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抗癌篇一
每當我看到人們被癌癥所折磨時卻毫無辦法,心里就感到很傷心,有時我就在想,如果人一生病就能馬上知道或檢查出來有病并且能馬上治好,那該多好呀!
現在,當人們面臨癌癥時卻只能祈禱,不能與病魔去抗爭,主要是因為國際上沒有治它的藥呀!我好想發明一種能治好癌癥的藥,人用著不會覺得難受,不會煩躁不安,就像是得了感冒吃一片藥就能好轉似的。
其實癌癥并不可怕,可怕的在于它給人們的恐懼,正如笛福說過的一句話:“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是呀,只要你鼓起勇氣,與病魔作斗爭,那么,病魔可能會向你低下頭。
但這種希望很渺茫,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癌癥晚期時,會渾身疼痛,可以說,幾乎每個癌癥病人都是被活活折磨死的。
我爺爺也是一位癌癥病人,所以,我知道癌癥病人的痛苦。當時在腫瘤醫院化療時,有一種針一打就是24小時,連著幾天不吃不喝還反胃,惡心嘔吐,痛苦程度可想而知。為了治病,爺爺什么藥都吃過,加上跟醫生配合的好,心情又舒暢,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每當我看到爺爺被病魔困擾的心煩意亂時,心里別提有多難受呀!自從那以后,我就下定決心要發明出一種治癌癥的藥。
如果我發明出來的這種藥能治療各種癌癥,讓人們改變對癌癥的看法,趕走癌癥痛苦陰影。我一定要發明出治療癌癥的藥,為全世界的人們造福。
我知道,要想發明這種藥不容易,不好辦,幾代科學家和醫藥學家都想做出這種藥,但都沒有如愿以償。我想繼承他們這些偉大事業,潛心發明這種藥,讓人們不再被癌癥所困擾,不再因癌癥而談癌色變,不再為癌癥而付出生命的代價!
抗癌篇二
;精神萎靡、消瘦、有氣無力,是許多中晚期腫瘤患者給人的印象。營養不良是惡性腫瘤患者的常見狀態,只有好好吃飯,才有足夠的力量戰勝疾病。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營養與支持治療專業委員會曾對2.7萬名腫瘤患者進行調查,發現57%的患者存在中重度營養不良,其中71%沒有得到營養支持,甚至有20%的患者直接死于營養不良。腫瘤患者營養不良主要有兩個原因:消耗增加和攝入不足。腫瘤本身是一種消耗性疾病,癌細胞會和正常人體細胞競爭營養物質,使得體內的代謝異常,蛋白丟失。多數腫瘤患者伴有食欲減弱、消化功能差,吃不下飯,尤其抗拒肉食,而且抗腫瘤治療帶來的不良反應更是讓患者沒胃口。
腫瘤患者營養不良,會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化療無法繼續,部分人會因營養不良出現臟器功能下降甚至加速死亡。抗腫瘤治療就像上戰場,只有派出精兵強將才能獲得勝利,如果都是老弱殘兵,別說上戰場,可能連武器都拿不動。臨床實踐也證明,對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合理營養支持,可減少各種不良反應和并發癥,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所以,癌癥患者要堅持在治療的全過程遵醫囑好好吃飯。
具體怎么吃,應遵循什么樣的飲食方式?每位患者的身體狀態各異,腫瘤病灶也千差萬別,最好的飲食方案就是多樣化、不偏食、不挑食。治療期間由于藥物或療法的副作用,患者會出現各種身體不適,如食欲不振、惡心、便秘或腹瀉,食物類型和烹飪方式要根據病情控制情況和醫生的臨床建議來選擇。
一般來說,手術期需要麻醉及胃腸減壓,患者麻醉蘇醒后會經歷禁食、禁水階段,特別是消化道手術,病人飲食要逐漸恢復。應從恢復飲水開始,經過流食、半流食,再逐步過渡到正常飲食。如果因病情需要,禁食時間較長,則要靜脈輸液提供所需營養。恢復進食后,千萬不能暴飲暴食、大魚大肉,建議從流食開始,米粥是比較好的選擇,如果能喝奶可適當攝入酸奶,除了可避免產氣、腹瀉,還有助調節腸道菌群。需要注意的是,盡量避免吃豆類、薯類等產氣食物。
術后,有的患者可能還需要化療,服藥后會出現惡心、胃口差、便秘等問題。此時應以清淡營養豐富的食物為主,可吃些米粥、雞蛋羹、海參粥、瘦肉粥等,少食多餐能有效減輕胃腸負擔,避開油膩生冷刺激性強的食物,這些飲食原則對于不能手術、先做化療的患者同樣適用。
高齡、虛弱、做不了手術和放化療的腫瘤晚期患者,更不能放棄營養支持。飲食以谷物為主,輔以新鮮果蔬,搭配禽蛋、酸奶、魚蝦等,基本可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但應避免用保健品代替食物,燕窩、魚翅、蟲草、靈芝等的營養價值并不高,不一定比食物更安全可靠。
在治療后的恢復階段,同樣要注重營養均衡,根據身體狀況和醫生建議,選擇瘦肉、全谷類、健康脂肪、各種果蔬等。日常可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保證體內水分充足,讓大便柔軟、防止脹氣;每天可攝入250~300克的水果、300~500克的蔬菜和50~100克的粗糧,每天飲水1500~1700毫升;肉類可按照魚類、蛋類、禽類、牛羊豬肉這一先后級別進行選擇;少吃或不吃腌制食品、加工肉類、燒烤、酒精、甜點、罐頭等。
相關熱詞搜索:;抗癌篇三
;癌癥一直是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手術、化療等西醫療法,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穩定病情,但長久以來治愈率卻沒有顯著提升,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寄希望于中醫。今年82歲的林通國教授,則正是中醫抗癌的實踐者之一。
親身試藥 解患者之苦
林老出生于中醫世家,幼年拜孔孟,誦經史,隨祖父,學醫道,攻岐黃,尤對本草學癡迷甚深。由于少時曾親見父親運用含有中藥配伍禁忌“十八反”中的藥物組方治療好一些怪癥病人,從此對這些合用后會產生劇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破壞藥效的“十八反、十九畏”藥材產生了濃厚興趣。林老后來在中藥學中蹊徑獨履,成果斐然,可謂與父親的影響密不可分。
畢業后留校任教的林老,先后在醫學系、藥學系及醫院臨床等科系潛心研究,一轉眼就是四十多個春秋,他搜集了古今文獻中違反“十八反”、“十九畏”的案例,積累了兩千多張卡片,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各種藥物試驗,終于,林老對自己研究出的配方感到有了一定把握。但是,作為一種新生藥方,且前人多有禁忌古訓,雖然做了大量的藥物試驗,但也僅限于動物,如果是用于人體是否有副作用不得而知,林老感到有些為難了——極重醫德的他一方面不愿意將病人做為實驗個體,一方面又不忍心讓自己的心血束之高閣。考慮再三,林老決定親身試藥,幾經試服,幾度瞑眩,幾度歷險,終逐漸摸索出其規律,得其至道,遂推廣至全家重服,均安然無恙。藥湯后經藥理藥化實驗證實,安全無毒,具有明顯抗癌抑瘤作用,中醫拮抗療法治癌的理論至此方成雛形。
八十年代,林老開始將此療法用到癌癥晚期病人身上,結果發現治療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更難得的是,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所受到的痛苦和藥物的毒副作用很小。眾所周知,癌癥病人的化療過程十分痛苦,也會帶來脫發掉眉、口干心煩、白血球降低等多種副作用,而林老的中醫拮抗療法,是以藥之反抗,治其病之反;
以藥之激抗,治其病之甚;
以藥之畏抗,治其病之毒;
以藥之毒抗,治其病之邪。從而使瘤塊縮小,疼痛減輕,癥狀緩解,甚至瘤塊消失,病體康復。于是,口耳相傳間,求醫問藥者絡繹不絕,林老聲名大噪。
靜泊恬淡 何愁不舒懷
談及林老獨特的用藥之道時,小編曾打趣道:“這就叫以毒攻毒!”林老大笑,稱自己用藥很鬼,專治怪病,所以自命名為“鬼藥子”,所住的居所稱為“鬼草堂”,同時,“鬼藥子”之名更深一層的象征意義是——中國自古有鬼神索命之說,行醫者無不是與之作對者,“鬼藥子”就是要與鬼神相斗,從它們手上將病人的性命奪回來。
在林老看來,養生延壽也是與鬼神相斗,方式用對了,可享壽元避疫病,拒瘟神疫鬼于千里之外,短命鬼也絕不敢擾。中國養生大家眾多,享壽之道眾說紛紜,但終逃不出“順時、慎食、舒懷”六字,其中,情志的調節可謂第一要義。林老取眾家之長,將之歸為儒、釋、道三法養生。
一是儒門的“齊家”。膝下兒女承歡的林老一再強調家和才能萬事興,老幼之間代溝難免,磕碰難止,需有容人之量,才能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共舒心。此雅量也適用于與各色人士交際。
二是佛門的“奉道”。每日早晚焚香誦經也是林老的養心之道,如《心經》所言,奉行佛法可使人“心無掛礙”、“無有恐怖”,坦蕩超然的立于天地之間,既已超然,何愁不舒懷。
開壇倒罐 祛病體無恙
在林老看來,元代著名醫學家朱丹溪先生所提出的“開壇倒罐”這一理念可謂道盡了養身精要。林老在多年的行醫生涯中,見過形形色色的病人后,更是覺得此話絕妙——絕大多數的病人之所以身患惡疾,歸根結底,無不是因平時不懂得“開壇倒罐”之法而起。林老以自己多年的行醫經驗,將這一理念進行了一些補充,謂之“開三壇倒三罐”。
“三壇”即“心壇、肝壇、腎壇”,也就是中醫說的養神、養血、養精。養心要從養神開始,即平靜心神,清心寡欲,減少各種欲望,以免氣血動蕩不安,心神外馳而損身減壽,飲食上可以多吃一些具有養心安神功效的食物,如蓮子、紅棗、百合等,此乃開“心壇”;
肝藏血,也是人體重要的解毒器官之一,若肝受損傷,會導致機體免疫力低下,容易患病,調養時除了注意情志調節,避免肝氣淤滯外,還要少喝酒多喝水,幫助肝臟排毒,減少代謝產物和毒素對身體的損害,平時可多吃一些動物肝臟補養肝血,此乃開“肝壇”;
腎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主水液代謝,被稱為“先天之本”。腎虧精損是引起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不可縱欲,以免傷精,平時可多吃一些黑色食物以養腎,此乃開“腎壇”。
“三罐”即“痰罐、尿罐、屎罐”,實際就是要保持肺部清潔、排便通暢。現代社會,空氣質量越來越差,粉塵微粒飛揚,肺部首受其害,可于每日晨起時和就寢前,于空氣清新處做深呼吸,然后主動咳嗽,吐出痰液,如此反復8~10遍。這時的主動咳嗽是一種積極性的保健方式,可促使肺部清潔,增強免疫力,保持肺活量,此乃倒“痰罐”;
至于保持排便通暢的好處就無須多言了,它可是身體最主要的排毒方式,想要將宿便中的毒素對身體的影響減到最小,就一定要堅持將排便作為晨起時的第一件事,此乃倒“屎、尿二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