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最美的時光》讀后感500字 最美的時光讀書篇一
“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應該曾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他知道,只求在最美的年華里,遇見他。”
就是在一個溫暖的夏日午后,蘇蔓遇見了宋翊,然后開始了一段長達十一年的暗戀。十一年的時間,她從一個自卑的女孩變成一個自信的女人,她遇到了更多有意思的人,更多溫暖的事,她繼續付出,也獲得了別人的愛,愛過,疼過,幸福過,對她而言,那便是她人生最美的時光。 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每一個認真付出的現在,也都將成為我們記憶中最美的時光。
對于蘇蔓,我是敬佩的,十一年前白樺林里,蘇蔓撿起了滾到腳邊的籃球,卻失落了一顆少女的心。平凡的女孩蘇蔓第一次覺得,自己也可以在青春的陽光下自信飛揚。 我在清華等你——多年后這句話已被宋翊遺忘在時間的角落,不復記得。而那個撿籃球的女孩卻一直牢記在心里,無數次在挫折后想起他說這句話的笑容,擦去眼淚,重新出發。她追隨著他的腳步,出現在他出現的每一個地方,卻始終沒有勇氣走到他的面前告訴他:“宋翊你好,我叫蘇蔓,我喜歡你。”為了一個暗戀的他,考入清華,變得越來越優秀, 跟隨著他的腳步,從校友到同事,該怎么想象她孤軍奮戰的勇氣。為了這段苦苦的暗戀,她所承受的又有幾人曉得。她是個有大愛的女子,為了憐霜的幸福,可以不要自己的愛情,就算委屈,就算難過,也只是一個人扛著。父母的意外離世,愛情的忽然消失,在一次次打擊中她依然心中有愛地生活著,如同一株向日葵,仰望著太陽,微笑。
陸勵成,也許是我喜歡的,他愛著蘇蔓,卻從未說出口,暗戀,又是暗戀,只有義無反顧的付出,卻似乎從不在乎結果,沒有過所謂的爭取。那也許注定不會有結果。替他惋惜,替他不平,可是又能怎樣。他是個值得擁有幸福的人,值得有人去珍惜的,可是,那個人不會是蘇蔓了。 在這個故事中,每個人都曾為了心中的那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結果,不計付出,甚至不求那個人知道,然而那段曾不顧一切為一個人付出的歲月,對他們而言,已是人生最美的時光。
對于 宋翊,不想過多評價,一個有故事的人,有太多過往的人。
又是一本虐心的愛情故事,虐到不行,又覺得釋懷,就是這種糾結的感覺,讓我一次次感受到情感世界的復雜與簡單。愛生活,愛自己,愛讀書。
《最美的時光》讀后感500字 最美的時光讀書篇二
每個人的生命中
都應該曾有一次
為了某個人而忘記了自己
不求有結果
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
甚至不求他知道
只求在最美好的年華里
遇見他
——《最美的時光》桐華
這是《最美的時光》的封面語,我對它有種說不上來的喜歡,于是果斷將它買下,一個下午便看完了它。
“年華”、“時光”,看到這樣的字眼,我自然地想起了沈從文寫過的一句話:“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上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這是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我想,一定會有許多人和我一樣,對這句話有種莫名的喜愛。張兆和正值青春之時,終于在沈從文的頑固追求下,與之結成正果,從此相濡以沫。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張兆和這樣如此幸運的,應該說,大多數人都在青春中摔過跤,疼了一下,自此再難勇往直前邁開大步朝下走去。
郭敬明曾說過:“青春是道明媚的憂傷。”盡管,這話已經與“當時只道是尋常”、“人生若只如初見”等句子在網絡盛傳下,有了些世俗氣息,甚至會被人拿來調侃那些個“文藝青年”,我依然被這些句子撥動了心弦。細細想來,之所以被盛傳,其實是人們被它有所觸動。能夠輕易打動人心的東西,必然是不會差到哪里去的。而這又讓我想到了前些日子盛行的“治愈風”。
《失戀三十三天》上映一周,票房便過了兩億,然后是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也創下了極佳的票房成績。一時間“治愈系”類的東西深受大眾追捧。如我前面所言,能夠吸引人,必定是它觸碰到了人內心中的那片柔軟:
——那時的我,也是這樣的吧……
——如果當時沒有這樣,如今,會不會……
這,便是許多人的內心的獨白,我開始問我自己:究竟是什么,將我們傷害得如此之重?讓這些“治愈系”的玩意兒可以被我們當作躲避的港灣,讓我們或從中尋求到內心的慰藉,又或僅僅被它感動?我們真的傷得那么重么?還是,其實只是遺憾深種?
《北京青年》中的何東,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太過方正,于是下定決心,毅然決然地走上了重走青春之路。然而這只是部電視劇,它就像是一篇現代化的《桃花源記》,寄托了我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當然,只是美好向往。
“他面無表情地塞在擁擠的電梯中,他了不起眼地混入地鐵站洶涌的人潮中,他默默地站在斑馬線前等待通過的整齊隊伍中,他疲憊地沉睡在午夜依然滿員的公交車座位上……他活在這個社會的潛規則之中,活在職場的金科玉律之中,活在階層板結的崛起大國之中,活在周遭變化速度讓人皮膚都感到麻木的國度之中——他患上了一種叫做沒有感覺的病,和你的病一模一樣。”這是在《就這樣吧》中第一章《就這樣活》的序。
于是,行文至此,似乎隱隱感知到了些什么。
如黃俊杰所描述的那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逐漸長大。逐漸由反抗,爭取到了接受這個社會給我們的一切,我們患上了一種叫做沒有感覺的病,成為了橡皮人。于是,青春就顯得特別珍貴。
正值青春時,敢愛敢恨。未被傷及過心,所以敢全心付出。不求回報,無私得可愛。討厭一切虛偽的東西,那些世俗的禮節,眼光,我們不屑一顧。我們活得就是那么真實。用一顆能容納世界的心,帶著夢想的行囊,毫無畏懼地往下走。然后,好像都不一樣了。變得小心翼翼,變成了我們原先不屑一顧的人。難免諷刺,卻又心酸。結果只是,我們覺得自己受傷了。所以總有那么段文字或情節又或一道風景,讓我們本已有些麻木的心有了一絲痛感。然后意識到:我們還活著。
“只有手腕上傳來的痛感,才讓我覺得我還活著。”這是我一個有自虐傾向的女友說的。那會兒,我坐在她前面,看著她說完這句話后,流淚的樣子,我覺得自己很渺小,我甚至都忘了,還有那么真實活著的感覺。
18歲,別人口中,最美好的年華。之所以美好,是因為那些被青春埋沒的傷痛,讓我們在這個有些麻木的社會中,顯得那么真實。
此刻,我坐在人來人往的站臺,耳朵里塞著耳機,撰寫著這篇文章的結尾。好了,車來了,我也該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