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邊城的感受讀后感篇一
《邊城》是很久以來我就很想了解的一部小說,可是不知怎么總是不記得去讀它,是自己太忙嗎,好像不是,是對它的渴望程度不夠嗎,可我真的喜歡它。直到有一天偶然的與它邂逅,那種興奮勁我真不知如何描述,我只對同學說了一句話:“一直以來我都在圖書館找一本書,可是我總想不起來它叫什么,今天我終于明白了,原來是它!”
有人說他是山里飄來的一陣風,還帶真新鮮泥土的氣息。當我翻開《邊城》的第一頁,我就切身體會到了這句話的真實含義,頓時我好像置身其中,深呼一口氣,感覺是那樣的清新愉悅,讓自己很放松!我的心也就從此刻跟這作者的筆尖跳動著,漸漸的認識的那個小鎮,那條河,那里的人們,當然還有老船夫,翠翠,挪送…… 似乎我已成為了他們的朋友,隨其樂而樂,隨其憂而憂!
現在的社會物質生活充裕,可是心靈的世界似乎并未與物質同行,因而“無聊’”,“寂寞’”,“空虛”成為了我們大多數人口頭禪。我也不例外,我時常在這個物質橫行的世界中感到疲憊不堪,心力交瘁,而《邊城》便是我尋覓已久的一片凈土,讓我疲憊的心找到了一個可以停歇的驛站!與現在的世界相比,《邊城》里的世界似乎什么都沒有,或許是人間與天堂的差別,可是哪個是人間,哪個又是天堂呢?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是不統一的。
如果將《邊城》比做一個杯子,就好像韓寒一樣,我也好想從《邊城》這個杯子里窺出理想世界的影子。走進《邊城》的世界,總是想找一些詞匯去描述它,可我總是失敗了,因為 任何華麗的辭藻在此都變得淡然無味,它們切實與這里的一切都不相符。最后我決定換過一個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曾說過人物是順著小說的世界而生的。翠翠那如水一樣柔情,明凈的雙眸,如那個世界的天空一樣空靈,廣闊的心;老船夫的善良,盡職;挪送的勤勞勇敢;天寶的直爽,憨厚……一切的一切或許就是一個“凈“吧,我并不知我這樣的概括是否得體,但它真是我真實的感覺。因為每次讀完《邊城》后我的心靈就如春雨洗滌過的大地純凈無比,那種感覺真好!
談論一個世界,當然不可或缺的便是那個世界中人們的三觀。我很大膽的猜測或許那里的他們并不知這個名詞的含義,可是他們卻用他們的行動譜寫著他們的三觀。他們樂天安命,他們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情感,而金錢只是輔助它的一個次要工具,他們通常不在乎與其生活無關的其他世界……如此,就是他們的“三觀“,或許,和現在人們的三觀相比有人會笑話他們的無知,可是,當你仔細閱讀之后,你還會笑話他們嗎,難道你沒有從中發現什么嗎,它和眾多專家高調提出的三觀不有很多相似之處嗎 ?
讀邊城的感受讀后感篇二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充滿了濃濃的鄉土風味,為我們展現了一種別樣的風情,雖然文字平淡不飾雕琢,但那一幅幅的美好畫面,早已使我沉迷。
《邊城》講了湘西小鎮上一對渡船爺孫相依為命的故事。雖然文章表面上平靜,平凡卻掩飾不住一抹淡淡的憂傷和凄涼。主人公小姑娘翠翠那朦朧沒有結局,可悲的愛情故事一直貫穿全文,或許是年齡與閱歷不夠,我無法繼續深入品味,但是更觸動我心弦的是當地人的淳樸。
不用說,那片水鄉的生活自然清貧,艱苦。但是沈先生筆下的人物卻一個比一個樂觀,淳樸。那些可愛淳樸的鄉親們令我記憶深刻。順順慷慨救濟他人。老渡者不收渡船錢。老渡者不幸逝世,鄉親們自發的幫忙……這一幅又一幅感人的畫面,總使我不時心頭一熱。
相較之下,雖然我們住在大城市中,繁華喧囂、燈紅酒綠的生活卻掩蓋不了鄰里間冷漠,冰冷的鋼筋混凝土,如巨大的牢籠,隔絕了人們太多的交流。在冰冷而喧囂的都市里,真情仿佛已在人們匆匆的腳步里慢慢的流逝了?!哆叧恰分械哪侨缡劳馓以窗愕膬敉?,也越發令我向往起來,雖然日子清貧,但是那里卻有著一種令我安適的東西——愛。
每次讀完《邊城》,眼前總會浮起那木制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忍不住想去尋覓那一幅又一幅如畫般久遠的歲月,去結識那純樸的鄉親們,去享受那寧靜平凡的生活。
再讀《邊城》,我心中涌起了一種莫明的感動,或許一個人要是真心深愛著自己的故鄉的話,一定是讀懂了它的艱辛,依然無怨無悔與它長相私守。沈先生的文字并不是華麗的,一如他筆下的湘西那秀美的風光,湘西的父老鄉親們,自然淳樸,美到極致。亦正是如此,他的文字才給人以一種舒適安詳的感覺。
《邊城》的每一句話,一抹笑,一回眸,都能觸動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難怪有人說,《邊城》是一首最動人的情歌。
讀邊城的感受讀后感篇三
《邊城》的藝術風格,是一首抒情的田園詩,一曲浪漫主義的牧歌。
沈從文執意要把《邊城》寫成“純粹的詩”,主要是出于“懷舊”的主觀抒情并要把它凝結成“詩”。正如他所說:“這一年,我的過去痛苦的掙扎,受壓抑無可安排的鄉下人對于愛情的憧憬,在這個不幸故事上,才得到了排泄和彌補?!?/p>
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故事成為作者這股內衷隱秘詩情的載體,抒情才是小說的“本事”與目的。所以,作者敘事的筆端,傾瀉著、流動著作者對“愛”與“美”的詩性的謳歌與詠嘆,使故事本身成為對“愛”的剪不斷、理還亂的追覓與幻想。為此,作者還在藝術上追求詩意化的表現。
人物描寫方面,以關于動作、對話的白描與韻味發掘翠翠內心豐富的“潛臺詞”。如,翠翠只愛儺送,因此明確地向爺爺表示拒絕天保的求親;儺送月夜上山為她唱歌傳情,她在睡夢中身體隨著歌聲漂浮起來,“飛竄過懸崖半腰”,去摘象征美好愛情的“虎耳草”,追覓著甜蜜幸福的愛情。
情節結構方面,以經緯交織、明暗結合的手法,衍生多變的波瀾,切合、烘托內在的情緒節奏;在鄉土風俗描寫方面,將人物的活動置于一幅幅風俗、風情畫面上,形成了詩情畫意的意境。
如,作者特意在故事中間穿插了對歌、提親、陪嫁、喪葬、賽龍舟等苗族風俗的描寫,構成一道鮮亮的風景線,使《邊城》具有獨異的鄉土文學色彩,再加上幾分童心話語的調色、敘述語言的抒情化等,構成了《邊城》詩一般清新俊逸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