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少教多學教學隨筆 少教多學論文文獻篇一
“少教多學”的課堂教學應當是富于思考的,學生應當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學習歸根結底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習的效果最終取決于學生是否真正參與但學習活動中,是否積極主動地思考。而教師的責任更多的是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為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與空間。
“少教”的課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生敢于去探討問題和解決問題,甚至提出自己的問題。所以,“少教多學”的課也是解決了學生問題的課。問題解決了,就是好課,是有內容的課,有效率的課,也就是充實的課,是關注學生發展的課。應當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不同類型和不同水平的題目,使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學活動,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
“少教多學”的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教學活動,是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
對各小組自學、合作學存在困惑不解的問題以及新知識中的重點、難點、疑點,教師不要急于作講解、回答,要針對疑惑的實質給以必要的“點撥”,讓學生調整自己的認識思路,讓全班學生合作議論,各抒己見,集思廣益,互相探究,取長補短,通過再思、再議達到“通”的境地,解惑釋疑。對積極發言的學生予以表揚,對有獨到見解的給予肯定、鼓勵。這樣,即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又培養了學生表達問題、展開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學生的學習評價是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程評價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課程目標和進行質量監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數學課堂上能及時進行練習反饋,就是對新知識的鞏固和”查漏補缺”,因此,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獨立練習,這樣更有利于因材施教。為了節省大量的等待時間,我們也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練習讓他們能有選擇的去做,在做完必做的題目之后,再來做選做題。這樣有利于優生吃飽,差生吃好。學生有能力點評的,讓學生完成,其他學生在學習中要學會傾聽,在大家交流中找出自己的不足。
課堂小結,就是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整理,鞏固深化所學知識。讓學生談學習體會、學習心得,談學習中應注意的問題,教師再予以“畫龍點睛”,這樣的教學效果肯定好。學生之間交流自身學習的體會,往往能擊中知識和方法的關鍵點,更易于被同伴接受,起到教師單獨小結不能達到的功效。同時也體現師生合作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課堂留有時間讓學生自己談學習體會,談學習困惑,是必要的。
少教多學教學隨筆 少教多學論文文獻篇二
人們一般都認為語文課堂應該是讓怯懦的人勇敢,讓無能的人有能,讓無知的人有知并且最富情趣、最具活力及表現情態的課堂。但實際語文的教學卻并非如此。很多教師都抱怨說語文課越來越難上,越來越不知該怎么教。到底如何才能改變這一現狀呢?我認為,教育者應該要注意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把教學重心從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移,“教”為“學”服務,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自覺積極地參與,變教師的主體為主導,讓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即“少教多學”,這樣語文課才會有新的起色。
那么如何做到“少教多學”學呢?
要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首先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所學材料”是教科書中的一篇篇課文。教科書中的課文是“文質兼美”的,在用詞、造句、布局、謀篇、文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但是由于受知識和年齡的關系,學生不可能初接觸課文就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溝通,于是這就需要我們向魏書生老師學習,在導入教學內容時下一番功夫,以引導學生在教學環境中發揮其主體作用,開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積極、平等的討論。經過討論、思考,促使師生達成共識,教學的難點也就突破了,訓練的重點也就完成了。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要抓好閱讀方法的指導和閱讀能力的培養。一篇課文可先讓學生粗讀一遍,了解大概內容,接著指導學生對課文的重點段落進行精讀、揣摩、鑒賞。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快速閱讀,逐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感知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預習、朗讀、默讀、復述、背誦等讀書方法。學生一旦掌握了閱讀方法,形成較強的自讀能力,就會變成自覺的需要。會閱讀,能正確理解、運用語言文字,是發展學生智力,全面提高語文能力的物質基礎,也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
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親身的主動參與,自主探索,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想方設法地為學生提供參與學習的機會。
(一)留足思維空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后切不可急于求取答案或是告知因果,而應最大限度地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有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學生可能會一時答不上來,此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留足時間讓學生思考,然后進行全班交流,教師再適時點撥。這樣,通過讓學生自己分析、思考、咀嚼、品味,增強了他們對知識的消化吸收能力,發揮了內在的創造力。
(二)組織小組討論。討論是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有效形式,它既可以給每一位學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又能讓學生在多向交流中集思廣益,學習別人的長處,自我解惑、自我提高。目前,我們一般采用的是前后四到六人為一組,小組里必須有上、中、下游生恰當地搭配。這樣,上游生可以得到發展,中游生可以得到鍛煉,下游生可以得到幫助和提高,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才會在學習探索、質疑解難中,逐步成長為“具有一定品質,有較高水平的人”,才能符合新時期對學生教育的要求。
總而言之之我們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時刻牢記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多渠道、多途徑,對語文教學進行研究,相信語文課堂效率一定會有所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