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福建旅游景點導游詞篇一
公園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地質演化歷史。晚三疊世以來,公園一直處于太平洋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的相互作用的影響下。從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公園發生了較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和巖漿侵入。晚白堊世以來,公園在崇安—石城北東向斷裂帶和泰寧—龍巖南北向斷裂帶的控制下形成了斷陷盆地,沉積了以砂礫巖為主的紅色巖層。晚白堊紀后地殼全面抬升,重新活動的斷裂切割巖層,使它們產生裂隙和升降差異,水蝕雨淋、風化崩塌,昔日的巖石化作了今日的天然美景。
峽谷極其發育是青年期丹霞地貌的主要特征。多期構造活動形成的復雜斷裂系統加上流水作用,雕塑了地質公園溝壑縱橫的地貌景觀。由80多處線谷(一線天)、150余處巷谷、240多條峽谷構成的峽谷群,以其峽谷深切、丹崖高聳、洞穴眾多、生態天然為特色。它們有的縱橫交錯,有的齊頭并進,有的九曲回腸。人們進入公園,就可見到或直或斜,或寬或窄的各類峽谷,感受峽谷形成的過程。
泰寧地質公園內丹霞洞穴數量之多、洞穴群的規模之大、洞穴造型和組合之奇特、洞穴的可觀賞性之罕見,堪稱“丹霞洞穴博物館”。洞穴大者可容千人,小者不足寸余,擬人擬物、擬獸擬禽、造型奇絕。無數奇洞鑲嵌于赤壁之中,或層層套疊,或成群聚集,蔚為壯觀。
寬窄不一、動靜不同的水體景觀與丹霞地貌及良好的生態環境相互融合,造就了“水上丹霞”奇觀。湖面寬闊,碧波粼粼,湖中有山,山中有湖。溪水在峽谷中蜿蜒曲折,漂流其中如在畫中游。潭水平靜,丹霞矗立,仿若世外桃源。
泰寧歷史悠久,素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之美譽。宋代楊時、李綱、朱熹等人曾在此講學、讀書。宋代曾有過“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的盛況。
泰寧人充分利用了丹霞洞穴,它們有的成了僧尼修行的圣地,有的成了學子苦讀的凈土,有的成了農人居家的樂園,有的成了靈魂安息的歸宿。
明代兵部尚書李春燁的府—尚書第氣勢恢宏、工藝精湛,是江南地區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建筑群。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間的梅林戲,是我國稀有劇種。
地質公園自然環境優良,生物種類多樣,物種豐富;并有多種稀有動植物;植被的分帶性在我國東南大陸至中亞熱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福建旅游景點導游詞篇二
各位團友,大家好。很高興能由我帶大家到船政文化主題公園進行參觀游覽。首先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紹: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我姓葉,大家如果不介意的話可以叫我小陳。今天的行程就將由我為大家服務,希望我的服務能得到大家的滿意,在此也預祝大家今天能玩得開心、愉快。
現在從這里到船政化園,只需5。6分鐘的時間,利用這段空隙,我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下船政文化的一些概況,福州馬尾是中國般政和造船業的發祥地,近代海軍的搖籃,也是中法馬江海戰的遺址地,馬尾船政主題公園是以羅星塔和馬限山兩座公園為基礎的,景點主要有“兩園兩館一船塢。兩園是羅星塔公園、馬限山公園,兩館是馬江海戰紀念館和中國近代海軍博物館,一般塢則是一號船塢遺址。
我們要深刻了解福州的船政文化,就不得不再次回首舊中國的那段屈辱史。1840年爆發了戰爭,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國門,一份份不平等條約的簽定,巨額的戰爭賠款落入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口袋,以及一塊塊國土被迫割讓,使我們整個國家支離破碎,人民生少困苦不堪。這時,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號召國民要通過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努力使我們國家強大起來,才能抵制帝國主義的侵略。因此,洋務運動便應運而生了。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都是馬上得天下,馬上治天下,基本上沒有海洋意識和海防思想,戰爭時,帝國主義列強就是依仗堅船利炮從海上叩關直入,鐵蹄蹂躪京師,縱火燒毀園明園等等。從此中國的東南門戶洞開,中華民族危機空前,于是洋務派中,關心海防的大臣們看到中國所面臨嚴峻危機,紛給提議中國應建設自己的海軍,要建設自己的海軍,就要從造船和辦海軍學堂開始。1866年,左宗棠聘請法國人在馬尾設廠造船,創辦船政學堂。馬尾成為我國近代的科技基地、造船工業發祥地和海軍的搖籃。有位史學家說,讀懂了“船政”二字,就讀懂了中國近代史。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的位置是在公園的正門。穿過紅色的仿宋大門,我們將要步入船政“時空步道”,船政“時空遂道”將帶我們一起去了解馬尾四十余載的造船史。里面的這三個臺階展示的是船政造船四十余年中的三個階段。大家有沒有發現它們所用的材料都是不一樣的呢?現在,在我們腳下的這是個階梯,它是木制地板,反映的是船政的個時期,稱為“木船時代”,就是從1869年到1875年,在這個時間里船政所造的十幾艘船,都是木船,如中國艘千噸級輪船“萬年青”號。但是,很快我們就走進了鋼木合構時代,從1875年到1886年,這個時期有艘鐵脅船“威遠”號,它標志著中國擺脫了木船制造時代,逐漸拉近了與先進造船國家的距離。再登上第三個臺階,就意味著我們進入了鋼船時代,這個時代的代表是“威龍”號,它是由船政學堂畢業生所監造的,標志著近代中國造船的水平,而且這也是一艘中國人自己制造的鐵甲艦,后來這艘船還被編入北洋水師,改名為“平遠”號,成為了北洋八大遠之一。
雖然整個船政的發展只有40多年,但它卻制造了許多的中國:如制造出兵商艦船40艘,是中國當時的造船和艦艇的工業基地,建立中國海軍所學樣--福建船政學堂,還有培養出中國批海軍名將,有劉步蟾,薩鎮冰及中國代工程專家魏翰、詹天佑等人。
好,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磨心”二字,過去吖整座羅星山是由屹立在江心的巖礁形成,形狀就像石磨的心,于是取名“磨心”。因為福州方言“磨心”有“無心”、“沒心”之意,為避不吉利之說,所以取其諧音“羅星”,而山遂得名羅星山。羅星塔公園中以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形式來展示當年船政人物風采,再現船政創辦情況,讓大家更好的去感悟船政文化。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組雕塑是“左沈右襄”,端坐在中間的就是船政的創始人左宗棠,是晚清的軍事重臣、洋務派的重要人物、中國近代海軍的積極倡建者。他于1866年奏請朝廷設局造船,獲得批準后,他便決定在馬尾選地辦船廠。船政工作才剛開始,西北邊警又起,他只得奉命赴疆,此時船廠的工作又剛起步,千頭萬緒,又苦于分身無術,于是他便物色并大力舉薦右邊的這位來接任他的工作,他就是沈葆楨,大家知道沈葆楨何許人也嗎,沒錯,他就是林則徐的外甥兼女婿。因此,沈葆楨就成了船政的首任總理大臣,任職期間,他克服了重重困難,把船廠擴大為十三廠,創辦船政學堂,為國家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海軍骨干。可以說,整個船政是“始于左宗棠,成于沈葆楨”。因此他也被尊稱為“中國近代海軍之父”。而左手邊的這位是當時的船政監督日意格。
現在大家到前面的這片榕樹林了吧,其實它就是一株,因為它的“胡須”氣生根垂到地面,深入土并不斷成長,于是就成了支柱根,便有了大家現在看到的“獨木成林”的景觀。左邊這一株原來生長在廣場旁,但是在臺風中被吹倒了,可它的生命力極強,根須沿著石墻石縫生長,形成了類似浮雕的奇特景觀。因為這兩株百年的古榕是同根的,所以又稱它為姐妹樹。而福州廣植榕樹也被稱為榕城。好,現在大家可以看看榕樹下的這一組塑像。他就是大家熟悉的啟蒙思想家嚴復,1854年生于福州,在他12歲那年以名的成績考入福建船政后學堂。他以優異的成績被派赴英國留學深造。他翻譯了《天演論》等書,運用“物競天折,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來宣傳“優勝劣汰”的社會進步思想,對戊戌變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19,嚴復成為了首任的北京大學的校長,也曾擔任過復旦大學的第二任校長。大家如果有興趣不妨和他合影沾沾他的才氣。繼續往前走可以看到這組雕塑叫“同舟共練”,船政學堂可以說是我國早培養科技人才的專科學校,學堂重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實際能力。這里表現的就是船政后學堂首屆駕駛班學員航海的情景。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我方12艘艦船的管帶就有11名是船政學堂駕駛班的畢業生,因此有人說:中日甲午戰爭,我國是用一個班的力量與日軍一個國家的力量相抗衡。他們不畏強敵,英勇奮戰,為國捐軀,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作為海軍搖籃的馬尾,船政后學堂培養的海軍軍官數量約占中國近代海軍的五分之三。
好了,船政文化我就為大家簡單的介紹到這里,現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二十分鐘后在我們大門口集合,謝謝!
福建旅游景點導游詞篇三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到了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地標意義的“明清建筑博物館”、“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稱的中華街——“三坊七巷”參觀游覽。在6月揭曉的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與北京國子監街、平遙南大街、哈爾濱中央大街等共同參選,以票獲得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榮譽稱號。
公元前2,福州城初建時,稱“冶城”,統治者是勾踐的后裔無諸。過了兩百多年,西晉時期的福州已經稍有規模了。晉安郡首任太守嚴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稱為“子城”。 三坊七巷源于唐末閩王王審知擴建新城。王審知當政時,嫌原有子城太小,在子城外以錢紋磚砌筑起“羅城”, 據說這是當時全國一的磚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城北是政治中心,多為貴族居住;城之南為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也就是在此時,三坊七巷成為羅城西南的重要區域,坊巷格局初步形成。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占地約40公頃。“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以南后街為中心軸線從北到南排列整齊,縱向有序,形成“棋盤狀”的傳統街巷格局。在城市變遷過程中,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被改建為馬路,因此:我們今天講三坊七巷實際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七巷” 歷經許多年,格局依舊,基本保留著唐宋遺留下來的坊巷格局,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民國建筑計200多座,其中水榭戲臺、嚴復故居、沈葆楨故居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9處,是中國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規模、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區。“三坊七巷”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體現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建筑結構布局、建筑用材上適應福州潮濕溫熱的氣候特點;院落庭院布局上體現傳統家族倫理觀念;園林精巧雅致, 體現親近山水的風雅情趣,被建筑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
除明清時代的建筑外,更令人驚嘆的是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蘊。近代詩人陳衍作詩提到:“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自晉、唐代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特別是到了清代中后期,福州士子固有的憂國憂民意識在世道變遷之中表現得更加強烈。這里涌現出一批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史進程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林則徐、沈葆楨、林旭、嚴復、林覺民、林紓、林徽因、冰心、廬隱、郁達夫、郭化若、吳石……翻動歷史,你會驚奇地發現,一大串在中國近現代舞臺上風起云涌的人物,他們的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現在三坊七巷,可圈可點的達150多人之眾。
可以說,三坊七巷成為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凸顯著福州人追求正統教化的人文性格與開拓進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為福州城市精神集結地、福州名賢文化紀念地、福州傳統商賈文化傳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載了福州城市發展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充分體現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特色與價值,是名符其實的中國名片。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福州也曾走過彎路。上世紀末,全國舊城改造熱中,三坊七巷也曾面臨相同的被“改造”危險。福建省、福州市及時調整思路,終止了用于房地產開發的原有改造項目。近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修復工作,將保護修復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三坊七巷由開發、改造轉為整體保護、修復,政府投入逐步加大,保護修復工程支出主要投向民生,使三坊七巷的改造不僅成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工程,更是改善市民的居住條件、生活條件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
“三坊七巷要成為活態的文化遺產”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給予三坊七巷修復改造工程很高的評價。福州市的探索之可貴,在于同時保護生活形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修復后的三坊七巷不是排斥了原有居民原生態的旅游區,而是將三坊七巷打造成保持傳統文化特色的居住社區,成為具有獨特文化景觀的城市活力地帶。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長唐國忠說的好: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閩臺深厚淵源活化石,她的成功保護不僅僅是福州的財富,更是海峽兩岸、海西經濟區的共同榮耀,需要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楊橋巷
現在我們首先來到的是七巷中北面的一條巷——楊橋巷。楊橋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楊橋而改名。民國時因城市建設需要,被擴建為馬路,由巷變成了路,很自然路名就定為楊橋路。舊時楊橋巷東頭南面有“臺灣林”大院,因為這個大院就有海峽兩岸的一段佳話。陳寶琛在光緒十二年(1886年)訪臺時,結識了臺灣板橋林氏家族的林維源,促成了他的二妹陳芷芳與板橋林家結親,陳芷芳嫁給了林維源的侄子林爾康。甲午海戰后,林爾康攜妻帶子渡海來到福州,在楊橋巷建樓蓋屋定居,林爾康女兒林慕蘭,嫁給了嚴復的三公子嚴叔夏為妻。嚴叔夏1952年至1956年曾任過福州市副市長。嚴復的孫女嚴倬云和嚴停云都是響譽臺灣婦女界的名人。嚴停云以姑姑華嚴的姓名為筆名,創作了大量散文,是臺灣當代著名的女作家。嚴倬云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嫁給后任臺灣海基會董事長的辜振甫。辜振甫先生因“汪辜會談”而載入史冊。嚴倬云從小在福州長大,后到上海讀書十幾年,再后就隨母去了臺灣。人們從上面的史實,不難看出海峽兩岸千絲萬縷的源緣關系,兩岸本是一家人。
福建旅游景點導游詞篇四
各位朋友:
大家好!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參觀“泉州十佳魅力鄉村”、入圍30個“福建美的鄉村”——泉港惠嶼島!來源:考試大網
我們現在是在肖厝碼頭,請大家跟著我小心上船。雖然我們的渡船很小,比不上大型客輪,但船師傅的駕駛經驗非常豐富,請大家把心放到肚子里。俗話說“車頭船尾”,如果怕暈船的朋友,就請坐到船尾來。其他的想坐船頭或坐船艙都可以,甚至也可以倚著船艙站立。曾經有不少嬰兒把船當作了搖籃,上船不久后就睡著了。現在我們一起來體驗搖籃的感受:任海風吹拂臉頰,隨渡船搖晃身體,把一切的疲憊都吹走、搖走吧!
泉港區的惠嶼島,是泉州市惟一的海島行政村,島上民風淳樸,山林茂密,沙灘干凈,海水碧藍,一切都保持著原汁原味的海島氣息。遠遠望去,它像一只大龍蝦橫亙在煙波浩淼的湄洲灣主航道的西側,猶如屏障,當地人叫它橫嶼,后取惠安縣管轄之意,改稱惠嶼,距離泉港的肖厝村2.8公里,全島面積約2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56公里。惠嶼島有人居住的歷史,始于清朝中葉。那時,對岸肖厝村人因為宗族關系不和,陸續有人遷移到島上居住,到1949年,島上共有200多人,經過繁衍生息,今日已有295戶人家1100多人。
大家不要把這些漂浮在海面上的泡沫當成垃圾喲!這是海上養殖!惠嶼島的網箱養殖基地是全市的,水上有網箱養殖共7000多箱,整齊有序,真不負“海上田園”的美名。主要養殖有魚師魚、鱸魚、黃花魚、石斑魚、鰻魚等十幾個品種,年產幾千噸;還養有海蠣近800畝、海帶500畝、江蘺菜400多畝、鮑魚20萬粒。采集者退散
不知不覺已經來到了惠嶼島!朋友們,你們知道過去的惠嶼嗎?窮啊! 200多年來惠嶼人一直過著沒電、缺水的生活。有人說在惠嶼“半夜不怕見到鬼,就怕見到人。”原來早惠嶼沒有淡水,每隔幾天夜里,有人會從島外運水來賣,每戶人家每次只限5升,于是人們總是早早地排隊等候,排到后面買不到水的人家只能干熬著,等待下一次運水船的到來。 大家請看,這口離碼頭不遠的井就大有來歷!它建于清朝后期,后來擴建,惠嶼人稱它為“生命之水”。據說肖氏先人初到惠嶼,淡水奇缺,村民四處尋找水源卻無所獲,后得肖太傅托夢,在晉富宮后山坡挖井取水,水質甘甜醇香,又因泉水出于石中,故名“神井甘泉”。此井初一、十五咸澀,其他時間則清甜,以示后人飲水思源,不忘祖先恩德。更神奇的是有人傳文不能生育的人喝了此水能生兒育女,想要兒子的人喝了此水能生兒子。本文來源:考試大網
原泉州市委書記施永康多次親臨惠嶼,落實水、電、公路、通訊等“八大扶貧項目”,總投資880萬元。6月29日,泉州市首條海底電纜工程的完成,使島上不僅通了電、90%的家庭擁有了電視機,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而且,還修起了水泥路,普及了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島上居民的生活狀況發生了質的變化。這一天,村民張燈結彩,設宴焚香慶祝,表達他們對黨和政府真摯的感激之情,并立“德政碑”以傳后世。半山腰的石刻“惠嶼”兩個字,就是當年施永康書記題寫的,寄意“惠風拂嶼,孤島逢春”。 11月17日,省、市、區三級農行行長,在島上與惠嶼村簽訂了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合作協議,標志著這個孤島200多年沒有金融機構服務的歷史終結。
惠嶼島是沒有車輛的!連自行車也沒有,只有干活用的板車,兒童的玩具車。惠嶼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美麗的海島風光,被規劃為海島旅游度假區,有人說惠嶼島是“泉州的鼓浪嶼”,但和已經成熟的廈門鼓浪嶼相比,惠嶼島更像一位深藏閨中的小家碧玉,它的一切都更淳樸,不加修飾。走在“環島路”上,對面的島嶼與海岸時隱時現,青山碧水沙灘,絕佳“海上花園”;如果是晚上,島外四周燈光燦爛,猶如上海的外灘,簡直就是泉州的“海上明珠”。
順著這條一的公路,就可以到達村尾的學校——惠嶼小學,有學生這樣說:“我們的學校很小很小\五個年段二十七個學生\但我們的校園很美很美\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們的同學很少很少\每個班只有三、兩個人\但我們很美很美\健康快樂,燦爛如花\\我們的老師很少很少\細細數來不過八人\但他們很愛很愛我們\像陽光照亮我們,溫暖自己”。這也是對學校真實的描述。來源:考試大
穿過學校,是村民自己集資建造的“假日酒店”,酒店的招牌菜是惠嶼的特產“鮑魚燉土雞”和“紫菜煎”;村里的幾戶 “農家旅館”是另一種體驗;也有不少浪漫的游客會帶著帳篷在島上過夜。學校和酒店的前面是一片沙灘,沙子細膩,光著腳踩在上面感覺很舒服。陽光下,海水藍藍的,十分養眼。海邊是山,山外是天,山水相連,水天一色,可以進行餐飲、燒烤、漫步、游泳、垂釣、撿海螺等各種娛樂活動。
酒店的背后是島上的南尾山,南尾山還保持著原始的生態風貌:山的一面臨海,懸崖陡峭,稍有大風,大浪會濺到半山。另一面為坡地,路面崎嶇,松樹和相思樹蔥蔥郁郁。山頂上有一塊突兀的巨巖,像是天外飛來的巨大隕石,欲墜不墜。無限風光在頂峰,登臨高處,眼界頓覺開闊:往西望,那是鋼塔林立火炬晝夜不熄的福煉廠區、南埔火電廠、沙格港區;南面是福煉10萬噸級原油碼頭、泰山石化和海洋公司的10萬噸級碼頭;往北,隔著一段或湛藍如緞或浪沫茫茫的海峽,那就是抗倭名城秀嶼;東面是莆田塔林火電廠。 來源:考試大
后,我們一起到“水上人家”——漁排上吃活蹦亂跳、名副其實的海鮮吧!海鮮,海鮮,自然是要吃新鮮的了,而新鮮的海鮮莫過于直接從海里撈出來的了,海上飯店的海鮮就是這么個吃法。所謂海上飯店,是一座漂浮在海上的木頭房子,就如韓片《漂流欲室》一般。房子旁邊用網兜在海里養著各種各樣的海產品,如:石斑、虎斑、東星斑、章魚、鮑魚、蝦、蟹等。你可以直接拿著網兜去撈,老板現場宰殺。做出來的菜肴,手藝當然不如城里的精練,但吃在嘴里給人的感覺就一個字:鮮!吃完海鮮別急著走,買些海產品帶回家或送給親朋好友,是非常好的主意。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
一邊是現代化的都市,另一邊是“與世隔絕”的海上花園,出島則奮斗不息,入島則心境清澈……惠嶼島提供了海濱休閑的絕佳場所,讓都市人進退間更加自如。
如果有一天你感到疲倦,只要一轉身,惠嶼就在你身邊,帶著你的家人,帶著你的朋友,惠嶼來做客。
福建旅游景點導游詞篇五
湄洲島位于莆田市中心東南42公里,距大陸僅1.82海崐里,是莆田市第二大島,陸域面積14.35平方公里,包括崐大小島、嶼、礁30多個。距臺灣省臺中港72海里。全島南崐北長9.6公里,東西寬1.3公里,中部為平原,海岸線長30.崐4公里,其中大小沙灘13處總長20多公里,海蝕巖5公里、崐海床地質以花崗巖和輝綠巖為主構成。這里屬典型亞熱帶崐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在18-20℃,年均降雨量為崐1000毫米左右。物產豐富,海洋捕撈和海產養殖業發達,崐盛產對蝦、龍蝦、海螺、梭子蟹、石斑魚、海蠣、紫菜等。
湄洲島素有“南國蓬萊”美稱,既有扣人心弦的湄嶼崐潮音、“東方夏威夷”九寶瀾黃金沙灘、“小石林”鵝尾崐怪石等風景名勝30多處,更有2億媽祖信眾魂牽夢縈的媽崐祖祖廟,每年農歷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升崐天日期間,朝圣旅游盛況空前,被譽為“東方麥加”。
1992年10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旅游度假區。湄洲島管委會系莆田市人民政府派出機構,轄1個鎮11個行政村。崐島上設有金融、稅務、保險、工商、、邊防、交警、檢察等機構。有臺胞朝圣旅游專項落地辦證政策,擁有國崐家一類口岸。30公里的貫、環島路等四通八達,水、電、崐郵政、電信等旅游基礎設施基本配套,接待床位達1000個崐以上,是一個海島探幽、海上旅游、海濱度假、海鮮美食崐的“海上樂園”。
湄洲灣東南臨臺灣海峽,與寶島臺灣遙遙相望。因處海陸之際,形如眉宇,故稱湄洲。島上媽祖廟聞名海內外。媽祖原名林默(公元960-987年),因生前出海救助過不少漁民和商船,死后遂被尊為海神。歷代朝廷還敕封她“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尊號。湄洲島是媽祖的故鄉,這里的媽祖廟尊稱為“天后宮湄洲祖廟”。此廟創建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即林默逝世的同年,初僅數椽;后經歷代擴建,日臻雄偉。
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回來奏稱:“神顯圣海上”,于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奉旨來到湄洲島主持御祭,擴建廟宇。清康熙統一臺灣,將軍施瑯奏稱:“海上獲神助”,又奉旨大加擴建。目前,媽祖廟已修葺一新,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成為全世界華籍海員頂禮膜拜和海內外同胞神往的圣地。據說,全世界華僑聚居地有媽祖廟不下千座,其中臺灣就有五百八十多座。每逢農歷三月二十三媽祖生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忌日,廟宇內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
廟后巖石上,有“升天古跡”、“觀瀾”等石刻。站在石上,顧盼茫茫大海,白鷗掠波,舟楫穿梭;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相銜,海天相接。廟前巖岸海床有大片輝綠巖,受風濤沖蝕,形成天然凹槽,潮汐吞吐之聲,由遠而近,初似管弦細響,繼如鐘鼓齊鳴,再若龍吟虎嘯,終則象巨雷震天,驟雨瀉地。扣人心弦的“湄嶼潮音”因而弛名。
湄洲島與忠門半島的文甲碼頭之間有渡船往返。島上有天宮大酒店和新建的湄洲大灑店、湄洲賓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