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不畏犧牲的遠征。一九三四年十月,紅一方面軍作戰部隊八萬六千多人踏上長征之路,經過數月的顛沛流離和艱苦轉戰,成為中國工農紅軍中第一支到達陜北的部隊,全軍兵力最多時不足八千人,最少時兵力只有一千多人。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長征》讀后感1000字,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長征》讀后感1
在寒假的閑暇時光中,我偶然翻開了《長征》這本書,在那充滿紅色故事的文字中,我似乎探尋到了生命的真理。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是的,這是毛主席在漫長的長征中說過的一句話。89年前,在李德與古伯等人錯誤軍事指揮和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圍剿之下,中國工農紅軍被迫放棄了蘇區革命根據地,邁開了長征中的第一步。
長征的道路是無比艱難的。離開了故土的紅軍們還不知道,在道路上等待他們的,是一場殘酷的生命考驗。由于沒有先進的裝備和武器,再加上國民黨派的八方圍堵,長征道路上的每一步,都使紅軍寸步難行,付出了血的代價。
在整本書中,紅軍所歷經的無數大小戰役之中,湘江之戰令我難以忘卻。透過那黑字白紙,我仿佛已經穿越回到那個令中國乃至世界,都難以忘卻的時刻。在湘江的岸邊,無數的紅軍為了突破敵人的封鎖線,渡過湘江,他們的生命卻永遠的定格在了那一天。江面上,浮滿了紅軍戰士的尸體,鮮血將整個湘江都染成了深紅色。江岸邊,戰火紛飛,由于交戰過于慘烈,開闊的大地上,布滿了紅軍與桂軍的尸體。國民黨的飛機在上空無休止地投下死亡的炸彈。刺鼻的硝煙味和血腥味融合在一起,漂浮在戰壕之間,久久難以散去。敵人的重機槍仿佛就是那死神的鐮刀,無情的收割著一個又一個的活生生的生命。那一戰,山河在咆哮,在怒吼!大地在哀嚎,在哭泣!那一戰,八萬多人的紅軍長征隊伍一下銳減到了只有三萬……
讀著長征,讀著那一次次緊張而又重要的決定,讀著那一場場驚心動魄,血淚交加的戰役,我不禁開始對生命進行思考。在那長征的隊伍中,絕大多部分的都是來自于貧困農村中的農民,他們沒有文化,更沒有錢財,甚至很多的紅軍只是20多歲的年輕人。那么,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東西,在驅使著它們,義無反顧的拿起手中的武器,和那些敵人們做斗爭?對于這個問題,閱讀完《長征》后的我思考了許久。終于,在數天之后,我悟到了心中的答案。沒有人不會愛惜自己的生命,同理,紅軍也是如此。但是在每一次生與死的戰爭中,他們總是舍生忘死,視死如歸。這說明,在他們心中,有一樣東西比生命還重要,那便是信念。
紅軍雖然沒有先進的武器,也沒有充足的物資,但他們有著敵人軍隊里所未有的東西——信念。正是靠著這堅定的信念,紅軍才能跨過千山萬水,突破敵人的數道封鎖,將革命的種子沿路播撒,最終,到達陜甘寧根據地。也許,這就是蔣介石一輩子也無法明白的,無論國民黨軍再強大,裝備再精良,都無法戰勝紅軍的重要原因。中國共產黨正是憑借著這堅定的信念,在經歷了千辛萬苦,無數困難后,最終取得了全國的勝利。
如今,長征歲月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長征精神卻代代相傳。在我國的脫貧攻堅戰中,無數的共產黨員,基層干部,深入貧困地區,每家每戶耐心走訪,幫助父老鄉親們摘掉貧困的帽子,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這何嘗不是如今時代的新長征呢?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無數的勞動人民,依靠著堅定的信念,實干的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埋頭苦干,艱苦奮斗。現在,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這只是新長征中的第一步。未來,還有更多的奮斗目標等待著我們去實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要堅持發揚長征精神,刻苦學習,勇擔起歷史的重任,不辜負國家對我們給予的厚望,為美好的明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不愧于青春,無悔于華夏。
翻開《長征》的那一面,仿佛是一場時光的倒流,他帶著我走過了中國一段悲壯而崢嶸的歷史,一起見證了世界上最堅定的信念。
評語:這是一篇《長征》讀后感,小作者概括故事內容簡潔清晰。作者用深情的語言講述著長征的故事,并由此引起了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他得出結論:“沒有人不會愛惜自己的生命,同理,紅軍也是如此。但是在每一次生與死的戰爭中,他們總是舍生忘死,視死如歸。這說明,在他們心中,有一樣東西比生命還重要,那便是信念。”小作者的思想得到升華。本文感情真實,發自肺腑,結尾處感情得到升華,深化主題,抒情性很強。小作者聯系自己的生活學習實際,闡述了“我們要堅持發揚長征精神,刻苦學習,勇擔起歷史的重任,不辜負國家對我們給予的厚望,為美好的明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不愧于青春,無悔于華夏”的道理,體會深刻,不失為一篇優秀的讀后感。
《長征》讀后感2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是毛主席《七律?長征》的著名詩句,這充分體現了紅軍不畏艱難的樂觀主義精神。這是以前我對長征的初步感覺。但自從我閱讀了王樹增老師所著的《長征》,我對長征和長征精神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長征》以嚴肅的歷史責任感記述了長征這一人類中國歷史的驚人壯舉,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生動、動情的長征紀實文學作品。在書中,作者弘揚了長征體現出來的紅色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歌頌了紅軍不怕困難、不畏犧牲的高尚品格,給新時代的我們點燃了一盞信仰的明燈。
長征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在這成功背后,長征到底有多么困難、多么艱險。讀了《長征》,我才了解到了許多從前不知道的關于長征的故事:張思德同志為了部隊,總是冒著中毒的風險搶在前頭,嘗出無毒的野草野菜;彭德懷將軍下令殺了自己的坐騎,給將士們充當糧食;陳樹湘同志在湘江戰役中不幸被俘,在押解途中,他強忍疼痛撕開傷口,掏出腸子擰斷,視死如歸,英勇就義……類似的感人故事還發生過許多許多,難道這些戰士們都不怕疼,不怕痛嗎?難道他們就不怕死嗎?不,他們也是活生生的人,沒有人不怕犧牲,沒有人不想活下來,沒有人不想回到日思夜想的家鄉,與親人們團聚。但正因為他們身上穿著軍裝,他們身上背負著身為紅軍戰士的使命——那就是“保家衛國,抵抗侵略”!正是因為有了這個信仰,他們才變得勇敢無畏,變得不怕犧牲,變得堅強不屈,變成了可以為了戰爭勝利吃草根嚼樹皮充饑的人!變成了可以為了革命成功穿單薄衣服爬雪山的英雄人物!
我想,這些紅軍戰士雖然都是過去的人物,但是他們同樣值得現在的每一個人去尊重、去學習、去感恩。他們有“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勇氣,有“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堅定意志,他們為了新中國的勝利,為了黨和人民的勝利,拋頭顱、灑熱血,只為染紅那鮮艷的五星紅旗,他們是值得所有華夏兒女尊敬一生的人。
我想,王樹增寫《長征》這一本書,不僅僅是為了紀念那個充滿熱血和激情的年代,也不僅僅是為了留念那些英勇豪邁的英雄人物,他或許更想通過長征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樣的時代,總有那么一群人,愿意犧牲自己,去點燃那盞信仰的明燈,照亮更多人前進的道路。
我想, 正如當時紅軍長征的理想信念是救國救民一樣,我們現在的使命就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中國夢的過程,就是我們新時代的長征,我們也更需要發揚長征精神。無論在什么時候,無論在哪里,你若能擁有如紅軍一般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堅持不懈的精神,那么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不會被辜負,每一份付出也都會有收獲。請堅信,你也可以成為,那個點燃起信仰的明燈的人。
《長征》讀后感3
選了這本書,是想通過一位外國人從而客觀地了解長征.一九八四年作者哈里森重走了長征路,采訪了長征幸存者,并參考了眾多的回憶錄.
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長征,了解了長征.不僅僅是教科書上所述的長征.
爬雪山,過草地,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這些耳熟能詳的事件,不再是一味稱頌紅軍的勝利.就好象你看到一個真正的人,他不是只會工作,也要吃飯睡覺.
一九三四年十月,八萬六千人從江西出發,到一九三五年十月,抵達陜北時只剩下大概六千人.掉隊的不僅是沉重的輜重,離開的挑夫,更多的是犧牲的戰士.
長征在行進中不斷改變路線,且并非有最終目標,他們失卻對外的聯絡,只能埋頭走自己的路,只是得知在陜北有劉志丹的部隊,才奔赴會師,開拓了延安這個紅色革命根據地,不然很有可能去了西藏或是新疆.
他們沒有地圖,只有從課本上撕下的地圖,只標有省會及重要城市,和大的河流山脈.在邊遠地區打仗,這樣的地圖對他們沒有太大的幫助.
在教會取得一張法語版的貴州地圖,這令指揮員非常高興,借助傳教士幫助譯地名.
用兵如神,紅軍靠的就是快速靈活機動取得很多戰爭的勝利.一天要行進四五十英里.誰要是掉隊了那下場就是被捕被殺.紅軍面對的不僅僅是蔣介石的軍隊,當地軍閥的部隊,還有少數民族的敵對.
飛奪瀘定橋的英雄們,二十二個人有十八個人活了下來,受到了獎賞.每人得到一套列寧服,一本日記本,一支鋼筆,一個搪瓷碗,一個搪瓷盤和一雙筷子.這對他們來說就是很大的獎勵了.
不但槍炮是從敵人那兒獲得的,服裝也是從敵人那取得的.更多的士兵以及技術人員,報務員醫護人員機槍手是紅軍爭取的對象.
在長征途中,婦女面對比男性更多的困難,懷孕生子,通常面臨的就是要革命還是要孩子的選擇,往往是產子后即刻留在當地老鄉家,那些沒有名字的小地方,致使將來的尋訪可能性變得很小.
毛的目光在廬山上為什么變得如此冷峻了?他為什么要殘酷地整起自己長征中的同志而使中國陷入無政府狀態呢?
看到文化大革命中各位將領受到的迫害,在紅軍長征中受反AB團事件的清洗殺害的共產黨人,大家不是兄弟姐妹么?為什么要自相殘害.內部相爭,比遭到敵人的殺害更為令人感到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