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畢淑敏作品散文集讀后感 畢淑敏散文讀后感400篇一
畢淑敏是一個能將生活中的情感點滴帶入寫作中的淳樸作家。她的文章有滋有味,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構成,再將她的體會,她所了解到的背景加入其中,便成為篇篇打動人心的散文。
她的散文有沉思篇,有人生感悟篇,有心靈處分篇等多個篇幅。一縷彌漫著的香煙,一絲綠植芬芳,一點生機的鳥鳴,便描畫出一篇文章,一幅圖畫。
我很喜歡讀《每天都冒一點險》這篇散文,很有意境。文章講述的是畢淑敏的三個“險”事,教導我們人生因“險”而精彩。所以每天都冒一點險,不僅可以抗衰老,還可以活躍生活。我讀了之后感到冒險原來在人生中有這么重要,也不禁發出感慨,多冒冒險必定會讓我增大膽量,受益匪淺。
我喜歡的另一篇文章叫《精神的三間小屋》。如果讓我推薦作品的話,我定會推選這篇文章為演講主題。它貼近生活,教育我們要在心間樹立三間小屋。第一間是:盛著我們的愛與恨,第二間是:盛放著我們的事業,第三間是:安放著我們的自身。
她在文中這樣闡述道:“三間小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棲息地,是智慧生靈的義務,每人都有如此的權利。”是啊!安放著我們喜怒哀樂的三間小屋,代表著希望,代表著生靈萬物的平和,所以,人一定心中都要有這三間精神小屋,它們是你心的核心,是你情感發泄的控制總部,是接受打擊、接受喜悅的基地。
讀久了畢淑敏老師的散文,真會不自覺地稱她為師。散文情感濃厚,內容樸實,令我看了就脫不了身,總想多看幾篇。其實我的許多經歷都和畢淑敏老師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她說的“到底我重不重要?”,我曾經也有這樣的疑惑,并問過我自己這樣的問題,我在她的散文中找到了答案——我很重要!
畢淑敏那平實卻激情的散文使我久久難忘,我仍不時翻翻這篇,看看那篇。那種被畢老師渲染得瑰麗多彩的、生動活潑的故事情節,相信一定會讓我難以忘懷,而那種被畢老師描述得具有感悟、具有哲理的道理也將廣為流傳。
感謝畢老師為我帶來的樂,雖說樂自由我,但這是“樂自由書”,相信這種閱讀的喜悅,將傳遞給更多的讀者!
畢淑敏作品散文集讀后感 畢淑敏散文讀后感400篇二
讀《畢淑敏散文精選》,常常驚異于她如何從并不復雜的人生經歷中采擷了那么多瑰麗的珍珠,在讀者面前如孔雀開屏展示一幅燦爛的生活美景。
這位‘不安分’的醫生把她的職責發展到極致,不僅要治病,還要救人,她成了心理醫生。心理的咨詢讓世界在她面前展開了一扇窗,使她有機會走進各式各樣普通人的心靈深處。
畢淑敏是一位母親,她用母愛感受著孩子的成長。《混入北圖》我認為應該算是一場母子歷險記,根據規定,只有上了大三以上才能進入北京圖書館的,但是為了滿足酷愛讀書的兒子的心愿,畢淑敏讓兒子拿著父親的工作證,冒名頂替,母子混進了北京圖書館。經過這次讓孩子最大的感觸是:北圖的書真多呀!自己一定要從北圖正門進去。愛子之心、愛子之行令讀者動容。
《青蟲之愛》也許算是給我感觸最深的一篇文章了,寫的是母愛,但視角卻與一般的母愛文章迥然不同。一位見了蟲子就怕的要死的柔弱女子,做了母親后,為了自己的女兒,竟變得見蟲不驚了,是母愛改變人性中的怯懦,讀起來好有親切感,因為我們家也曾有過,聽外婆訴說媽媽在沒生我之前很嬌氣,連小飛蟲都怕,可是她當了媽媽后感覺變了一個人,不僅變得堅強而且包容,因為是母愛改變了這一切。“女人是弱者”,這話男人相信,女人默認。青少年時她們盡情地汲取著親情、愛情,毫不掩飾地展示自己的柔弱。然而,再柔弱的女人,成為媽媽都會變得堅強,沒有理由,是母親的本能。如同書中道出:孩子信任依賴的目光,令女人隱藏怯懦,呈現堅強,用心中源源不斷的愛,為孩子撐起一片藍天。我這個當女兒的要向偉大的母愛致敬,更在行動上尊重母親,聽媽媽的話。
讀完這幾篇文章,我幾乎不敢下筆描繪。愛彌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酣暢淋漓,讀來令人震撼。流暢的語言,縝密的思維,精辟的分析,將我拉入愛的世界,久久不能回神。任何關于愛的闡述,在他的面前都顯得非常卑微,我只能告訴你們,細細去“品味”你身邊的愛,你才會真正地明白愛的真諦。
作家畢淑敏是一本書,需要細細品味,這本書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滿活力的。她生活在平常人中間,給我們展示的是當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讀她的書,掩卷深思,常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于身之感。書中不僅寫了普通人的生活,更寫出了普通人的心理和生活的哲理,這就是她的散文獨具魅力的原因了。
畢淑敏作品散文集讀后感 畢淑敏散文讀后感400篇三
在讀《畢淑敏散文》前,因讀的是《張曉風散文》對于散文,便誤認為是一些華麗的詞藻以及高深莫測的言語拼湊而成的,所以當閱讀畢淑敏第一篇散文,覺得有些抗拒,不像散文。但慢慢,發覺散文就似是記錄作者經歷的事,以及世間的悟,而畢淑敏就像在這世間游走的精靈。
畢淑敏所書寫下的文字,似是在畫著一幅幅她的人生畫卷。像是我是她的一個朋友,她在我耳邊訴說這經歷。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她在西藏阿里當兵時的心情,可以感受到她在訪美后所受到的震撼,可以感受到她做為一名母親的勇敢。里面篇篇都是她經歷或感悟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找到的是本質的美。
讓我感觸很深的是《大雁落腳的地方》,初看標題,以為是寫景,大雁的棲息地在她所游覽的城市吧。可我發現我錯了,那是畢淑敏與她母親的尋故記。畢淑敏出生的小鎮巴巖岱。那是她出生的故里,她們所尋的不只是新疆巴巖岱不長憂郁眼睛的伊犁楊,更是她母親懷她時住的俄式建筑,漆黑夜里如同鬼魅一般的榆樹。可半個世紀過去了,巴巖岱變化巨大,連母親都找不到舊時的醫院,而她卻僅憑直覺找到她睜眼第一縷陽光的地方。我心中有什么觸動了。她與這里有著的是千絲萬縷的關系,而她與這里的情是緊緊相連的!那被繩子拽著,卻又激動不已的心情,是她重歸故里時最令我震撼的,那冥冥之中的安排?那是被命運之神所連系成的重重牽絆?我感嘆于畢淑敏如此的直觀切入,驚嘆于畢淑敏與她舊時回憶的一線牽,更是詫于世間的情感與宿命的安排。
我心靈由此深深觸動了,畢淑敏的寫作風格是很實際的,現實的就像一面鏡子,我讀著讀著,總覺得它像在我身邊發生似的,最后便歸咎于鏡花水月的幻覺了。
我驚異于她是如何從索然無味的生活中尋找到那么多的瑰麗珍珠,最后向讀者展示出一幅幅生活美景,她那敏銳的慧眼,給了我們一個不同角度的生活。就是日常生活,平凡的再也不能平凡中的哲理與普通人的心理。
我想是那精靈,帶給以世間明朗,而它游走過的足跡,在身邊,步步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