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是練習普通話的好機會,特別要注意字正腔圓,斷句、斷詞要準確,還要注意整篇講來有抑有揚,要有快有慢,有張有弛。那么你知道演講稿如何寫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演講稿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篇一
農歷三月三,伴隨著各種活動,還會有五色糯米飯的出現,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月三傳統風俗活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壯族:歌圩迎賓客 千人竹竿舞
“三月三”是壯族最重大的民族節日。每到“三月三”,壯族男女會像趕圩一樣會聚山坡上對唱山歌,開展搶花炮、打銅鼓、拋繡球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武鳴是中國壯鄉,又是壯文化發祥地之一,每年三月三,當地都會舉行“三月三”歌圩暨駱越文化旅游節。歌圩一般以唱山歌開場,展示駱越族群能歌善舞的人文風情,千人共跳竹竿舞,每個方塊都很有壯鄉特色,人們捧著五色糯米飯,抱著壯鄉的美酒,扛起勞作的鋤頭,精致的簸箕也被舉在手中。
2.搶“花炮” 展民族魅力 “行歌坐妹”寫浪漫
“三月三”不僅是壯族的節日,侗、苗、瑤等少數民族也會慶祝三月三,民俗活動也豐富多彩。在三江侗族自治縣,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花炮節”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前來探奇、體驗,也展示了民族融合的濃濃情意。
3.除了搶花炮,三江侗族的“行歌坐妹”,這種傳統的青年男女相親方式也給“三月三”這個節日增添了不少浪漫氣息。
4.瑤鄉山歌傳情誼 峒中瑤胞打陀螺
5.在融安縣雅瑤鄉西古坡屯,每年“三月三”都會舉行山歌對唱活動,全鄉的山歌愛好者都趕到這里,參加一年一度的山歌對唱。
6.在防城區峒中鎮,三月三的重頭戲是“打起陀螺唱起歌”。
8.峒中“砧板”陀螺比賽集強身健體和娛樂為一體。如今,作為一項傳統的民族體育競技項目,“砧板”陀螺陸續出現在各種舞臺和體育場合上,被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所喜愛。
壯族,多于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歌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人民在特定的時間、地點舉行的節日性聚會,它是以對歌為主體的民俗活動。三月三歌墟是在農歷三月三舉行的節日歌會。為了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滿足廣大壯族群眾的熱切愿望,198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每年農歷三月三為壯族歌節,并在南寧、柳州、桂林等地舉行歌節盛會。傳統節日從此煥發了青春,更受到壯族人民的喜愛。如果你在三月三時來廣西旅游,你就有機會一睹三月三歌墟的盛況。
農歷三月三的壯鄉,山山寨寨到處都是歌的海洋。人們如過節一般精心打扮,男女青年心懷喜悅向歌墟涌去,河邊、山谷、林子都是天然的舞臺。春天的大地,萬木復蘇,嫩草茸茸,初綻的野花,或白、或紫、或紅,爭芳斗艷。這美麗的春色喚起人們的美好情感,歡樂的歌聲在空中回響。
農歷三月三,亦稱“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漢族、壯族、苗族、瑤族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
每年這一天,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都會來到黃帝故里新鄭市尋根拜祖;這一天,也是古上巳節,是古人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中所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與《蘭亭序》中“曲水流觴”都與上巳節相關。
“三月三”在壯族傳說中,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在廣西,農歷三月三,不僅是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每到三月三時節,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同時,“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壯族重要的傳統習慣節日,也是廣西漢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
據記載,三月三歌節已有上千年歷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頭或江邊飲宴歡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
2014年起,“壯族三月三”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法定傳統公眾假日,自治區內全體公民放假2天。
1、薺菜煮雞蛋
農歷三月三,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鮮香可口、營養豐富的野菜。《詩經》就有“其甘如薺”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
2、祓禊
指去災病,上古女巫給去晦,唐宋時流行泡溫泉,在水邊沐浴,用蘭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點頭身的儀式,為去災祝福之意。
3、畔浴/泡溫泉
以春水洗滌污垢,認為這樣做可以除去整個冬天所積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潔免疫,吉祥如意。
4、修禊
到水邊嬉游,是古已有之的消災祈福儀式,后來演變成中國古代詩人雅聚的經典范式。
5、互贈香草
古人認為,香草有驅邪之功,于身體大有裨益。
6、郊外游春
不僅是祛邪求吉的節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潑水相戲,自由擇偶。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情人節,并以芍藥定情。
7、臨水飲宴
又叫曲水宴。流觴時,水邊設席障,茶具與花,進行宴飲,吟詩作賦。十分風雅,成為文人雅士的娛樂活動。此風在唐尤甚,至宋以后漸無聞。
8、賞桃花
農歷三月三的桃花最為茂盛,所以踏春之余欣賞桃花之美。
9、放風箏
正所謂”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
在現代,每年三月三,廣西、浙江、福建、海南等地,都會舉辦一系列形式新、立意高、群眾參與度高的活動,吸引著全國各地游客的目光。從一個傳統民族節日到文化旅游節慶,最終轉型成為當地的文旅品牌,“三月三”的發展,為民族傳統節日的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漢族的習俗
吃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農歷三月初三有吃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老人們說,吃了可以一年當中腰腿不疼、頭不疼。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漢人迎接祖先靈魂的日子,用吃雞蛋的方式紀念祖先,并希望沾點靈氣。
放風箏的習俗:主要是南方有放風箏的習俗。滬諺“二月二,搓麻線,三月三,放風箏”,又如,“楊柳青,放風箏”。民間還有說將風箏送上天空,將線剪斷,任其飄逝,將把一年的病痛和煩惱一同帶走。
壯族的習俗
三月三歌圩,又叫歌婆節,是壯族的重大節日。壯族三月三歌節這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在歌圩中,還有拋繡球作為定親信約的,所以,它又是戀愛中青年傳達情意的場合。
同時農歷的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黎族的習俗
“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稱“愛情節”。這是黎族人民悼念祖先、慶賀新生、贊美生活和歌頌英雄、歌頌愛情的傳統佳節。
畬族的習俗
畬民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為了紀念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于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節日里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畬族民間競技。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篇二
>小雪節氣的傳統風俗二十四節氣小雪習俗:曬魚干,曬魚干是小雪節氣的習俗,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干、儲存乾糧。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干、儲存乾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后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臺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歷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吃刨湯
小雪前后,土家族群眾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在“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喝刨湯",是我國西南部等省地區農村歷史悠久的一種民間習俗。所謂“喝刨湯”就是農場在快要過年的時候,家里殺年豬,把豬的新鮮肉和內臟等煮一大鍋,配其它菜,大家一起吃喝玩,完了熱情的主人一般還要給來的客人送一刀肉,哪家要吃“刨豬湯”,那天這戶農民家中就會十分熱鬧。
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后所制成的一種食品,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糍粑,用糯米蒸熟搗爛后所制成的一種食品。糍粑是用熟糯米飯放到石槽里用石錘或者蘆竹搗成泥狀制作而成,一般此類型的食物都可以叫做糍粑。南方各族小吃,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
腌制臘肉
俗話說“冬臘風腌,蓄以御冬”,小雪節氣過后,氣溫會急劇下降,天氣也會越來越干燥,此時正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后,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把多余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篇三
夏至夏至,夏日之至,白晝最長,夜晚最短,休息變少,疲倦難免,只愿清風送你清涼,雨露送你潤爽,鳥唱送你歡暢,蟲鳴送你舒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傳統夏至節氣風俗,供大家參考。
1、冬至餃子夏至面,北京、山東等地居民,在夏至這天都會吃面條。
2、麥粽: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面等。
3、夏至日,農家還搟面為薄餅,烤熟,祭祖后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
4、祭神祀祖: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
5、消夏避伏: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
6、忌剃頭理發:清朝時,剃頭理發是夏至日中的一項習俗禁忌,但現在大部分人已經沒有這個禁忌了。
1、降水量大:夏至節氣期間降水量是非常大的,這個時候正是盛夏到來的時候,所以在江南地區會多次出現暴雨天氣,嚴重的時候還會有洪澇災害;在江淮一帶,還會有梅雨天氣,空氣變得非常潮濕陰冷,容易滋生霉菌、病菌;在北方地區,也會經常出現降雨,時不時地就有大雨、小雨或雷陣雨。
2、日照長:夏至節氣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日照長,夏至那一天,正是北半球一年中日照長度最為漫長的時候,夏至之后的一段時間內,也是晝長夜短的,每天我們接收到的光照都非常多,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秋天。
3、氣溫高:夏至節氣到來的時候,氣溫是非常高的,雖然并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但也是一年中少有的高溫階段,很容易會導致人中暑的情況發生,所以當夏至出現的時候,我們就要及時地避暑。
夏至代表炎熱的夏天來臨,在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左右。
夏至的來歷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個節氣。“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北斗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指午,為夏至。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人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太陽運行至黃經90°時為夏至交節點,一般在公歷6月21 ~ 22日交節。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且緯度越高白晝越長。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古時民間“四時八節”中的一個節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此外,民間還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補”等習俗。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篇四
人間四月天,春*滿江南,作文 -民族風俗。茅山廟會,是傳統民俗與春天的一場約會:4月13——農歷三月十八日,具有兩千多年的文明史的茅山古鎮今天迎來了屬于自己的節日,空氣中到處都彌漫著節慶的氣息,威風鑼鼓,激揚茅山福地;龍騰獅舞,躍動古鎮春風。來自周邊城鎮的老百姓們匯集一堂爭相觀望茅山廟會的盛況,頗有“平民狂歡節”之感。
追溯茅山廟會,約始于清乾隆年間,已有二百余年,今年是茅山有組織規劃的第二十二屆廟會,廟會雖然有些迷信色彩,但其目的是去集商賈,交流物資,供應春耕生產及人民生活所需用品,起到振興經濟,搞活市場的作用,另有文藝青年,發揮特長,化裝表演,比賽娛樂,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早晨八點,“哐哐哐”的鑼聲聲解開了廟會的帷幕,威風凜凜的舞龍隊率先登場,在空中飛舞翻騰的舞龍引得眾人高聲歡呼。這些舞龍隊由各個鄉鎮組成,一般一個鄉出兩條龍,多則四條,舞龍由專門的船運送,到達茅山后被安置在當地的廟中,待到廟會正點,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舞龍從廟中請出來。龍身大多用竹扎成圓龍狀,節節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舞動時,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游走飛動,小學六年級作文《作文 -民族風俗》。
舞龍穿過東岳廟,東岳廟會源于東岳大帝的原型——三茅真君的茅盈,他也是南方道教的創始人,每一條舞龍都在東岳大帝像前三叩頭以示祈福,最終到達景德禪寺稍作歇息,等待下午一點的掃街。香客們跟隨龍隊進廟拜佛,寺廟里摩肩接踵,人煙鼎沸,漫天的煙霧讓人恍如仙境。而由千年古剎之稱的景德禪寺更是香煙繚繞,梵鳴悠長,大雄寶殿也在今日舉行上梁儀式。寺內臥佛殿、藏經樓、方丈室上梁和山門殿已經重修完畢,對外開放,臥佛殿最為熱鬧,造價大約一億的臥佛由緬甸進口的玉石雕琢而成,重約6噸,他靜靜地接受來往香客的膜拜,聆聽他們的心聲,潛心修行拜佛的老奶奶穿著藏青的法袍在臥佛殿外等待,滿眼的虔誠和期待,滿身的坦然和靈氣。
來自興化的淮劇團在景德禪寺里搭臺表演,老百姓們為了看得清楚,早早地就用條凳占上了地方,茅山號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節奏穿過天空,站在老遠就能聽見,柔軟纏綿的舞蹈,天真可愛的小朋友同臺演繹,給臺下的老百姓提供了一臺充滿歡聲笑語的視覺盛宴。
下午一點,舞龍匯合,組成一條百米龍隊,環繞茅山鎮游行掃街。舞龍的用意,概括起來不外乎幾條:一為祈雨祈福,二為娛神娛己,三為彰顯力量,四為興旺人丁。龍隊前面有一人敲亂棒鑼,以示緊急,繼由馬皮清路。馬皮是當地人請來的巫師,在社祭前進行掃街,以驅除妖魔和邪氣,馬皮帶領龍隊穿過大街小巷的'每一戶人家,眾人夾道歡迎,十多面顏色異同的彩旗,迎風招展,以助陣威,家家戶戶,秉燭焚香,燃放煙花鞭炮,以保來年平安吉祥。
放眼望去,是茅山濃厚的鄉土風情讓人陶醉,古鎮老百姓在納新同時不忘傳承文化,刮面,扎香,自制的農具深受群眾喜愛。在沿襲傳統的同時也吸取新經驗,謀求新發展,文化溝通的背后是經濟的融合。所謂亂世的黃金,盛世的古董,富裕起來的茅山人民,在政通人和的情況下,自發恢復茅山廟會,其目的是挖掘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古跡,開發旅游經濟,弘揚民族宗教文化,促進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發展生產,繁榮經濟,擴大市場,振興茅山。
一座茅山,一方風水,拉動一方經濟,也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融。我們堅信福祉茅山!好運茅山!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篇五
1、秋菜:嶺南地區有秋分吃秋菜的風俗習慣,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秋分時,人們都會去摘秋菜,采回的秋菜與魚片一起做成湯,名曰“秋湯”。
2、湯圓: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還會把湯圓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
3、雞蛋:民間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說法,春分、秋分時都有豎蛋的習俗,豎蛋之后當然少不了吃蛋。
4、芋餅:老北京有秋分吃芋餅的習慣,因為芋頭這種高熱量食品溫軟易消化,適宜秋天食用。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篇六
1、立夏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每年5月5日或6日迎來立夏。
2、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夏至點,目前處在雙子座),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二、立夏和夏至的區別:氣候特征不同
1、“立夏”前后,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是真正的“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立夏以后,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連綿的陰雨不僅導致作物的濕害。立夏前后,華北、西北等地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大氣干燥和土壤干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
2、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多數情況,“夏至”期間,正值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頻頻出現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洪澇災害。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濕,冷、暖空氣團在這里交匯,并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
三、立夏和夏至的區別:風俗習慣和飲食特色不同
1、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立夏日,江南水鄉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有立夏日稱人的習俗。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拄心。因為蛋形如心,人們認為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天,為了不使身體在炎夏中虧損消瘦,立夏應該進補。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臺門里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
2、“麥粽”與“夏至餅”: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面等。《吳江縣志》:“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夏至日,農家還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
夏至夏至,夏日之至,白晝最長,夜晚最短,休息變少,疲倦難免,只愿清風送你清涼,雨露送你潤爽,鳥唱送你歡暢,蟲鳴送你舒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傳統夏至節氣風俗,供大家參考。
1、冬至餃子夏至面,北京、山東等地居民,在夏至這天都會吃面條。
2、麥粽: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面等。
3、夏至日,農家還搟面為薄餅,烤熟,祭祖后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
4、祭神祀祖: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
5、消夏避伏: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
6、忌剃頭理發:清朝時,剃頭理發是夏至日中的一項習俗禁忌,但現在大部分人已經沒有這個禁忌了。
1、降水量大:夏至節氣期間降水量是非常大的,這個時候正是盛夏到來的時候,所以在江南地區會多次出現暴雨天氣,嚴重的時候還會有洪澇災害;在江淮一帶,還會有梅雨天氣,空氣變得非常潮濕陰冷,容易滋生霉菌、病菌;在北方地區,也會經常出現降雨,時不時地就有大雨、小雨或雷陣雨。
2、日照長:夏至節氣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日照長,夏至那一天,正是北半球一年中日照長度最為漫長的時候,夏至之后的一段時間內,也是晝長夜短的,每天我們接收到的光照都非常多,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秋天。
3、氣溫高:夏至節氣到來的時候,氣溫是非常高的,雖然并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但也是一年中少有的高溫階段,很容易會導致人中暑的情況發生,所以當夏至出現的時候,我們就要及時地避暑。
夏至代表炎熱的夏天來臨,在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左右。
夏至的來歷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個節氣。“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北斗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指午,為夏至。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人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太陽運行至黃經90°時為夏至交節點,一般在公歷6月21 ~ 22日交節。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且緯度越高白晝越長。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古時民間“四時八節”中的一個節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此外,民間還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補”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