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說我的家風家訓我說我的家風家訓學生版篇一
從小母親便教育我,雖然我們家沒有別的人家富有,可就算這樣,也不能做出對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原來,我只是把它當成一句不重要的話,可我所經歷的一件事,讓我深深的記住了它。
小時候,和媽媽去超市,看到在貨架的縫里有一個撥浪鼓。那是出于孩子的好奇,我就偷偷把它藏到了衣服下面。出了超市(撥浪鼓不是超市貨品,是顧客遺忘丟下的)。
之后,我偷偷的把它拿出來,好奇的擺弄著。這時,媽媽過來了,她看到我手中的波浪鼓,問我從哪來的。我吞吞吐吐地說:“別——別人給的。”“誰給的?”“我——”最后,還是露了餡。媽媽顯得很是生氣,但她還是沉著脾氣,她蹲下來,雙手放到我的肩膀上:“你想玩,可以,媽媽可以給你買,但是,我們不能偷。”我突然憋紅了臉,不知道說什么。她又接著說:“我要讓你永遠記住這件事,給你一個教訓。這樣,你自己拿著它扔到垃圾箱里,永遠不要玩這個了。”我乖乖的拿它扔到垃圾箱里去了。事后,我覺得我很舒心。
經歷過這件事,我才真正的懂得了母親最開始和我說的那句話。
門口的樹苗好像又長高了一大截,那是因為她經歷了一件使她一生難忘的事情。
我說我的家風家訓我說我的家風家訓學生版篇二
從小母親便教育我,雖然我們家沒有別的人家富有,可就算這樣,也不能做出對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原來,我只是把它當成一句不重要的話,可我所經歷的一件事,讓我深深的記住了它。
小時候,和媽媽去超市,看到在貨架的縫里有一個撥浪鼓。那是出于孩子的好奇,我就偷偷把它藏到了衣服下面。出了超市(撥浪鼓不是超市貨品,是顧客遺忘丟下的)。
之后,我偷偷的把它拿出來,好奇的擺弄著。這時,媽媽過來了,她看到我手中的波浪鼓,問我從哪來的。我吞吞吐吐地說:“別——別人給的。”“誰給的?”“我——”最后,還是露了餡。媽媽顯得很是生氣,但她還是沉著脾氣,她蹲下來,雙手放到我的肩膀上:“你想玩,可以,媽媽可以給你買,但是,我們不能偷。”我突然憋紅了臉,不知道說什么。她又接著說:“我要讓你永遠記住這件事,給你一個教訓。這樣,你自己拿著它扔到垃圾箱里,永遠不要玩這個了。”我乖乖的拿它扔到垃圾箱里去了。事后,我覺得我很舒心。
經歷過這件事,我才真正的懂得了母親最開始和我說的那句話。
我說我的家風家訓我說我的家風家訓學生版篇三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中華民族素來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向來重視家教,經過一代一代相傳,家訓就演變成了“家風”。家風培養出了一個人的`性格,一個人的好壞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家風的好壞。
自古以來,先人們就極重視家風家訓,諸葛亮的《誡子書》,朱熹寫給他兒子的家書,讓他好好讀書,還有《傅雷家書》等等。
我家的家風家訓是:孝敬長輩;勤奮努力;尊師重道;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
記得有一次放學回家,媽媽做好了香噴噴的飯菜,我便自己盛好一碗開始吃。只聽媽媽說,“可以這樣嗎?”我恍然大悟,拍拍腦袋,把大家的飯盛好,等長輩上座了才開始吃。老爸看見了,便夸我說“對嘛,這才是懂禮貌、孝順的孩子。”我笑了笑。
“當然要回去了,跟人家約好,就不能失信于人,別讓人家等著了。”等我們剛到家,修水管的師傅就來了,熱情地把家里的水管修好了。
這些就是我家的家訓,孝敬長輩不僅僅是我們的家風家訓,更應該是我們一生的責任。
我說我的家風家訓我說我的家風家訓學生版篇四
在我三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我家的家風了。因為爸爸媽媽上班的原因,我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所以我的家風是從爺爺奶奶那里學到的。
爺爺奶奶做人有三個原則,我也學會和遵守著這三個原則:
奶做人從不欺騙別人,占別人的小便宜或拿別人的東西。
記得有一次,奶奶帶我去買東西,在一個小販那買茄子,可當我們剛要走的時候,那個小販叫住我們,說我們忘了拿茄子,可我們已經有了一包茄子了,所以我確定那包茄子不是我們的,可我心里想著再拿一包茄子不是更賺了嗎?可奶奶卻實話實說,那包茄子不是我們的。我心里很是不解:奶奶為什么不說茄子是我們的?回到家奶奶看出我的不解,就說:“我們如果占了別人的便宜,別人吃虧了,如果這樣循環下去,總有一天我們也會吃大虧的。”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占過別人的小便宜。
不能不守信,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星期天,奶奶看到了我的成績單后,說下個星期天我和你爺爺就帶你去買玩具。這是怎么一回事呢?這還要從星期三晚上的談話說起。
今天發成績了,我考了97分,所以奶奶才說下個星期天帶我去買玩具的。奶奶還說:只要我以后每次考試都在90分以上,到了年底就帶我去北京玩。雖然這只是一個小的答應,卻讓我懂得了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的道理。
尊敬老人,愛護小孩是我們的傳統美德。
一次,我放學回家,奶奶來接我時看見一位比奶奶年紀還大的老人在過馬路,這時奶奶立刻跑了過來扶他們過馬路。從那以后奶奶讓我見到爺爺奶奶或比自己小的小朋友有困難時都要去幫忙。
家風就是每個家庭悟出的人生道理,這些道理讓我這一生都受益匪淺。
我說我的家風家訓我說我的家風家訓學生版篇五
“傳家以孝義為本,處族以仁讓為先。”——這是我們裘氏家族的家訓,也是我們裘氏幾代人的做人原則。
從小,爸爸就叮囑我要牢記并實踐家訓,小時候的我懵懵懂懂,不太理解意思,就沒放在心上。長大后我才真正明白這條家訓的含義。知道了有孝義,會忍讓是作為裘氏家族的人必須時時刻刻銘記于心的。因此,我開始了長久的實踐。
在家里,對待父母要做到一個字——“孝”。每當品嘗完熱氣騰騰的佳肴,我便從品嘗師化身為洗碗工,幫著媽媽將一個個瓷碗、瓷盤洗的一塵不染;每當每周一次的大掃除來臨之時,我便會扛起拖把、掃把將家里的角角落落打掃的顆粒不沾,把地拖得亮如一面明鏡,可以照出若隱若現的人影;每當爸爸媽媽疲憊不堪時,我便為他們端上一杯“解憂茶”,給他們捶捶背,將他們一天的疲勞和憂愁消除。
做到了“孝”“義”兩個字,“仁讓”自然也必不可少了。
有一次,正在收作業本的我猛地感到腳有一陣酸痛,就像有顆石頭從高空墜落下來,不偏不倚正好砸在我腳上,那疼痛讓人無法形容,我可憐地望著泛紅的腳背,抬頭尋找那個踩我腳的人,但他竟然一句話也沒說,若無其事地走了。我正想對他破口大罵,將他帶去辦公室“喝咖啡”。可又想了想,也許他不是故意的,只是不小心踩到我又沒發覺罷了,就不要這么斤斤計較了,做人應學會“仁讓”,于是,我收起了自己的憤怒。
“傳家以孝義為本,族以仁讓為先。”這句裘式家訓永遠回蕩在我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