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舍散文讀后感 朱自清散文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最近看了一本叫《畢淑敏散文集》。里面的每一個小故事都與事實相連接,對我有很大的啟迪。雖然每一篇故事的字數不多,也不是很長,但都對我們進行了很好的教育,讓人意味深長,回味無窮。
有的故事教育我們怎樣懂得感恩,有的端正我們認識錯誤的態度,有的就告訴我們怎樣做人……其中有幾篇我記得很清楚,印象特別深:《青蟲之愛》講的是有一個媽媽,她從小就特別怕蟲子,對蟲子高度敏感,但有一次她抱著自己的孩子在公園里玩,小孩從媽媽的頭發上拿下一個毛毛蟲,放在手上玩。她第一反應就是像以前一樣要昏倒,但因手里抱著孩子,為了不讓孩子摔倒和受驚嚇,她硬撐著沒有倒下,這是她第一次這么近觀賞蟲子,也是第一次把蟲子捏在手上。這是愛的力量在支撐著她,愛的力量是無窮的,也是偉大的。
還有一個故事《提醒幸福》,讓我明白幸福不一定就是得到一大筆錢或是得到什么貴重的禮物,貧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塊糕餅,患難中心心相印的一個眼神,父親一次粗糙的撫摸……這都是千金難買的。幸福啊,像一粒粒綴在舊綢子上的紅寶石,在凄涼中愈發熠熠奪目。幸福有時會同我們開一個玩笑,喬裝打扮而來。機遇、友情、成功、團圓……它們都酷似幸福,但它們并不等于幸福。幸福會借著它們的衣服,裊裊婷婷而來,走得近了,揭去帷幔,才發覺它有鋼鐵般的內核。幸福有時會很短暫,不像苦難似的籠罩天空。如果把人生的苦難和幸福分置天平兩端,苦難很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塊小小的礦石,但指針一定會像幸福這邊傾斜,因為它是有生命的黃金。
一篇篇小故事串成一張知識的網,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給人以啟迪。人生在世就要活得愉快、幸福。不要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計較而鬧得家庭不和睦或工作不愉快。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經常看看太陽,心里就不知不覺暖洋洋、亮堂堂。
媽媽話語:昨天開學了,今天正式上課,吃吃玩玩睡睡的日子再一次告一段落。,寒假里老師布置寫兩篇讀后感,這兩天不算很忙就抽空傳上博客。垚垚對寫博的興趣不是很大,因此打字傳博的任務就落實到垚媽的身上(義不容辭啊!)。
剛看到這篇讀后感時就發現水平不同凡響,比起上一篇就好像出自兩個手筆,不用想就能知道一二,肯定是摘抄了文章中的一小部分,果不其然。其實抄襲并不可恥,如果能夠銘記在心為我所用,那就是讀書的正真所求,希望垚垚同學能夠多多看書充實自己,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哦!
老舍散文讀后感 朱自清散文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我讀了朱自清的散文集,感悟到了朱自清散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也讓我對生命的好處有了全新的認識。
在感悟的同時,我也致力于去體會朱自清的表達手法。既然被公認為是極少數能用白話寫出可與古典散文相媲美的散文家,朱自清的文風、手法必須有異于常人之處。他的文風比較樸素,如《背影》,全文辭藻并不華麗,但仍然十分感人,這可能就是名家與常人的區別吧!而成段的疑問句就成了他標志性的寫作手法,他正是用這種方法來到達意味深長的意境。就像《匆匆》離得那樣: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真是這些疑問激起了讀者的無限遐想吧!
漸漸地,我又發現,朱自清的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深層的好處,有對生命的思考,也有對當時政府的諷刺,它使用了不少暗喻法,這也許是受古代先哲思想的影響,因此,他的文章看似清淡,卻富有哲理,有一層耐人尋味的色彩。
我看了一些關于朱自清的介紹,發現他真是人如其名,事事要求自己做到問心無愧,生活也十分簡樸。我想,也許正是這種質樸的人生品格流露到了他的文章中,才使得他的文風如此樸素吧!
老舍散文讀后感 朱自清散文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今天,我讀了《我的母親》一文,感動了許久,它講述了母親的愛是不論歷鳴的變更,不論世界的末日,者是不會變的。
是啊,母愛會因為周圍的人而不愛你嗎?答案是否定的,就像文中說的“只要我仍是她的女兒,她就仍用堅強無盡的愛來包圍我。”每個母親的愛都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她無私的愛著我們,用千百位勝過你自己愛著自己的的時候,你沒有可能不感動,沒有可能不流淚。母愛是不被任何的困難阻擋的,即使萬象紛亂之時,投到她的懷里,天地也會為之動容,歸于平靜,母親對于我們的愛,從不因萬物毀滅而變更!母親的愛更是堅決的,正如文中所寫道母親對作者說道:“不為什么——只因為她是我的女兒!每個母親的愛是堅決的,或隱或顯。
我母親的愛是明顯的,當我發___時,她徹夜未眠,當我參加補習班時,她放棄休息接送我,當她得知我下午放學回來就感覺肚子餓時,她犧牲中午休息的時間給我準備食物------
哪個母親的愛是不堅決的呢?哪個母親的愛不是會把天地也為之動容的呢?是啊,每個母親的愛都是長闊高深的!
老舍散文讀后感 朱自清散文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最近閱讀,但最喜歡冰心的散文集《十字架的園里》。
冰心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她的《再寄小讀者》和《小桔燈》一直存在于我的心中。就像一顆閃亮的晨星,指引著我的寫作一步一步向前。
然而,讓我最開始關心她的是她翻譯的泰戈爾散文詩《吉檀迦利》和《園丁集》。她的才華,讓我佩服,她的天真,讓我感慨。
可以說,正是這本文集使我認識了她。冰心無疑是幸福的,她有一個幸福的童年,有一個完美的家庭,受過高等教育,她是不幸的,因為她虛弱身患疾病,出生在戰爭時期。
在她那么多的文章中,最讓我感動的,是紀念她母親的文字《南歸》,字字血淚,句句深情,令人潸然淚下。
我端著一杯咖啡,坐在沙發上,一邊看著,一邊擦著眼淚,還有不時傳來的傷感音樂,把我的這種情緒推向了高潮,我只好放下書,埋頭落淚。
看這篇文章,我有幾度的停滯,不是因為別的,只是因為冰心這片深情和痛苦難過的悲傷,不是魚和鳥不能聚在一起,而是看他們的親人,逐漸走向死亡,他們卻什么都做不了。
突然很想念我的母親。我很久沒回家了,不知道家里一切都好嗎?現在,我似乎已經成為了逃避的影子,總是把自己藏在最深的塵埃里,想著遠離。
也許這些冰冷的淚水里,搖擺著的不是冰心的話語,而是自己蒼白的靈魂,在無邊的荒野里,顫抖著,無處可逃。
看著冰心在慰冰湖畔,感受她的孤獨和深度的骨髓,仿佛躺在那里的,不是她,是我,凄風冷雨,獨自一人在國外,這種寂寞是別人聽不懂,但她是幸福的,因為她可以用筆,向她可愛的小讀者展示她的靈魂深處的孤獨和寒冷,她有太多的愛和朋友。
正如她所說,從情感上來說,她是最幸福的女人。
老舍散文讀后感 朱自清散文讀書心得體會篇五
放暑假了,我和媽媽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去博庫書城買書。我在書店里精挑細選,買回來了一大堆我喜歡的書,這本《林清玄散文》就是我愛看的書。
當我接過這本黃色封面的,不起眼的書時,覺得應該不怎么好看,隨便翻幾篇就可以了,但是當我翻到第一頁時,就被里面的故事所牢牢吸引住了。
第一頁自序《還好,掉下來的不是西瓜》中的小朋友,既可愛又很有想象力,還悟出了大道理:萬事萬物各有其道,有它的優點和奧義,這個世界才會如此多嬌而美好,人生也是這樣,從不同處去觀看智慧,才能認識更多元的價值;每個人都是不同的,獨立的個體,應該得到最合適他的教育,培植和尊重。
第一章是《從巴西來的烏龜》告訴我們,所有的事物沒了生命,那還有什么價值。《枯萎的桃花心木》要我們知道,做事情不愛依賴別人,不然就辦不成大事。《軟枝楊桃》說;看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內心。《快樂的思想》講的是每個人都用快樂的眼光看世界。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段是:在被造謠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知之明。在被誤解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覺之道。在被毀謗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愛之方。在被打擊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愈之法。那是因為我深深地相信:生命的一切成長,都需要時間。
林清玄伯伯寫的作品,有好笑的,生動的,感人的,每一個故事,都包含了一個大道理。《林清玄散文》使我百看不厭,我要多次去品味它,當然,我希望你們也喜歡上這本《林清玄散文》。
老舍散文讀后感 朱自清散文讀書心得體會篇六
《瑣記》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書中第八篇文章。
《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第九段中說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學堂也成了“眾矢之的”。這也的確說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認同。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謂的“中國通”、“支那通”,對中國悠久文化的曲解。他們簡直是對華夏文化的污辱。當然,那些奇談怪論是肯定永遠不會被我們所接受,也永遠應該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處當數要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當時對一些外國事物的誤解。
后面的幾段中,也寫出了當時一些新文化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和老一輩對學習新知識的不支持。
《瑣記》可以說是哪個時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很好地寫出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現象,是一篇不錯的回憶性散文。
老舍散文讀后感 朱自清散文讀書心得體會篇七
“月”是美好、純潔的象征,古往今來,多少詩人墨客,詠之嘆之。
老舍卻取月缺之時,“月牙”之形,喚“月牙兒”之名,疼愛,希望之義溢于言表;喚“女”為“兒”,更顯其父母(亦即作者)的期望之深。
然而,愈見美好的東西,卻偏逢那世道,命運多舛。
月牙兒的冰清玉潔和柔美正如她的心地純潔善良,自愛自重;月牙兒懸浮在空中無依無靠,正如她的孤苦伶仃可憐無助;月牙兒微弱的光時時被黑暗吞沒,正如她無力掙脫黑暗社會帶給她的惡運。
作者以美好的、詩意的意象遭逢摧殘,從而產生了更加強烈的藝術效果,更能從內心深處打動讀者,揭批罪惡。
“月牙兒”迫于生計,不得不做暗娼;在麻木、無奈的生活窘況中,她還不忘母親的生存,甚至于在獄中,她還時時惦念她的母親。
這是一個極其普通、尋常的百姓形象,有中國女人特有的隱忍、負重,有過微弱的抗爭,有過少女單純情意,有著面對無奈現實的頹廢、消沉,更有永不泯滅的“善”意。
這和許多名作中的妓女形象是不相徑庭的:她不同于中國古時候那些才藝雙絕的妓女形象;沒有琵琶女嫁作商人婦的善終;也沒有杜十娘的憤而投江之勇;她不同于莫泊桑《羊脂球》中的羊脂球能不顧性命地捍衛最后一道防線,以其特有的方式表達無奈與獨有的抗爭;她不同于《子夜》中游戲風塵、自作聰明的陳白露;她也不同于《娜娜》里娜娜滿足于現狀,又放蕩其生活,主動腐化不滿的現實社會。
“月牙兒”近似于一個沒有個性,隨意生活的逼迫,無怨無訴,奉行“這一切都是命”、“羞恥又不是我造出來的”的女性,但同時,她又是一個極其典型的形象,生活中處處可見其性格。
掩卷嘆息,讓人久久不能相忘。
月牙兒從一個不諳塵事的小姑娘,成長為一個單純而熱烈的少女,最后被迫從妓,這一切都在作者平靜的詞句中演繹。
“裝了一身新的行頭,上了市”。
這含蓄的表達,更能傾露作者對月牙兒的同情、憐惜。
含蓄中蘊藉明朗,含蓄里同樣難掩沉痛和悲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