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出山電影影評篇一
《魔獸》是由美國環球影業公司出品的奇幻動作片,鄧肯·瓊斯執導,崔維斯·費米爾、托比·凱貝爾、本·福斯特、本·施耐澤、多米尼克·庫珀、羅伯特·卡辛斯基、寶拉·巴頓、魯絲·內伽聯合主演。 根據暴雪娛樂網絡游戲《魔獸世界》改編,講述了黑暗之門打開之后,兩個世界的種族為了各自的生存和家園奮起而戰的故事 。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電影魔獸的影評。
原本打算晚上一個人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的,可由于早上公司停電,所以就選擇了中午和公司的一位女同事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
下午3點后,看完電影離開電影院,一個人去了公司呆坐了很長時間,對于很多的游戲玩家來說,《魔獸》意味著自己的熱血青春,但看完電影后,影片結束時,沒有掌聲,所有人都默默的在等字幕結束,希望能有彩蛋,直到電影放映許可證出來,屏幕灰掉,我才一起嘆氣,站起來,默默的走出放映廳。
作為一個暴雪公司的粉絲,我覺得現在或許以后都不會再有一部電影能夠讓我這樣等待,我可以不去計較電影院觀影人的冷漠,不去計較前面觀影人的竊竊私語,可以不去計較觀影人拿起手機拍照時候產生的亮光,因為我知道,他們和我一樣,都想留下一個記憶的瞬間,即使非常倉促,也足夠我們來細細品味,身份的認同使得你置身于一片陌生卻友善的人群中,你知道他們都是和你一樣的傻瓜。
看完電影后,我看到一個女孩哭了起來,我不知道她為什么會哭,可能是想和自己最熟悉的記憶來一次莊重的告別。
電影終究是電影,已經沒有當年那種熱血澎湃的激情了,看完后感覺特別不開心,同事給我說挺好看的,因為她不知道我對于這部影片的期待和渴望,如果非要用喜歡的東西代表自己的青春,那我可以肯定的說不是周杰倫,不是林俊杰,而是《魔獸》。
我不開心的原因是我覺得道別太忽然了,不是電影好不好看,而是我不想讓它完結,但卻不得不結束。
時間改變了一切,你不會再回到艾澤拉斯日以繼夜的戰斗,你不再是當年那個沒有牽掛的毛頭小伙,成年人的細節占據了你的生活,你不再有時間,你僅僅擁有的是回憶的熱血。
有一樣東西讓你念念不忘,他們說這是信仰,他們說這是情懷,其實是什么,已經不重要。
你知道你不會在其他事物上獲得同樣的感受,你只能活一次,有一次青春,無法重復,所以魔獸世界給你的,就是無法重復的體驗,無法重復的,即為珍貴。
不好意思,我一般不這么煽情造作,讓大家見笑了,但是我內心真的非常難受,可我卻強忍著眼淚不能哭出來,作為一個《魔獸》粉絲,我只能流血,不能流淚。
作為一個老玩家,對于《魔獸》的電影是相當之滿意,在我看來那些給出極端差評的影評家滿眼都是偏見和惡意。電影的確有些許缺陷,但當你看到黑暗之門綠光冒起,鐵爐堡的皚皚白雪,暴風城的恢弘氣勢,達拉然的壯麗貌美,卡拉贊神秘依舊等等曾經無比熟悉的場景一一在電影熒幕上真實再現,你會覺得這一切都值了。
真實還原的艾澤拉斯
《魔獸》電影里呈現出來的艾澤拉斯會讓所有魔獸的玩家們感到無比的熟悉。無論是頭一段提到的那些熟悉的場景,包括獸人部落,古爾丹,杜隆坦,以及暴風城衛兵,獅鷲,甚至是法術都能看到徹底的還原。比起《魔獸》中濃重的卡通和魔幻色彩,電影里的顯然寫實的多,也更加的真實。尤其是當變羊術真的把可憐的士兵變成綿羊的時候,現場觀眾笑成了一片。
曾經無比熟悉的場景一一在電影熒幕上真實再現,你會覺得這一切都值了。游戲的老玩家們更能從電影里發現無數暗藏的彩蛋,比如閃金鎮路上的集合石和魚人的叫聲,杜隆坦最后的狼頭造型,麥迪文和卡德加華麗的法術,古爾丹深度中毒一樣的吸食靈魂等等,都能看出導演鄧肯的用心。魔獸的玩家們能夠從無數熟悉的場景里回憶當年奮戰的時光,即使你從未玩過魔獸,也能從光影電魔那氣勢磅礴的特效場景里欣賞一場魔幻大戲。
聚焦魔獸爭霸初代劇情
電影的劇情講述的是《魔獸爭霸》初代的故事,所以對于廣大的國內魔獸3和魔獸世界玩家來說并不是很熟悉這段歷史。因此電影也是很好的機會來補上這么一課。洛薩的雕像至今然在孤單的豎立在游戲中的燃燒平原上,見證無數的勇士來來回回,如今你也能作為觀眾來知曉屬于他的那段歷史。
薩爾的父親,腦殘吼的父親,瓦里安的父親,卡德加年輕的時候,這些如今游戲里的英雄們在電影中統統還處在稚嫩的時期。當你看到幼年的瓦王可愛摸樣會不由得會心一笑。
初代的劇情聚焦在第一次黑暗之門,人類和獸人的首次接觸上。那個時候的東部王國有大大小小的七個王國,矮人,高等精靈和人類也有很好的交流來往。在門的另一邊,獸人和德萊尼的家園德拉諾因為燃燒軍團的侵蝕消亡殆盡,于是他們決定前往一塊新的世界:艾澤拉斯。
電影里能夠看到不少種族,比如矮人,德萊尼,和高等精靈。不過故事的主角是人類和獸人,或者說是洛薩,杜隆坦還有卡德加。
整體的故事節奏推進非常快,可以看出導演希望能夠在2個小時里講完整個初代的劇情。從古爾丹打開傳送門帶領一小撮獸人精英來到艾澤拉斯開始,接著人類開始調查新遭遇到的種族,隨后雙方沖突。另一邊卡德加開始調查一切的起因,最終發現了麥迪文的真相。獸人酋長杜隆坦在來到艾澤拉斯后不希望這篇新的世界重蹈德拉諾的覆轍,公然反對古爾丹。這中間還有半獸人迦羅娜竟然成為了人類和獸人間關聯的橋梁,最終迎來黑暗之門下的全面對決。
如此多的內容塞進2小時長度的電影里,對于并不熟悉魔獸歷史的玩家來說,信息量恐怕的確非常之大。也導致電影推進迅速,很多地方無法展開得太細,其實光《魔獸》初代的劇情都能拍個三部曲了。
雖然有瑕疵但依然是成功的
如何判斷一個故事的好壞?在我看來一部電影能夠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那就不是糟糕的電影,如果其中還有兩三個片段讓你印象深刻,那就是成功,《魔獸》無疑符合這兩點。雖然故事展開非常快,但它是完整的,雖然不少劇情略感單薄和突兀,比如某人和某人莫名其妙的就愛上了,一些情節對比游戲做了改動,比如某人黑發依舊,但電影依然有很多讓人稱道的片段,比如杜隆坦和古爾丹的單挑,黑暗之門的開啟,卡拉贊的最終之戰,洛薩兒子之死等等。當一部電影能夠讓你記住,他就是成功的,鄧肯無疑做到了這一點。
《魔獸》作為電影本身并沒有傳聞中的那么差,在魔獸玩家眼里有著情懷的加持,它的品質更不用多說。而對于新觀眾,那些從未接觸過魔獸的人來說,《魔獸》也是一部值得觀賞的電影,他有炫麗的特效,龐大的場面,個性的角色和一段雖有瑕疵不過依舊完整的故事。魔獸玩家們請二刷,請三刷。新觀眾們請不要錯過暑期檔里或許是最后的一部特效大片,畢竟七八月,你懂得。
我迫不及待想要看到第二部了!
其實《魔獸》是兩部電影,從拍攝制作到觀眾反響來看,它都是徹頭徹尾的兩部電影。一部電影屬于魔獸游戲(包括“魔獸爭霸”和“魔獸世界”)的幾千萬玩家,另一部電影則是不知“魔獸”為何物的普通觀眾眼中的電影。
前一部電影,6月8日上映已經成了“神作”,imdb評分一度在8.0以上,寫作本文時下降到7.9,而豆瓣評分曾經逼近9.0,目前是8.5,因為第一時間趕去看的肯定是鐵桿粉絲,他們閉著眼睛都會打滿分。
但在非游戲玩家的眼中,這部電影的評價就好壞參半了,一個值得注意的指標是在收集美國影評人評價的爛番茄上,本片的好評率只有18%,這等于是大爛片。
而我自己,因為從未玩過任何一款魔獸游戲,連“魔獸爭霸”和“魔獸世界”的區別到底是什么也不大分得清,自然算不得粉絲型觀眾了。甚至于我有意在看片之前不查閱任何跟此片有關的背景信息,就是想放空了腦袋進電影院,看自己能否get到這部電影。
我的結論是,沒有任何問題。
因此,我相信《魔獸》這部電影的編劇和導演,是基于兩個層面在設計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已經被暗地里定位為“粉絲電影”了,對游戲粉絲來說,影片在它的電影文本之外,還有一個占據支配地位的龐大游戲文本將它完全籠罩,和游戲文本的互動才是很多觀眾的主要樂趣,是那些海量的細節和“梗”,吸引忠實粉絲一遍又一遍走進電影院,至于電影的故事講得好不好,仿佛都不重要了。某種意義上,這和前段時間的《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差不多。
但又沒有任何電影公司會自我窄化,拒絕龐大的非粉絲觀眾,它會想方設法吸引更多的普通觀眾入場。因此當我們拿掉所有致敬游戲的細節之后,即使完全不了解這個世界的種族和地理,《魔獸》仍然算得上是一部獨立的、自給自足的電影。
如果把《魔獸》當作普通的奇幻戰爭片,看的過程中不乏樂趣。原來游戲中的龐大設定在影片中被簡化了,許多種族都略過不提,矮人什么的都只是曇花一現,繁復的世界觀和所有矛盾都濃縮為獸人和人類之間的沖突。
就像游戲中一樣,艾澤拉斯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德拉諾是獸人的家園,雙方井水不犯河水。但獸人中出了一個陰謀家古爾丹,他用魔法將德拉諾搞得枯萎破敗,難以居住,他還打破了兩個星球之間的和平,將獸人通過黑暗之門傳送到艾澤拉斯,企圖占領人類的領地,于是兩個種族之間的世紀大戰就此爆發。
不過這部電影與其說講的是人類與獸人之戰,不如說真正的沖突是在兩個種族的內部展開。這也是游戲自身特征對電影帶來的影響——因為玩家可以選擇扮演任意種族,所以特定種族本身并不需要明顯的正邪標簽。
獸人就是壞人,人類就是好人嗎?如果這樣就太簡單了。在游戲里,人類中有叛徒,獸人里也有正義之輩。電影借用了這個人物關系,使得影片的真正沖突仍然是傳統的正邪之爭。在人類這邊,守護者麥迪文因為被魔道侵襲(影片沒有交代具體原因,但熟悉游戲背景的都知道那是他天生帶來的),已經成了獸人的內應;而獸人那邊,霜狼氏族的酋長杜隆坦一直疑心古爾丹的陰謀,他最終揭竿而起,勇敢挑戰古爾丹的統治。
這部電影的結尾,正義遭受了挫折,人類國王犧牲了,正義酋長杜隆坦也被古爾丹害死,這個安排等于是在強烈地呼喚續集,而續集的可能性則依賴于它的票房表現,尤其是在中國的票房表現。
《魔獸》注定是一部影評和觀眾口碑懸殊的影片。我在觀看之前已經知道北美媒體對它惡評如潮,之后雖然覺得觀感并不糟糕,但我理解美國媒體為什么不喜歡這部電影。首先中老年影評人不會是魔獸游戲的玩家,這已經將所有人的“情懷分”扣掉了,而游戲改編電影一貫的糟糕表現無疑給很多影評人形成了定見,《魔獸》只是“又一部”游戲改編電影而已。
這里可能隱含著一種偏見。在多數人心中,同樣是奇幻故事,來源于游戲的世界觀就不被認為是“高級”的,而這種歧見的來源,除了對游戲的輕視而外——一個原因被很多人忽略了,那就是基于游戲而架設的虛擬世界設定,對游戲的展開是適用的,但如果以小說和影視的標準而論,又有一些水土不服的情況,這在許多游戲和影視的互相改編中都出現過。
《魔獸》導演鄧肯.瓊斯有多個身份,他是才華橫溢的科幻電影導演,還是著名音樂人大衛.鮑伊的兒子。他的前一個身份讓他得到了《魔獸》導演這個令無數人垂涎的工作。
其實瓊斯的作品不多,此前只有一部叫《口哨》的短片,《月球》《源代碼》兩部長片,都是科幻類型。瓊斯的科幻作品規模都不大,一律是創意出色的中小成本影片,這次拍《魔獸》,是他第一次建構如此龐大的世界觀,并依賴高度復雜的特效場景。
如果有人問《魔獸》是否值得推薦,我很少覺得這個問題這么難回答。就像我前面說的,它是截然不同的兩部電影,所以其實不是觀眾在選擇電影,而是電影已經選擇好了觀眾。
和很多人提起暴雪,知道的人不多,但是提起魔獸確幾乎是人人都知道。
喏,別人問我:你玩什么游戲。
我當然很自信的回答:魔獸世界。
哇,看不出來你居然還玩魔獸(因為我是妹子),魔獸那么難啊!那你應該玩得好了噢,一般玩魔獸的人都玩得好吧!
當我給別人提起魔獸要拍電影,別人都很期待,(不光是暴雪粉絲,魔獸粉絲期待)別人都說魔獸這種片子一定要大爆。
暴雪你看,別人都知道你大魔獸,都覺得電影會大爆。也許只有粉絲才有那么一點擔心。。
和一些做游戲做動畫的朋友聊到魔獸,他們都可是特別欽佩你暴雪的技術,都夸你魔獸場景,角色,流體細節等做得特別棒,總會反反復復的研究你暴雪的魔獸資料片宣傳cg。
當然我從來沒有想過玩游戲可以玩出優越感來,但是接觸你魔獸,慢慢愛上它,感情越來越深,被游戲的各種吸引最后居然玩出一種優越感。 那么多的游戲,唯獨你魔獸,讓我愛上里面的3d場景,各種角色,包括一些技能特效,連背景音樂我都愛得不得了。當你公布要拍電影,我想所有魔獸玩家心都特別激動,然而你一拖在拖,一直跳票,最后終于不跳票了。現在預告也看見,看著預告里熟悉的角色,熟悉的場景,淚流滿面。
你看現在電影還有這么久才上映,大家就討論著,看電影是不是要準備各個陣營服裝,是不是要帶著自己的寵物去,是不是要開無敵去,要潛行去。,或者電影院聯盟部落分開坐,或者來個聯盟部落票房打比拼。大家還擔心會不會在電影院喊一句:為了聯盟! 為了部落!而打起來,看多么有意思的討論。千萬不要讓大家失望,我不知道哪兒來的信心覺得你一定不會讓大家失望。
電影上映我一定會穿著陣營服,然后把前后左右位置買了。
出山電影影評篇二
論天時,春節的檔期是觀影的高峰,同時考慮到陪同小朋友的情況,作為動漫的姜子牙本身就占據了先機。在春節,姜子牙這部動漫就是老少皆宜的神作!本站小編整理了姜子牙電影專業影評4篇_姜子牙影評,供大家參考。
今年最炸裂的國產動畫肯定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相信很多人都看了片尾的姜子牙預告,可以說還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就在(12月12日)晚上7點,【封神宇宙】的又一動畫力作《姜子牙》公開了全新官方預告片!
預告一開場的二維畫風就讓人驚艷,這個線條和顏色真的太絕了,尤其是馬脖子上的金邊,簡直神來一筆,和紅色的妖狐對比強烈!
姜子牙的師傅聲音實在是好聽,同樣是元始天尊但是姜子牙這里的天尊明顯華麗很多,聲音也更妖嬈,這時候讓人很期待石磯娘娘的登場,畢竟哪吒里的申公豹與之前的版本反差很大,希望這次的石磯也能有反轉!
動畫電影《姜子牙》的故事發生于封神大戰之后。昆侖弟子姜子牙,率領眾神戰勝狐妖,推翻了殘暴的商王朝,贏得封神大戰的勝利,即將受封為眾神之長。在巔峰時刻,他卻因一時之過被貶下凡間。失去神力,被世人唾棄。為重回昆侖,姜子牙踏上旅途。在戰后的廢墟之上,他重新找到了自我,也發現了當年一切的真相。
《姜子牙》電影制作歷時四年,由程騰、李煒共同執導,王昕、李夏聯合執導,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后彩條屋中國神話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影片定檔20xx年1月25日大年初一上映。
其實從大圣歸來開始,就一直期待下一部國漫爆款的到來。不過遺憾的是,除了白蛇緣起稍有作為之外,許多動漫電影都叫好不叫座,十分讓人遺憾。不過隨著魔童之哪吒降世的到來,封神宇宙成為了新的期待。
論天時,春節的檔期是觀影的高峰,同時考慮到陪同小朋友的情況,作為動漫的姜子牙本身就占據了先機。在春節,姜子牙這部動漫就是老少皆宜的神作!
論地利,姜子牙是中國古代神話的代表人物,本身的知名度就很高。一句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更是成為中國幾千年以來的經典諺語。在華夏大地,姜子牙本身就是高人氣的明星!!
論人和,無論是大圣歸來還是魔童降世,大家都是拍手稱贊的。在姜子牙還沒有上映的時候,他們就已經獲得了粉絲的關注和支持。擁有粉絲群眾的他們,想要創造新的奇跡,會更加的容易!
從目前的整體氛圍來看,姜子牙這部作品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十分的有優勢。讓我們一起期待這部電影的到來吧!
近日在哪吒票房破30億的時候,導演餃子發布了一張紀念海報,那天恰逢立秋。李靖一家人請太乙真人和敖丙吃火鍋。
猜猜誰吃得最快?是哪吒,因為他有三頭六臂
吃得最多的太乙真人,看體型就能看出來
最忙碌的人要數結界獸,要不停的上菜、端走空盤子
當然,還有最倒霉的,啥也吃不到,就是申申申公豹。他被改編成結 巴,可以說是全劇最大的搞笑點了。很搞笑。
還有在最后留下彩蛋的姜子牙電影,也發來賀圖。從海報上看,靈珠和魔珠最后還是要靠姜子牙才能擺平。姜子牙作為封神的主要負責人,他如果有獨立電影的話,那其他角色如楊戩、雷震子等也是可以有獨立電影的,最后再加上鳳鳴岥山、武王伐紂、誅仙陣、萬仙陣,哪個回目都很精彩。
9月19日,國產動畫《姜子牙》出品方發布聲明,提醒廣大投資者提高警惕,謹防上當受騙。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電影放映的結尾部分,《姜子牙》的預告片段引發大家的興趣,目前電影還在制作中,有望在20xx年上映。
出山電影影評篇三
紫日描述了在看不見戰火硝煙的美麗林區里,楊玉福、娜佳和秋葉子三人一路上經歷了山林大火、沼澤、猛獸等一系列磨難的故事。本文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紫日電影觀后感,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有格調的電影不多。《紫日》凄美,像一支愁腸百結的詠嘆調,讓人難以割舍。
馮小寧戰爭三部曲,《紅河谷》聲勢有余,沉實不足;《黃河絕戀》浪漫可人,略顯俗套;而《紫日》的故事完整,內蘊深沉渾厚,表達得收放自如。
文學作品中,常見白樺林的風姿搖曳,有玉樹臨風的君子之質,又有亭亭玉立的美人之態,而被電影人所遺忘的它,在《紫日》里成了鏡頭中反復出現、隆重登場的主角。還有那金黃的雛菊、紫紅的苜蓿、潔白的百合鋪陳在秋天的原野上,是在沉思,又像是表白。
導演馮小寧本人是這樣說的,"我是主張唯美的";而他的影片也是這樣表現的,哪怕是在生活的慘痛中也有"野火燒不盡"的春草似的美感倔強地生長。唯美,與其說是一種藝術主張,倒不如說是一種生活理想。
愛比仇恨更有力量,和平比戰爭更能持久。片中,當忠厚老實的農民楊玉福舉刀對準日本少女秋葉子時,他腦子里閃現出被日本兵殘殺的同胞,但卻不忍傷害一個手無寸鐵的敵國女孩。這種"不忍"之心,是古人所推崇的仁厚之心,也是現代人所贊許的愛心。愛心戰勝了仇恨,在那生死瞬間,得到拯救的是日本少女,更是人類那顆不向野蠻與獸性屈服的良心。
良心能夠煥發良知,日本少女秋葉子在聞聽自己的國家戰敗投降的消息后,情緒波動,不能自持,她端起槍對著楊玉福和娜佳,但她無力扣動扳機,她的那顆被軍國主義意識所熏染的心,終于有了些康復的跡象。在影片結尾,秋葉子為解救一個小弟弟而被她的同胞擊斃,她是為愛而飲彈,并死不瞑目。
楊的奶奶被日本人用這樣殘酷的方式捅死了,他被抓去做了勞工卻眼睜睜看著日本人把他的伙伴用汽油活活燒焦,最后他們還要被集體槍決--可以說他對日本人的恨達到了無以復加的極限,但是他和蘇聯女兵娜加面對把他們引進雷區的秋葉子仍然沒有舉起軍刺;明知糧食只夠倆人吃,卻還是和娜加冒著被打死的危險救了陷入沼澤的秋葉子。--甚至他以一種農民的可愛在情感上莫名地和會說中國話的秋葉子站在一邊而固執地同娜加持相反意見。
秋葉子是被他們俘獲的,或者說是被他們救下的--畢竟是蘇聯男兵搶下了她打算吞下的毒丸。但她仍然把他們引入雷區。就是在他們仨已經培養起很深的感情后,她依然把他們帶回了日本軍營,最后還用槍對準了患難與共的朋友。當然這不是恩將仇報,僅僅是秋葉子簡單幼稚地行為,最后她也為自己的單純和可愛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當滿捧的鮮花撒向天空,當可愛的八音盒無助地滾落山野,當秋葉子圓睜雙眼中彈倒下時,她也許仍然不愿意相信,她會死在自己同胞的槍口下,竟然會死在已經從她口中親耳聽到國家戰敗的消息后卻依然舉槍的同胞手中!
楊和娜加是善良的,他們在沒有糧食的情況下還放走了一頭槍口前的麋鹿,當然更不會在仇恨的怒火下殺死一個無辜的日本少女。
秋葉子也是善良的,可是她卻消失在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殘忍的軍國主義情緒中。
《紫日》對秋葉子這個日本人的刻畫并不象以往的影視作品一樣處理:先是冥頑不化,然后被俘,在我軍或鄉親的感化之后化敵為友,立刻成為我方的軍事力量--因為這不符合實際的人物性格,尤其是不符合長期受到軍國主義教育的日本人的性格。
馮導在影片中刻意刻畫了好幾個片段,大肆渲染了這種可怕的思想,尤其是片尾那些已經知道戰敗的軍民自相殺戮的片段--他們喪心病狂了嗎?他們在互相殺戮時還要彬彬有理的說一聲"對不起了"!這個片段中,日本軍官悲痛欲絕地說戰敗了,這是亡國滅種的奇恥大辱......這應該就是日本人內心深處比較切合實際的想法。這種思想無疑也深深地烙在秋葉子的精神深處!
被俘伊始,她就抱著同歸于盡的想法將"敵人"引入了雷區,而就是在三個人已經成為患難朋友,她受到最大程度的呵護之后,她在白樺林中依然想要奪下機槍,同時她始終在帶領他們往軍營的方向走,理由只有一個:你們是好人,就算做了俘虜也不會有事的,因為我是日本人,我會讓他們放了你們。直到最后當她拿槍抵住楊的胸膛時,她仍然頑固地保留這種意識!直到聽到電臺里用日語宣告日本投降后,她才徹底放棄了抵抗。
在這部電影中,最痛苦的也許是娜加--楊和秋葉子最起碼還有共同的語言可以在爭吵和閑聊中發泄自己的苦痛,而她呢?卻只能把喪子之痛深深埋在心中。
有格調的電影不多,有情調的就更少。紫日凄美,像一支愁腸百結的詠嘆調,讓人難以割舍。我就是帶著知音久違的愜意,舒舒服服看完全片。
馮小寧戰爭三部曲,紅河谷聲勢有余,沉實不足;黃河絕戀浪漫可人,略顯俗套;而紫日的故事完整,內蘊深沉渾厚,表達得收放自如。
文學作品中,常見白樺林的風姿搖曳,有玉樹臨風的君子之質,又有亭亭玉立的美人之態,而被電影人所遺忘的它,在紫日里成了鏡頭中反復出現、隆重登場的主角。還有那金黃的雛菊、紫紅的苜蓿、潔白的百合鋪陳在秋天的原野上,是在沉思,又像是表白。
一雙粗糙的中國鄉村老漢的大手,捧著繪有娟人的八音盒,這八音盒在日本少女的手上、在俄羅斯老嫗的掌心傳遞,最終安息在落葉繽紛的黑土地,那是對戰爭中死去的無辜百姓亡靈的祭奠,也是對狂妄的戰爭販子的詛咒,還是對和平與友愛的真誠企盼。即便是在戰火和硝煙的彌漫下,大自然依然有壓抑不住的驚魂動魄之美,具有油畫質感的畫面和適時響起的弦樂,襯托著人物簡潔卻不乏幽默的對白,顯示出電影作為綜合藝術的魅力。
導演馮小寧本人是這樣說的,“我是主張唯美的”;而他的影片也是這樣表現的,哪怕是在生活的慘痛中也有“野火燒不盡”的春草似的美感倔強地生長。唯美,與其說是一種藝術主張,倒不如說是一種生活理想。
紫日中的三位主角,俱是有缺陷的人物,中國農民有掩飾不住的狹隘,俄羅斯女軍醫有與生俱來的孤傲,日本的少女戰俘在血液里有睥睨他人的遺傳,但是,所有這些,都不能阻礙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與相親相愛。
愛比仇恨更有力量,和平比戰爭更能持久。片中,當忠厚老實的農民楊玉福舉刀對準日本少女秋葉子時,他腦子里閃現出被日本兵殘殺的同胞,但卻不忍傷害一個手無寸鐵的敵國女孩。這種“不忍”之心,是古人所推崇的仁厚之心,也是現代人所贊許的愛心。愛心戰勝了仇恨,在那生死瞬間,得到拯救的是日本少女,更是人類那顆不向野蠻與獸性屈服的良心。
良心能夠煥發良知,日本少女秋葉子在聞聽自己的國家戰敗投降的消息后,情緒波動,不能自持,她端起qiāng對著楊玉福和娜佳,但她無力扣動扳機,她的那顆被軍國主義意識所熏染的心,終于有了些康復的跡象。在影片結尾,秋葉子為解救一個小弟弟而被她的同胞擊斃,她是為愛而飲彈,并死不瞑目。
紫日的分量,隨著劇終出現的二戰世界各國死亡人口的數字統計而加重。中國死亡人數是最多的,有3000多萬。“紫日”凄美,盡在不言中。
出山電影影評篇四
朋友對蝴蝶的期待就象我對桃色的期待一樣,但是這卻屬于兩個完全不同的需求層面,相對異色的桃色而言,蝴蝶就張顯的如此純情。
這樣的女同志的故事情節其實并不算太出挑,甚至情節的設定也有些俗套。但是這樣的明目張膽的全程表現女同的題材在華語世界也夠驚駭的了。
影片拍的很詩意,兩個主要場景的切換,源于蝴蝶個人的意識流,而這樣的意識流又基于她的回憶,所以,一個簡單的情節,因為有這樣的現實與回憶的詩意的結合而產生出雋永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導演麥婉欣對將這樣的敘事手法與影片人物內在的感情張力緊緊結合,從而使影片產生了一種貫穿始終的關于女性抗爭及自覺的情感脈絡。
影片中表現出三種不同的關于女性抗爭和自由的過程:其一是蝴蝶對于家庭的抗爭和自覺的過程,這種抗爭伴隨了個人自由意識的自覺,這種抗爭是很溫婉的,因為這是對一種她并不需要的,甚至于給予她壓力的愛的抗爭,更是一種社會給予她的責任的抗爭。她的家庭愛她,她的老公愛她,這樣的親情和愛是任何常人都無法拒絕的,但是在接受這樣的愛的過程中必然也伴隨著責任,于是孝女賢妻是她義不容辭要扮演的角色,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她也在壓抑和泯滅真實的自己,而蝴蝶在感情的漸變過程中因為有了另外兩種抗爭形式的對應而逐步地走向自覺。
其二是真真的抗爭,她的抗爭是激烈的,她追求的是典型的憤青式的生活,用搖滾樂、女權主義和民權來對抗社會,她聽瓊妮.米歇爾和珍妮斯.喬撲琳的唱片、房間里張貼著安東尼奧尼和戈達爾等新浪潮電影導演的海報、積極投身民權運動。她是一個理想型的人物,代表的是青春的沖動,理想面臨現實的幻滅是她最終抗爭的失敗,這很悲壯也很慘烈。她最終皈依佛門,是她對現實抗爭失敗后,由入世轉向出世的隱逸狀態。
而第三種則是一種贏弱的抗爭,不僅表現在蝴蝶與真真的面臨來自親情的壓力和人生理想的巨大差異而導致的分手,也通過蝴蝶的兩位學生所遭受的棒打鴛鴦的命運來進行了補充說明。這樣抗爭是一種大家耳熟能詳的來自現實的壓力,也很老生常談地表現了華人世界酷兒們的生存境況,事實也的確如此。
所有的抗爭最終匯集到蝴蝶一個人身上,她的自覺不僅是理性的自覺,因為單純只是理性的自覺顯得不盡情理,更是一種情感的自覺,因為情感的自覺才能最終使自己面對自己真實的生存狀態,從而使自己獲得解放,象蝴蝶一樣自由。
影片有兩個地方很感人,而這樣的感動竟然源自對阮伶玉的致敬,其一是真真和蝴蝶在少女時代初吻時房間電視里放映的阮伶玉的老片,黎麗麗用手指輕輕彈去阮伶玉臉上淚珠這個經典片段配上黃鶯鶯哀婉凄絕的《葬心》暗暗隱含著兩人悲涼的結局,而最后當成年后的蝴蝶與出家后的真真分別時,真真也用手指輕輕彈去蝴蝶臉上的淚珠時,一切恍若隔世,也透視出這種女性的情感方式在多位時空的走廊里走向解放。
雖然影片不凡理想化的色彩,如此美好的結局讓人唏噓不已,但是電影本身就是造夢的空間,在其中審視自身的情感,也投射自己的理想。
美妙活潑的配樂
影片在展現了老人與小孩的內心世界時,配樂起了很大的輔助作用,依靠著這些音符,把影片提高到了另一個較高的層面。配樂家nicolas errera以鋼琴和弦樂為主要的基調,鋪陳出輕緩優美的旋律,流泄出法式的浪漫情調,暗喻著劇中老少的互動關系微妙轉變,讓觀眾聽著總能令人聯想到蝴蝶展翅舞蹈的時刻以及麗莎天真的笑臉,并再次感受蝴蝶的輕盈飛舞和人性之間的純良情感。
視覺享受
影片的取景別致有佳,攝影師尼可拉斯·海特力求做到綠意充滿生機的主旨,在一幕幕安靜的森林中,隱藏著許多富有情感的滋味。縱觀影片,我們能夠會體會到森林其實就是一老一少的感情源泉,當他們進行詼諧的對話時,森林仿似也在微笑,當莉薩看到非法狩獵者的時候,森林也似乎凝滯了呼吸。攝影中充盈著生命便是影片一個亮點之所在,輕柔而不煽情,在欣賞影片中,眼睛也得到了最高的視覺享受。作為個人來說,我真的非常喜歡本片的取景。
老少搭檔尋找蝴蝶
《蝴蝶》的女主角,選用了年僅8歲的法國天才童星柯萊兒·布翁尼許演出。女孩的表演盡顯天真的一面,與安利文老頭機智幽默的對話,妙趣橫生。一頭黃棕色的頭發是法國人的專利,一臉灰褐色的雀斑是小孩子的專利,把兩者疊加,柯萊兒·布翁尼許便是典型的法國小女孩。男主角選用了蟬聯三屆西澤獎影帝的米歇爾·塞侯。影片最后這兩位一老一少的主角演唱了片尾曲,聽后讓人覺得如同生活在童年之中,享受著無拘無束的陽光。
看完法國電影《蝴蝶》的晚上,許久不肯閉上眼睛。仿佛眼瞼一合,那些影像便要談去,世界將重又歸于嘈切、繁囂。不會再有天籟般的童聲一記記問詢,仿若幼嬰的耳語。
《蝴蝶》象一組清新的田園詩,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一點點滲入眼耳。那片屏幕,穿過蝴蝶斑斕的羽翼,給我一座驚艷府邸,如此寧馨,靜美。
蔚藍晴空下,一望無際碧綠的草原,微風中搖曳的金色麥浪,草原上爛漫的野花和撲蝶的小女孩。大自然的靜美與生命的動感,在這部影片里,融合得如此無缺。
如此看來,圈子里的幾個朋友都偏愛法國電影,并不是沒有理由。
《蝴蝶》沒有跌宕迂回的劇情,也沒有刻意做秀的煽情,只是一場平淡的講述。
八歲的小女孩麗莎是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媽媽未婚先孕生下了她,卻又不知該如何照顧她。孤單的麗莎只能與心愛的藍球為伴,在母親失約或晚歸的時候,一個人坐在咖啡廳里、或者電話亭邊的長椅上無助地等待。直到有一天,失去兒子的孤寡老人朱利安把麗莎領進了他的家,麗莎第一次接觸到了蝴蝶這種生物,并跟隨著酷愛收集蝴蝶的朱利安一起,去尋找全歐洲最罕見、也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口齒伶俐、思維敏捷的麗莎在與朱利安同行途中,不停地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并與固執嚴肅的朱利安斗嘴。一老一少在不斷地爭執與妥協中,漸漸親近。這一趟旅程,變成了尋找愛與親情的路途。
法國優美的鄉村風光和老少之間諧趣的對話,使得整部片子看來心曠神怡。
法國天才童星柯萊兒布翁尼許是本部影片的亮點。她將一個生活在單親家庭的,聰明伶俐又孤獨敏感的小姑娘麗莎演繹得如此傳神。她的笑容與憂傷,是整部片子的光影,牽扯著所有觀者的視線和神經。
所以本片在法國上映時,吸引了上百萬觀眾前去觀看,票房突破了2億元。這其中,柯萊兒布翁尼許的出色演技居功至偉。她那雙純澈的藍眼睛,羞怯迷人的笑容是這個殘酷世界的抗體,任誰都無法拒絕這樣一個精靈的慰藉。
看法國電影,總能讓人感受到身心的愉悅。原因在于法國電影總是能將很深刻的主題演繹得輕松詼諧。許多人生的哲理與隱喻,被有條不紊地編織進情節的前生后世,于細節處,一一表露。
這部79分鐘的影片,其實涉獵了相當廣泛的內容。親情、友誼、愛情、戰爭、金錢、命運、人生等等。看起來似乎是極深奧的話題,本片卻以簡單的對話和簡潔的鏡頭語言做了近乎完美的闡釋。
比如,當那只美麗的鹿倒在偷獵者的槍聲里,朱利安沒有去擋住孩子的眼睛,他讓她知道了什么是“偷獵者”。當朱利安爺爺把捉到的蝴蝶放入盛有藥物能致蝴蝶于死地的瓶中時,麗莎冷冷地吐出了“偷獵者”三個字。這是一種意味深長的諷刺。成人的世界,太多的理由和解釋,但在孩子的眼中,并沒有實質的不同。
比如,麗莎與朱利安在山上看到一對情侶,男孩要求女孩為了證明愛情,勇敢地和他一起跳傘。
朱利安告訴麗莎,這對情侶的愛情只靠著一根繩索維系著。通常人們要求對方做些什么來證明他們的愛情時,就表示不信任對方,沒有信任,愛情就撐不住.。
再比如,在一次富人的聚會上,麗莎問朱利安怎么樣才算是富有。朱利安告訴她:最好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片中還有多處涉及到了政治敏感話題(在國內的審片制度中,經常會出現此類術語)。反戰,應當是它隱藏的主題。
我至愛朱利安用手影給麗莎講故事一幕。個人感覺,它是整部影片中最匠心獨具的表達。
麗莎入睡前要聽故事。朱利安于是藏身于床單后,就著昏黃的燈光,用手影的方式,惟妙惟肖地講了動物界及整個人類世界生存的殘酷。上帝的手,同時制造了美丑與善惡。似乎臨到末日審判那一日,誰都是一具待罪之身。
這個隱喻,生動又驚心。三屆法國凱撒獎影帝得主米歇爾塞侯飾演的朱利安,在此將他人生經驗中的睿智與曠達表述得淋漓盡致。
朱利安與麗莎借宿農家的時候,聽男主人訴說政治與民生的利益對沖,戰爭的殘酷及對人性的摧殘。男主人的老母親仿如蠟像般凝固的身影也帶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震憾。
也是在此,朱利安終于說出,他如此癡迷于尋找“伊莎貝拉”,是為了要滿足兒子臨終遺愿。他的患重度抑郁癥的兒子,臨死前惟一的愿望,是想看一眼傳說中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親情的主題,在這里被濃墨重彩地渲染開來。雖然朱利安敘述得不動聲色,而內里蘊含的深沉情感卻教人動容。他其實深愛著兒子,卻從不曾對他說出“我愛你”三個字,當兒子英年逝去,所有的遺恨都已來不及彌補。
所以,對此深有感觸的老人,在片子近尾聲的時候,當警方出動人力,將不慎跌入山洞的麗莎救上來之后,才會對麗莎年輕的媽媽說:去,告訴孩子你愛她。
鏡頭語言在此處,又轉入了對于法國某些社會問題的探討,例如單親家庭孩子的撫養及教育問題。
朱利安對麗莎的媽媽說:不快樂的小孩通常都會渴望快快長大,脫離令自己感覺痛苦的生活,到自己能掌握的世界中去。
麗莎的媽媽幡然醒悟。
在野外的時候,“伊莎貝拉”因為麗莎的莽撞被驚飛,老人帶著小小的遺憾返家。但導演卻在尾聲掀起了一個小高潮。老人和孩子費盡心機尋找的“伊莎貝拉”蝴蝶其實就在家中。她最初的形象,只是一只丑陋的蝶蛹。
原來,他們一心想追尋的東西,其實就在自己身邊,只是被忽略了而已。
這是片中會讓人發出會心微笑的鏡頭:下了課的小女孩每天飛快地穿過街區,跑上樓梯,氣喘吁吁敲開朱利安的家門,只為了能夠親眼看到一只蝴蛹蛻變成蝴蝶的過程。
導演給了長達4分鐘的鏡頭,用來表現伊莎貝拉破蛹而出的畫面。伊莎貝拉在燈光下緩緩打開翅膀,那一刻,美麗震懾人眼,仿佛所有的疼痛都被忽略。
似乎也在那一刻,聽到麗莎內心的蛻殼聲。
我們人生中那些難捱的辰光,那些對疼痛與苦難的隱忍,就象一只蝶蛹,等待蛻變的過程。從丑陋的蝶蛹到美麗的蝴蝶,是生命中經歷成長蛻變的最好隱喻。
片子里的最后,麗莎放飛了“伊莎貝拉”。末尾的點睛之筆,是小女孩神秘兮兮地貼著朱利安的耳朵說:我媽媽的名字,也叫伊莎貝拉。
朱利安抬起頭對她微笑:那我們都找到了它。
這是法國影片中又一觸動人心的溫情點,也是影片的主旨所在。身兼編劇與導演兩職的菲利普.穆樂擅長處理家庭喜劇,在本片中,他舉重若輕,將深厚涵義融化于輕松溫情,使得整部片子充滿幽默感,人情味十足。劇本里的對白及導演鏡頭語言的運用,講究對內心忠實,對情感忠實,所以每一個觀看的人,都能從中找到共鳴。
而法國人一貫擅長表達的浪漫在這部電影中穿插始終,朱利安雖然表面嚴肅,其實內心也天真如孩童。他與麗莎之間孩子氣地斗嘴,令整部影片諧趣橫生。
法國,做為藝術電影的源流之地,的確有許多方面值得借鑒,因其電影文化的深厚底蘊無人能及。
比如電影原聲音樂。在本片中,麗莎與朱利安的一問一答,將那些雋永清新的人生哲理做了淺顯而通透的闡述。小女孩的聲音活潑俏皮,老爺爺冷靜嚴肅。融合在一起,聽來耳目清新。
法語一向被公認同為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而小女孩童聲稚氣的法語更是仿佛天籟。這首電影原聲歌曲,被許多人視為靈魂的洗劑。執掌配樂的nicolas errera,用醇美的鋼琴和行云流水的弦樂來合成了這首曲子,為影片增色不少。
再比如色彩的運用。79分鐘的影片,象一場聲色光影的旅行。參與過藝術電影《情欲飛舞》和奧斯卡得獎影片《美麗心靈》的攝影師尼可拉斯海特,用明朗的鏡頭,將法國阿爾卑斯山的自然景致拍得如同一副寫意山水畫卷。
國內的影片,雖然也不乏此類手筆,但總覺得似一場視覺盛宴。饕餮之后,味蕾也隨之麻痹,沒有余味值得反芻。所謂的大投資、大制作,象一場轟轟烈烈的煙花,綻放的,只是瞬間艷光,沒有可以長久存留下來的美麗。場面再宏大,情節再壯闊,缺少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做支撐,就會感覺蒼白無力。
但《蝴蝶》就不同。雖然它只是一部低成本的小制作電影,故事也非常簡單,但它象一部多棱鏡,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它,就會引起不同層面的反思。
現今的觀眾,已被眾多的歐洲片養刁了口味。他們要的是視覺與感覺的雙重享受,這一重境界,才是對電影藝術的最終要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