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是進行演講的依據(jù),是對演講內(nèi)容和形式的規(guī)范和提示,它體現(xiàn)著演講的目的和手段。演講稿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yīng)該怎么寫演講稿呢?以下是我?guī)痛蠹艺淼淖钚卵葜v稿模板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杜甫小故事演講稿篇一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
《八陣圖》是杜甫初到夔州時作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寫于大歷元年(766)。“八陣圖”,指由天、地、風、云、龍、虎、鳥、蛇八種陣勢所組成的軍事操練和作戰(zhàn)的陣圖,它聚細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圍,縱橫棋布,排列為六十四堆,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變,即使被夏天大水沖擊淹沒,等到冬季水落平川,萬物都失故態(tài),唯獨八陣圖的石堆卻依然如舊,六百年來巋然不動。
1、說說杜甫《八陣圖》語言生動的表現(xiàn)。
答:“功”、“成”,精煉自然概括了諸葛亮的軍事功勞。“不轉(zhuǎn)”,形象再現(xiàn)八陣圖的牢固;諸葛亮對蜀國的忠貞不二。“遺恨”,突出諸葛亮因劉備攻打東吳失敗而破壞自己的聯(lián)吳抗曹計劃的傷心遺憾。
2、杜甫《八陣圖》懷古絕句有什么特點?詩人把懷古與什么融為一體?
答: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
杜甫《八陣圖》的第一句是從總的方面寫,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創(chuàng)制八陣圖使他聲名更加卓著。第四句,諸葛亮的遺恨是劉備破壞了他的聯(lián)吳抗曹的策略,以致統(tǒng)一大業(yè)中途夭折。
杜甫《八陣圖》與其說是寫諸葛亮的遺恨,無寧說是杜甫在為諸葛亮惋惜,并在惋惜之中滲透了杜甫“傷己垂暮無成”的抑郁情懷。
杜甫小故事演講稿篇二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lǐng)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guān)注及思考。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方法】點撥-研討式。盡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部位設(shè)疑提問,啟發(fā)引導(dǎo)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性感受與領(lǐng)悟。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nèi)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fā)自己的心懷(漂泊之感和思念故鄉(xiāng)之情)。
1。朗讀(1)學生單讀指出所讀優(yōu)缺點。
(2)教師范讀。
(3)學生集體朗讀,注意音調(diào)。語速。感情。
2。結(jié)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么內(nèi)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怨恨)。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2。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明確】引出歌詠對象昭君。(板書)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可見,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nèi)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fā)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zhèn)ヅ浴K裕嬅娴牡咨玫牟皇顷幦岬男沱惗顷杽偟膫グ叮禽^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另外,從昭君墓碑上的字也可見她的形象:
一身歸朔漠,
數(shù)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論,
幾與衛(wèi)霍同。
4、頷聯(lián)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說說這聯(lián)主要講了昭君的什么嗎?)
“一去”與“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么孤獨!
“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
“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
“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它是那樣的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
就這么兩句工整的對偶,內(nèi)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對比反襯: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板書)
【明確】不能用現(xiàn)代的眼光看歷史。囿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jù)《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xiāng),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xiāng)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shù)氐牧曀自偌藿o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xiāng)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板書:民族偏見
思鄉(xiāng)怨恨
胡俗
【明確】頸聯(lián)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7、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金圣嘆也曾對此發(fā)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搜羅那么多良家婦女充斥后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可見,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清。劉獻廷詠昭君詞曾聞漢主殺畫師,畫師何足定妍媸。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
由此可知當時皇帝的昏庸糊涂,昭君一樣的宮女的不幸。
8、“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jīng)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yǎng)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啊!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小結(jié)】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后呼應(yīng),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面”,才有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的悲劇;正因為昭君“空歸月夜魂”,才有其“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凄涼。總之,對昭君悲劇的根源做了明確揭示。(板書)
9、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tài)度?
【明確】“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diào),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xiāng)的怨恨!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放琵琶曲,渲染悲劇氛圍,感染學生。)
【小結(jié)】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板書:首聯(lián)引出歌詠對象入題
頷聯(lián)寫昭君悲劇的一生鋪墊
頸聯(lián)揭示昭君悲劇根源鋪墊
尾聯(lián)點明昭君之怨高潮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聯(lián)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作者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板書昭君畫圖省識漢元帝詩人漂泊西南唐皇帝
身死異國有志難展
借古傷今
七、拓展
附:(1)詩的大意
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此地還遺留生長明妃的山村。一別漢宮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著黃昏。憑看圖漢元帝豈識月貌花容?昭君佩帶玉飾徒然月夜歸魂。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2)詩中重點詞語理解。
1、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后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2、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古跡之意。
3、一去句:昭君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后,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紫臺:猶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賦》:"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guān)山無極。"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畫圖句:意謂元帝對著畫圖豈能看清她的美麗容顏。
5、環(huán)佩句:意謂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歸,只有她的魂能月夜歸來,故曰"空歸"。應(yīng)上"向黃昏"。環(huán)佩:婦女裝飾品,指昭君。
6、千載兩句: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相傳漢武帝以公主(實為江都王女)嫁西域烏孫,公主悲傷,胡人乃于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因昭君事與烏孫公主遠嫁有類似處,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記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為《昭君怨》。作胡語: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論:曲中的怨訴。
杜甫小故事演講稿篇三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此詩是杜甫飄泊西南時期的名作。
花卿,名叫花敬定,有的書寫作花驚定。他是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梓州刺史兼東川節(jié)度副使段子璋謀反,花敬定前去平叛,斬殺段子璋后將其首級親自擲獻給崔光遠。隨后,花敬定率部奏凱而旋。當時,杜甫有關(guān)寫花敬定的詩歌還有一首七言古詩《戲作花卿歌》,較詳細地描寫了這次平叛。在那首詩中,杜甫稱花敬定為猛將,并說“學語小兒知姓名”,可見花敬定當時在成都的影響。卿,是古代對男子的敬稱,也作夫妻之間或朋友之間的愛稱。在這里,無論是敬稱或愛稱,都是杜甫出于對花敬定的尊重。從詩的題目看,花敬定應(yīng)該算作杜甫的朋友。
錦城,又稱錦官城,古為主管織錦之官府所在,故城在今成都西南。錦城的另一層含義是景物華美的城邑。在此代指成都。絲管,是指代兩種樂器。絲,指可彈奏的弦樂器;管,指可吹奏的管樂器,如蕭、笛之類。紛紛,本意是既多而亂的樣子,此指各種樂曲相互糅和,和諧動聽。“半入江風半入云”,字面的解釋是,一半樂聲隨江風飄蕩,一半樂聲升入云霄。這里是寫詩,是詩人的想象,當然不是科學的計量。音樂無形,眼睛是看不見的。但是詩人在此借助于風和云,將抽象的音樂描繪得有形有色,似乎能讓人看得見。前兩句寫音樂之美,是實寫。但這里須指出的是,實寫與虛寫,只是相對而言。如果第二句與第一句相比,第一句是實寫,第二句屬虛寫。如果將前兩句合起來,再與后兩句相比較,三四兩句為虛寫,一二句全成了實寫。從這一點來看,對詩的表現(xiàn)方式的看法就如同中醫(yī)辨證論治一樣,須具體問題具休分析。
“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這首詩用反問作結(jié),極贊音樂之美。美到什么程度?美到只有在天上才會有,而人間極難聽到,詩人通過夸張,使詩意得以升華到一個暫新的高度,給人以無限暇想。
對于這首詩,千百年來,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生于杜甫之后數(shù)百年的明代楊慎說:“花卿在蜀,頗僭用天子禮樂,子美作此譏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詩人之旨。”僭的意思是超越本分。古代等級制度森嚴,地位在下者不得冒用地位在上者的名義、禮儀或器物,如果冒用了就是僭越,必須治罪。大約楊慎臆定花卿僭用了皇帝禮樂,杜甫寫詩來諷刺他。另一種觀點則以為杜甫只是贊美樂曲之妙,并無嘲諷之意。不少學者即持此說。筆者也認為此詩之意即屬后者。這首詩是一篇贈言,就是杜甫與花敬定分別時寫給對方的話。我們可以就此詩作一下延伸,花敬定平叛之后,肯定興奮異常,一些社會名流前去為其祝捷,花敬定歡喜不盡,盛情款待。在宴會上除了唱酒吃肉外,再奏一些音樂,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從“贈”和“卿”兩個字都不能認定此為譏諷之作。哪有吃了人家的、喝了人家的以后,再費盡心機寫一首名傳千古的諷刺佳作!這于理于情都說不通!是否楊慎將“天上”誤認作“天子”了也很難說。
詩人這樣寫,只是為了夸張。正如大思想家王充在《論衡·藝增》中所云:“譽人不增其美,聞?wù)卟豢炱湟猓粴瞬灰嫫鋹海犝卟粣苡谛摹!笨鋸埵窃娙说膽T用手法,杜甫曾在詩中多次運用,如贊譽章彝為“指揮能事回天地,訓練強兵動鬼神”。贊譽蘇渙詩時更是極盡夸張之能事,如讀蘇詩的感覺是“乾坤幾反復(fù)”,“勝食齋房芝”,“余喜發(fā)卻變,白間生黑絲”等等。在贊譽李白時不僅用了“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而且夸他“斗酒詩百篇”。別的不說,但說“李白斗酒詩百篇”就夠夸張了。李白說自己“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又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好了,如果杜甫是寫實的話,李白一天該寫多少詩?一生又該是多少呢?因此,楊慎所說杜甫用詩諷刺花卿之事,純屬臆斷。我們只把這首《贈花卿》當作贊美音樂的妙詩來讀就行了。
杜甫小故事演講稿篇四
本文的這三首詩是杜甫在不同歷史時期寫的,學習時,在讀讀背背的基礎(chǔ)上用心把握作品風格的變化,并體會作者遠大的抱負和憂國憂民的情操。
學生對于詩歌的背誦比較喜歡,但理解其中的語言及意境方面有一定的困難,應(yīng)在 課堂上組織好合作與探究的活動,助其感悟詩中所含的意蘊。
知識與能力目標:背誦課文,準確掌握重點實虛詞含義和用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反復(fù)誦讀增體味詩歌的意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準確掌握實虛詞含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
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生提前預(yù)習課文并搜集杜甫的資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望岳》
本課時教學目標
能背默前兩首詩歌,流利翻譯,把握詩歌主旨。
授課過程
一、 導(dǎo)語:(2分鐘)
悟一下詩人遠大的抱負和憂國憂民的情懷。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或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到了唐代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迎來了她的第一個高峰,佳作浩如煙海,名家燦若繁星。今天,讓我們走近被后人稱為“詩圣”的杜甫,聆聽他筆下流淌出來的歌聲。)
二、朗讀,正音:(3分鐘)
岱、夫、眥。
三、學生再次朗讀,背誦詩歌。(4分鐘)
四、學生分小組探討字詞、句子意思,教師統(tǒng)一訂正:(7分鐘)
杜甫小故事演講稿篇五
2.崆峒小麥熟,且愿休王師。請公問主將,焉用窮荒為。
3.饑鷹未飽肉,側(cè)翅隨人飛。高生跨鞍馬,有似幽并兒。
4.脫身簿尉中,始與捶楚辭。借問今何官,觸熱向武威。
5.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此行既特達,足以慰所思。
6.又如參與商,慘慘中腸悲。驚風吹鴻鵠,不得相追隨。
7.黃塵翳沙漠,念子何當歸。邊城有馀力,早寄從軍詩。
8.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
9.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野人對膻腥,蔬食常不飽。
10.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11.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欲覺聞晨鐘,令人發(fā)深省。
12.東藩駐皂蓋,北渚凌青荷。海內(nèi)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13.云山已發(fā)興,玉佩仍當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14.蘊真愜所遇,落日將如何。貴賤俱物役,從公難重過。
15.新亭結(jié)構(gòu)罷,隱見清湖陰。跡籍臺觀舊,氣溟海岳深。
16.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
17.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18.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
19.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20.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2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2.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2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4.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
25.志士仁人莫怨嗟,古來才大難為用。
杜甫小故事演講稿篇六
杜審言唐朝文學大家,你們感覺到驚奇嗎?杜審言和杜甫都在唐朝,而且兩人之間也就相差一百年左右,難道這兩個人之間有關(guān)系嗎?最主要的是杜審言雖然沒杜甫的名聲大,但是兩人都是以文章為名,其實兩人不僅僅有關(guān)系,還是很親的關(guān)系,杜審言是杜甫的祖爺爺。
杜甫圖
杜甫的詩詞里多了一種積極進取的風格,后來由于朝廷的問題,杜甫的寫詩風格也有所改變,慢慢變得有種憂國憂民的意識,這其實都是來自于傳統(tǒng)文學的影響,杜甫詩中透露的更多的'是那種悲傷的氣息,這其實也是一種涵養(yǎng)。
杜甫所寫的風格是受到了傳統(tǒng)文學的影響,同時他也開創(chuàng)了以文為詩,其實也就是詩歌,也就是詩詞和詩歌的展現(xiàn)的一種改變,這是杜甫在詩學傳統(tǒng)影響下的發(fā)展,杜甫的思想是注重體裁,比較的文雅,這也就是杜甫的詩詞傳統(tǒng)的證明。
杜甫和杜審言的關(guān)系在詩源上還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的,在杜甫的詩中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和杜審言的詩風很是相似,這種影響說起來也可以說是一種風氣。所以杜審言和杜甫之間有著緊密的關(guān)系。
杜審言是今天的河南鞏義人,是杜甫的祖父,與李嶠、崔融、蘇味道被稱為“文章四友”,對唐代“近體詩”的發(fā)展起著奠基作用。然而杜審言簡介中他為人非常高傲,常常看不起周圍的人。
杜審言圖
有一次,杜審言參加官員的預(yù)選試判。他得意地走出來,然后對周圍人說:“蘇味道一定被氣死。”聽到此話的人感到很奇怪,不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只見杜審言娓娓道來:“當他看到我寫的判詞,一定會自愧不如。”還有,杜審言還說過:“屈原、宋玉的賦,也不過如此。至于王羲之的書法,只配做我的學生罷了。”由此可見,他有多高傲。
另外,由于他的目中無人,因而緊接著便得罪了郭若訥、周季重。此兩人的權(quán)勢在當時也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于是就想盡辦法構(gòu)陷杜審言,杜審言直接被殺。就在這緊要關(guān)頭,杜并當時很小,看到父親的狀態(tài),就潛入刺殺了周季童。然而,不幸地是,杜并卻被那里的人當場殺死。
這件事情產(chǎn)生的影響可是不小,竟然傳到武則天耳朵里。就是這樣,杜審言又被召進京師;又由于他詩文寫的很好,就被賜官。不久,由于他與張易之兄弟有來往,后來張易之兄弟兩人沒落,而杜審言便被流放到峰州去了。
看完杜審言簡介,我們了解到他狂傲的性格,但是對于他的詩而言,總體說來風格以渾厚見長。公元708年,73歲的杜審言病逝。
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審言渡湘江圖
這首詩寫于公元705年,當時杜審言被貶到峰州。當他乘船過湘江時,面對這源源不斷向北流的湘江水,心中有所感,就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春天到了,陽光明媚,花開鳥鳴,一片奪目的景象。可是,這無非增添我的憂愁罷了。想往日,我也曾到此地一游,那時的心情是多么地愉快,而今,我這個被貶之人,哪有這賞花的心情呢?我看著湘江水源源不斷,向北流去。我何時才能回到北方,一展我的宏圖大志呢?真是令我越想越傷心。
“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春光明媚,花鳥依舊,不過物是人非罷了。曾經(jīng)作者面對這種天氣,也一度心曠神怡。而如今又經(jīng)過這個地方,如此的美好只不過是增添憂愁罷了。接著,最后一聯(lián)直接指明自己的處境。“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詩人為何會看到美好的東西,反而變得憂愁了呢?原來是自己被流放到南方去了,“獨憐”兩個字,表明自己此刻心情唯有自己能夠體會,也顯示出自己的無奈心情。面對湘江水,不斷地向北流,而作者坐在船上,只能不斷向南漂移,何時才能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去呢?其中的辛酸與凄苦,真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得來的。
總之,全詩運用對比的手法,寫出被貶的心情,顯示出作者的無奈之情,同時也顯露出作者對回到故鄉(xiāng)的迫切心情。
杜甫小故事演講稿篇七
人生于他,竟只如一場秋涼。他伴著開元盛世誕生,正是因為經(jīng)歷過繁華,才會在落寞時嘆息。在人們心中,他一直都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杜甫的夙愿,從來不是獨善其身,他想要的,他向往的,第一蓋世才華,輔弼天下,賑濟蒼生。為此,他苦苦尋覓,卻無奈落得蕭索。只是,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大唐的故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平穩(wěn)。
如果說,李白的詩是以夢為馬,那杜甫就必定是以筆為刀。越是到后來,他看得越清晰,社會的動蕩,時局的動蕩,朝廷的昏暗,百姓的疾苦,都曾在他的筆下出現(xiàn)。只可惜,他一介布衣,自是人微言輕,下筆再用力,也挽救不了一個時代的暗淡。
就像,孤燈一盞,照不亮萬張乾坤。報國無門,濟世無路,詩中之詞再犀利,也阻擋不了奸佞小人在廟堂之中翻云覆日。那份赤誠之心,終究沒能被那個王朝真誠安放。為了走入廟堂,他投詩干謁,卻只落得個“野無遺賢”。奸佞之詞,還真是諷刺。
長安,繁華是別人的,喧嚷是別人的,歡顏是別人的,他像個局外人,望著宮闕樓臺,默然嘆息。那段日子,杜甫在命運的輪盤上,彷徨無措。長安月冷,一紙涼薄。后來,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在逃亡過程中不幸與家人走散,可即使是這樣,他也不忘為國效力。只可惜,統(tǒng)治者從盛世的夢中驚醒時,卻至萬千蒼生于不顧。車轅亂撞,那是他們逃跑時的不堪。
至德二年,杜甫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正是那年,杜甫走進了宦海,可是,身為官員的他,做不到左右逢源,學不會虛與委蛇。他沒有敏銳的政治嗅覺,這是杜甫很難在這個刀光劍影,尸橫遍野的地方立足。等待他的,是不久后的貶官。正是應(yīng)了那句話——亂世之中,人如秋草。杜甫歷盡了蕭瑟飄零,卻依舊不知何處落腳。
生活這盤棋,并非我們落子。五十九年的歲月,杜甫過得足夠厚重,雖不艷麗,卻足以驚艷世人。他是杜甫,記掛蒼生,已被蒼生記掛。他是杜甫,千年歲月,他的名字與故事不曾被磨滅。大唐盛世,那個跳出來冷眼旁觀的人,叫做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