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滄浪亭記閱讀題答案滄浪亭記閱讀答案及解析篇一
(1)理解詞語的比喻義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對象,尋找它的本體;
(3)理解詞語的雙關義就要注意它是諧音雙關還是語意雙關;
(4)理解代詞的詞義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尋找釋義。當然,理解詞語的含義,還必須聯系詞語的具體語境,結合作者觀點、文章主題,從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對應的闡釋。即“六比較”:比較范圍的大小、比較詞義的輕重、比較搭配習慣、比較構成成分、比較詞性功能、比較感情色彩與語體色彩。
2、句子理解型:一是將使用了修辭手法的形象化的語句轉化為概括性的直白的語言,二是將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轉化為具體化的闡釋。
3、篩選整合型:常見的命題形式是:
(1)文中刻畫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樣的特點;
(2)文章分幾個方面、幾個階段來寫的,其變化過程是怎樣的,要求概括說明。
答題方略:篩選整合是一個化繁為簡的過程。回答此類問題,要關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關鍵句、過渡句、感嘆句、議論句等,尤其要關注文中段首的總起句、段末的總結句和段中的過渡句,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關鍵所在。整合的題型一般不宜機械地摘錄原文的句子。而應該緊扣題干要求,將提取的關鍵語句、中心詞進行改造、組合、變換,使之成為全面、凝煉、流暢、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要總攬全局,總體把握,防止因答案要點不全而丟分。
4、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
(1)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描寫出了……
(2)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3)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5、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6、題目的作用:及好在哪里,概括內容,揭示主題,提示線索,緊扣文章內容,簡潔新穎。
7、找線索的方法:標題、反復出現的某個詞語或某個事物,抒情議論句(虛實結合:關于散文的線索,明線和暗線。06高考黑龍江等地題:16除了以“沙漠——綿綿土——沙漠”為思路安排的文章結構,本文還另有一個隱喻性的表達結構,請寫出體現這一線索的三個關鍵詞語:母體——綿綿土——故鄉)
8、環境景物描寫的作用: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可結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為散文中的描寫,而在小說中的描寫主要有襯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發生背景,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最后的景物描寫一般都有象征意義,比如課文《藥》之結尾。注意結合具體的題目。此外有渲染(烘托)氣氛、襯托情感或主旨、表現人物品質、預示人物命運、揭示社會本質,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補充:托物言志、象征、虛實結合:使表達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內涵豐富,富有哲理,給人以啟迪。
動靜結合,化靜為動:使表達更加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
舉例或列舉:具體實在,易于被讀者接受,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簡練,不加學渲染和烘托,有簡潔傳神的表達效果。
[例](2006年高考湖北卷)本文主要運用于哪兩種表現手法描寫羊群歸家后的情景?請結有關具體描寫,簡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白描(或細節描寫)。描寫羊群歸家后的歡樂時寫到了大孔雀、母雞、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對象的主要細部特征簡筆勾勒,使羊群歸家的群像得以簡潔而傳神的表現。(另一種表現手法是擬人)
9、過渡和照應
過渡和照應是在文章中體現事物發展的連貫性的一種結構手段。如果問過渡或照應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結構嚴密,氣勢貫通,前后呼應,條理分明,增強表達效果。
滄浪亭記閱讀題答案滄浪亭記閱讀答案及解析篇二
一日過[3] 郡學[4] ,東顧草樹郁然,崇阜[5] 廣水,不類乎城中。并[6] 水得微徑于雜花修竹之間。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13],三向皆水也。杠[7]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訪諸舊老,云錢氏[8] 有國,近戚孫承右[9] 之池館也。坳隆勝勢,遺意尚存。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10] ,號“滄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干,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
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動物耳。情橫于內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則溺,以為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惟仕宦溺人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 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予既廢而獲斯境,安于沖曠[11] ,不與眾驅,因之復能乎內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12] 萬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為勝焉!
滄浪亭,在今江蘇蘇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為五代時吳越國廣陵王錢元璙的花園。五代末此處為吳軍節度使孫承祐的別墅。北宋慶歷年間為詩人蘇舜欽購得,在園內建滄浪亭,后以亭名為園名。后代人在它的遺址上修建了大云庵。本文作者用樸素簡潔的語言,自然流暢的筆調,記述了滄浪亭演變的始末。
[1]吳中:今江蘇省,大致相當于春秋時吳國地方
[2]租賃
[3]過:拜訪
[4]郡學:蘇州府學宮,舊址在今蘇州市南,滄浪亭就在其東面,郡國的最高學府。
[5]崇阜:高山
[6]并(bàng):通“傍”
[7]杠:獨木橋
[8]錢氏:指吳越王錢镠
[10]北碕:北邊曲岸上
[12]閔:同“憫”,悲憫。
[13]尋:長度單位
[14]錙珠:比喻極其微小的數量
我因獲罪而被貶為庶人,沒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吳地旅行。起初租房子住。時值盛夏非常炎熱,土房子都很狹小,不能呼氣,想到高爽空曠僻靜的地方,來舒展心胸,沒有能找到。
一天拜訪學宮,向東看到草樹郁郁蔥蔥,高高的碼頭寬闊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著水邊雜花修竹掩映的小徑,向東走數百步,有一塊荒地,方圓約六十尋,三面臨水。小橋的南面更加開闊,旁邊沒有民房,四周林木環繞遮蔽,詢問年老的人,說:“是吳越國王的貴戚孫承佑的廢園。”從高高低低的地勢上還約略可以看出當年的遺跡。我喜愛這地方,來回地走,最后用錢四萬購得,在北面構筑亭子,叫“滄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沒有窮盡,澄澈的小河翠綠的竹子,陽光、陰影在門窗之間交錯相接,尤其是在有風有月的時候更宜人美麗。
我常常乘著小船,穿著輕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樂忘記回去,或把酒賦詩,或仰天長嘯,即使是隱士也不來這里,只與魚、鳥同樂。形體已然安適,神思中就沒有了煩惱;所聽所聞都是至純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過頭來反思以前的名利場,每天與細小的利害得失相計較,同這樣的情趣相比較,不是太庸俗了嗎!
唉!人本來會受外物影響而感動。情感充塞在內心而性情壓抑,一定要借外物來排遣,停留時間久了就沉溺,認為當然;不超越這而換一種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開。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場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憂悶致死,都是因為沒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雖已經被貶卻獲得這樣的勝境,安于沖淡曠遠,不與眾人一道鉆營,因此又能夠使我的內心和形體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憫萬古。尚且沒有忘記內心的主宰,自認為已經超脫了。
作者簡介
蘇舜欽:字子美,參知政事易簡之孫。父耆,有才名,嘗為工部郎中、直集賢院。舜欽少慷慨有大志,狀貌怪偉。當天圣中,學者為文多病偶對,獨舜欽與河南穆修好為古文、歌詩,一時豪俊多從之游。北宋詩人,號滄浪翁。政治上屬革新派,因而遭誣陷,削職為民,流寓蘇州,筑滄浪亭。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浮圖文瑛,居大云庵,環水
(2)迨淮南納土
(3)國富兵強,垂及四世
(4)極一時之盛
2.下面句式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
b.此大云庵為滄浪亭也。
c.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
d.而子美之亭,乃為釋子所欽重如此
3.滄浪亭是誰建造的?又是誰重建的?重建后曾改名為什么?
4.“滄浪亭”得名于《滄浪歌》。請填寫完整《滄浪歌》,并回答問題。
(2)這首民歌隱含著_________的意思。
5.能表明文章主旨的是哪句話?這個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1.(1)環繞 (2)等到 (3)流傳 (4)盡
2.d
3. 蘇子美建造。文瑛重建。重建后曾改名為大云庵。
4. (1)可以濯我纓 可以濯我足
(2)退隱不仕
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想要流傳美名到千年之后,不想像冰塊那樣一下就完全消失,那是有另有原因的呀。(指道德文章)
6.對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崇阜廣水 崇:高
b.形骸既適則神不煩 適:到……去
c.不亦鄙哉 鄙:鄙陋
d.予既廢而獲斯境 廢:(被)罷黜
[參考答案] b
7.下面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予以罪廢,無所歸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代詞,……的地方;名詞,處所)
b.杠之南,其地益闊 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助詞,的)
c.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介詞,在,到;介詞,比)
d.因之復能見乎內外失得之原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對于;形容詞詞尾)
[參考答案] b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解釋,不符合文意的一項
a.并水得微徑于雜花修竹之間
靠近水邊在繁花高竹之中找到一條小路
b. 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
我因喜愛而在此流連,于是就用四萬錢買下了它
c. 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
日子就在盤算著細小的利害得失中消磨掉了
d.情橫于內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情感充塞在內心,性情壓抑,一定要寄托于外物而后得以排遣
(讀、思;直譯、意譯)
[參考答案] c
9.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段既寫了作者剛到蘇州時居住環境的惡劣,又表達了他被罷官后內心的郁悶。
b.第二段敘寫發現、購置風景勝地和筑滄浪亭的經過,描繪了園中的優美景象。
c.第三段寫作者在園中乘舟暢游,心曠神怡,進而生發出“覺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d.尾段作者表達了對仕途險惡的徹悟,抒發了寄情山水,與民同樂,傲然自得的情懷。
[參考答案] d
10.《滄浪亭記》的作者蘇舜欽在仕途失意后轉而寄情山水,安于沖曠。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請談一談。(200字左右)(10分)
評分原則:有明確的看法,且能有理有據地分析,語言通順,得8—10分;有看法,分析不具體,語言通順,得5—7分;看法不夠明確,也缺少具體分析,語言不夠通順,得1—4分。
答:
在我看來仕途失意后,比起屈原的投江自盡,寄情山水是讓心靈得到解脫。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如今有了清閑的機會,何不仔細欣賞這世間萬物的美好?歐陽修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飄逸。蘇東坡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盡收眼底。陶淵明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美。正如泰戈爾所說:“世界以痛吻我,讓我回報以歌。”當突如其來的變故與打擊敲擊著我們的生命,又何苦不放過自己,激情所愛,奏出一份閑適。(8-9分)
蘇舜欽(1008—1048),字子美,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人,遷居開封(今屬河南)。因支持范仲淹的慶歷革新,為守舊派彈劾,罷職閑居蘇州。后來復起為湖州長史,不久就病故。工散文,詩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士文集》。
第一段:罷官之初旅居蘇州的情景。
第三段寫在滄浪亭一帶乘舟上由得怡悅情趣,從而發出“覺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榜]本為搖船用具,此作動詞。[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細絹裹頭的頭巾。此指裝束隨便。[磨戛]摩擦撞擊,可理解為斤斤計較。
最后一段承接上端的感慨加以引申,發而為論,認為仕宦使人沉溺最深,表達了對庸俗勢利官場的厭棄。結尾慶幸自己尚未忘懷于滄浪亭的優美景色,照應了文章的題目。[沃然]受啟發而領悟的樣子。 [閔]同“憫”。
滄浪亭記閱讀題答案滄浪亭記閱讀答案及解析篇三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浮圖文瑛,居大云庵,環水
(2)迨淮南納土
(3)國富兵強,垂及四世
(4)極一時之盛
2、下面句式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
b.此大云庵為滄浪亭也。
c.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
d.而子美之亭,乃為釋子所欽重如此
3、滄浪亭是誰建造的?又是誰重建的?重建后曾改名為什么?
4、“滄浪亭”得名于《滄浪歌》。請填寫完整《滄浪歌》,并回答問題。
(2)這首民歌隱含著_________的意思。
5、能表明文章主旨的是哪句話?這個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滄浪亭記閱讀題答案滄浪亭記閱讀答案及解析篇四
文瑛讀書,喜詩,與吾徒游,呼之為滄浪僧云。
[注]①納土:指吳越滅亡,淮南的土地歸于宋國。②攘竊:指竊取帝位。
16. 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浮圖文瑛居大云庵,環水 環:環繞
b. 夫古今之變,朝市改易 易:改變
c. 迨淮南納土 迨:到,等到
d. 極一時之盛 極:完全
17.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即蘇子美滄浪之地也 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
b. 而子美之亭,乃為釋子所欽重如此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
c. 復子美之構于荒殘滅沒之余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錢鏐因亂攘竊 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18. 用“/”給文中劃線的部分斷句。(2分)
19.翻譯下列句子。
其外戚孫承佑亦治園于其偏。(2分)
譯文:
16.d(極:盡)
17. d(a之:結構助詞“的”/到、往;b乃:卻,表轉折關系/于是,就;c于:在,介詞/被)
18. 國富兵強,垂及四世,諸子姻戚,乘時奢僭,宮館苑囿,極一時之盛(錯一處扣0.5分)
19.吳越王的外戚孫承佑也在它的旁邊建造園林。(“治”1分,大意通順1分)
文瑛喜歡讀書,愛寫詩,常與我們這些士人交游,大家稱呼他為滄浪和尚。
滄浪亭記閱讀題答案滄浪亭記閱讀答案及解析篇五
一日過[3] 郡學[4] ,東顧草樹郁然,崇阜[5] 廣水,不類乎城中。并[6] 水得微徑于雜花修竹之間。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13],三向皆水也。杠[7]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訪諸舊老,云錢氏[8] 有國,近戚孫承右[9] 之池館也。坳隆勝勢,遺意尚存。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10] ,號“滄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干,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
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動物耳。情橫于內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則溺,以為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惟仕宦溺人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 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予既廢而獲斯境,安于沖曠[11] ,不與眾驅,因之復能乎內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12] 萬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為勝焉!
《滄浪亭記》閱讀題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浮圖文瑛,居大云庵,環水
(2)迨淮南納土
(3)國富兵強,垂及四世
(4)極一時之盛
2.下面句式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
b.此大云庵為滄浪亭也。
c.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
d.而子美之亭,乃為釋子所欽重如此
3.滄浪亭是誰建造的?又是誰重建的?重建后曾改名為什么?
4.“滄浪亭”得名于《滄浪歌》。請填寫完整《滄浪歌》,并回答問題。
(2)這首民歌隱含著_________的意思。
5.能表明文章主旨的是哪句話?這個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1.(1)環繞 (2)等到 (3)流傳 (4)盡
2.d
3. 蘇子美建造。文瑛重建。重建后曾改名為大云庵。
4. (1)可以濯我纓 可以濯我足
(2)退隱不仕
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想要流傳美名到千年之后,不想像冰塊那樣一下就完全消失,那是有另有原因的呀。(指道德文章)
滄浪亭記閱讀題答案滄浪亭記閱讀答案及解析篇六
初晴游滄浪亭
蘇舜欽
夜雨連明春水生,嬌云濃暖弄陰晴。
簾虛日薄花竹靜,時有乳鳩相對鳴。
⑴滄浪亭:在今江蘇蘇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為五代時吳越國廣陵王錢镠的花園。五代末此處為吳軍節度使孫承祐的別墅。北宋慶歷年間為詩人蘇舜欽購得,在園內建滄浪亭,后以亭名為園名。后代人在它的遺址上修建了大云庵。春水:春天的河水。
⑵連明:直至天明。
⑶嬌云:彩云,又云的美稱。弄:吳越方言,作的意思。陰晴:時陰時晴。
⑷簾虛:簾內無人。日薄:日色暗淡。
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漲了起來,云兒濃厚,遮掩天空,時晴時陰,天氣也暖和。
簾內無人,日色暗淡,花叢、竹叢一片寂靜,不時從中冒出幾聲小鳥的對鳴聲。
試題:
(1)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怎樣的畫面,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5分)
(2)請從表達技巧的角度,鑒賞這首詩。(6分)
答案:
(1)(5分)前兩句描寫了一幅生機勃發、靜謐安寧的畫面。春日雨霽,亭前池子里的水漲了不少,天上輕柔的云不斷在池中變幻著倩影。(3分)表現了詩人閑適恬靜由衷喜愛滄浪亭景色的心情。(2分)
(2)(6分)①情景交融。全詩無一字言情,但景中寓情,以景傳情。②運用擬人。“嬌”“弄”兩字神韻畢現,描繪出時而薄云遮日,時而云破日出的陰晴不定的景象。③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聲襯寂(或襯托手法)。第三句寫花竹靜立,第四句寫乳鳩鳴啼,更突出環境的靜謐。
慶歷四年(1044年),進奏院祠神之日,蘇舜欽作為集賢校理監進奏院,循前例以賣舊公文紙的錢宴請同僚賓客。當時朝中的保守派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對宰相杜衍、參知政事范仲淹、樞密副使富弼等人力圖改革弊政之舉心懷不滿;而蘇舜欽得范仲淹薦舉,又是杜衍之婿,因而保守派抓住這件事,借題發揮,彈劾他監主自盜,結果,蘇舜欽被罷去官職,在席的有十余人被逐出朝。區區一件小事,竟得如此嚴懲,蘇舜欽激憤不己,他帶著心靈上的創痛,流寓蘇州,不久,在城南營建滄浪亭。他時時攜酒獨往滄浪亭吟詩漫步,而《初晴游滄浪亭》就是在此背景下寫成的。
首句“夜雨連明春水生”,寫詩人目睹池內陡添春水,因而憶及昨夜好一陣春雨。詩由“春水生”帶出“夜雨連明”,意在說明雨下得久,而且雨勢不小,好為下寫“初晴”之景作張本。正因昨夜雨久,雖然今日天已放清,空氣中濕度依然很大,天上濃密的云塊尚未消散,陰天跡象明顯;但畢竟雨停了,陽光從云縫里斜射下來,連輕柔的春云也帶上了暖意,天正由陰轉晴。以上就是詩中“嬌云濃暖弄陰晴”所提供的意境。詩抓住雨后春云的特征來寫天氣,取材典型。
第三句“簾虛日薄花竹靜”寫陽光透過稀疏的簾孔,并不怎么強烈;山上花竹,經過夜雨洗滌,枝葉上雨珠猶在,靜靜地佇立在那里。如果說這句是直接寫靜,束句“時有乳鳩相對鳴”則是借聲響來突出靜,收到的是“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藝術效果。顯然,詩中寫由春景構成的.幽靜境界和題中“初晴”二字扣得很緊。乍看,題中“游”字似乎在詩中沒有著落,但從詩中諸種景象的次第出現,就不難表現出詩人在漫游時觀春水、望春云、注目簾上日色、端詳雜花修竹、細聽乳鳩對鳴的神態。詩中有景,而人在景中,只不過詩人沒有像韋應物那樣明說自己“景煦聽禽響,雨余看柳重”(《春游南亭》)而已。
詩人喜愛這“初晴”時的幽靜境界是有緣由的。他以遷客身份退居蘇州,內心愁怨很深。在他看來,最能寄托憂思的莫過于滄浪亭的一片靜境,所謂“靜中情味世無雙”(《滄浪靜吟》)。他所講的“靜中清味”,無非是自己在靜謐境界中感受到的遠禍而自得的生活情趣,即他說的“跡與豺狼遠,心隨魚鳥閑氣(《滄浪亭》)。其實他何曾自得閑適,在同詩中,他在那里曼聲低吟“修竹慰愁顏”可見詩人在亥初晴游滄浪亭爭中明寫“靜中物象”,暗寫流連其中的情景,表現的仍然是他難以平靜的情懷。胡仔說蘇舜欽“真能道幽獨閑放之趣”(《苕澳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二),此詩可為一例。
蘇舜欽(1008—1048),北宋詞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時遷至開封(今屬河南)。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等職位。因支持范仲淹的慶歷革新,為守舊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讓其屬官劾奏蘇舜欽,劾其在進奏院祭神時,用賣廢紙之錢宴請賓客。罷職閑居蘇州。后來復起為湖州長史,但不久就病故了。與宋詩“開山祖師”梅堯臣合稱“蘇梅”。有《蘇學士文集》詩文集有《蘇舜欽集》16卷,《四部叢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蘇舜欽集》。
滄浪亭記閱讀題答案滄浪亭記閱讀答案及解析篇七
蘇舜欽①
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方念陶朱張翰②,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
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閑。壯年何事憔悴,華發改朱顏。擬借寒潭垂釣,又恐鷗鳥相猜③,不肯傍青綸④。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
[注]①蘇舜欽,北宋詞人,字子美,號滄浪翁。因支持范仲淹革新被陷害劾奏,罷職閑居蘇州滄浪亭。②陶朱張翰:陶朱,指范蠡,他助越王勾踐成就霸業后歸隱,泛舟五湖。張翰,西晉著名文學家,雖然有才華,善于寫文章,但身受亡國之痛,佯狂避世。③鷗鳥,比喻世俗之人。④青綸:青絲織成的印綬,代指為官身份。
14、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詞上片從寫景入手,寫出了太湖岸和洞庭山的雄奇,似寫隱逸之樂,實寫詞人的心頭郁悶。
b、詞人與魚龍為伍,追慕古人,他用湖中的魚龍比喻自己,煙霧深鎖是指蘇當時所處的環境。
c、“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寫風波浪里一葉扁舟飛流而來,滿載的鱸魚給人以快樂。
d、“暴”和“繞”明寫自然界的`風雨之驟和詞人對暴風雨的躲避,暗喻詞人遠離了官場風雨。
15、詞的下片從哪些角度來寫詞人的無奈的?(6分)
答
14、a雄奇錯,應為秀美
15、恥于閑居又無處事事而無奈。正值當年,因遭人陷害,恥于疏懶閑居,志向難伸。
面容憔悴,白發上頭而無奈。正應當為國家效力之時,胸中縱有激憤不平之氣,奈何華發改朱顏。
想隱居又怕人猜疑而無奈。詞人想隱居滄浪亭,做一名寒潭釣翁,又怕一些政敵和無事生非之人猜忌。
撐船而行面對世間波瀾而無奈。詞人在進與退的矛盾中,流露出既有反抗又有無奈的深深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