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輕叩詩歌的大門輕叩詩歌的大門字篇一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曦;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首詩的意思是:綠油油的蔬菜上,晶瑩的露水等著陽光···少年時不努力,老了只能白白地傷悲。勸誡人們珍惜時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嘆息。
記得法國有個叫做波德萊爾的人說過:“時間吮吸著我們的生命,這沒有影子的仇敵,嚙蝕了我們的心,吸盡我們的鮮血,養得肥頭肥腦”。是呀!時間如流淌的河川,一去不復返。可有許多人都不珍惜時間,任時間飛逝。我現在也要抓緊時間學習,少看電視,多看書。學要學好,玩要玩好,提高效率。成長快樂,學習進步,才是我想要的!吸取先輩的教訓,成為有用的人。
《長歌行》是我最喜歡的詩,也是我最難忘的詩,我最受啟發的詩!
輕叩詩歌的大門輕叩詩歌的大門字篇二
詩歌,多么優美,動聽呀!聽!有人在朗誦詩歌呀!多么動聽,真是讓人陶醉在仙境一樣!來,朋友們、同學們,我們一起來輕叩詩歌的大門吧!
在一個嫵媚迷人的星期三下午,我們班開展了一次主題為“輕叩詩歌的大門”的活動。
天呀,我竟然自己讀著讀著也陶醉在詩歌里了,這時我的面前展現了一副多姿多彩的畫面:遠遠的燈光被人們點亮了,好像天上一閃一閃的星星。天上的星星真的出現了,裝點著無數的街燈。飄渺的天空里也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有世上沒有的珍奇。淺淺的天河上的牛郎織女在來往,我遠遠的望著她們。她們此刻在天街閑游,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我想:接下來街市一定更熱鬧。
我朗讀完了,過了一會兒,活動也結束了。
這次活動中,我獲得了許多收獲和感受:是個能敞開自己的心胸,遨游知識的海洋。讓我們一起來輕叩詩歌的大門,一起廣泛閱讀詩歌吧!
輕叩詩歌的大門輕叩詩歌的大門字篇三
;“詩是人類的母語。”幾乎每個民族的祖先都無一例外地選擇詩歌作為本土文學的原始形式。同時,詩歌也是語言的最高級形式,是對美的一種極致追求。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許多優秀的詩歌潤澤了一代又一代的心靈,給人們帶來了藝術享受、熏陶和教育。
現代兒童詩篇幅短小,詩中有美麗的語言,貼切的比喻,豐富的想象,新奇的構思,細膩的感受,純真的童心。我國著名的兒童詩人金波這樣寫到:“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兒童詩是這個國度里的一朵奇葩。詩是天籟的聲音,是大自然賦予人類最美好的禮物之一[1]。”他還這樣說,兒童詩“像一條寧靜的小溪,滋潤著小讀者的心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2]。”并在階段目標中明確指出第一學段(一、二年級)要“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3]。”可見,兒童詩歌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小學低年級兒童語言發展的最重要的教學資源。讓孩子多學詩,已成為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共識。
作為一名小學低年段的語文老師,我進行了《小學低年級兒童詩教學的行動研究》的課題探索。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兒童詩?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我嘗試了“三部曲”。
一、聆聽詩的聲音——誦讀
新課標指出:詩歌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可以說,背誦在詩歌教學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貫穿于詩歌教學的全過程。過去,許多教師通過對詩歌教學的分析和劃分,破壞了詩歌的美感,這是不可取的。朱自清先生說:“新詩不要唱,不要吟,它的生命在誦讀,它的生活在誦讀里[4]。”因此,在教學中必須重視誦詩,讀詩,才能讓學生真正欣賞詩歌之美。
1.教師范讀
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經這樣說:“教師永遠是兒童模仿的典型。”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其年齡的特點,對于詩歌的理解、認知更是困難些。然而,教師的聲音和情感的吟誦往往能使詩歌中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向往如涓涓細流般流入學生的心田,激起學生的情感漣漪。特別是那些選入課文的文本和優美的詩歌,通過教師準確、流暢、表意的示范,把詞語轉化成有聲語言,創造性地表達,吸引學生到優美的語境中去,才能真正啟迪、良好熏陶、享受美感。借助聽覺意象,學生可以進入詩歌的意境,甚至有朗讀的欲望,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進入詩歌的文學殿堂。
2.提名朗讀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指名朗讀重要的是讀得及時,讀得精彩,讀得恰到好處。“討究完畢以后,學生對文章的細微曲折之處都弄清楚了,就不妨指名吟誦。”“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起來”,“激昂處還于激昂,委婉處還于委婉”,這便是葉圣陶先生所推崇的“美讀”。學生在誦讀中,它不僅表現了詩歌不可言喻的魅力,而且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吟誦的方法。此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教師、其他學生的指出或讀者的自查等方式進行糾正,從而達到共同提高。
3.配樂誦讀
音樂美是詩歌區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特質,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把握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這就是詩歌的音樂美,古人云:“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樂曲有著優美的旋律,又有著美好的意境。配上樂曲來朗讀,可以營造情境,能使學生盡快進入角色,用音樂來彌補思緒,用音樂來烘托內心的呼喚,從而達到兩種聲音的完美融合。如指導朗讀《快樂的節日》時,播放《快樂的節日》純音樂伴奏,學生的情感隨著詩歌內容與音樂節奏互動他們都懷著極大的興趣閱讀,與聲景和諧,與聲景和諧,這樣不僅提高了閱讀水平,誘發了靈感,而且陶冶了他們熱愛自然的情感。
4.配畫誦讀
兒童詩與插畫如果能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就能夠給予學生充足的美感,調動學生誦讀詩歌的積極性。要想到達到”詩畫合一“的境界,就必須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與興趣特點,即教師所準備的畫要具備以下特點.直觀形象。這類型的畫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易于他們的理解與接受。如教學兒童詩《鞋》時,我就呈現了生活中一家五口擺放鞋子的圖片,這生活中熟悉的場景不僅讓學生感覺親切,而且對于理解詩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意境優美。優美的意境可以讓學生感受美,發現美。如教學《小小竹排畫中游》時,我先讓學生看課本插圖,欣賞畫中的景物,學生看著圖中自由飛翔的小鳥,快樂游玩的小魚,茂密的樹林,綠油油的禾苗,以及順流而下的小竹排,內心會油然而生一種美感。然后,我們將帶領學生背誦兒歌,讓他們感受江南水鄉的自然之美與和諧。
二、品嘗詩的味道——賞析
一個孩子就是一首詩。前蘇聯詩人馬爾夏克說:“孩子們是愛詩的,七歲以前,他喜歡帶韻腳的詩;七至十一歲,愛有情節的故事詩;十一至十五歲喜歡描寫英雄人物及抒情味的詩……”從馬爾夏克的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孩子對于詩歌的情有獨鐘和對詩歌藝術美的獨特鑒賞方式。
1.感受語言美
詩是語言的藝術,詩人從兒童的生活中提煉出兒童詩的語言。學習兒童詩,就是讓兒童在優美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語言、豐富語匯,同時得到美的享受。如《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沿著長長的小溪╱尋找雷鋒的足跡╱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小溪說╱昨天╱他曾路過這里╱抱著迷路的孩子╱冒著蒙蒙的細雨╱瞧╱那泥濘路上的腳窩╱就是他留下的足跡……”作者以極其準確的措詞“抱著”“冒著”“泥濘”,寥寥數語就把雷鋒高大的形象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并且以優美的語言“沿著長長的小溪”和“彎彎的小路”,娓娓地向我們述說著,輕輕地撥動著我們的心弦,讓我們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朗讀,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里真誠地呼喚著雷鋒叔叔。
2.品味韻律美
兒童詩歌一般節奏和諧,旋律優美,本身就具有富有吸引力的節奏美。因此,讀懂正確的節奏,把握節奏是感覺兒童詩之美的第一環。我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將選擇多種形式的聽讀、示范閱讀、引導閱讀、小組閱讀、部分閱讀等,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一種濃厚的閱讀和詩歌氛圍。許多學生在反復閱讀后往往無法停下來,感嘆“真好玩!”。如《過山車》:“上天了╱入地了╱騰云了╱駕霧了╱╱過山車╱下山了╱我變成╱流星了[5]”,它既富有韻律,又飽含童趣;再如《落葉》:“秋風秋風吹吹╱樹葉樹葉飛飛╱就像一群蝴蝶╱張開翅膀追追”,疊詞的運用,給整首兒歌增添了無限的韻味。
3.體驗情境美
兒童詩歌往往富有繪畫感、情境美。這些場景要么是濃縮的場景,要么是自然景觀,要么是短篇小說,成為構成詩歌意境的基本材料和核心意象。在背誦的時候,我們應該把這些美麗的圖片和精彩的場景以合適的方式呈現給學生,這無疑會幫助學生在潛意識里把閱讀作為一種樂趣來播種。如《鞋》:“我回家╱把鞋脫下╱爸爸媽媽回家╱把鞋脫下╱爺爺奶奶回家╱也都把鞋脫下╱╱大大小小的鞋╱就像一家人╱依偎在一起╱親親熱熱地說話╱╱大大小小的鞋╱就像大大小小的船╱回到安靜的港灣╱盡情享受家的溫暖。”這首小詩語言明快自然,完全是孩子的語氣,完全是生活的語言,完全是生活的場景,表達了人間最美好的情感-——愛家。讀來仿佛春風中品味一方草地,清新質樸。
4.領悟情感美
詩是抒情藝術,是人類心聲的自然流露,它最容易表達強烈的感情。兒童具有鮮明的情感特征,愛是兒童詩情感的主旋律。如《我多想去看看》抒發的是對北京、對祖國的愛;《平平搭積木》描寫的是對他人的關愛;《雪地里的小畫家》表達的是對動物的喜愛……這些優秀詩作的的內涵,陶冶著孩子們的情操,滋潤著他們的個性,完善著他們的人格。
三、嘗試詩的表達——創作
特級教師王崧舟曾經說過:兒童是詩,詩是兒童。兒童寫下的是詩一樣的美好生活;詩寫下的,是比詩更美好的童年。
在接觸了大量優秀的詩作后,學生對詩產生了一定的熱情。這時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寫作,激發孩子的詩情畫意,讓孩子的眼睛、耳朵等一切感官,去感受周圍的世界。幼兒詩歌的早期創作,可以給學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導和借鑒,既能有效地達到學習寫作的目的,又不束縛學生創作幼兒詩歌的個性。
1.填詞補句
我們學習語文時,從字到詞,從詞到句,從句到段,從段到篇。兒童詩教學也一樣,可以在詩句中留下空白,讓學生照著來寫。如課外鏈接閱讀《春天》,我是這樣鋪排的:“春天從花叢中跑出來╱春天從綠草中跳出來╱春天從心窩中飛出來╱春天從 中 出來!”我讓孩子們思考,然后填上空格。孩子們想象力豐富,有的說春天從我夢中鉆出來;有的說春天從嫩芽中冒出來;有的說春天從柳條中鉆出來……我在一個兒童詩歌,例如,讓學生理解兒童詩歌創作來源是生活本身,它可能是生活中常見的一個動作,一個話語,一個表情,也讓學生說,經過一段時間的變化模式,初步了解兒童詩歌創作方法在實踐中,它是一種像褶皺高堆棧類似的句子,句子和句子的歡樂的兒童詩歌,這是一首完全幸福的童謠,在你我的對話中。
2.片段練習
“……
老師——
綠葉在風里沙沙,
那是我們給您唱歌,
幫您消除一天的疲倦。
老師——
滿樹盛開的花兒,
那是我們的笑臉,
感謝您時時把我們掛牽。”
老師——
3.詩篇練習
以閱讀和欣賞范詩入手,體會詩的意境,模仿章節的表現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擬聲、講述、對話等,在模仿的基礎上寫出自己的東西。如教學《柳樹醒了》,我結合課后問題“在春天里,還有什么醒了呢?”,以此打開孩子們的思維,有的說桃花,有的說小草,有的說青蛙,于是引導學生以文為例,借詩習詩。有孩子這樣寫:“春雷跟桃花說話了╱說著說著╱ 桃花呀╱開了╱╱ 春雨給桃花洗澡了╱ 洗著洗著╱桃花喲╱紅了╱╱ 春風給柳樹梳頭了╱梳著梳著╱ 桃花啊╱笑了╱╱桃花跟孩子們玩耍了╱ 玩著玩著╱小朋友們╱長高了”。整首詩生動活潑,充滿意趣。
4.化文為詩
如《鄉下人家》,授課老師把其中的一段化文為詩:“……綠的葉╱青的竿╱投下一片綠綠的濃陰╱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這樣的改編,不僅很好地展示出鄉下田園的質樸,更給讀者很大的想像空間,由此及彼,產生共鳴,反而比原文要含蓄、高明、詩意得多!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很多一線老師發表了自己對兒童詩教學的思考。本文在課題《小學低年級兒童詩教學的行動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教學實踐,摸索出了小學兒童詩教學“三部曲”。當然,除了以上所述,兒童詩誦讀、賞析、創作的方法還有很多很多,作為教師,應該呵護每一顆童心,“以敬畏之心呵護、傾聽、期待、引領這份本真[6]”,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叩開詩歌的大門,讓詩意照耀每個兒童的生活!
鑒于筆者研究的時間尚短,方式方法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能夠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思考。
參考文獻
[4]張入云.問題史·中國新詩的音樂性[db/ol].
http:///s/.2011.
相關熱詞搜索:;輕叩詩歌的大門輕叩詩歌的大門字篇四
“沙沙——沙沙——”
走過校園的小徑,落葉輕響,
秋——來了!
染紅了樹葉!
送別了燕子!
增厚了衣物!
吹艷了校園!
而——生活依舊!
操場上,生機依舊勃勃!
教室里,燈光依舊明亮!
校園中,風景依舊美麗!
秋——來了!
朗朗的讀書聲,裝點了秋!
溫馨的學習角,豐富了秋!
快樂的孩子們,熱鬧了秋!
甜美的師生情,成就了秋!
秋——來了!
時而美妙,時而婉轉!
時而低沉,時而激昂!
校園的秋,別有一番風趣!
不知不覺中,
秋,來了……
輕叩詩歌的大門輕叩詩歌的大門字篇五
在教學中我發現,盡管說的語文教材文學性更強了,但還是滿足不了學生的文學方面的需求,教師不妨安排閱讀欣賞課,語文課把學生帶進閱覽室,讓他們在閱覽室里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陶冶情操、提高文學修養。目前的學生知識面日益豐富,他們通過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網絡世界等,了解世界的發展、國際國內形勢,他們能夠脫離舊思想的束縛,在一個相對寬泛的空間發展著自己的個性,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所以在詩歌教學中,可以把朗讀、默讀、快速閱讀、思考、討論引進課堂,在不斷的朗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在不斷的朗讀中加深學生對詩文的理解,通過學生認真思考和熱烈的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有一次上課講到一道課后練習,請學生仿造《我愿意是激流》寫兩個詩段,學生積極性很高。我發現不少學生喜歡寫詩,我就抓住這一點,且不論他寫得好壞如何,先抓住他們的這一興趣所在,充分利用起來,鼓勵學生創作,給予他們成就感。一、可以進一步引發有興趣的學生,并將之導入正規,二、可以帶動其他學生。
于是我大力鼓勵學生創作,不少學生將他們的創作寫在周記上或直接拿給我看,我均給予了恰當的評點分析,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如有一個同學寫了一首小詩 “金溝河畔,涼風習習,蟬聲和睡蓮,伴我入夢鄉。”我先稱贊之余建議他將“和”字改為“繞”字,更有韻味。他也感到一字之別,意境卻大不相同,感受到的煉字的樂趣。
有一位學生寫了一篇習作《迎接奧運》我利用自習的時間,抄在黑板上當堂講解。由于是學生自己的作品,大家聽得非常認真,且積極地投入,熱烈探討,提出了許多有創建的建議。這不僅鼓勵了創作者,也引發了其他學生的詩興,過后,大家都躍躍欲試。趁熱打鐵,接著我把學生的詩歌收集起來,匯集成冊,搞了一期名為《荷苑文集》的詩刊,讓學生自己設計封面,把學生的作品打印出來,學生拿到詩集,看著自己的作品更是興致高漲。
在教學《輕叩詩歌的大門》這個綜合實踐活動課時,我針對班級學生實際,在班級里開展了語文實踐活動,指導每名學生自己動手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詩歌,進行研究性學習,用文本資料匯報。學生興趣很濃。僅用一周時間學生們就制作了一本圖文并茂的詩歌集。
我還讓學生多說。通過各種演講比賽、朗讀比賽、討論會等,給學生創造表現的機會;讓學生多寫。通過作文、日記和讀書感想以及自己辦報紙、出墻報等,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成果;讓學生多聽。通過聽廣播,看電視,網上瀏覽等,讓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讓學生多讀,除報紙、雜志外,還要鼓勵學生多讀詩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