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初三春節初三春節六百字篇一
黎明將近,東方漸漸露出了燦爛的晨光,晨光中呈現了嶄新的20xx,湛藍的天空,潔白如雪的云,小鳥歡快地歌唱,花兒伴著小鳥的歌翩翩起舞……過年咯!周圍洋溢著春節的氣息!道路潔凈,各大商鋪張燈結彩,家家戶戶貼上了喜慶的對聯,人們臉上蕩漾著快樂的笑容。
除夕早上,我的兄弟姐妹的手就開始“癢癢”了,迫不及待地買了些炮出去放。放著放著,我們就開始嘀咕了:這么點鞭炮怎樣夠放呢。于是急匆匆地跑回家里,正準備再偷偷拿一些時,被外婆發現了:“你們不是已經放過鞭炮了嗎?晚上到底還放不放了!”哎!大人就是這么嘮叨,我們只好作罷。我只能垂頭喪氣地出去玩。
這天除了有好玩的還有好吃的。
晚飯時舅舅和舅媽帶著弟弟也來外婆家吃年夜飯了。餐桌上的飯菜真豐富,看得我眼花繚亂,真讓我垂涎直滴,不知先吃哪個好。大家一邊吃著一邊說著祝福話,不時發出歡樂的笑聲。氣氛十分融洽,真叫合家歡樂呀!
十二點的鐘聲敲響了,我們拿著鞭炮沖出了家門,然后是匯入了今晚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此刻鞭炮聲是此起彼伏,震耳欲聾。五彩繽紛的煙花在天空上相互交錯,流光溢彩。天空仿佛都被染色了,我們歡跳著,跑著,笑著,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里,在這舉國歡慶的時刻讓我們共同祝愿我們的祖國繁榮富強,祝愿我們的明天更加完美!
初三春節初三春節六百字篇二
春節是我們廣東的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人們在春節期間都是能和家人一起玩。春節的時候,廣東的每一個地方都是喜喜氣洋洋的,大家都非常高興!
按照家鄉撫州的風俗習慣,從農歷十二月二十日以后,家家都忙著過春節。雖然天氣很冷,但是還是晴天多,這時大家都忙著打掃衛生,洗凈全部骯臟的東西,掃去一年的廢氣。遠在天涯海角工作的親人,也陸陸續續趕回家和親人團聚慶春節。
農歷二十三這一天,就是點灶燈,包糯米子,用豆子磨粉,加糖成為豆沙,再和子拌裹,大家都圍著吃得津津有味,這就是首次過年,點上蠟燭,也就是希望來年紅紅火火。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這一天,是過小年,也就是小朋友過年,這一天大人們為小朋友忙忙碌碌,做好很多美味佳肴,晚上我們一起放煙花,玩個痛痛快快。
農歷十二月,月大三十,月小二十九,為除夕。除夕這一天,我們家鄉稱為過大年,家家戶戶貼對聯,滿桌的雞、魚、肉、蛋、山珍海味,米酒飄香一醉方收,吃完晚飯,大家團聚一堂,歡度春節。邊看電視邊聊天,大人為小孩發壓歲錢,希望我們來年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考出理想的成績。直到十二點結束,鳴鞭炮關大門,這就叫辭歲。接著守歲黎明前開門,又鞭炮齊鳴,這就是像征開門大吉,一年平平安安,風調雨順。
正月初一這一天,男人們帶著自己的小孩走親訪友,向長輩拜年問好,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機關團體打龍燈拜年,有機會全家一同逛大街購買拜年的禮品,這樣拜年,走親訪友,一直到農歷十五,這段時間做客喝酒,家家扶著醉人歸。
最后,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廟會,雄獅起舞,長龍游街,一片熱熱鬧鬧,也就是說這天是春節最后一日,元宵元宵,也就是把過年剩余東西全部吃完,再吃一些湯圓,象征著今年團團圓圓,甜甜蜜蜜,生活紅紅火火,明天就要大干特干,學生上學,大人們外出務工。家鄉的春節年年如此,熱熱鬧鬧,一年更比一年好。
初三春節初三春節六百字篇三
“嘭嘭嘭,啪啪啪”隨著這幾聲清脆的鞭炮聲,我們又迎來啦一年一度的春節!過大年是個全家團圓的日子,是個熱鬧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都會把家打掃的干干凈凈,在自家門口貼春聯,穿干凈的衣服,圍在一起吃團圓飯!而我也不例外。
有很多人在外地打工,常常因為工作繁忙,不能回家陪家人一起過大年,這時候,你孤獨一人,看著別人圍在桌前過年,你心里最想的是什么?當然是家,是家人。
我的家庭是一個由爸爸、媽媽、公公、婆婆和我組成的溫馨家庭,我的家算不上很大,但卻充滿啦幸福與快樂,也給我留下啦難忘的記憶,如:爸爸為我包扎傷口、全家人送爸爸上火車、我們一家人一起過年……其中,令我記憶猶新的就是我們全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看春節聯歡會啦。那天我放回來,街上到處都是一派節日的氣氛,紅燈籠、新年快樂的歌曲,不由的使我加緊腳步,一進家門,就看見家人忙的不亦樂乎,媽媽在掛氣球,公在貼春聯,爸爸在擇菜,對啦,婆婆呢?哦,原來婆婆當起啦指揮員,指揮媽媽掛氣球,我也不甘示弱,把書包往沙發上一扔,就去婆婆那兒報到啦,我問婆婆:“婆婆,你看,我該干什么呢?”媽媽聽見啦,就對我說:“你就過來幫我掛氣球吧!”好嘞,說干就干,我卷起袖子,幫著媽媽一起掛起啦氣球。
大約20分鐘過去啦,全家人的工作才算都干完啦我累得往沙發上一倒,就什么也不管啦,但是就這樣看一下,家里好像又漂亮啦許多,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啊!掛氣球這項任務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卻很難,只要你用力太大,或是思想不集中,就會把氣球弄破,瞧!我都已經弄破啦兩個啦。到啦晚上8點鐘,春節聯歡晚會開啦,我們全家人都準時地坐在電視機前,一邊吃零食一邊津津有味地看著春節聯歡晚會,我很喜歡這種感覺,一家人坐在一起,其樂融融!
家是我成長的搖籃,是愛的港灣,我愛我家!
初三春節初三春節六百字篇四
春節,在我們小孩的嘴里是甜的。好吃的,好玩的,嗨,還有紅包好拿。
春節,在爸爸媽媽的嘴里是百味的。上有老,下有小,哎,兼顧得實在太多。
春節,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嘴里是孝味濃濃的。子女們的體貼,兒孫們的懂事,哈,開心的不要不要的!
我的爸爸是個大孝子,為了不讓春節變成忙碌的老人節,早早定好了機票,在大年初一帶著全家老少去重慶過春節哩!
一下飛機,迎面而來的寒流打的我們猝不及防,我不禁打了個哆嗦,這難道是重慶給我的春節大禮包嗎?我用余光瞟了下奶奶,年邁的奶奶第一次坐飛機,還沒來得及適應,又遇上這寒冷的天氣,本來就很怕冷的奶奶此刻已是臉色發青,兩手臂交叉,緊緊地環抱住胸前,整個身體盡量縮在一起。身上的包,像壓著的大石頭,奶奶緊鎖著眉頭,顯得非常疲憊。在導游的快步下,奶奶一下子就被拋在了隊伍的最后。
“老媽,我來背吧!”爸爸熟悉的聲音,平淡如常。我猛地回頭,只見爸爸從奶奶的肩上和手上接過包,身上一下子三個了,之后毫不猶豫脫下外套給奶奶披上,又取出水杯為奶奶倒了杯水:“媽,喝口熱水緩一緩!”“沒事,沒事,我不冷。”我看到奶奶笑了,開心地笑了。溫馨的畫面,在這冰天雪地的他鄉,是暖暖的感動。片刻,在你一句我一句中,奶奶趕上了大隊伍。
“大孝子”老爸是我的驕傲,也是我的榜樣,我也要做個孝子。
我心里暗暗盤算著,我要在大家聚在一起吃火鍋時,為大家高歌一曲。
熱氣騰騰的重慶老火鍋端上桌來時,我迫不及待開始行動。
火鍋的濃煙還在上冒,飄在上空,暖在我心,這個春節,我也品到了年的味道——“孝”。
初三春節初三春節六百字篇五
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熱鬧的日子,人們從公歷的1月1日就開始預備過年的物品了。在我的家鄉仍有逛花市的習俗。人們每每在采購過后,會去花市逛一遍,這也成了我們一家過年的習慣,即使不買花,也要去花市欣賞一下美麗的盆花。
春節到除夕開始就算是真正拉開了帷幕。我們是在奶奶家吃的年夜飯。奶奶一家均是北方人,過年習俗味道很濃,像北京人過年的樣子,我們的飯菜是裝在一個銅鍋里的,羊肉、白菜、土豆、八角均是一鍋亂燉,再配上白切鴨、一碗子香菜泡蒜的醬油和一盆子的煮白年糕,這一桌菜就算是齊了。電視開著,一家人在圓桌旁圍著坐著,一邊看電視,一邊聊天。我們小孩子則是吃著年糕配上一碗羊肉湯。吃完了年飯,爺爺、奶奶、大伯二伯就會分紅包,這也是我們小孩最高興的,這一頓團圓飯每每都會吃得大家不亦樂乎。
吃完飯后,我們就去了外婆家,欣賞春節聯歡晚會。遠在廣州的大舅也帶著弟弟們回來了。姥姥和老媽在廚房忙著包餃子,做小菜。外頭家家燈火通明,這一天是要團圓的,即使遠在外地的游子也要回家與家人一起過年,生病的姥爺也從醫院被接回了家,與家人一起過個年。除夕的餃子都是姥姥親手包的。餐桌上擺著蒜泡的醬油,有了辣味的醬油很滑口。餃子沾上一點,就想讓人多吃幾口。即使不喜歡吃餃子,也不必擔心會眼饞。年三十姥姥都會做上一小碟花生米、炒蛋花或是蓮藕燉雞。大家都能津津有味地吃,這個年也過得有滋有味。
午夜時分。綠塘口的廟便會放鞭炮燒香,人們都會在那兒祭拜神仙上天,保佑一年的收成和財源。我們回到家,便將爆竹從窗口扔下,頓時四周窗臺都響起了噼嚦啪啦的響聲。這一夜都會把壓歲錢放在枕頭下,不過十二點也不能睡覺的。
初一的早晨照我們家的慣例都得請老人喝早茶,大年三十睡得晚,初一又得很早起來去茶樓占位。人們大街上相遇都得相互祝福一句:“春節快樂。”我也得一清早祝福兩家的老人,這一天,我們全家去了植物園,弟弟妹妹都得到了禮物,這一天大人們都要盡其所能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春節在正月十五結束了,我也要開始上學,父母要開始上班,于是,春節便在噼嚦啪啦中大笑著走來,又在噼嚦啪啦中大笑著走去了。
初三春節初三春節六百字篇六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類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類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類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類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類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類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鐘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因此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里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于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于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因此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類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初三春節初三春節六百字篇七
光陰似箭,轉眼間,大年三十到了,在這一天里,人們穿新衣、戴新帽全身上下都是新的,家家戶戶聚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小孩子們放鞭炮,收紅包可高興了……今年我們家的春節是這樣過的。
早早起了床,穿上新衣服,跑到客廳一看家里全都變干凈了,我見媽媽在門外貼春聯,好奇地念著:“勤勤懇懇培養又紅又專后代,兢兢業業造就能文能武新人。”真對韻。門中間還有一個大牛頭,栩栩如生;牛頭下面還有一個倒貼的“福”。
我還以為媽媽貼錯了,可媽媽說:是專門像這樣貼的,這樣意味著福“到”(倒)了。看來這貼東西還很講究。”早餐端來了,沒像到居然是餃子,別有一番北方風味。吃了早餐我們就去逛街。
街上車水馬龍,人頭攢動,在路上行走都很困難,到了商場,只見商店門口都是春聯,再看看里面,商品琳瑯滿目,媽媽買了許多件衣服,我買了一雙鞋子,爸爸也買了一雙鞋子,我們心里都十分開心,便到奶奶家拜年去了。
到了奶奶家,屋子里坐滿了親人,其中讓我新奇的是去當兵的姐姐回來了,去麗江讀書的姐姐也回來和我們一起過年了。
我們準備了一下就朝著飯店出發了,到了飯店我們很快就開使吃團圓飯了,桌上都是山珍海味,我就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吃到一半時我們就向爺爺奶奶拜年,拜年過后,我終于拿到了期盼已久的壓歲錢了。
外面已經開是放炮竹了,“轟轟”聽著一聲聲爆炸聲,我的心癢了起來,連忙拿起炮竹跑到院子里,點燃引火線頓時一個個禮花在天空種爆炸,禮花有藍的、有紫的……名字也是多種多樣的,有什么“震天雷”、“禮花炮”等等,美麗的煙花點亮了城市的夜空,頓時我想起了災區的孩子們,覺得他們很可憐,就決定用一部分壓歲錢捐給他們,祝他們能早日恢復家園!
初三春節初三春節六百字篇八
媽媽正收拾著行李,我坐在旁邊,指著前些日子從外地帶回來的補品。對她說:“媽,把這個也捎上吧,奶奶身體不好,這個給她吃。”媽媽忙得顧不上回答我,卻毫不含糊地騰出手,將架子上的補品一股腦的全塞進了包。至于爸爸嘛,不用問,他又把平日里早就計劃好帶給爺爺的酒一箱箱挪出了房。
我被奶奶摟著,發現,我竟與她差不多高了,她摟起我來已不如從前那般輕松,卻也怎么都不放手,一個勁的叫著我。爺爺則對爸爸說:“回來,帶什么東西啊!我和你媽啥都不缺。”過去聽到這話,我總要和爺爺爭辯一番,定要他收下這些東西,可現在的我只是笑著。看著眼前這個滿心歡喜,嘴上卻硬裝出無所謂的倔老頭,看著藏在眼底的,深深的笑意。
我和爸爸一起,合力將車上的禮品在爺爺奶奶的碎念中搬進了家。
我望著廚房笑的合不攏嘴的爺爺奶奶,心中一片溫柔。“我要吃排骨!”我叫道。“就來,馬上就好!”爺爺答應道。果然,他們什么都記著,或者說,愛,永遠不會被遺忘。
哦,愛在春節,愛在我們的相聚。
初三春節初三春節六百字篇九
在“啪、啪、啪……”的鞭炮聲中,迎來了中國傳統的節日--春節。小朋友們就開始忙著放鞭炮、大人們忙著貼對聯、還有豐富多彩的玩燈晚會也來湊熱鬧來了,到處濃罩著一片歡樂的景象。你知道過年為什么要放鞭炮、貼對聯、玩燈火嗎?好,我現在就帶你去尋找這些答案。
首先給你講一個很古老的傳說: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相傳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一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燃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里時,發現村里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將農歷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