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清平樂篇一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韋莊
野花芳草,寂寞關山道。柳吐金絲鶯語早,惆悵香閨暗老!
羅帶悔結同心,獨憑朱闌思深。夢覺半床斜月,小窗風觸鳴琴。
8.“夢覺半床斜月”的“夢覺”之后有哪些復雜的心緒?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6分)
9.前人對“小窗風觸鳴琴”一句倍加贊賞,你認為作者是以什么手法使本句達到高妙的?請簡要分析。(5分)
8.【答案:有女子夢醒后感慨只有斜月陪伴的孤獨與凄涼;回顧當初與遠行不歸者癡結同心的后悔;想起無數次凝望關山而不見歸人,自己只能在寂寞的苦盼中老去青春的惆悵;縈繞著千百回憑欄深思后對生活前景的迷茫。】(每點2分,答出其中任意3點就給6分。)
9.【答案:本句與“半床斜月”相互映襯,以哀景襯哀情。(1分)女子在獨守空床的夢覺之后已凄涼滿懷,(1分)此刻凄冷的夜風透過小窗在琴弦上觸響的清曠之聲在空寂的室內回蕩,(1分)在如此清婉哀絕之境的烘托濡染下,(1分)她的深哀濃愁被表現得既深沉又空靈,堪稱“勝境”。(1分)】(點出手法“以哀景襯哀情”“以景襯情”“烘托(襯托)”“以景結情”“寓情于景(寄情于景、融情入景)”均可給1分,但答“以樂景襯哀情”“渲染”及其他手法均不給分。闡述高妙效果時能做出與“既深沉又空靈”近似之意的回答也可給1分。)
清平樂篇二
溧陽市西平小學?黃國新
教學要求: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重點難點:1、給畫配文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
2、給詞配樂吟誦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一教時。
教學步驟:
一、原型啟發,?感知詞文。
1.同學們,畫是一種含蓄深刻的語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馳神往的境界。
3.這幅畫是根據宋代詩人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畫的。辛棄疾是我國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一生主張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對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隱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饒地區),在這期間他寫了許多恬靜安逸的田園的詩詞,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詞就是哪時候寫的。“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這首詞的真正題目,通過剛才的看圖,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嗎?(那么,這首詞又是講述的什么呢?)
4.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練讀課文,特別注意生字的讀音,要求是讀準字音,通順課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個小記號。
5.學生練讀。
6.檢查學生自讀情況,指名讀,男女生賽讀,齊讀。(老師要鄭重糾正剛才的錯誤:我們班中男同學和女同學一樣棒。)
二、分組互動,自悟詞意。
1.剛才讀詩的過程中同學們有沒有發現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們先在小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組派一名代表說說小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師把學生說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現了這么多疑難之處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學生回答,)這么多解決問題的途徑,同學們真是會學習。
4.為了幫助同學們理解詞義,老師根據這首詞畫了幾幅連環畫。請同學認真看,可能會對大家理解詞有所幫助。(出示圖并范讀)
6、下面就請同學們通過你喜歡的途徑進行合作探究,來證實一下自己的理解,來探討一下自己還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資料,可以相互討論,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師請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詞語都理解了,請同學們連起來說說整首詞是什么意思。(說得非常通順連貫,老師相信你能讀得和說的一樣好。)(太美了,他的朗讀仿佛讓老師和同學們親眼目睹了那充滿情趣的鄉村田園生活)
三、朗讀成頌,領會詩情。
2.指名學生說,并講為什么。你能用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出來嗎?
3.老師也感覺到“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一句最有情趣,兩位老人會聊些什么呢?先展開想象,然后小組內討論一下,等一會請同學上臺表演。
4.指名學生表演,其它同學補充,并隨機板書。(鄉村的田園生活是那么的恬靜、那么的安逸,難怪辛棄疾充滿了向往,我們就用連環畫的形式把它再現出來吧!)
四、再現詩境,啟發吟唱。
1、請同學們把連環畫拿出來,根據你對詞的理解、對詞中田園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圖后的想象,給連環畫配上文字說明。每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連環畫,看看那一組完成得又快又好,寫好了到老師這兒來加上封面。
2.請最快的一組同學上來展示你們的作品,其它同學可以補充。
3.一幅幅精彩的畫面,一段段生動的語言,老師忍不住想放聲高歌。因為在古代每首詞都有固定的曲調,都可以用來吟唱,可惜許多曲子都失傳了,老師把這首詞填進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學們想不想聽聽。
4.還想不想聽,老師再換一個曲子來唱。這首曲子同學們可能比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師一起唱。
5.這么多同學想唱,那就把這首詞填進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誰來來唱給大家聽一聽。
家作:回家把這首詞唱給爸爸、媽媽聽。
清平樂篇三
詩詞是燦爛的先秦繁星,是皎潔的漢宮秋月。我們在追求著詩詞教學如潺潺靈動的溪流,如一壇陳年老酒,能品出醇香美味,品出文化與韻味。近年來,已入選多種選本的《清平樂村居》即是此中代表。
下面,我從八方面進行說課:
《清平樂村居》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課文,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晚年閑居江西時的作品。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向讀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家生活畫面,抒發了他向往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理解詞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對比閱讀,區別、體會詩、詞的不同。
3、感受詞人對平靜生活的喜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是:誦讀積累
教學難點是:提領詩眼、還原現場
由于我所任教的學生大多來自城區,農村的居住生活離學生遙遠。如何讓學生穿越時空,走進文本,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感同身受,是我一直琢磨的問題。我決定采用補充資料法、引導想象法和朗讀指導法進行突破。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根據教材特點,我引導學生課前搜集辛棄疾的生平資料,在學習中,以讀為主,讀悟結合;對比為輔,理性認識;積累為重,預留空間。
課前布置學生收集詞人相關資料,了解詞人生平背景,同時我還制作了幻燈片。
根據這首詞的教學目標,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如下幾個環節:創設情境——誦讀感悟——提領內核——還原現場——縱橫對比。
(一)首先,創設情境:
在這個環節,我分五步推進:
1、讀詩詞,找區別。
課件投影:《清平樂村居》和清代高鼎的《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學生自由朗讀兩首《村居》,師提問:看看這首詞和這首詩有什么不同?學生觀察后回答。目的是強化詩、詞的認識,區別不同。
2、詞人介紹,導入新課。
(投示:辛棄疾,南宋愛國詞人,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他的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激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但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清平樂村居》即是此類。)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辛棄疾,學習膾炙人口的《清平樂村居》吧!
3、教師板書課題,邊板書邊解說:“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題目,所以,中間要空一格。
4、接著,指名學生讀題,提醒學生注意“樂”字的讀音。詞牌和詞題中間要稍有停頓。
5、齊讀題目《村居》,提問:一看到“村居”二字,大家想到什么?
(這里,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二)誦讀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古詩詞,不管是何種句式,都平仄有序,簡短精練,風格明朗,讀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這樣書聲瑯瑯的課堂才會流淌著濃郁的“語文味”。
因此,在這個環節,我分三步走:
1、一讀字正腔圓。初讀正音,預留學生感受音律之美的空間。
投示:wēngǎowòbāoliánpéng指名讀、齊讀,教師相機正音。
翁媼臥剝蓮蓬
老師重點講解:“剝”字,多音字,表示剝去外皮,念“bāo剝”。“蓮蓬”中的“蓬”字念“péng”,這里是由于詩詞合仄、押韻的需要。
(廣東的孩子,身處三大方言——粵方言、客家話和閩南語交匯區,在平時的指導朗讀中,須踏踏實實地指導學生讀準每一個字音。這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基礎。)
2、二讀節奏分明。古詩詞教學,作為高年段的學生,應該讀出節奏,掌握古詩詞誦讀的規律。教師適時范讀,引導學生找節奏。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然后,小結古詩詞誦讀的一般規律:四言二二,五言二三,六言二四,七言二二三。
3、三讀讀出韻味。引出古詩詞的另一特點——平長仄短。指導學生詩詞是講究平仄的,平聲就是陰平和陽平,發音要拉長;仄聲就是上聲和去聲,發音要短促。教師適時范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繼而,引導學生模仿古人,加入動作去讀一讀,學生或搖頭晃腦地讀,或手舞足蹈地讀。(留足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接觸文本,是學生內化語言的有效手段。)
本環節的三讀,通過技巧性的指導,使學生在有層次地讀當中體會到詩詞節奏和韻味。
(三)提領內核:讓學生把詩詞讀到只剩下一個字。不管學生提煉的是哪個字,都是學生有益的嘗試。
首先,我導入:同學們,要真正走進詩詞,學好詩詞,必須凝煉,把詩詞讀薄,讀到只剩下一個字。預設學生可能讀到剩下這三個字(醉、好、喜),接著,老師繼續追問:誰在醉?醉(好、喜)什么?引導學生悟出其中的多種韻味。
預設:醉、好、喜:一醉(好、喜)環境優美;二醉(好、喜)夫妻恩家;三醉(好、喜)兒孫繞膝。
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思維。課堂上此類思維活動,于學生而言是大有好處的。
2、讓學生再讀詩詞,體會“平長仄短”的韻味。
(四)還原現場
1、讓學生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2、再讀全詞,拓展延伸。
在同學們邊讀邊想象詞中美好畫面之后,我繼續激趣: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廣東粵方言是古代的雅語之一,到目前,廣東粵方言仍保留著許多的古音古韻。現在,請聽孫老師用廣東粵方言去吟誦一遍《清平樂村居》。(老師吟誦)
(五)縱橫對比:我分兩步突破:
1、現在再來深入對比學習詩歌《村居》,詞《清平樂村居》兩者的異同。
(1)樣式不同,包括題目、句子長短不同、結構樣式等。
(2)內容。
讓學生于感性的認識之上,有理性的分析和認同。
2、再讀《清平樂村居》,品味“村居”生活,體悟詩境,內化語言。
作業超市:
必做題: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選做題: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然后寫下來。
(有梯度的作業設計,照顧了全體學生,保持并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
清平樂篇四
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終年潺潺地環繞著小村莊。溪的兩邊,長滿了綠色的青草和荷葉√餑浚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
一陣風輕輕的吹過,荷葉翩翩起舞。瞧,溪里倒映著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那是誰呢?原來是溪前的一棵大柏樹呀!柏樹旁,一座低小的茅屋,藤條爬上了房頂,結了許多個大南瓜。
屋里,滿頭銀發的老爺爺和老奶奶正借著酒意說著悄悄話。老爺爺笑著對老奶奶說題目:“你喲,可真是越來越年輕,越來越漂亮了喲!”老奶奶一聽,可樂了,說題目:“你也一樣啊!”這時,太陽已經在當空高照。
大兒子十分勤快,在溪邊的田地里鋤草。望著田里的未成熟的豆子,甩了把汗,高興地說題目:“今年一定是個大豐收。”二兒子正坐在大柏樹下編織著雞籠呢!他一邊編織一邊想題目:等到雞籠編好后,小雞們便可以住進來了。
清平樂篇五
馮延巳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
黃昏獨倚朱欄,西南新月眉彎。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①春寒。
【注】①特地:特別。
(1)詞的上片是怎樣寫景的?(4分)
(2)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下片分析。(3分)
(1)上片采用由遠及近的順序寫景。(1分)先寫傍晚時分雨過天晴,池塘溢滿了雨水。這是遠望的景觀。(1分)再寫柳院之中燕子雙雙歸來。這是近觀的景象。(1分)接著寫樓閣之中畫簾高卷。這是身邊的景致。(1分)上片描繪了一幅傍晚時分的雨后春景圖。(答“動靜結合”、“點面結合”亦可)
(2)下片著一“獨”字,揭示詞人孤獨凄冷苦悶難解的心情。(1分)傍晚時分,獨自登樓遠眺,一彎新月遙掛天邊。(1分)月缺人難全。春風吹起臺階下的落花,吹皺身上的羅衣。春寒心更寒。(1分)(本題可以答藝術手法,如借景抒情。但是藝術手法不是得分的關鍵)
清平樂篇六
今天天氣明媚,我走在小路上,兩旁都是接連的樹木,我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往前走著。
走著走著我眼前出現一條小溪,小溪清澈極了,可以清楚的看到溪下的石頭。溪里沒多少動物,只能看見兩三條魚在一起打鬧嬉戲,小溪旁的小草也隨著風擺動,一副悠閑的樣子。
再往前走著,一座矮矮的茅屋正樹立著,茅屋外觀小而破,里面正坐著兩位老人,桌上擺著酒,兩位老人正在談笑風生。
“老頭子,你看兒子們多勤勞啊,吃完飯就干活去了,今年我們家的豆子準有好豐收。”兩位老人的臉雖都被皺紋纏繞著,不過還是可以看出他們開心喜悅的表情。兩人笑得合不攏嘴,臉上的皺紋也一圈一圈蕩漾開了。兩位老人坐在椅子上,一邊聊著天,一邊喝著酒,歡樂極了,老太太因為喝了酒,臉上紅撲撲的,保持著笑容。老爺爺則瞇著眼睛,一臉慈祥的看著老太太,有說有笑的。
繞過茅屋,眼前出現了一塊地,只見一位皮膚黝黑,20多歲的壯漢正在地里干活,只見他肌肉壯實,手里拿著鋤頭,一上一下的犁地,不時擦了擦完額頭的汗珠,發出“嘿喲,嘿喲”的聲音,旁邊還堆起來他用除掉的草,搭起的“草山”,這應該就是她家的大兒子了吧。
在田地前面有一塊草地,草地上坐著個15,16歲的男孩,這應該就是二兒子了,只見她穿著白衣,手里拿著竹條,坐在小凳子上,一點一點的做著雞籠,只見他手法嫻熟,把竹條穿起來又穿出去,不一會兒,一個雞籠就做好了,二兒子不禁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而小兒子呢,他正躺在荷花池邊,讓太陽照射著自己白嫩嫩的身體。他手上拿著剛摘下的蓮子,圓圓的腦袋一搖一晃的,看起來開心極了。他的眼睛也瞇成了一條縫,嘴也不禁咧起來了,散發著它的天真和可愛。
他躺在地上,手里扣著一顆一顆蓮子放在嘴里,不時的發出:“好吃”的聲音。他把掉在地上的蓮子往河里扔,魚兒們便往這游來。一下就把蓮子吃了個精光,小兒子的臉上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我就這樣看著他們過著幸福的生活,可是還是不放心。因為我希望國家可以收復失地,讓我們那里的老百姓也過上這樣和諧的生活。
清平樂篇七
被雨沖刷過的空氣中,夾雜著泥土的清香和花朵的芬芳。遠處的小山,被一層薄薄的云霧籠罩著,若隱若現,仿若一觸碰就消散。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常年潺潺流淌,在陽光的照耀下微波粼粼。小溪中荷花白里透紅,粉中透白,好似嬌羞的少女,害羞地遮住自己美麗的臉龐。
向小溪邊望去,只見一座簡陋而又有著滿滿溫馨感的小茅屋。茅屋上,幾只南瓜懶洋洋地趴在屋頂上,舒適地曬著太陽。咦?這淡淡的酒香來自何方?嗅著香味緩緩靠近,便離小茅屋越來越近。
順著他們的目光望去,一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樹下──他們的大兒子正站在小溪的最東邊賣力地鋤地,那里不久前栽種著大豆。他的臉上不斷地冒出豆大的汗珠,正因如此,他的肩膀上還掛著一條毛巾,他時不時用毛巾抹去臉上的汗水。
心靈手巧的二兒子正在專心地編織著雞籠,只見他靈活地動了動手指,一個玲瓏別致的雞籠便新鮮出爐了。
啊,這種恬靜而又幸福的農家生活,不正是我所向往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