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余秋雨散文讀后感100字篇一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對于友情的嚴重性來說,墨爾本海岸殘壁這一開頭是成功的。接下來作者對上海人的友情進行分析,把友情拉回到身邊;律師的話將友情的豺狼與人間的純情對立,凸顯友情的嚴重。
接著,作者講到了防范友情破碎。既然友情是易碎的,我們就要想辦法防范。在這里,余秋雨先生給我們舉出了前輩們的辦法,這些辦法你是否也在應用呢?一是比較硬的辦法---捆扎友情,那就是所謂的結幫。這不,古人還有什么“桃園三結義”呢!二是比較軟的辦法---淡化友情。不讓友情凝結為實體,它還能破碎得了嗎?作者說:“這種高明的做法包藏著一種機智的無奈。”三是比較俗的辦法---粘貼友情。既不結幫,也不淡化,而是大幅度降低朋友的標準,擴大友情的范圍,廣種薄收。我認為,以上三種做法,都是為了強行防范友情破碎硬加來的。然而對友情的防范不是友情的自身破碎,而是友情的起點---也就是交錯朋友。萬不能把防范友情的破碎當成一個目的,該破碎的讓它破碎,不要憐惜。
然后,作者又談到了友情的錯位。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那么一把量度尺,它是來為我們衡量朋友的。不同的是,有的尺子量出來的是事業型朋友,有的是患難知己,有的確是“孤朋狗友”。先不說朋友的種類,有句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很顯然,這句平凡的話在現代社會中已深入人心,成為許多人骨子里的東西,結識朋友的準則。這種說法的確表明了朋友的重要,又表明朋友的價值在于被依靠。但是我覺得,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所謂朋友,就是那些使我活得更溫暖、更快樂的人。英國詩人赫巴德曾說過:“一個不是我們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友情因無所求而深刻,不管彼此是平衡還是不平衡。
最后,余秋雨先生寫到了友情的來之不易,因此我們要加倍珍惜。
兩只螞蟻相遇,只是彼此碰了以下觸須就向相反方向爬去,爬了很久之后突然都感到遺憾,在這樣廣闊的時空中,體型如此微小的同類不期而遇,“可是我們竟沒有彼此擁抱一下”。
隨著宇宙空間的不斷開發,我們的體型更加微小了,什么時候還能碰見幾只可以碰一下觸須然后對視良久,終于緊緊擁抱的同類?不是嗎?我們不該再有什么遺憾。
余秋雨散文讀后感100字篇二
寂靜的夜里,萬物都睡去了,告別了白日的喧鬧與繁華,心歸于平靜,手里是一本余秋雨文集,讀著《陽關雪》,我被深深打動。
我不曾到過陽關,只是在十五歲那年,離家出走,攜著少年的憂傷和孤獨,奔赴敦煌,在漫天飛舞的風沙里,感受了幾許流浪的疲憊與悲涼,我不曾體會他背后深遠的歷史文化底蘊。“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小時候,從課本上讀這首詩只覺得“陽關”很遠,腦海里出現的是肆虐的風沙,和將要遠去的朋友,牽著馬離去的孤獨的背影,離別的不忍,只好勸朋友再喝一杯酒,陽關迢迢再無故人。
今夜,讀余秋雨先生的《陽關雪》,我好像看到了一個孤獨的“行者”在漫天飛雪的茫茫大漠里艱難行進奔赴陽關,在他身上背負的是一個中華兒女厚重的歷史文化情感。放眼望去,層疊的樹影,樹下流水不斷,不遠的山峰上呈現荒落的土墩一座,必定是陽關了!
自古屯扎兵馬之處,必是具備此條件的,這是一個俯瞰四野的制高點,走進,視野里坍塌的烽火臺分明就是先前的土墩而已!在千年之后的寒風里佝僂著身子,悲壯地見證著當年歷史古戰場的慘烈。余秋雨先生所觀看的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神圣的廢墟,蘊藏著千年的歷史文化。
是一個懷著悲哀無言的陽關,一個響亮著戰爭號叫和將士吶喊的歷史呼聲的陽關。這兒是軍事圣地,這兒是浴血沙場,這兒是揮別一個個流落官,一個個文人的流放地。這兒有著無數個墳堆,這兒有著無數不屈的靈魂,卻在凄冷的風中孤獨地哀吟,歷史留給了他們的是什么?是淡漠,是無情,是遺忘!那么多人,就這樣被一頁頁地翻過?
那么深奧的文化,就這么被深深地掩埋?余秋雨先生不禁慨嘆大詩人王維的唐人風范,在這凄慘之地,竟纏綿淡雅地表達自己的內心境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在歷史“吹拂”下,終成廢墟,終成荒原,無人與他做伴,惟獨那幾個土墩。或許,再過幾多歲月,就連那土墩,那廢墟也將化作塵灰蕩盡!陽關,不正是我們中華歷史文化的縮影嗎?
曾經壯美,曾經輝煌,卻被淹沒在了歷史長河的大雪之中。撥開濃重的歷史面紗,清掃沉壓在這歷史文化廢墟身上厚厚的積雪,我們要做的是把這久遠的,悲壯的故事告訴世人,告訴我們的子孫后代,歷史的一頁不應被掩埋,我們有責任讓那歷史的廢墟上重新開出艷麗花朵,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神,決不能被“大雪”掩埋,陽關迢迢,征途漫漫,我們需早日動身!
文化的陽關寂寞著。肆虐的北風在耳邊吼叫,漫天飛揚的風沙狂笑著,枯澀的蘆葦柔弱地嘆著氣,還有那幾個土堆孤寂地哀吟。余秋雨先生漫步長嘆,繼續著苦旅文化的悲程。陽關大雪又呼嘯而立,文化的哭泣開始縈耳。這是誰在哭泣?或許是文化廢墟,或許是感受文化廢墟的人,更或許是感受文化廢墟后,又來悲憐文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