝦便,白鷺不禁塵土涴。出自北宋;黃庭堅《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