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鄉的元宵節篇一
我國有許多的傳統的節日,有人喜歡守歲,拿紅包的春節;有人喜歡吃粽子,掛菖蒲的端午節;有人喜歡吃月餅,賞圓月的中秋節;有人喜歡賞菊,佩茱萸的重陽節……然后我最喜歡的卻是家鄉祭祖,游燈的元宵節。
元宵節那天晚上,多半外出打工的村里人都回來了,我們一家人也匆匆忙忙地趕回了老家。太陽快落山了,人們吃完美味的元宵,然后都聚居到祖廟前。
我們一家到祖廟時,祖廟門前已是人山人海,鑼鼓掀天,非常熱鬧。廟里燈火輝煌,香氣繚繞,人們供奉上最豐盛的食物,用豬頭、雞、鴨、五香卷、米糕……來敬拜我們的祖先,祈禱能夠平平安安,紅紅火火。
廟外也早早的搭起戲臺唱起高甲戲,村里的人搬來長條椅,看得入神。右邊正在上演木偶戲,一群小孩看得津津有味。旁邊搭起高高的炮塔,大哥哥們正在玩刺激的“攻炮城”。鞭炮聲、唱戲聲、鑼鼓聲,喝彩聲……響成一片,小山村沸騰了。.本站為你提供八點左右,祖廟前鞭炮大放,人們在那里跳火堆,要開始游燈了。大家有的抬清水祖師,有的舉彩旗,還有的抬著紙糊的油燈籠。長長的游燈隊伍像一條巨大的火龍在蜿蜒的山路上游動。游燈隊伍都得經過村里每一戶人家。家家戶戶都得掛紅燈籠,放鞭炮,燒火堆,迎接游燈隊伍。游燈隊伍一到煙花綻放,鞭炮大放,火堆燒得旺旺的,照著人們喜氣洋洋的臉。村子里變成一片歡樂的海洋。
我喜歡元宵節,喜歡熱鬧、紅火的元宵節,盼望元宵節快點到來!
家鄉的元宵節篇二
我的故鄉在井研,是一個小小的縣城,據說井研縣有近百億噸超大鹽礦,故而這“井研”的“井”乃“井中開鹽”之意;這“研”據說有兩意:一是“鹽”之諧音,一是“精美”之意。在這個心系的故鄉兒時最美好的回憶就是過元宵節。
井研的元宵節很有特色,大年初五一過就開始拜年活動,持續時間長,元宵節的拜年活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有龍燈、牛燈、花桿、旱船、蚌燈,還有具有地方特色的秧歌,場面熱鬧、喜慶、壯觀。
每到過年我就盼望著元宵節的到來,早上一起床,我就把腦袋伸到窗外去等,因為我們樓下是餐館,耍“牛兒燈”拜年的人會陸陸續續來給老板拜年討個彩頭?!斑?、咚、咚”牛燈來了,我立刻跑下樓去看表演,牛燈一般是一個或者兩個人演牛,還有一個人在前面撿著繩子引路,后面則有一個趕牛佬拿著扇子拍牛的屁股,我經常跑到牛屁股后面用手假裝趕牛,對著趕牛佬做鬼臉,在大伙的笑聲中趕牛佬便會親切地用他那扇子輕輕地敲我的腦袋,別提多開心了。
遇到重要的年份,比如六十年國慶大慶時,縣里就會組織大型拜年活動,由各鄉、鎮、街道組織的花車和燈隊浩浩蕩蕩游街,前后能達到好幾公里長,展示全縣取得的成就,表達豐收的喜慶,那時,我奔前跑后,隨著隊伍歡慶進入忘我的世界。記得有一次,拜年的隊伍經過我們樓下時,等候已久的我迅速加入了游行的隊伍里,蚌殼燈一張一合地從身邊走過;旱船蕩蕩悠悠地劃過;秧歌隊伍一扭一扭地扭過;舞獅子的在身邊跳躍著,好一派熱鬧的景象,我在隊伍里時而摸摸蚌殼的殼是什么做的,時而看看旱船是怎么劃得,時而跟著秧歌隊的一起跳著秧歌,高興得都喘不過氣來了。這時一個維持秩序的警察跑過來抱住我,把我交給媽媽說:“不要亂跑作文人網 你也可以投稿,注意安全?!边€笑著用手刮了下我的鼻子。
到了晚上,我總是會纏著媽媽要去西門廣場看燈會。廣場一到元宵節就會掛滿各式各樣的燈籠,有的是走馬燈,有的是大紅宮燈,有的是寶蓮燈還有流星燈和地燈,各形各色,非常美麗,西門廣場旁邊是茫溪河,每到元宵節時,茫溪河的上空就會飄滿祈福的孔明燈,有花狀地有房子狀的,還有荷葉形狀的,每個燈籠里都點滿了蠟燭,在空中飄飄蕩蕩,映紅了夜空非常美麗。
對了晚上回到家還會有一碗熱騰騰的、甜甜地“元宵”在等著我,不過在我們老家,“元宵”不叫“元宵”,叫“湯圓”,我們家鄉的湯圓形式多樣,有圓圓的甜豆沙、尖尖的甜紅豆、扁扁的甜芝麻還有橢圓的咸豬肉、細長的辣牛肉,顏色也五彩繽紛,紅的、綠的、白的不僅好看而且好吃。
我的家鄉真是擁有我兒時最美好回憶的地方!
家鄉的元宵節篇三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于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后,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 "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