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是教師進行備課的重要依據,它能夠引導教師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教學計劃的編制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困難,因材施教,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難題。瀏覽以下教學計劃范文,你可以獲取一些關于教學計劃編寫的寶貴經驗。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案例篇一
課時:
2課時
課堂類型:
造型表現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形象。
2、指導學生創作一幅《我心中的老師》的繪畫。
3、通過繪畫,聯系師生之間的感情,培養師愛生,生敬師的良好師生關系。
教學重難點:
表現我的老師,生動表現“心中”的老師的形象。
教具學具:
繪畫工具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講授新課:
2、發展階段:小組交流“我心中的老師”是什么樣的?
3、畫面交流:教師運用準備好的畫面讓學生來搭配以下“哪個老師的形象搭配哪種背景合適,為什么?”讓學生說一說,是否發現背景不同可以反映教師的科目的區別,不同的表情能否表現人物的情緒、狀態。
4、分析范畫:“老師,我喜歡這樣的您,最害怕……”讓學生談談那個同學為什么這樣畫,鼓勵孩子畫出自己心中的老師,寫出給老師的心里話。
三、學生作業,教師輔導:
四、小結:表揚優秀作業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案例篇二
在實施課程思政之前,需要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這個環節是課程思政目標達成的橋梁。本篇微信推送,我們嘗試對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方方面面進行討論,期待幫助大家順利達到目的彼岸。
對于課程思政設計的新手教師,模仿或者現成的教學模式都是經常被用到的。在教學設計領域,初學者往往會選擇一些相對穩定的教學模式,依托這些教學模式開展教學設計。于是我們就會自然想到這樣一個問題,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是否具有單獨的可供參考的教學模式呢?我的個人觀點是這種教學模式不宜存在。主要原因是課程思政在本質上屬于學科德育部分,非思政課程雖然是開展德育的主渠道,但卻不是這些課程教學的主要任務,是作為學科教學的一個伴隨狀態,具有附屬、附庸、相伴而生的特點,或者說其優先級是要低于學科教學的。如果單獨針對學科德育設計教學模式,勢必會打亂學科教學的規劃,形成反客為主的情形。因此,我們只能在原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巧妙地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來實現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
課程思政屬于學科德育部分,學習的內容是德育內容。和對知識、技能的學習一樣,要依據“以學定教”的基本原理開展教學設計。主要任務依然是定目標、想辦法、做評估。這里的目標依然具有階段性的特點,即由一系列緊密相關的階段性目標構成了最后的終極目標。而每一個階段性目標的確定,都直接決定了這個階段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評估方式的選擇。
從前面關于態度和品德的形成或者轉變的原理中我們提到過,態度和品德的形成或者轉變都需要經歷幾個標志性的階段。從整體上看,都是需要經過認知層面的認同、感情層面的內化以及行為方面的轉變。其中行為方面的轉變可以作為檢驗態度形成或者轉變的主要渠道。根據這個原理,我們可以把態度形成與轉變劃分為三個階段性的目標。由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同的課程思政內容,可能會規劃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未必所有的課程思政內容都需要實現行為轉變這個終極目標,所以在開展教學設計的時候根據實際目標,規劃相應的教學活動即可。
如果目標是要實現認知層面的認同,就需要結合課程內容,通過創設認知沖突、擺事實講道理的說服教育引導學生曉之以理。如果目標是要實現情感層面內化,則需要在認知認同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情境創設、親身體驗機會等方法實現情感層面的內化。如果需要實現行為層面的轉變,則進一步增加了教學的難度系數,需要給學生提供更加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展示某些行為。
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情感教學方面,行為轉變層面的教學目標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因此進行教學目標設定的時候需要適當考慮實際情況,比如可以在一些大的學習板塊結束之后再考察學生在行為方面的轉變,而不是每次教學結束后都去考察學生的行為轉變。教學效果評估的方法也要因教學目標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比如認知認同可以通過客觀測試題目進行考察,情感內化可以通過撰寫反思的形式考察,行為轉變可以通過標志性成果或者檔案袋等形式進行考察等等。對于更加宏觀的課程思政教學評估方法,我們在上一篇已經進行了文獻綜述,大家可以直接參考。
在前一篇關于“課程思政的策略與方法匯編”部分,我們從宏觀層面綜述了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方法,分別是區分挖、合作挖、系統挖、互補挖。可以說已經給老師們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但是對于缺乏課程思政教學經驗,而又急于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師而言可能還不夠明確和具體。這里我們再繼續細化一下。
如前所述,課程思政在本質上是學科德育。這就說明課程思政不是純粹的思想政治教育,還兼具學科的特色。因此我們可以從學科和思政教育這兩個方面對課程思政的元素繼續深入挖掘,讓課程思政元素更加“顯性化”。
學科層面的思政元素挖掘。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對從學科層面的挖掘辦法已經給出指導意見。這里我們再進行深入,具體地說在學科層面可以從影響學科發展的重要人物、關鍵事件上尋找榜樣和素材,從學科發展歷史上形成的人文精神中挖掘動力,從本專業的發展中尋找專業認同等。
在思政教育方面可以分別從大德、公德、私德三個層面進行挖掘。大德層面可以結合學科領域挖掘家國情懷、政治認同、法律規范等元素。從公德層面可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社會責任、行業規范等元素。從私德方面可以挖掘職業操守方面的元素。
在前一篇微信推送中我們明確提出,要開展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這些設計不僅僅體現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還可以體現在學校整體的人才培養目標中。鑒于學校教育包括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兩個部分,在通識教育中也可以在學校的層面挖掘校史、校情、校友、校風、學風等元素,挖掘當地的革命傳統教育元素等,比如延安大學正在和智慧樹聯合打造一門《圣地淬魂——延安大學與時代精神》的通識課程。此外,在校園文化環境的規劃方面,也可以開展宏觀的設計,讓學生浸潤在隱性育人的文化環境之中。
如前所述,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不是在原有的教學設計中增加一個模塊,而是增加一條主線。因此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模板是在原有教學設計上增加一條“確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活動——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評估”的并行主線即可。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模板是與原來的教學設計模板有關的。實際上,我們在原來的教學設計中也有課程思政方面的要求,也設立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教學目標,只是在具體的教學活動設計的時候往往沒有體現,也很少針對這些內容開展教學評估。
在三個階段中,特別說明的是課程思政教學活動設計階段。這個階段務必要和知識傳授、能力塑造兩個部分緊密結合起來,形成融合的效果,否則就變成了“兩張皮”。“能力”表現為對知識(狹義)的“應用”。先有知識目標,再有能力目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學有所得,習以致用”。在知識“學”的階段,可以融入對課程思政認知認同的內容,在“習”的階段可以融入對課程思政情感內化的內容,在“用”的階段(能力塑造階段)可以融入對課程思政行為轉變的內容。具體的元素挖掘和教學策略在前面已有相關說明。
思政課教學設計思路怎么寫
思政課教學設計思路與方法
本文來源: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案例篇三
課時:1課時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耐心細心的學習習慣。
2.學習用點、線、面進行排列造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小學二年級美術下冊教案《點、線、面》:通過欣賞點、線、面的抽象畫來揭示課題。
2.引:在一個寧靜的夜晚,畫室里正在上演精彩的表演。我們快去看看!
3.旁白:看!舞臺的布幕徐徐拉開了。第一場表演是……。
4.設問:你能給這幅畫起個名字嗎?這幅畫里有哪些形狀?(各種各樣的點、線、面)
5.讓學生直觀地在視覺和聽覺等各方面都得到親身感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作欲望,開拓學生的思路。
二.教授新課
1介紹點、線、面的知識。
引:什么樣叫點、什么叫線、面呢!?我們一起去探索。
設問:地球在宇宙中,顯得怎樣?
2.設問:當我們在近處看地球時,它顯得怎樣?
動畫課件直觀地了解點、線、面的知識。
2.學習運用小物品制作點、線、面的方法;認識抽象畫給人們帶來特殊的視覺美感,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
引:畫室里的表演正在進行著,請小朋友們跟著老師一起去欣賞。知識點:點、線、面是美術世界的基本元素、真正主人。
培養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對問題的探究能力。
3.幫助學生明確課堂學習任務。
引: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又增強了知識,讓我們一起走進美術世界,去探索、去創造!
設問:歡迎你們來到美術世界,走上點、線、面的表演舞臺,你給大家帶來了什么表演?
請把你的想象用畫面的形式表現出來
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在童話的氣氛中提出作業要求,營造學習氣氛。
三.布置作業實踐活動的細則,說明評價方法。
1.教師:選擇一張你喜歡的彩色紙作為“舞臺”,用課桌上現有的材料,組織“點、線、面”進行“表演”,先排列好,再把畫面粘貼固定。我們將對作業分別評出:創新獎、制作獎、評價獎。
2.各類廢棄物品。
3.幾何形的彩色卡紙。以游戲的形式提出作業要求,活躍學習氣氛.
四.作業評價
引:這里的每一場舞會都是各具特色,我們一起來欣賞。
說說你的感想,并且為這些美麗的畫面取名字。
作業展示板。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和評價的能力。
五.拓展
2.日常用品a.《時鐘》b.《自行車》c.《雨傘》d.《建筑物》擴展學生的視野。
3.兒歌兒歌:你是點,我是線,變大以后就成了面,描畫美好的畫面。
營造課堂學習氣氛,鞏固課堂知識。
教學反思:
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了解大千世界都是由點、線、面這些最基本的元素組成的,感受藝術可以表現生活,藝術可以表達情感。由此我利用大師作品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點、線、面給人們帶來的美感,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態度。感受生活中點、線、面獨特的藝術語言及藝術魅力。通過對基本元素的了解,讓學生感受生活、表現生活、美化生活。點、線、面隨處可見,恰當而有個性地表現自己的獨特感受,賦予點、線、面的藝術生命力是解決教學重點的要點。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案例篇四
如下:本班多數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對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很感興趣。由于本班留守兒童較多,缺乏家庭教育,導致了少部分的學困生,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對學困生的教育和引導,讓他們盡快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教材是從2020年春季正式實行,全冊共四個單元,分別是第一單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長),第二單元(愛護地球共同責任),第三單元(多樣文明多彩生活),第四單元(讓世界更美好)。
1、通過第一單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長》的教學,使學生懂得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學會如何尊重自己、他人。懂得寬容的意義,養成友愛寬容的品質,進一步完善自我,促進健康成長。學會思考過去的事并從中得到經驗和教訓,從而完善自我,讓自己做得更好。
2、通過第二單元《愛護地球共同責任》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地球的健康關系到人類的安危,從而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懂得環境保護的方法,并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責任感,自覺從身邊小事做起,養成“舉手之勞做環保”的自覺性并從自己的身體力行中感受到幸福和自豪之感。
3.通過第三單元《多樣文明多彩生活》的教學,了解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不同文明只有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才能為人類文明進步、世界和平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4.通過學習第四單元《讓世界更美好》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世界上各個國家只有團結起來,形成共識,達成共通,互惠互利協同發展,才能為人類世界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對于學生們認識我們自己身邊的生活環境也有一定的引導意義。和平的友善的生存環境,需要我們人人努力為之奉獻力量。世界是多邊的不是單邊的,只有熱愛和平,用科技發展造福人類文明,才是地球家園上每一個成員共同的責任。
1.懂得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進一步完善自我,促進健康成長。
2懂得寬容的意義,養成友愛寬容的品質,進一步完善自我,促進健康成長。
3.懂得反思的意義,養成反思的行為習慣,進一步完善自我,促進健康成長。
4.初步了解全球環境惡化、人口急劇增長、資源匱乏等狀況,以及各個國家和地區采取的相關對策,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初步了解自己擁有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樹立有權利也有義務的觀念。
5.了解我國曾經發生過的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災害,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感受人們在災害中團結互助的可貴精神,學習在自然災害中自護與互助。
6.養成通過自主查閱資料學習歷史的習慣:了解環境與人類文明發展之間的依存關系,能夠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
7.初步感知身邊可觸可感的資源對人們的重要性,爭做環保小衛士。
8.知道科學技術與運用是如何推動社會的發展的。
9.通過收集中國在聯合國的聲音和聲影,整理中國參加聯合國活動的具體事例,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
10.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情感,珍惜今天的和平環境。
1.懂得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學會如何尊重自己、他人。
2.懂得寬容的意義,學會如何寬容。
3.懂得反思的意義,養成反思的行為習慣。
4.明白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養成保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5.了解我國自然災害的種類、分布及其危害;知道如何預防自然災害。
6.初步了解古代早期文明發祥地;知道要保護文明世界的文化遺產。
7.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差異,尊重文化多樣性。
8.知道科學技術對生產和生活的重要影響,明白科技改變世界,科技讓夢想成真。
9.知道國際組織的分類及重要作用,了解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的構成和作用,明白中國與國際組織的相互交流、支持作用。
10.知道戰爭帶來的傷害,明白和平是世界潮流;知道中國為推動和平做出巨大的貢獻。
1.讓“四種能力”的培養貫穿于課堂教學,轉變過去“滿堂灌”的教學觀念。
2.課堂教學應體現對兒童的尊重,理解和關注,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道德與法治。
3.建立學習小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孩子們在實踐中體驗,在交流中感悟,享受健康的學習生活。
4.用課件進行教學,力求課堂的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個性品質,及時與學生溝通,搞好師生關系。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案例篇五
課時:2課時
學習領域:設計*應用
教學目標:
1.能夠按照學習要求收集所需的蔬果材料。
2.充分展開想象,將收集到的蔬果想象成動物身體的某個部分。
3.用拼接的方法將蔬果制作出各種立體的動物。
教學重、難點:
1.能否按學習要求收集所需物品。
2.能否積極參與整個活動的全過程。
3.能否與同學好友合作。
4.是否有與眾不同的想象。
5.是否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制作方法。
教學準備:
提前與孩子們一起學習一下課本,看看需要收集哪些材料。讓學生和媽媽一起逛菜市場,收集一些可用于這堂課的蔬果。布置學生帶一把比較快但能合起來或有刀鞘的刀子,牙簽。教師制作提供多件范作的幻燈片,多媒體教學系統,示范工具。
教學活動過程:
第一節
施教時間:4月12日——4月13日
活動一:
教師出示范作“蔬果娃娃”向學生打招呼,引起學生興趣。
請學生拆一拆,研究一下這個小娃娃是用什么做的。
學生討論、回答。
告訴學生,今天我們就來利用“蔬果變變變”做成各種東西。(板書課題)
活動二: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給予評價與指導。
活動三:
分小組,將收集到的物品展示出來,一起說一說,這些蔬果等物品分別像動物身上的哪一部分,然后進行交流。鼓勵學生有不同的想法。
每個學生挑一件自己喜歡的.蔬果作為作品的主體,(建議學生選大一點的)根據這件蔬果的外形再一次展開想象,然后交流:你收集到的這一蔬果的外形有什么特征,你準備將它變成什么,怎么變?(正著看不出像什么時可以倒著看、側著看或轉動著調整角度看)
活動四:
小組合作試一試,運用手頭的材料,以一個大件蔬果為主,將幾個蔬果連接起來,做成一個小動物。
展示作品,每組派一名代表將自己的作品拿到實物投影儀下展示,并作介紹。
學生互評,教師評價。
布置學生回去了解食品雕刻以及食品工藝的有關知識。下節課帶好相關材料。
第二節
施教時間:4月14日——4月16日
活動一:
觀看課件,精美的食品工藝為我們的餐桌增添了美好的情趣,增進了人們的食欲,使飲食成為一種享受。
學生說說自己見過和了解到的食品雕刻以及食品工藝。
出示課題。
活動二:
課件展示食品工藝作品“門泊東吳萬里船”,漸漸放大,請學生觀察它是由什么蔬果做成的,怎么改造的。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操作課件將作品進行分解并總結:這是將一只較長的苦瓜剖去四分之一外皮,去瓤,做成一只小船,再將紅色和黃色的圣女果用牙簽串成一個個小人并固定到小船上,將一片蘿卜葉子插到船上做帆,這樣一件充滿意境的作品就誕生了。
活動三:
各小組根據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想一想:你們準備利用哪幾樣材料進行改造,將它做成一件工藝食品。準備分幾步、利用那些技法、怎樣改造和組合。
小組討論,選一到兩組同學代表起來介紹創意。
教師對學生的創意給予肯定和指導建議,鼓勵各組將自己的創意制作出來。
學生制作,教師指導。注意協調各組合理分工,盡量利用好蔬果的原型進行改造。使用材料注意安全。
活動四:
“滿漢全席”食品工藝大賽。各組將作品擺到教室中心的餐桌上,每組派出兩位“美食家”當評委,評出“最上鏡作品”“最佳色彩獎”、“最佳創意獎”
“最佳制作獎”等獎項并進行評價。
鼓勵學生回家多幫媽媽做飯,在家長面前露一手。
收拾與整理。布置下節課工具材料。
札記:
備課時,我從網上下載了“常熟市義莊中心小學三年級六班”的“蔬菜的聯想”網頁,上課時通過瀏覽網頁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們可喜歡這個網頁了,因為照片上那些同齡人正忙活著合作蔬果小動物的情景讓他們感到相當親切。孩子們的作品絲毫不比人家的差,于是我舉起了數碼相機,把他們正在制作的情景和作品拍了下來,并通過電腦直接放了出來。這下可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孩子們紛紛要求把他們的作品也制成網頁,我借機把這個難題推向了班里參加網頁制作培訓小組的同學,“請他們來幫我們制做好不好?把制作好的網頁發到校園網上,讓全校同學都來看看我們的作品!”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案例篇六
課時:
1課時
課堂類型:
造型表現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橡皮泥、色紙表現小鳥和鳥窩的形象,提高學生立體造型的能力。
2、培養學生對保護鳥類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小鳥、鳥窩的造型和制作(有變化、有創意)。
教具學具:
橡皮泥、色紙、手工工具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教授新課:
1、引導階段
(1)導入:播放鳥類活動的光盤進入教學,引導學生欣賞、問答。
(2)請同學們說說小鳥的.模樣和它們的家是什么樣子?揭示課題。
2、發展階段
(1)引導學生運用捏、搓、按、折、撕等方法試著塑造成圓形、橢圓形、立方體或長方形然后設計小鳥和它們的家。
(2)引導學生搓成不同的線,捏或用紙折成各種點、圓和立方體、長方體形象進行組合。如制作鳥窩時,可制作圓形、方形或橢圓形等外形并可以夸張其長短和粗細,還可以裝飾小花紋使制作的鳥窩更有新意。
三、收拾與整理并總結今天所學的內容,還要提倡同學們要保護鳥類不能去傷害它。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案例篇七
師拿出一張畫著香蕉的紙,提問:孩子們你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師再問,你第一眼看到了什么?
紙
是呀,紙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正因為如此我往往會忽略它的存在。今天咱們就重新認識“紙”打開課本第11課。
齊讀課題《我是一張紙》
2、新授
紙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那你在哪里見過它,又拿來干什么?
隨機板書:隨處可見作用巨大
課前我們做了一個小調查,關于這一課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
老師整理之后發現有很多同學對紙是怎么來的很感興趣,那我們就翻開輝煌的歷史,先去看看紙還未發明之前的世界。
師出示圖片:(甲骨文金文)(竹片篆文馬車拉竹簡)絲帛
容易書寫容易攜帶便宜
小組討論、思考,紙用來寫字到底好在哪里?(易書寫、攜帶方便、便宜)
其實,最早的紙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但那時候的紙可沒那么常見。到了東漢,有人改進了造紙術。那個人就是了不起的蔡倫。
師出示蔡倫改紙視頻
看了視頻后你知道了什么?(造紙術蔡倫造紙的材料)
看來在視頻里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其實紙還有個稱呼(千人紙)
為什么呢?誰來猜一猜?你說得真有道理。咱們看看書上的繪本故事,可能就都明白了。
出示繪本和圖片。學生看了之后談感想。原來制成一張紙真不容易啊!(來之不易)
是呀紙來之不易,我們更要珍惜。
是呀,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曾經有太多驕傲自豪的地方。
咱們打開課本,書上也給了一份造紙材料。請仔細觀察。(出示:課本圖案請學生觀察圖片)我們發現原料中都離不開:樹。(ppt10)
上課之前我還偷偷找了兩名觀察員:我請他幫了老師一個忙,讓他數數我們班的一個同學一天要使用多少張紙。
現在請他來公布調查結果:
我這有個算式:一棵十年的樹大約能造3000張紙
一個人()張一年就是()張相當于()樹......
樹沒了,意味著森林沒了,森林能沒嗎?
現在,關于這個算式你有什么收獲嗎?(節約用紙)
關于這個設想是否有這樣的疑惑?按這個算式,咱們地球上的樹可能早就用完了。(植樹造林)其實還有部分答案就在我們書中。請再仔細觀察這幅畫。
沒錯,廢紙回收利用能重新造紙,就不用砍那么多的樹啦。
接著我們來玩一個游戲。
你收獲了一些環保行為了嗎?
總結本課,布置課外任務。(用舊本子制作一本草稿本)
我是一張紙教學設計一等獎
我是一張紙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本文來源: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案例篇八
1.行進間單手低手投籃
2.比賽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90%的學生能夠說出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的步法,70%能說出單手肩上投籃的動作要領。
【過程與方法】90%的學生會持球三步單手肩上投籃,80%學生能夠跨步拿同伴手中的球連貫三步單手肩上投籃,且有一定的命中率,發展學生的協調性、提高手臂力量等身體綜合素質。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活動中與他人積極合作,在合作中學會相互觀察與評價,積極參與不斷進步。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單手肩上投籃動作及三步上籃一大、二小、三跳的步法的動作和節奏掌握。
教學難點:三步上籃的第一步跨步接球及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動作的協調、連貫。
四、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2分鐘)
課堂常規:
1.集合整隊
2.師生問好,報告人數
3.檢查服裝
4.宣布本節課內容
5.安排見習生
(二)準備部分(10分鐘)
教法組織:四列橫隊,成體操隊形散開。
1.一般性準備活動
拉伸練習:(體前曲拉伸、弓步拉伸、)教師示范、領做學生跟做。
2.專門性準備活動
(1)慢速運球跑、兩個籃球場邊線慢運球過障礙;
(2)口頭提示單腳跳起跨過,
(3)練習行進間單腳跳起的協調性。解決雙腳起跳的問題)
3.球性練習:(雙手撥球、俯背運動、腰部饒環、跨下“八”字饒環、拋接球、)教師示范、領做、口令提示動作要領,學生跟做。
本文來源: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案例篇九
《我是一張紙》依據課程標準“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中第8條:“愛護動植物,節約資源,為保護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動手動腦,有創意地生活”中第六條“學習用觀察、比較、調查等方法進行簡單的生活和社會探究活動”以及第7條“能與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過程或成果”。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小水滴的訴說》《清新空氣是個寶》兩課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培養,旨在引導學生從自己身邊觸手可感的資源出發,了解紙張的來源及紙張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明確紙張來之不易,而且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三、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孩子由于年齡較小,生活經驗也較少。在他們的意識中,紙是最普通平常的東西,而不明白紙張的來之不易以及浪費紙產生的環保問題。為了保護環境,社會、個人應該如何節約使用紙張。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明白紙張與自然資源的關系,樹立節約用紙的意識,初步掌握節約用紙的方法。
難點:了解紙張制作過程,體會紙張來之不易。在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養成節約用紙的習慣。
五、教學準備
教師:紙箱、課件、任務箱、任務單、剪刀等。
學生:搜集各種類型的紙
六、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知道紙張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感受紙的重要性。
2、了解紙張的制作過程,體會紙張來之不易,明白紙張與資源的關系,初步樹立愛護資源的意識。
活動一:你能找到我嗎?
導入:同學們,請看,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么?(教師出示百寶箱,百寶箱里裝的是各種各樣的紙制品。如:報紙、廢舊作業本、手工作品、日歷、手帕紙等。)
1、大家想知道百寶箱里裝的是什么嗎?誰想上來揭開謎底,告訴大家?(學生回答)
2、這些東西其實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誰來告訴大家?(師生總結:共同名字為——紙。教師板書:紙)
3、在你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些紙和紙制品出現在哪些地方?(先在小組內交流,學生回答)
小結:可見,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紙!(教師補充板書完整的課題:11我是一張紙)
活動二:我從哪里來?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用多媒體播放相應的圖片:龜甲、獸皮、石片、竹簡、絲綢等)
2、請同學們想一想,在上面所出示的東西上寫字,與在紙上寫字有什么不一樣呢?(學生自由回答)
同學們,沒有紙的時候,書寫很不方便。人們在用竹片寫字的時候,有時候寫一篇長的文章,需要讓人抬著過去。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人們才能夠用輕便的紙來寫字。同學們知道紙張是怎樣做出來的嗎?那可要經歷復雜的過程啊!(老師簡單講解造紙過程。)
活動三:小調查——紙、樹木與環境。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生活中紙無處不在,紙張來之不易,我們現在用的紙,大部分來自樹木。每天,全世界的人們都會使用大量的紙,對紙張的消耗實際上是對樹木的消耗,所以,我們平時要節約資源,愛護環境。
課下請同學們做一個小調查,請各小組參照示例,各小組長組織大家填寫調查表,深入了解紙張與樹木的關系。(多媒體出示《紙與樹木的關系調查表》)。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通過調查、采訪,進一步理解紙張、樹木與環境的密切關系,樹立環保意識。
2、樹立主動節約用紙的意識,在日常生活中探究創新節約紙張的方法。
活動一:調查與猜想
1、導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紙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紙的發明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同時我們也知道了制造紙張最主要的原材料就是樹木,人們對紙張的大量需求,也增加了樹木的大量采伐,為了進一步了解紙張與樹木的關系,課前老師請大家做的《紙與樹木關系的調查表》,請大家匯報一下。
2、學生展示小調查表,匯報自己的調查結果。
3、除了同學們匯報的和猜想的以外,我們班的張雨荷同學就這個調查內容專門采訪了張校長,請大家看視頻。
(視頻播放:大家好,我是小小調查員張雨荷。請看,這是我們學校校園內種植的大楊樹,根據我們大家的調查,就這樣的一棵樹,我們如果用它來造紙的話,每天就會少一棵,那么,我們學校有多少這樣的樹呢?我們還是問問校長吧!
校長:是的,你們看到的這棵樹現在已經13年了,像這樣的大楊樹,我們學校一共還有380棵。如果只用不栽,一年左右,我們的校園就沒有一棵樹了。
學生:那怎么辦啊?
校長:一方面,我們要植樹造林,讓樹木的生長能夠供應造紙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同學們樹立節約用紙的意識,并且在生活、學習中,做到節約使用各種紙張。
學生:謝謝校長,我們以后一定珍惜紙,再也不浪費了。)
4、總結:同學們,人類、動物、植物等在地球上都是平等共生的,為了保護地球的環境,國家出臺了《森林保護法》,社會上很多的場所都在大力倡導節約用紙,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節約。(板書:節約)
活動二:小體驗——我的苦與樂
1、請大家看看這幾種現象,他們做的對嗎?(多媒體播放各種浪費紙張的現象)
2、再請大家看這幾個同學的做法,他們做的對嗎?(多媒體播放各種節約紙張的現象)
(用相應的手勢表示)
師生總結:通過對浪費紙張和節約用紙行為的辨析,讓學生確立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意識,進一步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為。
3、小體驗——“假如生活中沒有紙”
如果有一天,紙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同學們大膽想象一下——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呢?請大家看微視頻。(播放視頻)
鏡頭一:一名同學飛奔上廁所,隨后,大喊一聲:“哎呀,沒有衛生紙!”
…….
4、小制作——創意改變生活。
過渡:同學們,創意改變生活。為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我們大家應該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還記得老師的百寶箱內有很多的紙制品嗎?生活需要創意,創意改變生活!我們能不能設法讓她們再次利用呢,鼓勵更有創新的金點子哦!
5、小組內預展。
6、班級展示。
總結:
感謝大家對紙寶寶愛惜,在你們的創造性的活動中,廢舊的紙制品也煥發出來新的生命力。紙雖然很普通,但它無處不在,作用巨大,大家節約用紙,紙就會為大家做出更大的貢獻。(教師相機完成板書)
七、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