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生寫作教學小學生寫教學篇一
觀察是學生獲得作文材料的主要來源,也是寫好作文的基礎和前提。觀察練筆范圍廣,開式多,它對學生認識事物、增長知識、發展智力有著深遠的意義,不少學生作文脫離實際,生編硬套,字詞不夠廢話湊,像擠牙膏似的想一句寫一句。如何改變這種現象呢? 就要教給觀察方法,要選擇好觀察對象。我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寫起,如書包、儲蓄罐、小玩具等,讓學生知道觀察要有目的,有重點,有順序。以“文具盒”為例,我在指導觀察中,引導學生學習觀察方法。我先提出問題,讓學生按從外到里的順序,仔細、具體觀察文具盒的特點,交以詳細描述文具盒的形狀、圖案、內部結構和作用為例,指導學生自覺地、有目的地從一般的“看”上升到真正的觀察,幫助學生把個別、部分的認識以綜合,把各部分連起來說。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觀察方法,就能舉一反三。
現在有不少學生平時很少課外閱讀,特別是農村的學生,缺乏寫作材料,對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學生作文有話可說,有物可寫,必須注意積累寫作材料,提倡多閱讀文章。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破萬卷”是說書讀得要多,書讀得多,知識才厚實,才能博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僅僅靠多讀是不夠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這是說閱讀是寫作的先導,沒有讀的“耕耘”,就沒有寫的“收獲”。因此強調學生對所讀之書還要進行熟讀精思,融會貫通,積累材料,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源頭活水”,學會遷移,并運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時,吾意所欲言,無不隨意所欲,內容應筆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葉圣陶老先生曾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古老的傳統變一變,讓學生處于主動地位呢?”學生“養成了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生受用的。”這也是葉老語文教學思想“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在作文教學上的體現。所以,在作文作文教學中,就必須養成學生自改作文的習慣和能力。一方面向他們介紹古人名家錘字煉句的故事,進述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道理,提高他們認真修改草稿的自覺性,另一方面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第一篇作文學生做好草稿后,老師選擇一篇有共同毛病的作文抄在黑板上,指導學生逐字逐句推敲,教給學生正確的修改符號。修改完后,再讓學生比較修改后的作文和剛才的作文,使學生清晰地感知到好文章確實是改出來的。再讓學生運用這樣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作文。學生有了修改作文的興趣,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自然也養成了習慣,這對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大有好處。還可以讓同學之間互相修改,這樣也可以互相學習。
我們在批改學生作文時,應盡量肯定他們的優點,用委婉的話指出不足之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兒童有了興趣,就會樂在其中。要重視講評藝術,來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每篇作文我講評兩次。學生作文草稿交上來后,我先粗略地看一遍,好、中、差各選一篇,在課堂上評改,表揚好的思想、選材、詞句,指出不足之處,再讓學生自己修改作文寫得不好的還要重寫。最后謄清上交的作文,教師再認真批改、講評。第二次講評,著重表揚改后有進步的同學。特別是對于寫作基礎差的兒童,教師要堅持正面引導,鼓勵為主,充分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讓他們品嘗成功的喜悅,滿腔熱情地幫助他們學習寫作。這樣,教師雖然辛苦,卻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受到教師熱情洋溢的稱贊,就會對作文產生濃厚的興趣。
總之,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只有首先努力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才能進一步引導他們熱愛寫作。
小學生寫作教學小學生寫教學篇二
臨澤縣城關小學????張曉霞
愛因斯坦曾說過:“發現問題遠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也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自然,極大阻礙學生思維、智能發展的傳統教學模式--師問生答已經不可取了,當前,我們要培養學生勤于思考、敢于質疑,敢于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習慣,以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為了能達到這個目標,我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營造氛圍,使學生敢于提問
學生們的學習總不是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他們天真、單純、幼稚、自尊心強、容易受傷害。特別是差生,總是擔心自己問德太簡單或問錯了,被同學、老師取笑。融洽師生關系,創設愉快、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才能使學生敢于提問,主動參與。因此,課堂上教師必須創設一種互相尊重、理解、寬容、和諧的學習氣氛,把微笑帶進課堂,用真誠親切的微笑,和藹可親的教態,飽滿的精神,良好的情緒,不斷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即使學生提出一些很簡單的問題,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問題,教師都要給予鼓勵,尤其對學困生,只要他們能提問題,就要給予表揚。
二、激發興趣,使學生主動提問
如我剛上三年級語文《說聲對不起》時,我讓同學們初讀課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學生紛紛拿起筆讀起課文來。我在學生中巡視,發現居然大部分學生只是拿著筆做樣子,根本沒在書上作任何記號。?5?分鐘之后,我說:“現在請你們把自己不理解的問題提出來。”學生們都茫然地望著我,沒有一個人敢舉手。我不禁想:看來學生還沒有養成提問題的習慣。于是,我笑著對同學們說:“你們有沒有不理解的詞語呀?有就提出來,我最喜歡勇敢的同學。誰第一個舉手?”我充滿期望地看著大家。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仍然不敢舉手。這時,一位男同學非常小心地舉起了小手。我立即請他起來發言。“老師‘切碎’是什么意思?”他輕聲地問。“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聰明的孩子,你提出了第一個問題,了不起,請大家掌聲鼓勵!”我把這位學生大大地表場了一番。我看到其到同學眼里流露出羨慕的目光,心里竊喜,榜樣的作用有效了,堅冰打破了。“老師,‘湊到’是什么意思?”第二位同學又站起來提問了,我又鼓勵了一番。“老師,‘報喜’是什么意思?”第三個同學問。學生具有思維定勢和從眾心理,他們都停留在就詞語提問的水平。?在老師的鼓勵和誘導下,一個又一個問題提出來了。雖然有的問題與課文中心無關,沒有多大思考價值,但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激發和培養,這樣就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探索轉變,感受到思考、質疑帶來的無窮樂趣。
三、教給學習方法,使學生善于提問
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首先要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每學一篇課文,我都要引導學生課前自學,在預習時就要求他們提出問題,并在講讀過程中不斷啟發和鼓勵學生質疑的興趣。調動學生質疑問難的積極性,并鼓勵學生帶著疑問自己去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積極思維、提高閱讀能力的一種好手段。
四、內外延伸,提供疑異的空間
學生在課堂上和課文中所學到的知識是十分有限,課本以內的生活,是我們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它是求異思維能力培養的源頭活水,作為教師應引導學生由課內延伸到博大的知識領域里,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只有重視課內外結合,才能為學生的認知活動、語言活動、思維活動、情感活動,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源泉。這樣學生的求知欲就更加強烈了,于是也就更加好問了。
總之,教師要把教學活動真正變成活躍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創造的過程,徹底改變那種“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積極創設和諧的氣氛。做到學生敢疑樂問,讓他們敢說“不”,讓他們有獨特的見解,讓他們標新立異。正如葉圣陶所說:“上課之時主動求知,主動練,不徒坐聽老師之講說。”只有讓學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學習,學生自主學習,才能形成獨立自尊的健全人格,相信我們所培養出的下一代會成為成功的創新人?、研究者、探索者。
小學生寫作教學小學生寫教學篇三
有效的師生互動,既要體現課堂教學的指向性,突出重難點,又要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形成。所以,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在課堂中,要加強師生互動,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通過恰當把握時機、體現學生主體,做到“善教”、“樂學”,提升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一、恰當把握時機進行師生互動
1.根據教學內容重點、難點,善于設置高質量的問題
課堂師生互動的內容要服從于完成特定的教育任務,把握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在學生自身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來設計。教師來要吃透大綱、教材,把握重點、難點,設計高質量的問題,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
2.把握學生的情感需要
在教學過程中,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更多的關愛和鼓勵,以及更多的指導和幫助。教師一個會意的微笑和一句溫暖的話語,會使學生信心倍增,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這樣,既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又使教師與學生形成了包容、共享的互動關系。
3.突出師生合作
合作是課堂互動的重要方式之一。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應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課堂上,師生需要合作的關鍵點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疑惑、困難的時候,是學生產生與教師合作需要的時刻。在師生合作中,教師不必急于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環境,從教師到學生,從學生到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在探索、思考、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找到問題的答案。
二、強化學生主體
1.倡導民主的課堂氛圍,鼓勵質疑
教師在課堂上要多給學生創造質疑的機會和條件,鼓勵學生敢于向老師、教科書質疑,給予學生質疑的勇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教學必須注重學生的感悟體驗,尊重學生的多元化解讀。
2.鼓勵自主探究
學生學習過程是通過學習將所獲得的新知識(含能力)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對原有知識結構進行重組,進而形成自己新的認知結構。通過自主探究,學生對所獲得的新知識、新能力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和知識的結構與體系選擇、選準互動的切入點。二是理清知識點,知識點是師生互動的載體,知識點理清的過程也是教師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的過程。三是教師要從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出發,激發學生的興奮點,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四是改變教學方法,通過先進的教學媒體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求知欲望。五是確立學生“我是學習的主人而非奴隸”的觀念,使他們自主地參與教學,發揮能動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去發現,主動地探究新知、追求進步與發展。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師生互動中,關鍵在教師。教師在課堂教學師生互動中,應注意采取恰當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增加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構建師生互動關系展現語文課堂魅力(北師大版三年級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