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鄉的風俗四川篇一
放煙花大概是所有人童年時的美好回憶了。那一朵朵在天空中綻開的瑰麗的煙花,那一摔就響的摔炮,想必這是所有人一提起煙花,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來的場景。
關于放煙花的由來,眾所周知的是為了驅趕“年”。“年”十分害怕爆竹聲,于是人們就用火燒竹子,發明了最原始的鞭炮,后來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鞭炮。在今天,鞭炮也不再是用來驅趕“年”了,而只是供人們娛樂了。
我小時候就沒少玩鞭炮,但也因鞭炮弄出過許多有趣的事來。我印象最深的那次是在表哥家。
晚上我和表哥以及表妹在樓底下放煙花,表哥點燃了一種會冒出許多火花的煙花,并拿它對著我和表妹,想嚇唬嚇唬我和表妹。因為我和表妹都害怕那些火花弄到身上,我們倆急忙往后退,我一不留神,一只腳沒踩穩,而另一只腳就向后退了。結果就顯而易見了,我摔倒了,而且摔在了滿地碎石的石子路上,手掌被石頭劃傷了。事后呢,表哥被他媽狠狠的罵了一頓,罵得他“狗血淋頭”、“體無完膚”。從此以后,表哥再也不敢拿煙花嚇唬我們了,而我也知道那些火花其實根本就不會傷人。
不管怎么樣,放煙花一直是作為新年風俗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濃濃年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了,還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一個項目了。
但近年來煙花因污染環境被禁止了。對此我有一個想法,那就是研制環保的煙花,讓煙花繼續綻放在夜空中,繼續成為人們最美好的童年回憶。
家鄉的風俗四川篇二
如果說,我是風箏,那么家鄉就是那根風箏線,無論我走到哪兒,都是屬于它的,我時刻都掛念著它。
小時候,家還很破舊,土墻青瓦,杉木門窗清晨,母親總是拉著我,推開那仿佛一碰就會散架的老門,伴隨著那連續不斷的:吱吱呀呀聲,一步一步地蹦下石階,到花園里去給花兒,樹木澆水。
媽媽總是一本正經地澆著水,而我這簡直是大鬧花園直接嘩的一聲,水一下子爭先恐后的,全部從盆里傾瀉下來,撲在花上,花兒一下子被淋得全身濕透。
可我不管呀,扔下盆就跑,在草叢中打打滾,在花叢中摘摘花,在墻頭爬一爬,總之怎么開心怎么玩,怎么盡興怎么玩,家人都不管我。
到了傍晚,奶奶給我端來家鄉的小吃,待我吃完后,我就靠在她身上,奶奶就給我講故事。從三分魏,蜀,吳,講到清朝火燒圓明園;從嫦娥奔月,講到后羿射日眼前漸漸變暗了,只有螢火蟲的小燈籠閃著微弱的亮光,耳畔鳥兒歸巢的撲撲聲,風在樹葉間穿梭的沙沙聲,以及奶奶溫柔的話語聲漸漸離我越來越遙遠,已經模糊不清了,我在家鄉的懷抱中慢慢進入夢鄉。
家鄉這條風箏線,會一直牽著我,無論我是童年還是成人永遠不分離
家鄉的風俗四川篇三
正月十五,媽媽按照萊蕪人的習慣家家都要點燈籠,湯圓。所以我家一直都是這樣過的。
最有趣的莫過于是全家圍在一起吃飯和做湯圓了。
媽媽先將糯米,芝麻,花生都拿了出來,再把拿出來的糯米粉放在一個大碗里放一些水。爸爸力氣大和面的任務就交給他了,面和好了,然后就是我和爸爸在旁邊干看著了。因為只有媽媽的湯圓做的最純正,皮薄個小,還特別圓,但是我看著這么圓,于是就忍不住問媽媽,為何這么圓呢。媽媽說:“因為每個人都希望團圓,所以我們大人習慣把湯圓做的越圓越好,我看著這一排排大小均勻的湯圓,發現有幾個害群之馬漏網之魚混在其中,于是我便將燈籠放下并洗了把手,把他們全都拿在了手中邊搓邊說:“圓,圓圓,圓……”,“水開了”爸爸喊,我立馬把我搓好的小圓球放進了水中。
望著這些熱氣,我心中默默地祝愿:我們和祖國都有一個圓滿的家庭。
家鄉的風俗四川篇四
俗話說: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我的家鄉在泰州,這里的端午節,在艾香里吃粽子。
端午這天,滿街飄著粽子香。家里買了許許多多的粽子,紅豆的,紅棗的,瘦肉的,花生的,咸蛋黃的。奶奶也親手裹了些粽子,我在“裹”字上打轉。多么生動形象的一個字啊!是給米穿上綠蓑衣呢,像裹著一個白嫩的小娃娃。那架勢,有煙火的鬧騰,有過日子的隆重。生活如此這般,真是美好。
吃時,我突然想起一種叫艾嵩的草,葉片灰綠中泛白,莖亦是灰綠中泛白,筆直筆直的,香氣從莖葉間散發出來。這種香氣很奇特,香的苦苦的,醇醇的,卻讓人聞著很受用。
街上有賣艾嵩的,一小把一小把地捆扎著,插在塑料桶里。家里隨便亂插,大門上,窗臺上,家神柜,都插上。甚至蚊帳里,也要掛上一小把,家里處處彌漫著艾嵩苦苦的香。
我喜歡這樣的忙亂,這樣的張羅,這代表著過節呢,代表著我們有粽子可吃。我們在艾香里吃粽子,無憂也無慮。我一口一口的品著它,味道細膩,香滑可口,又粘又甜,白色糯米里摻著紅棗的香甜,讓人回味無窮。
吃完粽子,我打開電視,觀看賽龍舟。龍舟的造型各異:龍頭高高揚起,頭上犄角格外顯眼,龍須隨風飄舞。比賽開始了,龍船們像箭一樣發射出去。漸漸地,一艘金黃的龍舟超過了別的龍舟,跨過了終點線。
我的家鄉的風俗遠遠不止這些,生活如此這般,真是美好。
家鄉的風俗四川篇五
農村造新房子還留著這樣一個習俗,造房子上棟梁那天,吉時一到就會爆竹齊鳴,接著將披著兩幅紅布的正梁喜盈盈升上屋頂,木匠就勢將饅頭往下拋,左鄰右舍都趕來搶饅頭,寓意這戶人家吉利,興旺發達。
我很幸運,趕上了阿姨家上梁的好日子。得知此事的當晚,我興奮不已。從來都沒有見識過這樣的陣勢,心里還有些緊張。是怎么個搶法呢?我能搶到嗎?……帶著這些問題進人了夢鄉。第二天早上5點40分我就來到阿姨家。
時辰還未到,但師傅們已經整裝待發。我和妹妹一起參觀了新房子。睡眼朦朧的妹妹,還吵著讓我帶她上三樓看看。忽然,噼里啪啦的爆竹聲在我們的頭頂響起,我拉著妹妹趕緊往下跑。沒想到,嚇得妹妹腿一軟,打個趔趄,癱倒在了地上。
“搶饅頭嘍,后面小院子也拋一些!”人群中爆出一句激動人心的話。我拉著妹妹跑出屋外。天還蒙蒙亮,抬頭隱隱約約看見頂樓有人。屋外的人群擁來挨去地在搶饅頭。我們都已經錯過一波了。樓上師傅又先后扔下了四、五個饅頭,一大波人群就像著了魔似得向目標跑去。
有的搶這邊,有的搶那邊,手忙腳亂,我一個也沒搶到,還挨了個屁股蹲。媽媽把我拉到一旁,讓我站到一個地方別動,扔在我這里了再去撿。我聽了跑到一個寬闊的地方等待饅頭的“大駕光臨”。嘿,這個方法還挺管用,我不費吹灰之力就撿到了六七個。
人群也漸漸退去,我提著我們的戰利品,數了數,居然有37個,堆在桌上就如一座小山。我笑了,妹妹也笑了。
家鄉的風俗四川篇六
我的家鄉在濱州無棣,在我們的村里有好多漂亮的景物,它們雖沒有別的景物有名,但是比有名的景物漂亮。
在這么多的景物之中,我最喜歡我們村的一條大河,我們不知道這條大河有多么長,但知道它大約多寬,它大約十幾米寬吧!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它在四季中的特點吧!
夏天到了,這條大河對我們這幫孩子更有用了。這時候我們小女孩兒則在水中嬉戲,你肯定覺得這樣很不安全,但是你錯了,我們都是在水較淺的地方玩的,水深不過幾十厘米,而那幫小男孩兒則在水較深的地方捉魚摸蝦,大河媽媽心疼的說:“別捉了,別捉了!”因為男孩兒們捉的是大河媽媽的寶貝兒女呀!
秋天一到就更好了!我們做在岸邊,聞著從果園里飄來的香味。
冬天一來就更好玩了!那時河面被凍住了,凍得冰很厚的時候,我們就在河面上滑冰,可好玩了!
同學們聽我講完我們村子里的大河,你們有沒有喜歡這條大河呢?
家鄉的風俗四川篇七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據說冬至吃餃子的風俗和張仲景有關。有一年張仲景辭官回家,看到鄉親們饑寒交迫,耳朵也凍爛了,十分心疼,便用羊肉和驅寒藥放在水中煮。將它們撈出來后,再將羊肉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做成“嬌耳”,然后將驅寒嬌耳湯分給鄉親們。為了紀念張仲景,人們學著“嬌耳”做成食物,也就是如今的餃子。
介紹完,爸爸又說:“拿了面皮,在中央處放肉,再在周圍點水,對折過來,壓緊開口處,最后壓上褶皺。”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塊面皮,學了起來:放肉,點水,對折,壓緊,壓褶皺······做好了,爸爸又笑了起來:“你的褶皺壓得太用力了!”我一看,捏得像雞冠一樣。我不甘心,又做了起來:不是肉太少,就是水蘸得太多;不是壓得不緊,就是褶皺難看······一個個“怪胎”接二連三地誕生了。屋子里充滿了全家歡樂的笑聲。
下鍋咯!餃子如同鴨子一個個跳入水中,在水里歡快地游來游去。我們也上蹦下跳,開心極了。
我喜歡冬至和冬至的餃子,我喜歡家鄉的風俗,它們帶來了無盡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