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推薦)一
教學中以學生的主動探索學習為基本活動形式,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敢于放手,給學生的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整個教學過程,無一不是學生的主動操作與探索,可以說,正是由于教師敢放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與思考,才有了學生的全員參與,才形成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心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體驗。
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歷性,即讓學生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經歷教學的過程中,逐漸建立概念。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清晰的空間觀念。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進步和發展。就教育過程而言,重要的不是著眼于學生現在己經完成的發展過程,而是關注他那些正處于形成的狀態或正在發展的過程。從前期的調查中,可知絕大多數學生對于角并不是一無所知,他們對角己經有了很樸素的初步認識,故教學中可以深挖角的初步認識的內涵,這也對教師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認識角》這一課中,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樣的圖形是角。課堂教學中針對性的出現練習,讓學生明白,兩條線相接的地方不是一個尖尖頂點,而是一段彎曲的線,所以不是角。兩條線沒有一個公共頂點,所以也不是角。
由于學生對怎樣的圖形是角已經有了感性的認識,故本節課教學步驟有所調整。首先課前引入環節進行了設計,在發現角的這一環節,更多的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教師只是起到引導作用。雖然學生并沒有形成角的概念,但是能夠初步辨認出現實生活中的很多角。所以,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角的環節不需花費太多時間,重點在于如何畫角、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
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教學中,加入一定量的時間,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創造出角,這就是將學生大腦中己有的角的形象用具體的實物呈現出來。接下去,通過分組合作討論、全班展示交流,教師會盡可能的讓學生展示自己創造出來的作品,再給予適時的引導和評價,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創造工作,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培養。這既保護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又在交流中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角的認知。
而通過活動角的操作,學生在把角變大邊小的過程中,將進一步明白角的大小和兩邊張口的大小有關,和邊的長短無關。強化了認知,在他們的動手活動中,獲得了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他們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操作、交流等數學活動中感受,在感受中思考,從而把握概念的本質、建立清晰的空間觀念。
通過后續調查,筆者發現學生對于角的大小的辨別方法,己經有了很直觀的認識,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直觀的材料,通過課堂上一系列有關角的大小的操作活動,學生己經在腦海里建立起角的大小的概念。明了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大小有關,與邊的長度無關這一角的特點,初步發展了空間觀念。
但是問題同樣存在,學生在教學后對角的概念己經有了本質的理解,他們在教學后,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夠舉一反三,他們己經能夠找到角,但是他們對兩個角拼起來也是一個角這點,還缺乏一定的認知。
而這一點則需要教師在課后加強引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舉一反三能力。可以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在練習紙上畫一畫角的符號,同時標上數字的方法。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更多的是形象思維,他們無法在大腦中直接形成很清晰的角的形象。通過畫圖的方法,能讓他們把頭腦中的表象具體到紙上。在畫的過程中,學生頭腦中會產生沖突。兩條邊能組成一個角,在中間再添上一條邊,則又形成了兩個角。那么,原來的那個角算不算角呢?沖突產生學生自然而然會理解,原來的那個角也要計算在角的總數之內。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空間觀念也獲得了建立,同時思維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進步和發展。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推薦)二
上個星期聽了陳春平老師用微視頻的方式上了《認識角》,對這種方式覺得煥然一新,于是產生了興趣,所以在聽課過程中就有一些想法,比如就在課堂里讓學生看八分鐘的視頻,學生能不能接受?家長開通微信后是不是會在收到老師的微信后讓孩子會看?課堂上讓學生討論的三個問題,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會跑題了,教師怎么才能控制住學生思考的范圍?帶著這些問題與陳老師進行了一一討論。討論后我也準備嘗試這種微課堂的教學方式,同時在另一個班級用常規的教學方式,兩種方式通過教研活動進行比較。看看兩種教學方式的優劣。
我在202班就用微視頻的方式進行教學,為了吸取陳老師的課堂教學,我想通過設計五個問題來縮小學生的討論范圍,更好地控制住學生。我設計了五個問題:
1、角有什么特點?怎樣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角?
2、請你畫一個角,并標出角的各部分名稱,并表示、讀出你畫的角。
3、角的大小跟什么有關?請你再畫一個比剛才畫的角大的角。
4、怎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請剪下附頁3圖1的兩個角,并進行比較。
5、今天學習的角與桌角、墻角有什么不同?
因班級里沒幾個學生家長有微信,所以就在上課開始時讓學生帶著五個問題看視頻,看了視頻后就讓學生思考回答五個問題,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出現問題了,看的時候有點印象,但說的時候比較難,第一個問題:怎樣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角?最后在我的幫助下總結出:1、有沒有頂點(應該是公共頂點),2、有沒有兩條直直的邊。第三個問題,學生回答時只知道角的大小跟張口有關,但通過視頻的觀看,并沒有理解張口的意思,所以在作業本上畫一個比已知角大的角和小的角時出現了很多錯誤、第五個問題其實是本堂課的小結,由于時間的倉促,班里有幾位學生回答的還是不錯的,如殷大奕同學說墻角有三條邊,今天學的角只有兩條邊,徐林飛同學說桌角、墻角是空間圖形,今天學的角是平面圖形,這兩位同學的回答還是非常精彩,也能體現出了上課時會對問題進行充分的思考。
批改了學生的作業后覺得不是很成功,如學生判斷角時還有錯題,畫角沒有用工具,角的大小比較還有較多的錯誤。
在203班改用常規的教學方式,上課前讓學生看一遍視頻,對于2班學生作業上出現的錯誤,在3班教學時加以了強調,在引入環節時,我設計了“看到角字,你想到了什么?”的問題,由于學生課前看了視頻,回答問題的范圍都縮小到了找生活中的角了,導致我的預設:想讓學生回答桌角、墻角,牛角等的沒有回答上。就更沒有學生說到角也是人民幣的單位的,我想反正會在小結時會提到今天學的角與桌角、墻角的的區別,就提了一下角是人民幣的單位。在上完角的特點后,沒有總結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角的方法就直接讓學生練習了。如果總結了判斷的方法,這個練習也可以不要。在教學畫角環節時只總結了畫角的步驟,沒有說明畫角的工具,導致一部分學生用三角板描角的現象。在上角的大小比較時,我用了四個步驟:
1、讓學生猜測兩學生畫的角誰大;
2、 通過演示角的變雙和縮小的過程,師生總結出角的張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張口越小,角就越小;
3、讓學生通過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
4、讓學生觀看紅角與藍角的比較,說明角的大小跟張口有關,跟邊的長短無關。
最后在小結時我提問了今天學習的角跟桌角、墻角有什么不同?幾個學生的回答都沒有到位。我拿起了講臺桌上的粉筆盒讓學生仔細觀察,這時徐鋆愨同學回答了桌角、墻角是不在同一平面的,是立體圖形,今天學習的角是在一個平面內的,是平面圖形,班里想起了掌聲。束個課堂對于“角有一個頂點,兩條直直的邊;角的大小跟張口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這兩句話沒有板書,學生雖然看了一遍幻燈片,應該還沒有記住。
通過兩堂課的比較,第二個班級學生的作業明顯好于第一個班級,我覺得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更加注重學生課前的預習。如果家長開通微信,老師通過發數學課堂教學的微視頻的微信 ,讓學生看視頻,增加直觀性、形象性,在課前做好預習,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定有幫助。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推薦)三
送走了一屆畢業生,今年又迎來的新的一屆一年級的新生。而今年的蘇教版教材也進行了全面的修訂。我也在新教材中感受新的教學方法的思考。
今天上午的教學內容是《認識6-9》,出示主題圖后(圖片附下)。
我問學生:你從圖中發現了什么?
于是學生舉手回答踴躍發言:
生1:我發現圖中有個小朋友在玩套圈……
生2:我看到有5個小朋友在排隊等著玩套圈!
生3:我看到還有一個老師!
生4:我看到這個小男孩套中了4個圈!
生5:我看到了有9個長頸鹿!
……
五分多鐘過去了,還有孩子不斷的踴躍舉手想說他們的發現,但是我發現學生的回答有點偏離今天的教學目標,今天的教學目標是認識數字6,7,8,9,而學生說的數中,很多都沒有6-9,而是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最后,我只好給學生提醒,你能找出跟今天要學的數字有關的數學信息嗎?這樣啟發以后,學生才基本能領悟了我的意思,回到了原定的教學目標的范圍內來。
下課后,我便汲取了這節課的語言上引導的不精確的地方。到了另一個班級再上這節課的時候,(我帶一年級兩個班的數學教學),我便是這樣的引入教學的。
師:今天,我要和同學們一起來認識新的數字朋友6,7,8,9.請你仔細觀察這幅圖,你能在圖中找到數,6,7,8,9,并用它們來說一句話嗎?這樣改變了問題的問法,讓問題具有指向性,學生很快便能說出:
生1:我發現有6個小朋友在玩套圈游戲!(數字6出來了,呵呵!)
生2:我看到一共有8個圈!(數字8出來了)
生3:我看到一共有9個長頸鹿!(數字9也出來了)
但是這時,學生沒有關注到7,因為7沒有相對集中的圖示。于是我啟發學生仔細觀察。
生4:我看到這圖上的小朋友和老師一起一共有7個人。(數字7出來了)
……
至此,我問題所要的答案全部出來了,而且學生的注意力始終是在數字6.7.8.9上,沒有偏離教學目標!讓下面的教學得以順利進行!
下午,我在辦公室讀特級教師徐斌的《無痕教育》一書,正好讀到到里面的一節:問題設計巧方能學得活!
里面提到這樣的一段:老師的問題過于籠統,沒有指向性,學生怎么能有數學思考呢?這樣的數學課不如說是語言文字訓練課!
是啊,如果教師的問題提出的能更明確一點,學生就能在問題的情境中有效的捕捉數學信息,然后接下來的學習內容就順理成章了。
這個教學案例的反思,讓我更深的體會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問題提出都要精心的設計,并反省一下,這個問題提出有沒有什么意義?對我解決教學目標有幫助嗎?能讓學生有效的參與到教學的活動中來嗎?有了這樣的反省,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推薦)四
前些天我觀摩了市觀摩研討優質課評比,對于一天的學習讓我學到了很多,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課是嶧城區陰平鎮白山前小學的楊盼老師講的《認識時分》。
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整時并對作息時間有一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時分秒的認識也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時分重要的內容,有很強的實用性。楊老師很年輕整節課的氣氛也很輕松。
一、創設生活情境引出課題
本節課以上課的時間入手,教師展式時鐘,時鐘上恰好是上課時間,教師提問“現在大約是什么時間?你能具體說出是幾時幾分嗎”。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大部分時間能準確讀出時間。情境貼近學生生活,且簡潔明了開門見山。不僅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也節約了不必要的時間,同時讓學生感受生活中需要認識鐘面了解時間,讓學生體會認識時間的意義。
二、充分利用電教設備,引導學生探索新知。
這節課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課件制作的特別出色。
(一)認識鐘面,由小組交流在鐘面上都發現了什么,在“鐘面上共有多少大格和小格”的問題上,結合課件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數格子。給學生加深了印象同時也滲透了
對同一問題可以有多種方法解決的思想。
(二)認識1時=60分。大部分學生知道時針走一大格是一時,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課件展示鐘表,讓學生在課件演示過程中知道時針走一大格是1時,時針從12走到1,從12走到2,從12走到3,層層遞進層層深入。接下來分針走1小格的教學同時針,分針從12走到4、9、10、11分別是幾分鐘,最后分針從12轉一周到12是多長時間。學生得出不同答案即1時和60分。教師用多媒體演示分針時針同時走1小時,“你發現了什么”,從而讓學生自己總結出“1時=60分”。
(三)練習讀時間和寫時間,注意讓學生多做練習,及時鞏固。
本段教學,教師充分利用教學設備給學生直觀形象,采用小組合作討論,把課堂交給學生,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
學生對于1時=60分理解起來比較難,時間單位相比起來比較抽象,單位間的進率比較復雜。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本人覺得本段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腦。如果在加上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撥一撥鐘表的話會更加深學生的感官印象,促進對“1時=60分”的理解,同時也會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手眼腦,在操作中比較中使學生學會方法,學懂知識。
三、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本節課最后一環節設計為“感受一分鐘”,教師播了一段1分鐘的音樂而不是用秒表計時很妙,在學生精神比較渙散不易集中的時候播一段輕松的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做口算題或寫字感受一分鐘,音樂停即一分鐘的時間到。給課堂增添了樂趣。讓學生不僅感受到一分鐘可以做很多事情,了解一分鐘的珍貴,感受生活和數學的聯系,并適時的提出,珍惜每一分鐘,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使學生受到珍惜時間的教育。
這節課的授課教師很年輕,形象氣質佳,語言很有親和力,課堂上常會出現“比一比誰的坐姿最好看”“感謝這位小老師”,使學生積極性很高,始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好好聽講。當學生回答錯誤時不是直接點評或是找其他學生回答,而是“你能說說你的理由嗎”,讓學生自己意識并找到正確答案。美中也有不足,課堂一些環節的設計不是特別到位,雖然有小組合作但對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方面還有欠缺。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推薦)五
《認識鐘表》是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認整時和半時。
課前,我安排孩子們準備了“鐘點學習器”。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們猜謎語:一匹馬兒三條腿,日夜奔跑不怕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時間一定要珍惜。(謎底:鐘表)
然后出示了鐘表店里的各種樣式的鐘表,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接著,我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鐘面,認識時針、分針,并加以區分,讓孩子們指出自己“鐘點學習器”上的時針、分針。緊接著,通過了解“小明的一天”去重點認識“整時”、“半時”。在認識整時時,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的:
1、出示“小明的一天”活動中與整時相關的主題圖,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試認鐘表,用一句話完整地描述畫面內容。
2、集中展示“整時”的4個鐘面,讓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它們的分針都指向“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
3、讓孩子們在“鐘點學習器”上撥一撥整時時刻。隨后的半時教學和整時教學步驟基本相同。在認識了整時、半時之后,我又出示了電子表計時,讓孩子們了解電子表計時方法,學會正確用電子表計時方法表示整時、半時。最后,我安排了一組“認一認”的練習,要求學生會認,并能用電子表計時方法計時。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孩子們的已有的生活經驗,自然遷移新知。注重孩子們的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我說你撥”,“我撥你認”,“師撥生認”,“生生互撥互認”等多種形式,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到活動之中來。在孩子們認時刻的時候,還讓他們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認的,要求學生完整表述,體現思維的層次性。
整節課下來,大部分孩子都會認、撥整時時刻了。但一部分孩子認“半時”時還有問題,比如:5時半,有的孩子容易認成6時半。仔細思考后,我發現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孩子對于鐘表上時針和分針的運動軌跡不清楚,不能準確判斷是過了幾時,沒到幾時,所以才會出現上述問題。
明白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我迅速針對“半時”學習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
1、進一步認識鐘面。
2、出示活動鐘表(時針、分針可以轉動的),讓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的運動軌跡,即:1→2→3→4→……→12→1→2→……經過這樣的觀察,我發現孩子們在認半時時有了很大的進步。
3、認、撥幾個特殊易混的時刻,如:12時、12時半、6時、6時半,讓學生進一步區分整時和半時的不同。
4、讓學生回家試著在真實的小鬧鐘上撥整時和半時,進一步感受時針、分針的運動軌跡,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課后,我還有這樣的一個思考:
如果課堂上的學具不用“鐘點學習器“,而改用真正的鐘表(小鬧鐘),效果會怎樣?當孩子們在小鬧鐘上撥一撥時,是不是就自然地觀察到了時針、分針的運動軌跡,更利于半時的認識?但同時我又有以下困惑:
1、真實的鐘,時針、分針運動時有滴答滴答的聲音,是否會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
2、孩子們本來動手能力就差,在鐘上撥整時、半時是否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