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汪曾祺散文集讀后感600篇一
活著,其實是一件很俗氣的事情,油鹽醬醋茶,吃喝拉撒睡,但是精神的豐富又可以讓生活變得格外美好。
《我的家鄉》中,有一段提到舵樓中住著家眷,多數年輕帶著孩子。腦補這個畫面,禁不住想,為什么都是年輕的女人。是不是因為撐篙的漢子多半也都是壯年,不年輕,哪里有力氣,一步一步走過運河。古銅色應該是曬的,不說話應該是習慣默默從船頭走到船尾吧。
“這只船辛苦了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一只新船造好了,油了桐油,過兩天就要下水了。看著嶄新的船,叫人心里高興——生活是充滿希望的。”
喜歡這一段,船航行很久,工作了很久,所以累了要休息,可能還會生病,需要治療修理。而新生的船,剛剛披上新裝,可以下水開啟自己的新生活,怎么不讓人興奮。所以看著這樣的事物,讓人感覺充滿了希望。有次晚間和朋友去散步,途經的一段小路邊的路燈亮的很整齊,唯獨有一個在哪里閃爍,或明或暗。我一時興起,問朋友,你看那路燈會想到什么啊?朋友也很直白,就說,啊。那說明這個路燈的啟動器壞了呀。發揮不穩定。需要換一個。哈哈。當時我就笑出聲來。我就十分得意地開始描述起來,你看大家都在好好工作照明道路,就它一個在偷懶聽音樂,還聽的很有節奏,禁不住搖頭晃腦,所以才會閃啊閃啊的。朋友聽了也開始笑起來。這么一想似乎是真的。你看它閃兩下,好像亮起來,又立馬暗了一瞬。好像跟音樂節奏在打拍子~又想起每天在馬路上遇到的灑水車,通常都是開的慢慢悠悠,然為了回避行人還會放著同樣慢慢悠悠的音樂,我就會覺得它很快樂。這種感覺可能只有我自己會有吧,和朋友一說。她倒是有著截然相反的想法,你有沒有在炎熱的大中午,有事趕著路,人困乏不堪,想睡覺卻騎著小電動車等著灑水車開過去。那么慢的車速,那么慢的音樂,簡直煩死人啦。是啊,那樣的情景下,即便只是聽朋友說我也會覺得不耐煩了呢。
‘江浙一帶人見面問起我的籍貫,答云高郵,多肅然起敬,曰:“你們哪里出咸鴨蛋。”好像我們哪里就只出咸鴨蛋。
看到這兒,就禁不住想笑,因為就連我身處皖北這塊地方,也常聽見菜場有著“高郵~~青皮”的小喇叭每天不知疲累的放著,讓高郵出咸蛋的概念深入人心。曾經爸媽之間言語略有爭執,然后就聽我爸一句直噴我媽,“哼。你就是高郵的!”高郵的?高郵的什么?上一秒我媽還在據理力爭。下一秒就在納悶。啥事高郵的?一邊圍觀的我也是一臉懵。只有我爸一臉洋洋得意喊了句,“高郵~~~青皮~~“然后就被我媽暴打了。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汪先生的書,拿到手之后,居然不忍快速讀完,只想在自己所謂的好時間,悠悠體會字里行間的美好,所以只寫了這一篇。
汪曾祺散文集讀后感600篇二
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語言文風。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讀出生活的。這是源于作家對生活的真誠吧。他所寫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舊時代的高郵小城、西南邊城昆明、文化界的故舊師友、西南聯大的師生、北京京劇團的戲曲演員;故鄉的大淖、荸薺庵,昆明的白馬廟等。
他的作品中總有他自己過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寫起來有真切的認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較多的是散文。下面我將從他的散文中舉幾個例子,分析一下語言,表達我的感受和觀點。
那棵龍爪槐是我一個人的。我熟悉他的一切好處,知道那個枝子適合哪種姿勢。云從樹葉中間過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烏的藤爬上石筍了,石筍那么黑。
《花園》這篇散文讀起來頗有趣味,語言十分的生動活潑。對景物的刻畫很好,文字雖是印在紙上,紙雖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體的,是鮮活的,是有生命的。
感覺手是可以觸摸到它們的,《花園》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樣真實地出現在我眼前,喚起了心靈最柔軟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
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于他的語言平實、生活,它所描寫的東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卻凝聚著巨大的能夠打動人心靈的力量。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樂和溫馨,貼近的觀察生活。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
汪曾祺描寫的胡同中的場景很生活、真切。人物的特點很鮮明,雖描寫每個人物只有簡短的一句話,但他抓住了人物的細節,抓住了人物的魂。汪曾祺對風俗的關注體現了他對民族集體生活和文化的喜愛。
汪曾祺在《咸菜和文化》說:我們要在小說里表現的文化,首先是現在的,活著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看得見,摸得著,嘗得出,想得透。汪曾祺寫的《胡同文化》語言平實,貼近生活,也是希望把這種文化以最簡單真實的方式傳遞給更多人,讓這文化更好的延續下去。
正如汪曾祺所說的: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
他用樸素著實的語言記錄生活。歸有光的“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事”也尤其受他推崇。汪曾的文學作品展示了現代漢語寫作的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從活的傳統和活的生活中汲取營養。
汪曾祺散文集讀后感600篇三
周六,我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微信:“在家傻待,誰約我”結果本來在和同學約會的女兒放棄約會,給我回了條微信:“我約你”就和女兒來到東方廣場。來到東方書城一個新開的書吧。買了杯飲料開始了我們的周末約會。當時女兒拿起一本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說:“我喜歡看汪曾祺的散文”,“為甚”?女兒說:“他有幾本是全是寫吃的”——汗,又暴露了我的女兒是個吃貨。順著女兒的推介我就拿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看起來。
看了幾頁就吸引了我, 他的文字里透著濃濃的“中國味”不乏味,且蘊含著民主心靈和性靈的美質。 卻又淡淡的,時而把帶進了北京的四合院大街小巷;時而把我帶回了童年月光下媽媽在大樹底下給我們講述那些年她做過的“xxx”;時而又把我帶進了舌尖上的中國那大川南北的中國民間美食景象。看他書令你身在煩囂的鬧市卻猶如穿越到另一個世界。 —— 其實我也挺喜歡這樣寫作風格。我自己一直也有像他這樣寫寫自己的生活,寫寫自己的感想以及看到一些事的所見所聞。但當我看到同事們在博客上寫的都是專業的,高水平的大作,總覺得自己的文章不適合登大雅之堂。所以一直不敢在這大雅之堂丟人,但為了 ——你懂的。
表面上看這書其實是一本茶余飯后的消遣書籍,但慢慢品味卻也從中得到人生的感悟。書中我感受到了 他從容,他淡然,他身處逆境卻不以為苦,他達觀瀟灑,隨遇而安! 其中我最喜歡他的這一段:
“ 丁玲同志曾說她從被劃為右派到北大荒勞動,是”逆來順受“。我覺得這太苦澀了,”隨遇而安“,更輕松一些。”遇“,當然是不順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著呢?既已如此,何不想開些。如北京人所說:”哄自己玩兒“。當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 隨遇而安不是一種好的心態,這對民族的親和力和凝聚力是會產生消極作用的。這種心態的產生,有歷史的原因(如受老莊思想的影響),本人氣質的原因(我就不是具有抗爭性格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客觀,是”遇“,是環境的,生活的,尤其是政治環境的原因。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善良的。曾被打成右派的那一代人,除了已經死掉的,大多數都還在努力地工作。他們的工作的動力,一是要實證自己的價值。人活著,總得做一點事。二是對生我養我的故國未免有情。但是,要恢復對在上者的信任,甚至輕信,恢復年輕時的天真的熱情,恐怕是很難了。他們對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對現實多多少少是疏離的。受過傷的心總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 ”
所以說 做人一門學問, 做事更是一門學問。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碌碌無為,那是因為他活了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做事。 看了這本書似乎令我有所感悟。
放下書,天已黑了,找吃的,謝謝女兒給了我一個充實的周末!
汪曾祺散文集讀后感600篇四
文章開篇就用緩慢的文筆描述了一個獨特的世外桃源,與其說獨特更不如說荒誕。庵趙莊的人們太寬容了,在他們心中,和尚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像是郎中,書生,當鋪,商人之類的職業,沒有區別。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還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賭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規還是和尚嗎?——這樣光怪陸離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澀全然無關,完全不符合中國人傳統的觀念。
再說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由此村莊獨特的幸福生活可見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斗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欲望的世外桃源。荸薺庵里,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后,村里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然而卻沒有人指責,這一切的荒誕在村莊里是如此和諧。
7歲,一個多么美好的年齡,也正是一個對于人生、愛情有了慒懂的認識和向往的年齡,難怪,只在看到一個小女孩的小腳印后,便會心亂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澀卻使他不敢表白,這份朦朧的愛只好在他的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還是純真和美好的。他雖始終只是在被動地等待和接受初戀的到來,但他堅定地相信自己對小英子的愛的小英子對自己的愛。于是,在他等到了愛狂風暴雨般來襲時,他大聲說出了心里話,雖然,這還是小英子的鼓動下,而這一次,他的勇敢已戰勝了怯懦。復蘇的人性讓他把幸福緊緊攥在了自己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膽。她毫無顧忌地坦露心跡,但她并不魯莽。她是在確定了明海的心后才以身相許的。她很直白,但很真誠;她很大膽,但很謹慎。她深信自己的可愛靈巧一定可以打動明海,她也清楚自己早已對那個漂亮溫順的少年暗暗傾心,于是她把這種愛表達出來,釋放出來。正是這種主動的交流和呼喚,才讓她和明海走到了一起。有時候,人與人心靈的交匯就在那么一剎那,錯過了那一剎那,恐怕兩個人的手永遠也不會牽在一起。聰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贏得了屬于自己的那份真愛,她身上蘊含著的那份至真至純的人性之善讓她獲得了生命中最珍貴、最美好的幸福。
汪曾祺散文集讀后感600篇五
那時候能借書的地方很少,家中的藏書多是古代名家作品,對現代作家幾乎都不了解。于是冒昧問語文老師借書看,他果真帶給我一本汪曾祺的散文集,說這位老爺子的文字挺不錯的。或許那時還是太過年少,封神演義之類的章回傳奇小說更合口味,那本汪老的書我雖讀完了,卻沒有讀出好來,以至于還書的時候老師問起如何,不免訕訕。想在回想書中內容,竟無半點印象了。
近些年看書,散文原本也看得少,對汪曾祺的了解依然只是一個名字而已,沒再讀過他的作品。直到前幾天翻開《生活家——汪曾祺自選散文集》,發現這是一本輕松的關于旅行與美食的選集,從第一篇《我的家鄉》開始,才感知到文字背后是一個多么有趣的靈魂!手不釋卷半天讀完,有些后悔昔日的讀本里我竟然錯過了汪曾祺——一個淡泊如水的老爺子,卻在平常的人間煙火氣里品出了生活的真意!疏朗清新的文字里,對一個地方或一種食物的點滴感受,常讓人心有戚戚,難怪這本書會叫做《生活家》!
汪曾祺生于江蘇高郵,伴著緊鄰的京杭大運河長大,就像他自己文中所說,文字里有一種水的氣息。就是這種靈動之氣,讓這些沒有華麗辭藻修飾的文字變得生動可愛起來!老爺子是個自由派,對政治不太上心,在西南聯大上學的時候,曾被聞一多先生批評。都說人以群分,他后來師從沈從文先生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為人的性格如此,文風也大致可知了,這本書中的游記與美食都是淺顯生動而意味綿長的。
再說新疆,賽里木湖給我的震撼和老先生當年的感受相似——藍,真藍!還有書中說到的伊犁惠遠古城,林則徐被貶時候曾在此居住,十年前我去新疆的時候特地登上古城遺址看過,總想起他的名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后來在福州,曾經特地去了林則徐故居參觀,無論海防還是邊防,他都以一己之力,留下諸多功績,令人敬佩!
汪老先生是個有趣又有創意的人,逛風景的時候,總有很多開腦洞的點子冒出來:比如在浙江水仙洞,他就想應該立一尊福建德化的白瓷雕像;在大若巖景區,覺得應該恢復“箬”字;逛泰山,又想建議當地種云霧茶,還覺得應該找名家作曲一首《碧霞元君頌》,組織一個道教音樂樂隊來唱——著實好玩兒! 想起多年前我去臨淄看齊國故城遺址,交通不便,開發不夠,一邊逛一邊恨不得給旅游局寫一份項目策劃案出來,那種心情,估計和老先生類似吧,哈哈!
說完了旅行,再來說美食。老爺子生于江南,求學西南,后來久居北京,所以南北各地的風味都曾品嘗,有的還親手制作,更用文字一一記載下來,確實是一位美食家!在他的筆下,五味俱全,廣西的酸筍、無錫的甜鱔糊、北京的苣荬菜(苦菊)、四川的麻辣燙、浙東的咸魚、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都一一道來。老先生隨遇而安,飲食也很包容,他提倡“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也曾經夸口說自己什么都吃,還被朋友用苦瓜和蕪荽(香菜)捉弄過兩回。想起我也曾經給朋友說過類似的話,并且在酥油茶、臭鱖魚、老友粉、沙蟲凍、蝎子湯、牛癟等食物下一路高歌,最后在北京的毛蛋前敗下陣來——那玩意兒,想想就膈應得慌,確實下不了嘴。
也許是西南三省挨得近的緣故,飲食也有很多共通之處。老先生筆下寫到了不少家鄉四川的美食:麻婆豆腐、夾沙肉、棒棒雞、川北涼粉、魔芋、螞蟻上樹、豌豆顛、蘿卜燉牛肉……還特意提到了腌咸菜的井鹽,并且吐槽實在吃不慣折耳根的腥味,讓人忍俊不禁!繼而無比想念起家鄉的味道來——這后半本書真是讓人越看越餓!
美食的記憶中,少不了老先生對江南特色食物和野菜的想念:昂嗤魚(四川叫黃辣丁)、醉蟹、醉泥螺、慈姑湯、鵪鶉、枸杞頭、薺菜、馬齒莧、莼菜、蔞蒿……里面大多我都吃過,確實美味。書中還提到蘇東坡的“蔞蒿滿地蘆芽短”這首詩,真覺得每一句都是一道美食!
另外,老爺子還專門寫了一篇關于“豆”、一篇關于“蘿卜”的文章,都是全國常見的平民食物,各地種類和做法卻頗多妙處,隨著口味的融合,原本帶著地方特色的豌豆黃和蘿卜絲餅也逐漸成了大眾美食。我又想念起四川的泡菜來——跳水(只泡一兩天)豇豆和白蘿卜特別下飯。不能再說吃了,關上書的時候就準備去下單高郵的雙黃咸鴨蛋……隨便說一句,北海的海鴨蛋也是美味。
讀書的時候,總感覺汪曾祺和蘇東坡有某種氣質相通,都是隨遇而安的豁達,都對生活充滿熱愛,對美食深有研究,也都寫得一手好文章,畫得一手好畫……這本書的前后彩頁,就有不少汪曾祺自己的畫作和篆刻印章,圖文相彰,甚是有趣。
最后想提的一句是,汪曾祺曾經在歷史博物館工作,他的老師沈從文也曾經在這里當過講解員。以后我再去逛國家博物館的時候,會想起這兩位先生吧!
汪曾祺散文集讀后感600篇六
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
有幸領到了汪老先生的《生活家》,看了以后,感覺平淡如水,意蘊無窮。
上大學時,有傅瑛老師講的《受戒》,感覺汪老先生的文章淡淡的,水水的,同時也暖暖的。后來看了他其他的小說和散文,才知道他喜歡吃,也會吃,而且會做吃食。我就覺得他真的很會生活,而不僅僅是活著。
《五味》一文中,講到了山西的酸醋。我們家喜歡吃恒順的陳醋。另外就是我喜歡吃酸菜魚。而甜食則是南方人的最愛。記得舌尖上的中國里講過無錫人愛吃甜食。我愛吃甜品,吃菜卻不喜歡太過甜。苦味則想到苦瓜,我不愛吃,也不明白為何有水愛吃,好像苦味可以降火。喝過苦丁茶,居然喝了很久,可能是因為提神醒腦。咖啡美味,不覺得苦,只覺濃香。臭則很奇特,皖南臭鱖魚是徽菜代表,算是拿得出手的硬菜了,而臭豆腐也是路邊攤小吃了。臭味也能這么普及到大眾吃食。辣曾經也是最愛,最近三年因為懷孕加哺乳期,不吃辣,現在也習慣了,不能吃辣了,也不能吃咸了。口味接近孩子的輔食,基本上吃食物本身的原味。
《故鄉的食物》一文中,我有共鳴的是鴨蛋和薺菜。高郵的鴨蛋的確很有名氣,我們這里也愛吃咸鴨蛋,只是我們稱之為青皮。小時候記得家里人會像隨園食單上說的,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我們家也是這種切法,基本上配白粥或饅頭一起吃。不過孩子們總喜歡吃蛋黃,蛋白總是大人吃。讓我想到了有的家長能力有限,但她們總是在能力所及的地方,給我們提供最好的。還有就是我的一個好朋友是淮安人,她就教我用筷子敲破空頭,用筷子挖出來吃。或許都是南方人的吃法,竟有相同之處。她還給我寄過咸鴨蛋和燒賣,這又讓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薺菜我們這也有,基本上做包子餃子吃,香味奇特,卻很好吃。有了薺菜餡,其他我都不會選。不過好像只有清明前可以吃。我愛吃,卻不認識。有點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我和桃桃媽媽曾帶著孩子一起去挖薺菜,可是一直不認識。像我們又不去菜市場,超市又不賣,今年我們又沒有認識薺菜。
生活中總是有著小美好,小期待,小確幸,我們不僅僅為了活著,不必辛苦恣睢的謀生,而要有趣的活著,做一個能感受溫暖美好的生活家。
汪曾祺散文集讀后感600篇七
汪曾祺何許人也?似有耳聞。語文老師推薦的。理由?文風質樸,文筆清淡,值得好作空話、大話的“我”品味。
借來汪曾祺的散文集,略翻了翻。文章的確富有生活氣息,只是,味道似乎不濃。
我只道把汪的文章擱置了下來。只是那夜,心情焦躁,疲乏不堪,我信手拿來汪的散文集,隨意翻至了《西山客話》。讀著讀著,眉頭不再緊鎖,嘴里也不再抱怨了。完全被樸實文字里所描繪的迷人景致吸引住了——“山前有一片杏樹,約有干株。一千棵杏樹,都開了花,那可是很壯觀了。遠望一片淺紅的海,如云蒸霞蔚,使人目眩神移。”“弄樓一側有一棵玉蘭。八大處只此一棵,據說是明代所植,高與樓齊,開花時瓣如玉片,蕊似黃鵝,一樹光明。”
原來質樸如是的文字可以描繪出如此絢爛的畫面,原來用我們的雙眼可以發現如此光彩的美景。
看!汪老這樣寫——“西山多隱士,絕世遺名,只求執守真我。在八大處山莊怡居或小憩,做一個閑人,晨起拾級登山,暮看夕鳥投林,春花秋月,興衰榮辱,存乎一心,然則‘清冷之狀與目謀,營營之聲與身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淡泊寧靜,心止如泓,非但拋卻都市繁囂陸離,更能忘象見性,儼然小隱于野。”
這就是汪老的人生哲學——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我恍然大悟,沉靜的心也似那寂靜的夜一般清澈悠遠。
自那以后,我開始樂于讀汪老的散文。與老人家一起品味生活,品味心情。
汪老定是個吃客,我暗想,壞笑。你看他那不滯于形的文字竟能讓人垂涎欲滴。且看《豆腐》一文中——“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家常菜,家常文章,家常情調。
人物形象,貴在形似又神似。就在這樣的文字中,我除了喜歡趙樹理先生,也就更喜歡汪曾祺先生了。
汪老的散文大多如此風格,以平淡致遠見長。
我想,汪老散文中的味道,濃起來了。
有人會說,家常文章,不值玩味。但我想,汪老的散文值得我們學習的恰是以下兩點:其一,文字不求矯揉造作,文風平易近人,一掃靡艷之風。其二,無論作文,還是做人,都要常葆樂觀從容之心態,能懂得以包容之心話“家常人生”。
這,就是我眼中的汪曾祺與他的“家常文章”啊。
汪曾祺散文集讀后感600篇八
本周,我讀的書是《汪曾祺經典作品》。這本書分為小說和散文兩大類。小說有《異秉》、《受戒》、《歲寒三友》、《寂寞和溫暖》、《大淖記事》、《七里茶坊》、《職業》、《陳小手》、《安樂居》、《陸判》等。散文有《花園》、《冬天》、《夏天》、《我的家鄉》、《北京的秋花》、《草木春秋》、《淡淡秋光》、《翠湖心影》、《泡茶館》、《昆明的雨》、《觀音寺》、《天山行色》、《湘行二記》、《皖南一到》、《泰山片石》。
這個小說集的第一篇就是《異秉》。由于我忘了看書,全書我也就只看了這一篇。
《異秉》的主人翁叫王二,很可能是王二小的爺爺。這個“王二小的爺爺”原先是擺一個熏燒攤子的。這個熏燒攤子什么都賣:鹵豆腐干,牛肉,蒲包肉,豬頭肉,黑瓜子,白瓜子,鹽炒豌豆,油炸豌豆,蘭花豆,五香花生米,后來還添了時令的“羊糕”,“五香兔肉”……
可是,經濟不景氣,周圍的攤子都漸漸敗落下來,不過,王二的攤子卻辦的越來越紅。接著,王二把他的攤子搬到了一家店鋪那里。金銀財寶嘩嘩嘩的往王二家里流。
王二富裕了。他便去聽書,但我猜他啥也聽不懂。王二還愛賭博,書上說,王二輸的時候不多,這表示王二肯定是個大老千,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太會算計了……
文章的最后一段寫出了王二的“異秉”,先解小手,后解大手……真的是因為“異秉”使他發達的嗎?恐怕是因為他的勤勞和精明使他的生意紅火起來的吧。而且,價錢公道,有誠信也是他留住“老主顧”的主要原因吧。
汪曾祺散文集讀后感600篇九
微光,紗簾,素箋。
一米陽光探進窗扉,似輕紗自空中柔緩飄舞,閃爍著橙黃的,櫻紅的,溫暖的光。一縷微風挾裹著草木的清新拂進窗內,襯著陽光下浮動的微塵,撩開扉頁,送來蔓草自然的清香。
他,自書香門第走來,淡雅絕俗的言語是他的生活方式;生動鮮明的描寫是他的至理名言;雙瞳剪水,是他對崢嶸歲月的淡淡回憶;酒入豪腸,是他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滄桑矍鑠的面容于眼前漸漸浮現,溫厚哲理的話語于耳畔輕輕回響——xxx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還不要緊,更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xxx
走過戰火紛飛的xxx時期,在兵荒馬亂的繁塵俗世中,他依然保留著一顆寧靜淡泊之心,用心體味,用筆記錄下戰亂年代一點一滴的小幸福。在文《跑警報》中,汪老如是言:xxx跑警報是談戀愛的時候……跑警報可算同生死,共患難xxx.在動蕩不安的時局中,人人自危,又能有幾人會注意到這細微的現象和人們忙而不慌的心理感受呢?唯有汪老,以一雙擅于觀察的睿智之眼,一顆素雅如蘭的淡泊之心,以溫暖的筆觸,靜靜地勾勒出一幅繁忙卻不失幸福的生活畫卷,亦鮮活地描摹出自己內心深處感性而細膩的伊甸園。身處亂世思桃源,素心如蘭淡雅香。汪老靜靜地教導我,善于捕捉細節的慧眼與知性細膩的善思之心最為可貴。
跨入堅韌沉穩的中老年時代,汪老將年輕時一顆焦躁不安的心輕輕安撫,把青蔥歲月中的點滴回憶慢慢沉淀,于歲月長河、廣闊文壇中交織、升華,終釀成一壇醇香濃郁的玉液瓊漿。三分嘯成文采,七分釀成情愫,繡口一吐便是絕世風采。正如文《豆腐》中所記:xxx砂鍋豆腐須有好湯,骨頭湯,小火燉……湯清而味濃……xxx.汪老的一生正如這鍋好湯,以聰慧才智為底,以人生閱歷為料,以生活中的挫折和歷練為文火,慢慢燉,靜靜熬,待湯內翻白,濃香四溢,方揭蓋起鍋。哇!一鍋好湯,乳白中透著奶黃,這不正是汪老樂觀詩意人生的縮影嗎?袖舞斜陽四暮合,濃情詩意青蓮馥。汪老輕輕的告訴我,懷著一顆淡泊樸素之心,帶著一份熱愛生活之情,并將之匯聚于文海中,融合于生命長河中,才是永恒的真諦。我想,這也正是汪老在茫茫文海中沉沉浮浮,雖歷經歲月滄桑,卻依然能歷久彌香,于世間芳華處綻放的原因吧!
人間草木已紛菲,心間芳華始綻放。我相信,銘刻在我們心中的,不僅只是汪老的音容笑貌和散文隨筆,他那在沉浮世俗中依然寧靜豁達、淡泊致遠的高貴品質,他那在滾滾紅塵中依然能獨守初心、執著前行的堅定信念,他那在崢嶸歲月中甘于默默沉淀、厚積薄發、始綻芳華的質樸而偉大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汪曾祺散文集讀后感600篇十
初讀汪老的書,像喝白開水,咂吧不出啥味兒,沒有名言警句,沒有華麗詞藻,也不是什么奇聞異事,都是些凡人小事,甚至是家長里短。
《藝術家》中有一處描寫茶花的好看以及自己如何喜歡的。
“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茶花,仿佛從我心里搬出來放在那兒的。”
這一句讓人感覺心里一亮,一下子愛上了汪老的散文。
他沒有用華麗的詞語描寫茶花的形狀、也沒有用什么詩詞歌賦贊美顏色的漂亮,卻出其不意的用這樣一句,來反襯茶花的美,及自己對茶花的喜愛。
《多年父子成兄弟》看到這個標題時,我既震撼又有點感動。
這是汪曾祺父親常說的一句話,在中國人傳統思想觀念里,父與子的關系可以上升到君與臣的高度,怎么能稱兄道弟。
足見他們父子情深,可見,他父親是一個開明的父親,把孩子放在了平等的位置,先是人與人的關系,其次才是父與子的關系。
這是我們現在大多數父母都沒有能做到的。
這種感情,也影響了汪老對自己子女的教育及相處。
難怪汪老的文章,讀起來總是讓人心里暖暖的。
用汪老的話說“兒女是屬于他們自己的”
“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悲!”
這兩句話值得我們,每一位家長深思。
讀汪老的散文小說,有時就像兩個多年未見的知己老友,相約來到公園里,坐在磨的發亮的木制連椅上,聊著彼此分別后的境遇和思念。
天空萬里無云,公園的綠地像鋪著一層地毯,翠綠而厚實,在陽光的照射下,發出鉆石般的光亮。
草地上,有孩子奔跑著、有一家人席地而坐、有情侶卿卿我我、有三五成群邊走邊低聲的聊著,熱鬧而不喧鬧,寂靜而不冷清,一切都那么恰到好處。
有時又像兩個老街坊,吃完飯,手里各自提溜著馬扎,不約而同來到巷子口,旁邊有修車的、掌鞋的、賣小吃的,還有邊走邊吆喝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有一搭沒一搭的閑聊著。
巷口正對著繁華的大街,車流如水,人流如 織 。
可這些都仿佛與他們無關,他們只聊著自己感興趣的人和事。
汪老的作品,看不出寫的是小說還是散文。
有人評價他是“汪味”小說或是“汪味”散文,我覺得挺貼切的。
他把小說散文化,又把散文小說化了。
再加上文學功底深厚,在文字運用上可以說是出神入化。
一讀,沒有什么感覺,二讀,被深深吸引,三讀就是愛不釋手了。
與其說是寫文章,其實不如說是他在作畫。
緩緩的打開畫紙,準備畫一座山,慢慢地先是一條流淌著的小溪,旁邊是開滿了鮮花的樹,畫的著色有淺到深,由濃到淡。再接著,有花,有草,有鳥,還有云霧繚繞,隱隱約約還能看到,亭臺樓閣,人影綽綽。
畫的色彩濃淡轉換,自如流暢,讓你看不到一絲一毫的銜接縫隙。
汪曾祺散文集讀后感600篇十一
汪曾祺的書,用文學少女的話說,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女兒節的茶巾壽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噴噴的白芝麻,栗子。加入這么多配料的醋飯,用稍帶甜味的薄薄蛋餅仔細的包裹著。雖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卻非常親切、可愛、緊緊揪住胸口,可是讀著讀著,醋的味道也不斷變濃,直到最后變成深切的無常觀充塞胸中。
我覺得汪曾祺的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濃。尤其是飲食文化,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俠小說了。不能不讓人想起《射雕英雄傳》中黃蓉燒菜給洪七公吃的那一段。包括他的語言,都是半摻著文言的,讀起來反而讓人有一種順化流暢的感覺。羽毛般又輕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臟撲通撲通地跳著期待包在里頭的松軟康吉鰻、碎栗子的出現。就像是這樣的感覺!
古往今來,上至九龍天子,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向往著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鶴子,隱逸孤山做個隱士。然而,他們卻忽略了塵世帶給人的快樂生活。舒婷在她的《神女峰》中寫道:“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正煽動新的背叛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長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欽佩,然而對酒當歌,尋山問水,觥籌交錯卻有著那些所謂的神仙隱士們體會不到的一番樂趣與風情。
汪曾祺的書,告訴我們的就是這一個道理。他寫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見的小人物,他寫的食也是路邊小攤上的并不怎么高級的地方小吃,他寫的事也是一些常見的雞毛蒜皮。可人們可從他那看似平淡無味的語言中品出人與人之間的美麗情感。命運在最大的不公平中有時會偶爾留下一絲溫暖慰藉的余溫,讓人對這塵世難舍難棄,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隨便出現的,全看你心智夠不夠來領悟天意。
兒子與父親間深切的交流等等,每一樣都值得品味。
用力咬下椎茸瞬間流出的美妙湯汁!
融化在嘴里的康吉鰻!
成塊的醋飯和栗子的甜味成了絕妙的搭配!
就連纏著蛋皮的葫蘆乾也是充滿彈性非常好吃吶!
這或許就是這本書的美妙之處。想到書中人事那些美麗的誤會與牽絆,哪怕再僵硬的嘴角,也終會露出一抹微笑。
汪曾祺散文集讀后感600篇十二
汪曾祺何許人也?似有耳聞。語文老師推薦的。理由?文風質樸,文筆清淡,值得好作空話、大話的“我”品味。
借來汪曾祺的散文集,略翻了翻。文章的確富有生活氣息,只是,味道似乎不濃。
我只道把汪的文章擱置了下來。只是那夜,心情焦躁,疲乏不堪,我信手拿來汪的散文集,隨意翻至了《西山客話》。讀著讀著,眉頭不再緊鎖,嘴里也不再抱怨了。完全被樸實文字里所描繪的迷人景致吸引住了——“山前有一片杏樹,約有干株。一千棵杏樹,都開了花,那可是很壯觀了。遠望一片淺紅的海,如云蒸霞蔚,使人目眩神移。”“弄樓一側有一棵玉蘭。八大處只此一棵,據說是明代所植,高與樓齊,開花時瓣如玉片,蕊似黃鵝,一樹光明。” ……
原來質樸如是的文字可以描繪出如此絢爛的畫面,原來用我們的雙眼可以發現如此光彩的美景。
看!汪老這樣寫——“西山多隱士,絕世遺名,只求執守真我。在八大處山莊怡居或小憩,做一個閑人,晨起拾級登山,暮看夕鳥投林,春花秋月,興衰榮辱,存乎一心,然則‘清冷之狀與目謀,營營之聲與身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淡泊寧靜,心止如泓,非但拋卻都市繁囂陸離,更能忘象見性,儼然小隱于野。”
這就是汪老的人生哲學——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我恍然大悟,沉靜的心也似那寂靜的夜一般清澈悠遠。
自那以后,我開始樂于讀汪老的散文。與老人家一起品味生活,品味心情。
汪老定是個吃客,我暗想,壞笑。你看他那不滯于形的文字竟能讓人垂涎欲滴。且看《豆腐》一文中——“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家常菜,家常文章,家常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