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讀后感200字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讀后感800字篇一
故事講述了一個父親斐德洛和兒子克里斯一起騎摩托車環游的事情,旅行前半段有約翰夫婦的陪同,旅行后半段只有父子二人。通過講旅行中的見聞穿插講哲學的問題,全部旅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跟約翰夫婦一起旅行的前半段,父子一起爬山的一段,最后是父子兩人繼續旅行。第一階段從約翰夫婦對于科技既依賴,又畏懼科學技術。沒有認真去了解和解決使用科技中的問題,約翰對于摩托車維修缺乏耐心,從來沒有認真去了解摩托車的構造和問題所在。哲學上引出關于古典的客觀科學系統和主觀美感的對立討論,引用約翰和敘事主人公斐德洛對于摩托車維修不同的態度用為例子。第二部分父子二人爬山的經歷,穿插斐德洛以前在當地教學的回憶,引出關于良知的考慮。斐德洛教的是修辭學,從意識到模仿是不正確的教學方法,到讓學生寫細微的東西和取消分數,引導學生關于良知的討論。提出良知是有機體對環境的反應,良知只會在主觀和客觀交會一剎那才會出現。最后一段在父子二人單獨的旅行中,反復提及一個奇怪的夢境,跟斐德洛過去的經歷有關,曾經精神失常被關進醫院,在兒子的幫助下精神恢復了健康。最后一段討論的是斐德洛去芝加哥大學哲學系學習的經歷和對于良知的持續探討,追溯到蘇格拉底時期的智者學派,智者學派所主張的善和斐德洛所追尋的良知有相似性。
書中的很多觀點都能引起共鳴。關于學校的教育,認為現在的教育在培養像驢子一樣不健全的人。人被訓練輕視自己的喜好,會對別人更加順服——變成奴隸。我們所接受的教育不是個人所選擇的結果,有社會、國家的力量作用于其中。我們所習以為常的制度,在訓練者我們朝特定的方向發展。在教育中,學生失去自己自主的思考,變成按照特定模式思考的人。學生來學校接受教育,不明白知識當中的價值,只有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發現自己有興趣的,重新來課堂學習。這個時候的'學習是有發自內心的動力,才是一個自由的人。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有所用的時候的學習能夠學到真正的知識。
關于良質的討論,從概念的難以界定到不斷深入的思考,認為主體和客體都是由良質創造且隸屬于它。又從具體的例子,說明良質如何存在于現實的生活中,大家對于文章好壞有個大概共同的看法,工作中懂得關心的人能看到良質,一個具有良質的人具有進取心。良質是關于事物好壞的判斷,是全身心投入于工作,是耐心的解決問題。工作的時候保持內心的寧靜包括生理的寧靜、精神的寧靜、價值上的寧靜。現代的社會太過于注重發展科技,物化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在良質這方面的發展有所欠缺。人口越多的城市,人們彼此之間越疏遠;人口越少的地方,人們彼此之間相處融洽。中國古代有句諺語“遠親不如近鄰”,在農村鄰居之間的交往比較頻繁,互相幫助。在大城市中鄰居、同事等的關系就不同。
從良知的思考追溯到古希臘哲學,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對于修辭學和智者學派的攻擊一脈相承。盡管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在很多方面不相同,書中有句話“一個人如果不是柏拉圖的信徒,就是亞里士多德的信徒”。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對于智者學派的攻擊,“柏拉圖面對智者的恨牽涉當時一場思想斗爭。代表善的智者和代表真理的辯證學者為人類未來的世界走向而斗爭。真理這一方贏了,而善輸了。”智者學派的善和良質有相似之處。通過《西方哲學簡史》,了解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哲學理念和所做的貢獻,而從來沒有細致入微的考察過他們的哲學理念中所可能存在的缺陷,及其對于當代人類的認知的影響。智者學派提出“人類是創造萬物的額參與者,人類是衡量一切的標準”,智者學派也主觀“卓越”即對生活的完整性和唯一性的尊重,不喜歡專業化。智者學派的觀點和我么社會現在的發展和我們所接受的教育是不相同的,真理和善需要我們更進一步的思考和選擇。
書中的很多觀點對于生活在20世紀的人們有很大的啟示意義,揭示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對于科技的恐懼、對于現代教育的看法、對于人和工作關系的觀點。書中提倡“重新珍惜個人操守、對自我的信賴,老式的進取心。”對于西方占主導地位的哲學追根溯源的反思,讓我們能夠對生活的社會有更深的了解。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讀后感200字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讀后感800字篇二
最近又讀了一遍《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因為它從某種理念上啟發著我。舉個例子,在選煤廠中雙系統很多,但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兩個配置完全相同的系統,其中一個系統正常,另外一個系統有問題,思來想去都找不到問題所在?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被“卡”住了。
這本哲學書很好的剖析這種情況,并提出了“良質”的概念。擁有良質,就不容易被卡住。
平常有人問我一些選煤的問題,希望我給出第一怎么做,第二怎么做,第三怎么做。簡單問題一句話就說清楚了,然而很多情況下我是回答不了的。其一,我對大多數選煤問題一竅不通。其二,我的經驗十分有限。其三,提問者對問題的描述十分有限,有可能提問的問題本身就是問題。
針對這一情況,想簡單談談《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對我的啟發。我是如何轉變工作態度的,從而避免被”卡“住的情況。藍色內容出自《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一書。
在這里要提到邏輯的兩種方法,歸納法和演繹法。
歸納法是從觀察摩托車開始,然后得到普遍的結論。比如說,如果摩托車在路上碰到坑洞,發動機就熄火了,然后又碰到一次,發動機仍熄火了,之后,在平坦的路上。就沒有熄火的情形,然后再碰到一次,發動機又熄火了,那么這個人就可以合理的推斷。發動機熄火是由坑洞造成的,這就是所謂的歸納法,由個別經驗歸納出普遍的原則。
演繹法正好相反,它是從一般的原則推論出特定的結果。比如說,我們知道摩托車有一定的結構、體系。修理人員知道喇叭是受電池控制的,所以一旦電池用完了,喇叭自然也就不會響了,這就是演繹法。
要解決一般思維無法解決的難題,就要通過你的觀察和手冊當中提供的結構,不斷交替運用歸納法和演繹法,如此才能找到解決之道。這種交織混雜的正確順序,如果正統化,就是所謂的科學方法。
在遇到復雜的問題時,你先拿出一個筆記本,把所有的狀況都寫下來。因為復雜問題面前,很容易出現混淆的狀況,很難單純通過思考得到答案。這就好比你做一道幾何題,坐著不動很難得出答案,但你在紙上劃劃算算,你就能得出答案。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寫下來,往往就在你寫下來的時候,解決的方法就浮現出來了。這也是我寫作的核心原因,即幫助思考。
以上是我從前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方法很容易出現開頭提到的“卡住”的現象。這也是邏輯的弊端所在,邏輯就是把主客觀分開,所以邏輯不是最高的智慧,它要消除這種因劃分主客觀所產生的幻覺,要減少生理、精神和情感上的活動。
所以,我認為“卡住了”的毛病中最基本的問題,在于傳統的理性堅持要保持客觀的態度。它將實事分為主客觀兩種,為了要得到真正的科學研究結果,就必須這樣劃分:“你是技術人員,它是摩托車。你和它永遠都是獨立的個體,你使用這個技巧,使用那種技巧,就會產生這樣那樣的結果”。
用這種二分法來修理摩托車,聽起來似乎錯不了,因為我們已經習慣它了。但是,這不是正確的態度,因為這是將人為的解釋附加在事實上面,而永遠不是事實的本相,一旦人們完全接受這種二分法,那么原先技術人員和摩托車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以及技術人員對工作的感情,就被摧毀了。傳統的理性將世界分為主觀和客觀,把良質摒除在外,一旦卡住了的時候,任何主客觀的事物均無法像良質一樣,告訴你該往哪里去。
在我們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時,內心會真正安寧。只是很多時候,我們仍然會和自己的工作疏離。優秀的技術人員就不會如此。如果他對手中的工作很感興趣,他就會沉浸在工作之中,而不會產生主客觀之間的對立。然而在科學界,因為傳統的二元化觀點,人們就很難產生這種心態。
因此,在我們工作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內心的寧靜,讓自己不要和工作環境疏離,這一點做到了,其他的一切就會變得很自然,也就是達到了“良質”的狀態,解決問題的時候就很難會被卡住,做到物我兩忘,好比古代劍客的最高境界“人劍合一”。
當我門真正關心工作時,看到的內容就不一樣。比如檢修原煤入選皮帶時,有可能因為幾個毫米的誤差,導致設備磨損的加劇,進而增加了原煤入選皮帶故障的可能性,從而導致整個洗選的停止。當真正關心工作時,你眼中的一顆螺絲釘就不簡單是螺絲釘了,它與其它部件一起完成一組功能,而此功能關乎最終的生產系統。
邏輯是將主客觀分開,它摧毀了主觀參與者的感情。而良質則是主客觀的統一,它強調的是工作與自我不疏離,在主觀和客觀之間達到“物我兩忘”,在工作的時候讓創意、發明、直覺、想象變得流暢。因此,不論是修摩托車、還是修離心機、還是畫圖做設計,達到物我兩忘、感受到心流,感覺到良質的時候,我們的工作才會是另一種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