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寫臨床醫學個人簡歷模板-臨床醫學求職簡歷模板一
xxxx醫院xxx學生姓名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討患者發生糖尿病與心律失常的內在聯系及機制。方法 回顧分析23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據常規心電圖檢測有無心律失常,分為糖尿病心律失常組66例,糖尿病無心律失常組173例,另外選取70例單純心律失常患者作為心律失常無糖尿病組,對以上3組患者的相關臨床資料、血糖、心電圖檢查結果進行分析比較。結果 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發生率為27.6%。以房性期前收縮最多見;2型糖尿病伴高血壓、冠心病更易發生心律失常(p0.01或p0.05;心律失常組的年齡、體重,體質指數、糖尿病病程、高血壓病程、冠心病病程、收縮壓、空腹胰島素、ldl-c、胰島素抵抗指數高于無心律失常組p0.01或p0.05);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組和單純心律失常對照組心律失常發生率分別為93.9%、52.9%,其中竇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失常、傳導阻滯、室性心律失常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2型糖尿病患者伴其他心血管疾病與單純糖尿病無心律失常患者及單純心血管疾病無糖尿病患者相比更易發生心律失常,可能與疾病病程長、胰島素抵抗程度重、伴其他疾病而造成心臟血管、心肌、神經病變有關。
關鍵詞:糖尿病;心律失常;心血管疾病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nd mechanism of diabetes
and heart disorders
abstract: objective internal relations and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diabetes in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39 cases of type 2 diabete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ecg arrhythmia detection, divided into 66 cases of arrhythmia diabetes, diabetes without arrhythmia group 173 cases, while 70 cases selected purely as arrhythmia arrhythmia patients without diabetes group clinical data related to the abov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blood glucose, ecg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arrhythmia was 27.6%。 in atrial contraction most common; type 2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e arrhythmias (p0.01 or p0.05 occurred; age arrhythmia, weight, body mass index, duration of diabetes, duration of 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uratio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fasting insulin, ldl-c,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than those without arrhythmia group p0.01 or p0.05); diabetic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 arrhythmia 93.9%, respectively,52.9%, including sinus arrhythmia, atrial arrhythmias, junctional arrhythmias, conduction block,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conclusion other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iabetes alone without arrhythmia patients and non-diabetic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lone are more likely to arrhythmia compared may be associated with longer duration of disease, insulin resistance weight, with other diseases caused by cardiovascular, cardiomyopathy, neuropathy. keywords: diabetes; arrhythmia; cardiovascular disease
隨著我國穩步進入小康社會,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及患病人數正不斷增加,已成為影響廣大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一種重要疾患。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到2025年全球將有3.8億人口患糖尿病。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相關性正在為臨床所重視,但目前研究主要側重于糖尿病與心肌、心臟血管病變之間的關系,對患者發生糖尿病與心律失常及兩者之間的關聯性的報道不多。本文對2010-01—2012-06入住我院內分泌科的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另外選取70例心律失常無糖尿病的患者進行對照,旨在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發生率、心律失常類型及相關因素,并比較糖尿病對心律失常發生的影響,探討其臨床意義。 臨床資料
住院患者309例,2型糖尿病診斷符合wh01999年診斷標準。排除其他類型糖尿病、糖尿病急性并發癥、低血糖患者。高血壓診斷符合2004年中國指南診斷標準。冠心病診斷是患者曾行冠狀動脈造影術確診。其中男209例,女100例,年齡26~91歲,糖尿病病程5年82例,伴高血壓97例,伴冠心病11例。根據常規心電圖檢查結果,將309例患者分為3組:①糖尿病心律失常組:共66例,男48例,女18例,糖尿病病程5年34例。②糖尿病無心律失常組:共173例,男109例,女64例,糖尿病病程5年48例。③心律失常無糖尿病組:共70例,男52,女18收集307例患者的基本資料,包括一般信息,生化指標等。 方法
2.1詳細記錄病史,每日心臟聽診2次以上.每次3min,發現心律失常者及時記錄床邊心電圖; 2.2心律失常檢查方法 2.2.1常規12導聯心電圖
2.2.2動態心電圖檢查:采用美高儀動態心電圖檢測系統,導聯選用cm1、cm3、cm5,患者均進行24h動態心電圖檢查,保持正常生活起居,記錄生活日志。記錄239例患者的心律和心率資料。2.3血糖測定 氧化酶法,所有患者均測空腹血糖
2.4統計學處理
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x士s表示,以spssl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2組間均數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檢驗。
2-3 結果
3.1心率
309例糖尿病患者24小時平均心率為75士8.5bpm,范圍52~111bpm,最高心率175 bpm,最低心率35 bpm。 3.2臨床特征比較
3.2.1 患者計數資料比較
第一二組患者在身高、舒張壓、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紅蛋白(hbalc)、tc、tg、hdl-c上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年齡、體重、體質指數(bmi)、糖尿病病程、高血壓病程、冠心病病程、收縮壓、空腹ins、ldl-c、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心律失常組均比無心律失常組增高(見表1)。
表1 第一組和第二組間臨床特征比較
年齡/歲 體重/kg bmi 糖尿病病程/年 高血壓病程/年 冠心病病程/年 fins/(mu/l) ldl-c/(mmol/l) homa-ir
糖尿病心律失常組(n=66)
63.35士13.23 68.83士12.98 26.05士4.22 7.42士6.61 5.61士6.85 1.26士4.17 10.59士4.82 3.14士0.94 4.13士1.96
糖尿病無心律失常組(n=173)
54.83士12.81 64.95士11.42 24.22士3.46 4.34士5.65 2.59士5.86 0.03士0.31 9.17士4.26 2.77士0.86 3.19士2.09 3.2.2第一二組患者計量資料比較 23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伴高血壓97例(40.6%),伴冠心病11例(4.6%)。心律失常組2種疾病的伴存率均高于無心律失常組(p5年82例(34.3%)。心律失常組糖尿病病程5年人數高于無心律失常組(po.05)(見表2)。
表2 第一組與第二組間臨床特征比較 例(%) 組別 例 伴高血壓 有
糖尿病心律失常組 糖尿病無心律失常組 173 59(31.4)
114
3(1.7) 170
48(27.7)
10.915 0.001
9.493 0.002
11.976 0.001
125
109(63.0)
2.003 0.157
64(37.0) 66 38(57.6)
無 28
伴冠心病 有
無
糖尿病病程5年 34(51.5)
≤5年 32
男
性別
女
8(12.1) 58 48(72.7) 18(27.2)
x2 p值
3.3心律失常發生情況分析
3.3.1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發生情況分析
239例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心律失常66例,發生率為27.6%(66/239),其中房性期前收縮最多,其次是竇性心動過速。(見表3)。
表3 66例2型糖尿病患者各型心律失常發生情況 %
例數
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
3.3.2伴存不同疾病的心律失常發生情況分析 單純糖尿病患者140例,心律失常發生率為19.3%(27/140),其中房性期前收縮最多。糖尿病伴高血壓患者心律失常發生率40.2%(39/97),以 房性期前25.8
房性心動3.0
房顫 室性
期前
室性心動
竇性心動
竇性心動
房室傳導
室內傳導
發生率
收縮 過速 66
收縮 過速 過緩 過速 阻滯 阻滯
15.2 15.2 1.5 10.6 24.2 13.6 18.2 27.6
竇性心動過速最多。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發生率72.7%(8/11),以心房顫動和房性期前收縮多見(見表4)。
表4 伴隨不同疾病的各類心律失常發生情況 例
例數
單純糖尿病 140
心律
房性期
房
室性期前2 7 2
竇性心動4 3 -
竇性心動7 9 1
房室傳導3 6 1
室內傳導阻滯 7 4 1
失常 前收縮 顫 27 39 8 8 3 7 3
收縮 過緩 過速 阻滯
糖尿病伴隨高血壓 97 糖尿病伴隨冠心病 11 3.3.3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與單純心律失常患者心律失常類型的比較 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組和單純心律失常對照組心律失常發生率分別為93.9%(62/66)、52.9%(37/70),其中竇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失常、傳導阻滯、室性心律失常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部分患者同時有多種類型心律失常。2組各種心律失常類型和發生率見表5。
表5 第一組和第三組心律失常類型和發生率比較
心律失常類型 竇性心律失常 竇性心動過速 竇性心動過緩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早搏 房性心動過速 房顫或房撲 交界性心律失常 早搏 心動過速 傳導阻滯 房室傳導阻滯 束支傳導阻滯 室內阻滯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 室性心動過速
心律失常無糖尿病組(n=66) 8(12.1%) 5(7.5%) 3(4.5%) 20(30.3%) 16(24.2%) 3(4.5%) 1(1.5%) 5(7.5%) 4(6.1%) 1(1.5%) 8(12.1%) 3(4.5%) 4(6.1%) 1(1.5%) 22(33.3%) 21(31.8%) 1(1.5%)
心律失常伴隨糖尿病組(n=70) 35(50%) 24(34.3%) 11(15.7%) 57(81.4%) 42(60%) 12(17.1%) 3(4.3%) 18(25.7%) 14(20%) 4(5.7%) 37(52.9%) 17(24.3%) 19(5.7%) 1(1.4%) 56(80%) 54(77.1%) 2(2.9%) 討論
隨著社會經濟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經成為影響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公共問題。流行病學資料表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險性比非糖尿病高 3 倍,心臟病變常為糖尿病晚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占 40%以上。其機制為:(1)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可致心肌毛血管基底膜增厚,局灶性心肌纖維化,進而影響心臟傳導系統發生心律失常;
[1] 3
(2)糖尿病心臟植物神經病變可使交感神經活動失調,迷走神經受累也可以致心律失常;(3) 糖尿病易發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目前對糖尿病合并各種心律失常的發病情況有不盡相同的報道:有報道竇性心動過速最常見,也有報道室上性期前收縮最多,其中以房性期前收縮最為多見。本研究結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房性期前收縮發生率最高,其次是竇性心動過速。糖尿病對心臟的影響是由于在糖、脂肪、蛋白質等物質代謝紊亂的基礎上發生大血管病變、微血管病變、心肌病變、心臟植物神經病變,而易發生心律失常。微血管病變表現為心肌細胞內有較多糖蛋白,心肌微血管內有脂質沉積,導致心肌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周圍局灶性心肌纖維化,發生糖尿病性心肌病,進而影響心臟傳導系統發生心律失常。由于微血管病變,以及多元醇旁路代謝旺盛,導致細胞內山梨醇、果糖濃度升高,進一步引發糖尿病神經病變,其中自主神經病變較常見,以迷走神經活性降低為主,交感神經處于相對興奮狀態,而迷走神經與交感神經的作用平衡對維持心臟正常心率與傳導有著重要作用,在失平衡狀況下,導致持續性心動過速,同時迷走神經對惡性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減弱。自主神經病變又與心室結構和功能相關,已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早期患者主要存在左心室舒張功能受損,合并自主神經功能病變者左心室結構和功能受損更明顯,且隨著病變加重,受損也愈嚴重。糖代謝異常和心動過速雙重刺激下,加重左心室肥厚,導致心動過速性心肌病。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變的病理基礎是大血管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致功能紊亂、脂代謝紊亂等直接或間接參與大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侵犯冠狀動脈引起冠心病,發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缺氧使心肌細胞處于心電不穩定狀態,促使心律失常的發生。
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發生率為非糖尿病普通人群的2~4倍。本研究中,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的樣本量較小,共11例,這可能是由于樣本中冠心病的診斷標準過于嚴格,存在漏診可能。11例中有8例發生心律失常。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后,住院病死率明顯增高,且糖尿病是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對于糖尿病伴冠心病者,一方面由于長期糖代謝異常易導致心臟自主神經損害,對惡性心律失常抑制作用下降,而冠心病本身易合并惡性心律失常;另一方面該類患者發生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多為無痛性,因此心源性猝死發生率較高,應引起臨床上足夠重視。
另外本觀察結果還顯示,1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組66例中,心律失常發生率為93.9%(62/66),52.9%(37/70),不同心律失常類型發生率從高到低依次是:房性心律失常(81.4%)、室性心律失常(80%)、傳導阻滯(52.9%)、竇性心律失常(50%)、交界性心律失常(25.7%)。與單純心律失常無糖尿病組比較,除室性心動過速無顯著性差異外,其他各項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 [4][3] [2] 4 血壓,加重心臟負擔;(6)血液流變學異常:糖尿病致血黏度增加,加重心肌缺血缺氧,誘發心律失常;(7)血管活性物質:脂聯素降低、腫瘤壞死因子上升可促心肌細胞凋亡、心肌重構而促發心律失常;(8)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可致心肌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局灶性心肌纖維化,影響心臟傳導系統而發生心律失常;(9)合并癥的影響: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壓、冠心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使心律失常更易發生 [6] [1] (10)低血糖的作用:糖尿病治療過程中,少數患者因 [7]監測血糖不及時或藥物劑量過大而導致低血糖,此時心律失常多為非心臟本身引起。低血糖時心肌能量供應不足,心臟的自律性、興奮性、傳導性發生紊亂,折返形成,促發心律失常,而及時糾正低血糖常能使心律失常很快消失。 本研究中并未發現心律失常的發生與血糖、血脂存在明顯相關,這可能是由于2組的研究對象均是以糖尿病患者為基礎,故糖代謝與脂質代謝異常發生情況可能差別不大,而且血糖與血脂在臨床治療中可在短時間內得以控制,心律失常的發生則是一個緩慢而持久的過程,兩者之間同步性較差。目前國內對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發生機制研究尚少。心律失常的發生受諸多因素綜合影響,從本研究結果可發現糖尿病發生心律失常類型存在“多樣化”特點,因此其發生機制復雜多變,具體機制還不明確。需要進行大量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和實驗研究,以探求糖尿病各因素對心律失常發生的確切作用和機制,從而為臨床防治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提供科學依據,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 參考文獻 [1] 田林紅,張明,羅暉。2 型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血脂聯素、腫瘤壞死因子-a 水平測定及臨床意義[j],中國慢性預防與控制 2007,15(3):239-241 [2]俞勻,朱大龍。脂聯素及其受體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生學報,2005,18(9):841-844 [3]朱懷珍,何東亮,等.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經病變心臟改變與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觀察口[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07,6(4):240—241. [4]張素華.2型糖尿病與冠心病口[j].遼寧實用糖尿病雜志,2001,9(4):1—1. [5]楊春麗,郭玲.115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經功能與心律失常的關系[j]. 遵義醫學院學報,2005,28(5):423_424. [6]賈淑杰,周蕓,王曦之,等.老年冠心病并糖尿病的冠狀動脈病變特點[j].實用老年醫學,2010,24(3):213-215. [7]季乃泉.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性心律失常39例臨床分析[j].交通醫學,2007,21(6):692. 工作方面:做事勤奮誠懇,自信上進,喜歡交往,致學以用。 在學習方面:專業基礎扎實,虛心,好學鉆研,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心理方面:自我調節能力較好,有耐受。個人親和力較好,善于溝通和交流。 備注:所求工作需和專業或教師職業相關。 臨床醫學自我評價 (一)本人畢業于川北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獲得醫學學士學位。本人善于接受新鮮事物,善于學習新興技術和新的方法,具有持續發展的潛力。 對于醫學,我有著深厚的感情。學醫五年,我被這一門學科深深地迷住了,細讀醫理,不禁酣暢雀躍,精研醫案,往往拍案叫絕,掩卷沉思,常感豁然開朗之妙,臨床印證,時有立竿見影之功。 在追求知識的同時,我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在別人眼中,我工作勤懇,為人坦誠,思想活躍,吃苦耐勞,維護集體利益,有敬業精神,與人為善,尊重他人。我深深懂得有高尚的道德觀和完美人格的重要性,我也深信自己能做得更好。 為期xx個月的內科實習生活轉眼已經結束,時間過得真快。實習是我們將理論轉化為能力,邁向臨床的第一步,在實習期間我受益匪淺,并將終生受用,下面對本次實習期間的表現進行自我鑒定: xx年x月份我到省醫院實習,按醫院和學校的要求和規定,我分別到了呼吸、心內、消化、內分泌、血液、綜合內科、風濕腎、神經內科、內科icu等8個科室學習,在實習期間我嚴格遵守醫院及醫院各科室的各項規章制度,遵紀守法,尊敬師長,團結同事,嚴格律己,做到了不遲到、不早退、不曠工及擅離工作崗位。 對病人細心照顧,和藹可親。努力將理論知識結合實踐經驗,在實習過程中我還不斷總結學習方法和臨床經驗,努力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獨立工作的能力,實習生活也培養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和醫務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 經過將近xx個月的實習實踐,我熟練掌握了病程記錄、會診記錄、出院記錄等所有醫療文件的書寫;掌握了臨床各科室的特點及各科室常見、多發病人的診治;掌握了常見化驗的正常值和臨床意義及和各類危、重、急病人的緊急處理。較好地完成了各科室的學習任務,未發生任何醫療差錯和醫療事故。 此外,作為一名預備黨員我與實習醫院的黨支部保持聯系,在離開了學校繼續接受黨組織的教育,時刻保持與黨中央決策思想一致,努力向黨組織靠攏,xx個月的實習我踴躍參加了實習醫院及各科室組織的政治活動,努力使自己思想道德有更高水平。 在內科實習將要結束的這個時候,我對自己實習期間的表現還是較為滿意的,并且學校教授的理論知識和在實習醫院的實踐經驗讓我對自己未來的工作充滿了信心,更堅定了我成為一個救死扶傷的好醫生志愿。誠摯請求學校和醫院領導給我提出寶貴的批評建議,糾正存在的錯誤,幫助我成為一個合格的醫務工作者和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醫學生自我鑒定 | 畢業生自我鑒定 | 醫生實習自我鑒定如何寫臨床醫學個人簡歷模板-臨床醫學求職簡歷模板二
如何寫臨床醫學個人簡歷模板-臨床醫學求職簡歷模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