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毛雨季不再來讀后感篇一
這幾日杭城陰雨連綿,數日未見陽光。為我寫《雨季不再來》的讀書筆記提供了天然的場景。
當三毛還是二毛的時候。本書是三毛十七歲到二十二歲發表的一些文稿集。講述的是一個少女成長的過程感受。本書在技巧上還偏于稚嫩,思想上大多是感傷迷惘。所以三毛自稱當時的三毛還只是二毛。一如三毛所說,人之所以悲哀,是因為我們留不住歲月,更無法不承認,青春,有一日是要這么自然地消失過去。
外面不停的下雨,當然不會跟隨你的心情改變。你能做的是在這個雨季里安靜的聽雨,或者干脆去擁抱這場雨,感冒時要注意休息和按時吃藥。當然你也可以耐心等待,等待雨過天晴,在潮濕的操場跑道上,穿上一雙干燥的黃球鞋,對著天空說一聲,雨季過了,雨季不會再來了。這是《三毛全集》的第一本書,從這本書就可以看出三毛的傳奇性格,也為三毛后來的人生,做了個開場白。
與其說這是三毛的感情史,不如說這些小故事記錄了三毛的成長。在雨季雖然身心很潮濕,但也算是積累成長的養料。在雨季中吸取養分,當然少不了骨節拔高的疼痛。不經歷西風催襯梧桐落的悲涼,怎么體會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從容。
雨季只有一次,不在陰雨的環境中暗自神傷,那就掙開桎梏,換上自己喜歡的球鞋,在陰霾的天空下擦干雨水,走向積水的操場,或欣喜或感傷地說一句雨季不再來。
三毛雨季不再來讀后感篇二
這是我讀的有關三毛的第二本書。不愉快,是我最大的感觸。
這本書記錄了她作為一個少女成長的過程和感受,多半是走在偏路上的孩子給家人、老師,甚至朋友帶來的苦惱與驚愕,與后來人們所追從的健康進取的三毛顯得格格不入。
當她還是二毛的時候,是一個逆子,她追求每一個年輕人自己也說不出到底是在追求什么的那份情懷,做著大家眼中“問題孩子”才會做的傻事。十年之后的三毛覺得,不能再繼續惆悵和悲觀下去了,必須改正自己個性上的缺點,健康地生活。她將這一切歸為是自己的錯誤。
但我覺得,她沒錯,錯的是不理解孩子內心那份純真的家人和老師。就像書集里《吹兵》一篇,描述的是之前在臺灣學校暫住的一個啞巴炊兵與三毛之間的日常互動,可能是真的不懂,他撿起一片碎石在地上介紹自己,寫成了“吹兵”。再后來,他們成了很好的朋友,她教他寫字,他教她生活常識,像父女一般的情感,卻始終不敢逾越那條鴻溝,畢竟一個像傻子,一個是尚在老師保護中的小學生。其實他們都明白。但在老師眼中,一個還在讀書的孩子,和一個傻兵在一起會危險,會有麻煩,所以千方百計阻撓他們的任何互動,最終還是因為一個別人制造的誤會分開了,來不及說再見,他離開了,再也沒能見到。也許三毛的一生都在惦記著他吧。
我理解三毛的心情,理解她的做法,因為小時候心中總有那么一份純真,覺得這個世界上并沒有壞人,人與人之間是存在真實的感情的。可那時候,只要和學習無關的事情,大人都會阻攔,不可避免地造成孩子自信心逐漸缺乏,做事畏手畏腳,對此,我感到十分悲哀。但我們留不住歲月,更無法改變大人的想法,直到我們的青春悄然無聲地消失過去。而人之可貴,也在于我們因著時光環境的改變,在生活上得到長進。歲月的流失固然是無可奈何,而人的蛻變,卻又脫離不出時光的力量。
我認為,三毛小時候的種種問題行為,只是自己真實意愿地表現而已,難道除了她,所有的孩子都是思想上絕對順從家長和老師的嗎?只是不敢表現出來,或是不想違背而已。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閃光的星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必然要求,不能因為提出反抗就被大家列為“問題孩子”,從而引起內心自卑,悲觀消極地對待將來的生活。
我希望小時候的三毛心中的雨季快點過去,不要再糾結是不是自己本身的問題,希望家長和老師充分尊重孩子們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不打擊,多引導,為他們保留自尊心。更希望我的孩子將來心中沒有雨季,即使有,也盡快將天空的烏云揮散,在每一個充滿陽光的早晨醒來,靜靜地聽聽窗外如洗的鳥聲,起床對著鏡子給自己一個微笑,然后穿著一雙清潔干燥的球鞋,踏上充滿日光的大道,自信、安適而又快樂。
三毛雨季不再來讀后感篇三
初識三毛來自于身邊的朋友,身邊的朋友喜歡讀三毛。而我也被魔力般被吸引著,拾起了《雨季不再來》。
三毛曾經說過,“人之所以悲哀,是因為我們留不住歲月,更無法不承認青春,有一日是要這么自然的消失過去。”這本書講了三毛從二毛成長為三毛的感受和經歷。三毛如是說,“它也許在技巧上不成熟,在思想上流于迷惘和傷感,但它的確是一個過去的我,一個跟今日健康進取的三毛有很大不同的二毛。”
當三毛還是二毛時,她是一個逆子,干著父母原則上無法認同的事。但是她仍愛讀書,愛藝術。在一度陷入自閉癥時也不曾放下讀書和藝術。三毛讀書的堅定使我動容,我終于也知道二毛如何成長為三毛。像是三毛曾經說的一句話,“而人之可貴,也在于我們因著時光環境的改變,在生活上得到長進。歲月的流失固然是無可奈何,而人的逐漸蛻變,卻又脫不出時光的力量。”
令我格外欣喜的是,我也在逐漸蛻變。
在‘蝴蝶的顏色’這一章節,格外喜歡三毛才11歲寫的一段話:“想到二十歲那么的遙遠,我猜我是活不到穿絲襪的年紀就要死了,那么漫長的等待,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隧道,四周沒有東西可以摸觸而只是灰色霧氣形成的隧道,而我一直在踩空,沒有地方可以著力,我走不到那二十歲。”與三毛不同的是我對20歲無比的期待,我沒有三毛一般悲觀,但是卻喜歡三毛悲觀細膩的文字。
我所認為的20歲啊是化著淡妝,無比自信的做著自己想要做的事。他們說:“如夢的花季,似水的流年,夢幻的雨季萌發青春的活力,雨季過了,雨季不再來。”
我認為啊。雨季還是會來的,青春無限,不用擔心雨季不再來。然而我是希望煩悶的雨季不再來,而我要的是清潔灰天的雨季。三毛的雨季過去了,而我的雨季才剛剛開始。總有一天我會穿著小白鞋,踏在布滿陽光的操場上感受陽光的溫暖和雨季的美好。
三毛雨季不再來讀后感篇四
偶然從老師那里借到了這本書,我先看了作者的簡介,得知三毛是個很厲害的女作家。但書卻告訴我,三毛曾是個被別人看成是問題兒童的孩子,還是個逆子。她漸漸變得孤僻,不愿與人交往,和父母兄弟姐妹都不親近甚至休學,但這是為了讀書。之后她遠走他鄉,四處流浪,經歷了數不清的旅程,無數的坎坷,嘗到了孤身一人的寂寞和困苦,但她的青春沒有虛度,而是讓她變成了一個對凡事有愛、有信、有望的三毛。
現在都鼓勵孩子看書,而在三毛小時候那會兒,書被視為閑書,三毛卻不顧老師反對,經常逃課去看書。她還偷偷的省吃儉用,任她的肚子咕咕直叫,也要去租書看,后來她休學了,在家里盡情的看書。你可能會想:三毛理解力真強,其實她是有書就看,生吞活剝唄!她常常看的不亦樂乎!
另外三毛的性格實在孤僻,把自己鎖在家里很少出門,非常害怕別人。有三位老師在她的生命中出現,改變了她。就拿那位顧福生老師來說,不批評她,就算三毛很笨,她也很有耐心,十分溫柔,從未放棄過她。她還幫助三毛投稿,讓三毛兒開心起來,三毛十分感謝她,老師是打開她心鎖的一把鑰匙。
后來。三毛決定去流浪,一個人在外國讀書十分刻苦,成績很好。她看到了各地風景,形形色色的人,她從一個遵守父母叮囑,事事忍讓的人成長成了一個能判斷是非、采用不同方式解決問題的人。她開始了解人情世故,有了自主的判斷,更好地保護自己,與他人交往。
青春是青澀的,是美好的,但它會不斷磨礪我們,讓我們不斷成長,這是一個過程,一個塑造自我的過程,青春無限,讓我們像三毛一樣努力向上,向心中的目標走去。追求向往的生活,讓青春無怨無悔。
三毛雨季不再來讀后感篇五
《雨季不再來》這本書主要收集了三毛從孩童到青年這段青蔥歲月的文章。照三毛的原話是講述了二毛變成三毛的心路歷程。這段陽光爛漫又偶有烏云飄過的時光是那么的珍貴,讓我們認識了一個鮮活的三毛。
三毛小時候就表現出對文學藝術的癡迷,她對美有著天然的敏感,性格有些叛逆。對課堂不大感冒倒是嗜書如命。家庭熏陶加上自身大量閱讀這對于今后的文學底蘊打下了深厚基礎。也許同樣是因為細膩敏感再加上外界的因素,三毛一度患了自閉癥。父母想盡辦法也無法打開她的心門,直到遇到恩師顧福生,開始學習美術。三毛慢慢走出了雨季的泥濘,開朗起來。長大些,三毛開始了留洋求學之旅。從文章中能看出她求學的艱苦和讀書的刻苦。
我印象比較深的兩篇文章,一篇是《紫衣》。講的是作為家庭主婦的母親滿心期待準備去同學會的郊游,然而最后因為天氣突變最終未能趕到集合地點而錯失了這場聚會。
三毛那是雖小但也感到了母親從接到同學會郊游通知單后心態的變化。那個往日操勞持家的母親突然表現出了少女般的神態,開始叨了起學生時代,難得的快樂和輕松。是啊,母親也是有過青春啊,她上過學,讀過書,有同學,也愛美。只是結婚生子后的那個女人因為有了需要照顧的家而放下了曾經的天真幻想開始學習柴米油鹽醬醋茶,變的懂事,任勞任怨。為了這次聚會,母親沒少下功夫,給“我”和“姐姐”做新衣服;自己也穿上了平日舍不得穿的深紫色旗袍,擦了香水;前一夜,還為同學們煮了一鍋紅燒肉和一鍋羅宋湯。
然而天公不作美,趕車的中午天空下起了雨,母親一邊看表一邊焦急的讓姐姐和“我”禱告上帝。最后,望著那輛大軍車緩緩開走的背影,母親瘋狂的放聲狂喊著同學們的名字,整個人像瘋了一樣,那是“我”從沒見過的樣子。等回過神來,母親帶著我們姐倆往回走,她忙著給我們擦去臉上的雨水,卻忘了自己。回到家中,母親又變回了熟悉的她。多年后,我再問起母親這段往事,母親卻說記不起來了。”我“想再跟她講,跟她講講那第一件新衣,講當年她那年輕的容顏,講日本房子窗外的紫薇花、眼神、小弟、還有同學的名字。
母親心不在焉的淡然,聽著聽著,突然說:“天明和天白咳嗽太久了,不知好了沒有。”她順手拿起電話,按了小弟家的號碼,聽見對方來接,就說:“小明,我是阿娘(注:祖母)。你還發不發燒?咳不咳?乖不乖?有沒有去上學?阿娘知道你生病,好心疼,好心疼……”
讀到這里,我覺得挺心酸的。那次的同學聚會母親一定是特別想去,那是她為數不多能重溫往日青春年華的時刻,結果錯過了,是多么的遺憾。她為人妻為人母已經夠辛勞了,然而這最后的幻夢也破滅了。我想她并沒有忘掉那一天,可是她選擇了刻意遺忘,讓自己的心不再抱有幻想,也就不會那么痛吧。由她,我想到了自己的媽媽還有千千萬萬的普通女性。為了家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她們甚至甘愿犧牲自己的感受。
當你看她臉上爬滿皺紋時還能想到那個當年風華正茂時美麗的容顏嗎?當你看到她手上的老繭時還能想到當年這雙纖纖玉手也曾翻過書頁,摘抄過詩詞?實在不易啊,有了平凡而又偉大的女人,家才變得溫馨,井井有條。現代的女性比原來選擇的空間更大了,雖然大部分還是主內的傳統分工角色,但至少可以有一份自己的工作,經濟自立,從而人格上還保持著獨立。
另一篇文章是《西風不相識》。說的是三毛去西班牙留學,父母臨行前叮囑她出門在外一定要秉持著謙讓的傳統美德。最初三毛也確實照做,落得好人緣。然而,這種“老好人”的行為并沒有讓外國同學和老師對她一樣尊重,而是不放在眼里。有一天,一大幫人在三毛宿舍瘋鬧,老師跑來竟然大罵一頓三毛,這讓她再也無法抑制怒火,一下子爆發了。同學老師們都驚呆了,從那以后沒有誰再敢招惹三毛。三毛像變了個人,開始我行我素,不再過得戰戰兢兢,生怕被疏遠。
有趣的是,這幫洋人們反倒開始尊重起她來。真應了那句,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有些人不能理解別人對你的忍讓是為你著想,以為好欺負呢。而受氣久了,心理領域被嚴重侵犯,早晚一天也得崩潰,要不就得爆發。
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人從小聽孔融讓梨長大,被教育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然而,看看中國近代歷史便知,被列強大肆侵略卻無力反抗。做人也如是,其實,每個人都是平等獨立體,我們有權利爭取屬于自己的權益。
其次,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強大就欺負別人,也就是說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做到這兩點了,就算有人指責我們種種又有何妨呢?我問心無愧。隨著年齡增長,我慢慢了解到了一件事,誰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別人的批評也好建議也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讓自己好過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書名一樣,雨季不再來。我們終將成長,走過雨季。希望未來的生命也多一些陽光,少一些雨水。
三毛雨季不再來讀后感篇六
《雨季不再來》敘述的是三毛十七歲至二十二歲間的歲月人事。在這段時間里,三毛稱自己為二毛。
在不長的五年里,二毛經歷得太多太多,以致將這五年活得深刻。退學在家封閉自我、打開心門潛心學畫、經人引進初入文學殿堂、于異鄉遭受進犯最終尋得合道好友……很多美好、不美好的事情將這五年填滿。當三毛處于后雨季時代——她說,如今的三毛是個樂觀的人,她終于懂得了什么是愛。我想,三毛的這一成長,得益于這片有時狂暴有時溫柔的雨季。就是在這片雨季中,二毛蛻變成了三毛,成熟代替了青澀。縱使雨季遠去,雨季這段時間所體現的意義卻從未遠去,它在后雨季時代得以延續。
十年后,三毛成為了我們印象中的她:燙著大卷發,穿著簡單的服裝,一笑動京城。也許,很多人都會覺得,那片雨季過去了,雨季中的她終究是不再了。十年后的三毛,心中裝的是遼闊無垠的撒哈拉,她在漫天黃沙中與荷西共享春日宴,深夜的山頂、海邊、公路旁,哪里都有他們的笑聲。雖然日后荷西遭遇不測,三毛痛心至生不如死,但至少,經過雨季的她,最終在后雨季時代迎來了最好的自己和最好的時光。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擁有一段人生中最好的時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樣一段時光在潛移默化中由前一段時光鋪墊而成,身處最好的時光中的最好的我們,亦是從前一段或者前幾段不那么美好的時光中成熟起來,就像三毛這樣。在《青春萬歲》里,鄭波先是因參加黨的活動而學業退步遭同學嘲諷,后又痛失生母,這一片小小的雨季并未沖垮她的'心靈堤壩,反而走出雨季的鄭波更懂事、更穩重、更顧全大局,自己的人生漸漸走上陽光大道。
你看,我們不會白白經歷時間,時間總會在我們的身上留下印痕,催促我們成長。你要知道,不論你正處于什么樣的時間段,快樂也好,悲傷也罷,時間的意義總會在風沙吹盡后發出熠熠的光,而我們會在下一段時間中,感知時間的意義,體悟其中之美。
這是我在后雨季時代的思考。
三毛雨季不再來讀后感篇七
昨夜的雨,淅淅瀝瀝,打在窗上,躺在床上,睜著眼,讓目光四處游離。下雨了,我的雨季是不是該來了?告別了純真年代,走進了豆蔻年華。
那些上課認真聽講的日子,那些下課不忘鍛煉的日光,那些追著老師不斷提問的時光,那些捧著書勤奮地背的歲月……變成了沉甸甸的記憶,藏在我的心里,任憑時間流逝,它們都不褪色的。雨季中出現的一事一物,也見證了我的成長。懵懂的我,遇到雨天,心情會低落的。長大的我,遇到雨天,會美美地欣賞一番雨天,聽那片雨給我帶來的寧靜與清新。
學習生涯中的磕磕碰碰就如三毛所說的雨季,其過程與她不盡相同,但是在平凡中總有那么一點有趣的事,我們的生活卻遠沒有想像的“痛苦”,反而多了幾分別有的滋味:每天與太陽賽跑成就了自己從未有過的美麗;為了一道題與同學甚至老師“吵”得不可開交,在學校的活動中的趣聞……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給自己加上了一個又一個的砝碼,卻在更多的日子,體味到了解出一道難題的酣暢、取得好成績的興奮和欣然入眠的快慰。
我對三毛的了解是浪漫、勇敢、瀟灑的真性情女子,再回顧三毛在《雨季不再來》中透露的純勢情懷和異質美感,我就愈加欣賞她的任性、灑脫。
我想,在這個時期,每一顆心都是敏感細膩的,充滿無限的遐想和淡淡的哀傷,讓人捉摸不透,卻又始終如影隨身,既感到迷茫和恐懼,又親身體驗到因未知與深藏不露而凸顯的新奇感和興奮感。每段由心而奏的歌謠,都是值得欣賞和歌頌的。三毛這段青春的奏響曲,雖然青澀,但卻帶著不可言喻的異質美感,帶著不可抗拒的親和感,讓人欲罷不能。正如舒凡給《雨季不再來》的書序中提到,“這不僅是三毛寫作歷程起步的回顧,也是表征六十年代初期,所謂‘現代文藝少女’心智狀態的上乘選樣。”
當筆下肆意揮灑的心情化為文字,我將用它記錄永生——這是莫言說的。作為用靈魂書寫的筆者,三毛記錄下來的青春痕跡,將值得永久保存。而事實上,這樣“保存”的做法,為填補心靈的空白,為“回顧”和“眺望”橋梁的搭建,為時刻的思考準備——提供了最好的方法。我想,悠長歲月的每一個變流竄著的靈感都應該被記載,每一個漂浮著的幻想被演繹,每一個占據著的夢都應該被成真,只是一切都將與“文字”有關。我相信,被記錄的歲月,被回顧的人生,會讓一個人終生都活于感動中。我猜想,三毛做到了。
十年前的三毛,反抗,叛逆,又不忘播種下一個又一個美麗卻帶青澀,莽撞,迷惘的夢想,還攜帶一份不輕易觸碰的傷感,而十年后的三毛——可以從《撒哈拉的'故事》看出,其心境如同渺渺清空,浩浩大海,平靜,安詳,淡泊。兩者比較三毛是反省過的,改正過自己個人上的缺點,人之所以是可貴的是他們能因時光,環境的改從而在生活上得到長進。正如她在書中說到:“歲月的流失固然是無可奈何,而人的逐漸蛻變,卻又脫不出時光的力量。”成長的力量是需要利用時間來積淀的,這是一個共同進行時,在積淀中成長的同時,也在成長中積淀力量。我們需要的是不斷汲取成長過程中的營養,不斷完善自我。
風還在,風還來——讓我們都盡情舞吧,盡情燃燒吧!
三毛雨季不再來讀后感篇八
喜歡三毛,喜歡她的隨性、灑脫和果勇,喜歡她清新、飄逸而又風致的文字。這個夏天,讀完了她的《雨季不再來》,這本書是三毛17——22歲寫的文字,真實地呈現了她從青澀敏感的二毛,蛻變為智慧成熟的三毛的成長的過程。
三毛,本名陳平,浙江定海人,民國32年3月26日(農歷2月21日)生于四川重慶。初二因故休學,自修遍讀世界名著。二十四歲只身赴歐游學,從此展開流浪生涯。民國62年,于西屬撒哈拉沙漠的當地法院與荷西公證結婚,在沙漠時期的生活,激發她潛藏的寫作才華,作品源源不斷,集結成書,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沙漠)于民國65年出版。68年夫婿荷西因淺水意外事件喪生,70年三毛決定結束流浪異國生活,定居國內。民國79年從事劇本寫作,完成她第一部中文劇本(滾滾紅塵),也是最后一部作品,民國80年1月4日清晨自縊身亡,享年48歲。
對于三毛,童年腦海中最初的印象就是那個頭上長著三根毛的孩子。大學后才有機會真正接觸到三毛的書,才知道這完全就是兩個人。最先接觸的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我看到的是充滿好奇心、無拘無束、又熱情奔放的三毛,而后來看的這本《雨季不再來》卻讓我看到三毛年少時的內心,寂寞卻又如此充滿感情,透露著純勢情懷和異質美感,同時也清楚地印證她傳奇般性格的痕跡。“人之所以悲哀,使因為我們留不住歲月,更無法不承認,青春,有一日是要這么自然地消失過去。”
“而人之可貴,也在于我們因著時光環境的改變,在生活上得到長進。歲月的流失固然是無可奈何,而人的逐漸蛻變,卻又脫不出時光的力量。”
每當讀到這里,我的腦海里總會被回憶充斥,滿滿的、甜甜的、澀澀的、零亂的,堆砌在記憶的空中。學生時代的酸甜苦辣,正如夏日里透過枝頭灑到地面上那斑駁的陽光,美好的記憶閃著金色的光芒,晃動著。我想我是醉著看這本書的,不然怎么會站在別人的故事里經歷著自己的事情呢?(李佳容)
三毛雨季不再來讀后感篇九
室內的暖氣開地太足了,整個人好像受到了巨大的壓強一樣,安靜地仿佛在等待一根針的墜落。驀然,仿佛聽見了一聲從遠方來的吶喊,澄澈,干凈。
昨夜的雨,淅淅瀝瀝,打在窗上,躺在床上,睜著眼,讓目光四處游離。下雨了,我的雨季是不是該來了?告別了純真年代,走進了豆蔻年華。
安靜的筆調是令人沉醉的,描述了一個又一個場景,置身于室內,隨著三毛的長大,當三毛還不是三毛的時候,她反抗,叛逆,播種下了一個又一個美麗的夢想,思想上流露出的卻是青澀,莽撞,迷惘和那一份真實的傷感,三毛的心境如同渺渺清空,浩浩大海,平靜,安詳,淡泊。人之所以是可貴的是他們能因時光,環境的改變從而在生活上得到長進。
歲月的流逝,固然是無可奈何的,而人們的逐漸改變,卻脫不出時光的力量。
我想我應該珍惜我所謂的叛逆期,也許,這一段時間或是長,或是短,我可以無限散發我那可憐的小自尊,可愛的小任性,不用考慮任何自己所做事情的后果,可以很自然地做一個敢說敢做的真實的人。
時代不同,人接觸的社會環境是不同的。我其實很慶幸自己能夠活在這個年代,當我看到三毛的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在她的臉上畫上兩個鴨蛋時候,她沒有哭,也許是內心深處自尊捍衛著自己的最后尊嚴吧。她難受,但是面對不公平,人是必須要學會忍受的……成長的過程是一個改變的過程,我們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離別的傷感,人世間的每一種心情都是成長必須經歷的。說不定經歷完了,你就長大了,這是一個艱辛的過程,似乎是一場苦苦的長征。
歲末年端,站在時光的長河里,一切都是凌空綻放的唯美,一切像是緊緊地握住水,然后看著它順著手的掌紋,一點一滴流淌干凈。不僅僅是水,以及那些我們念念不忘的事情,或者開始漸漸斑駁不清的臉。上帝,是殘忍的,叫我們抓住一切,然后讓我們眼睜睜的看著我們抓緊的東西被偷走。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為,我們留不住歲月,更無法留住青春,有一日,要這么自然地消失過去。”
我的骨子里面有風,我不知道上帝給我的眷顧還有多少,只是知道在雨季時,盡情的揮霍,燃燒,只因為雨季不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