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追憶似水年華讀后感篇一
《追憶似水年華》是我讀過的所有長篇小說中篇幅最長情節最散漫隨意的一部,它沒有嚴謹的故事,除了馬賽爾以外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但沒有一部長篇小說讓我如此著迷,我彷佛面對一座規模浩瀚博大、結構精致繁復的宮殿,推開那扇看似平凡的門,發現里面竟是一個非常奇妙的世界。普魯斯特用其精美、精細和精微構造出了一種博大的氣勢。
《追憶逝水年華》全書以敘述者“我”為主體,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令我過目難忘。其中作者對兒童時代早晨起來喝熱茶時一塊俗名叫“瑪德萊娜”的甜點心泡在茶里,一邊喝茶,一邊吃點心,他感到其樂無窮,而在最后一卷《重現的時光》重提“瑪德萊娜”時,“今”與“昔”的回憶已同時出現在作者腦海里,作者好像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兒童時代,把當時的生活環境和身邊的人物都想了起來。通過回憶,他解除了“時間”的束縛,獲得了過去、現在的重疊和交叉,形成了特殊的回憶結構,形成了真正的生活。也同時告訴我們,所謂時間,實際上是指生命的延續。而且回憶的方式有很多種。當你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想要去回憶一件事或一個物品時,十之八九的可能性是失敗。可是,往往在你不經意間,原來你所經歷的或擁有過的,在一個恍惚的瞬間與你正在經歷或擁有著的現實重合了就像作者回憶起那塊甜點心,像一把鑰匙正確地插入了一把鎖,然后回憶的大門便被啟開了,往事如潮水般涌進腦海。而這種回憶的方式確是強求不來的,你也無法預知它的到來。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你回避不開,也找尋不來。所以,我們現在所擁有的記憶,無論美好與否,都值得我們好好珍惜。
幸福不是一個瞬間可以兌現的,就像青春難以用愛情來計算。因為片面的永遠無法成為全部。如同那條“我”所鐘愛的槐樹路,槐花縹緲的香氣已經消失殆盡,可枯萎的禿枝與嶙峋的樹干依然存在,像是在挽留,仿佛垂暮的老人只能靠回憶來吊唁已逝的青春。
大概普魯斯特的記憶中也有一個這樣支離破碎的威尼斯,只得靠無數記憶的橋梁才可以連接起拼湊成難以名狀的優雅與極致的美麗;難以碰觸,無法擁有,與香榭麗舍相似,發生了太多太多細碎瑣屑的故事;卻也埋葬了太多太多絢爛的青春。而青春送給我們記憶的也只有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像生活一樣,永遠難以掌握。
那么青春在普魯斯特的眼中就是一場場虛假的愛情,來的轟轟烈烈,刻骨銘心,最后卻也難逃消逝的命運,一落在年華猖獗的風暴之中;沒有憐香惜玉,有的只是義無反顧的葬送。而普魯斯特終歸是看破紅塵的人,所以可以微笑的接受,并記錄下風花雪月里無情的青春。
追憶似水年華讀后感篇二
手捧普魯斯特厚厚兩冊的《追憶似水年華》,我心中無限感慨。
這本書我其實并沒有讀完,所以這篇文章可以暫且算為它的“讀中感”。普魯斯特睿智的思想在我頭腦中不斷反射和共振,讓我的心里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惆悵。這一切的根源,在于兩個詞:“時間”和“回憶”。
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認為這是我一個人的毛病,也從沒想過用文字去表達這些時候的心緒與意念,可是普魯斯特比我早一個世紀想到并做到了。與一般人不同的是,它并非描寫他有多么愁、有多么痛、有多么苦,而是通過一種更巧妙卻很自然的手段讓讀者自己去在哪一頁頁平常的文字下體驗一種掩飾不住的慘淡的傷感——這個手段就是回憶。
回憶的方式有很多種。當你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想要去回憶一件事或一個物品時,我擔保你十之八九的可能性是失敗。可是,往往在你不經意間,原來你所經歷的或擁有過的,在一個恍惚的瞬間與你正在經歷或擁有著的現實重合了——比如貢布雷的形象和在萊奧妮姨媽家曾經吃過的小瑪德萊納點心的滋味——像一把鑰匙正確地插入了一把鎖,然后回憶的大門便被啟開了,往事如潮水般涌進腦海。而這第二種回憶的方式確是強求不來的,也許在這一刻,也許在下一刻,你無法預知它的到來。導致往事與現實重合的事物同樣地捉摸不定。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你回避不開,也找尋不來。
時空的迷霧終要掩蓋一切。而回憶,這種與時間相反抗而注定要失敗的行為從本質上就是悲劇性的。我們都說,最珍貴的便是已失去的,將已經失去的重新搬進你的心靈,定然就會引發感慨、傷感,但同時又覺得快樂、滿足。沒有什么能比回憶更加傷情,卻又沒有什么能比回憶更加美好。回憶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卻又是一切幸福的開端。我想,這本身并不矛盾,相反卻是一種完美的統一。
普魯斯特用他的筆將他心中無限的憂郁用時間當線,用回憶作針織成了《追憶似水年華》。他其實是一個過于敏感的人,一個小小的傷害在他來說就是無法承受的痛苦(媽媽臨睡前沒有吻他就使他難受了一晚上)。我也承認沒有親身經歷這些痛苦,是寫不出來這部小說的。但普魯斯特的痛苦在我們多數普通人的眼中又不同了,它減淡為一種若有還無的愁思,相反卻更能令人魂牽夢繞。時間在你的血管里流動,把一切已過去的或還未發生的循環到你的心——我們普通人依賴著它來生活,而普魯斯特聽到了心跳的聲音。
追憶似水年華讀后感篇三
整部書是一個無比寬廣的花園,而其中的每一節文字都是一個精妙的角落,隨意翻到哪一頁,都能找到你所贊嘆不已的精妙文字。這就是本書的奇妙所在,浩瀚之中不失之于細節,天馬行空而自有節奏。
這樣的書,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讀,每一次讀起,都會有新的收獲,體會到新的精妙之處,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追憶似水年華讀后感篇四
大學生活即將成為過去,在大學里看過很多書,雖然有些書讓我感到思索,讓我為了探索沒有答案的問題感到迷茫,或者讓我的看破世界的某些假象,俗話說,愚者無畏,當我知道某些真相的時候我未必就有那份勇氣、激情繼續去追求。
然而我還是慶幸我看過了這些書。魯迅曾經創造過一個情景,在一個封閉的密室里面,所有的人都睡著了,這時候房子起火了,是叫醒他們讓他們在絕望中死去呢,還是讓他們在美妙的夢境里死去?如果是我一定選擇醒來,雖然知識帶來了意識上的覺醒,然而它也讓我體驗到想象的無比快樂以及了解到他人的滿足感。
法國作家的普魯斯特,是一個資產階級,家境的富裕以及貴族的逐漸衰退,讓他有幸進入到貴族社會,得到他們的認可及尊重。另外,他又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人,小的時候母親臨睡前的一個吻曾經被他認為是人生的一切。此外,他從小就把當一名作家當為人生理想,看過非常多的書,雖然他的一身不斷地質疑他是否有寫作能力,是否有人生價值。
他寫的《追憶逝水年華》總共有1800多頁,為了看完它,花了我一個暑假,不過感覺特別值。人與人似乎是注定無法互相理解,孤獨一身,永遠只能了解到別人的冰山一角,我只有在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才能意識到這個我才是真真正正的我,有別人在的時候總會遷就別人,沒辦法理性地思考。然而看了《追憶逝水年華》,我覺得我知曉了他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他是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的,他是一生是怎樣度過的。他把他的想法寫在了這本書上面了,而且通過非常多、非常恰當的比喻,把那種對事物的感覺、對人生的思索描寫了出來。也許我對朋友的了解遠遠比不上對他的了解,因為他已經無所謂了,他就是要寫出一本他自己的書。
已經大四了,生活中總有著種種感觸,然而卻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去表達,比如在實習、在公車上、在學校,某些認識的人在你面前,突然間變得那么衰老,而在之前他是那么光鮮。
普魯斯特這樣寫著:生活在我們看來竟像童話仙境,一幕一幕地讓我們看到嬰兒變成了少年,成人,彎腰弓背走向墳墓。而仿佛就是通過一些永恒的變化,我們才感到在那些每隔相當時距抽取的人樣之間存在著那么大的差異,感到自己與他們一樣,也遵循著這條法則。他們仍然是他們,因為他們的變化那么大,而正因為他們仍然是他們,才不再像我們從前看到過得他們了。
喜歡這本書,因為通過他發現了不曾發現的現實,不能描述的感覺。
追憶似水年華讀后感篇五
《追憶似水年華》全書一共有七大卷,主要是以敘述者“我”為主體,將我的所見所聞心理思考所觸所感融為一體,這本書既是對于社會的、人情事態的描寫,又是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的描繪,其中更是包括了大量的議論和感想。整部小說并沒有所謂的中心人物,更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的故事,也沒貫穿全文的線索。主要是以敘述者的生活為主,其中穿插著大量的人物事件,就像是一顆大樹上不斷冒出的分叉,相互交錯,整部小說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出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的小說,可以說是一部交織著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的交響樂。
作者通過故事套故事,故事與故事交叉重疊的方法描繪著一個個人物故事,展示了一幅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小說除了描繪各種上層公子,貴婦的生活外,還描寫了作家,藝術家,而這些藝術家,作者們雖然生前落魄失意,但是他們的作品卻永世長存,小說還有描寫了下層勞動者的生活。《追憶似水年華》通過無數人物的活動,真實的描繪出了法國社會的習俗的人情事態,所以《追憶似水年華》又被西方的評論家與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相提并論,稱之為“風流喜劇”。
《追憶似水年華》共七部,其中包括《在斯萬家那邊》,《在少女身旁》,《索多姆與戈摩爾》,《女囚》,《女逃亡者》,《重現的時光》在第二部的《在少女身旁》,獲得古爾文學獎,從此名聲大振。
《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與《人間喜劇》一樣“規模宏大”的作品。作品通過“我”的回憶,表現出作者對于家庭,童年和初戀感情的懷念,對于庸俗事物的厭惡,主要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法國所謂“黃金時代”的法國巴黎上流社會的種種人情事態。
《追憶似水年華》可能不是我看的最久的一本書,但是它給我的震撼卻是其他的小說無法給予的,它的那種穿越了現實和回憶的寫法,總是能在特定的場合表現出特定的場景,給予人們特定的震撼,讓人留下無盡的遐想。
《追憶似水年華》是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也是文學史上最為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它能在不同的場景給予不同的人們那些不同的震撼。
追憶似水年華讀后感篇六
《追憶似水年華》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表現出文學創作上的新觀念和新技巧。小說以追憶的手段,借助超越時空概念的潛在意識,不時交叉地重現已逝去的歲月,從中抒發對故人、往事的無限懷念和難以排遣的惆悵。普魯斯特的這種寫作技巧,不僅對當時小說寫作的傳統模式是一種突破,而且對日后形形色色新小說流派的出現,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是一部意識流小說,在這本小說中,“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靠著回憶和幻想,許多意義浮現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現。”如一連串在海中跳躍的浪花。《追憶似水年華》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表現出文學創作上的新觀念和新技巧。小說以追憶的手段,借助超越時空概念的潛在意識,不時交叉地重現已逝去的歲月,從中抒發對故人、往事的無限懷念和難以排遣的惆悵。
有一點可以肯定,作者是個天才!他的文筆之深邃,靈感之豐富,描寫之精彩,議論之深入,縱觀諸多文豪大家,鮮有人企及。他筆下的人物難用美丑善惡來定義。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復雜的、豐富的、多面性的。
這部著作,一直是被大眾視為陽春白雪,敬然后遠之。即便是在小眾讀者群里,也是被談論得多、被閱讀得少——堅持讀到最后一頁的更少。
在小說中,敘述者“我”的生活經歷并不占全書的主要篇幅。作者通過故事套故事,故事與故事交叉重疊的方法,描寫了眾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這里有姿色迷人,談吐高雅而又無聊庸俗的蓋爾芒夫人,有道德墮落,行為仇惡的變性人查琉斯男爵,有縱情聲色的浪蕩公子斯萬等等。
小說中的敘述者"我"是一個家境富裕而又體弱多病的青年,從小對書畫有特殊的愛好,曾經嘗試過文學創作,沒有成功。他經常出入巴黎的上層社會,頻繁往來于各茶會,舞會,招待會及其它時髦的社交場合,并鐘情于猶太富商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就失戀了。此外,他還到過家鄉貢柏萊小住,到過海濱勝地巴培克療養。他結識了另一位少女阿爾伯蒂,發現阿爾伯蒂患同性戀,便決心娶她為妻,以糾正她的變態心理。他把阿爾伯蒂禁閉在自己家中,阿爾伯蒂卻設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聽她,尋找她,后來得知阿爾伯蒂騎馬摔死。
讀普魯斯特,心情也會隨之似水一般,平和,偶爾泛起漣漪。這是一個人的生活,一個人的回憶錄,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當你真正用心去讀,你會發現人類的共性,這是國界、時代、階層無法改變的。多年之后,不再年輕的時候,你坐在椅子上發呆或遐想,也會猛然記起普魯斯特書中的某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