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杠桿教學反思簡短篇一
新教材在杠桿的定義、杠桿的五要素兩個內容安排上篇幅較小,重點突出了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但結合我校的學生實際,對于力臂的理解、實際作圖都需要強化訓練,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而杠桿的平衡條件研究是本節課的重點,雖然難度不是很大,但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徹底解決為什么一定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就必須要先弄清力臂的概念和畫法。在此基礎上本實驗的目的是通過經歷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處理數據的基本技能,最終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并能簡單應用。
在把握教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方面,我認為本節課有以下收獲和感悟:
1、通過探討這節課,我再次深刻領悟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心智互動的過程,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促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又要適時點撥、引導、講授,為學生順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幫助,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表揚激勵學生,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
2、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通過常見的問題“假如有一大石頭擋道。我們用手搬不動,手邊只有一根木棒,你們有沒有辦法將它搬走呢?”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大膽猜測、探索的欲望,然后出示課件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工具讓學生觀察并利用杠桿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在學習杠桿種類之前,先讓學生通過實物、多媒體畫面、實驗、觀察進行大膽的猜想,一改學生以往被動接受的狀態,他們大膽猜測,敢于提出自己的驗證方法,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認識主體的作用,給學生提出問題、充分思考討論交流解答問題的時間,盡量在課堂上解決有關問題。我預設到學生對于畫杠桿的力臂會犯難。故在這個問題處理上用時較長,學生不僅深入了解了杠桿的五要素,也進行了畫力臂的有效訓練。
4、存在的不足:
(1)考慮到課堂教學時間上較緊張,對于杠桿的平衡條件的研究沒能在本節課進行,造成了本節課不夠完整,這是本節課最大的缺憾。
(2)課堂上我用問題引入,但現在想來,如果能把讓學生嘗試使用羊角錘、虎口鉗和剪刀等工具解決拔木板上的釘子等實際問題放在課前引入,那么問題更為直觀,也更能體現“sts”的有效融合,效果也將會更好。
(3)盡管我對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過預設,但是對于學生認知水平預估過高,這是導致本節課時間緊張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扎實抓好備學生這個環節,設置有坡度的練習,逐步推進,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要進一步拓展。
杠桿教學反思簡短篇二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一節實驗探究課。由于新課標注重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所以我在教學中充分給學生一個豐富多彩的布滿設想與實踐的探究世界,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我是采用科學探究的方法來完成的。下面我就按教學過程對本節課進行反思。
在這一過程我先請大家回想玩蹺蹺板時,是如何保持平衡的?對此你能提一個讓我們探究的問題嗎?創設了問題情景。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只是一個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應讓學生充分思考,盡情的提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根據生活實例大膽猜想,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這一教學過程由實際入手,學生配合也較好,所以完成較好。
提出問題后,讓學生大膽的猜想與假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這一過程由于學生已學過此課,猜想與假設幾乎是一樣的,缺乏了多樣性,效果與設想的有一定的差距。
學生提出了猜想與假設后,接著引導學生如何設計實驗方案來驗證猜想與假設,小組合作結合課本設計實驗方案。我巡回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然后組織學生交流。學生積極參與、大膽發言、張揚了個性、掀火了和諧課堂的氣氛,拓展了思維的空間,漸進了各自的理解深度。然后根據學生交流情況取長補短、完善方案、進入下一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重點在實驗的步驟一上指導學生“為什么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因為這是實驗中的一個難點,也是一個考點。通過板書,畫圖分析,學生掌握的情況較好。
在這一環節中,我采用分兩步走,第一步教師指名同學上來完成,同時糾正和改進不好的做法,使學生少走彎路。第二步放手讓學生做。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習慣,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對科學探究的嚴謹態度。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收集數據的能力。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精神、關愛他人的精神,都得到不斷地鞏固與加強,無論是成功與快樂、還是失敗與煩惱,都有助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對已有的實驗數據結合前面的猜想與假設進行分析與論證,然后全班交流。最后得出統一的結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一個引導者的作用,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了學生的積性。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這一過程主要引導學生對剛才的實驗做得好的與不好的進行一個評價,并從中分析哪一部分沒有做到位,今后應如何去改進。同時談談是否有更好的實驗方法。
同時用彈簧測力計代替一邊的鉤碼,豎直向下拉和斜向下拉,比較兩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說說為什么示數不同。從而更好地理理解力臂概念。
在這一部分教學上評估部分做得不是很好,主要是學生講得少,不太到位,老師講得多,應多讓學生說說然后再來歸納。
縱觀我的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在教學法中,經過小組成員的精心的準備、仔細的觀察、科學認真的分析、再加上激烈而友好的爭論,使每個學生對自己的探究都有成就感。充分體現了探究課的精神。
當然教學過程是富有變化、動態生成的過程,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會產生許多的信息和創新的火花,做為教師要機智的將有價值的信息和問題作為教學的焦點來重新組織教學。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化,保護創新火花,激發奇思妙想。實現教學的有效性,使物理課堂充滿著生機與活力。教與學的過程也是我豐富自身知識、實現自我發展的過程,我會在此過程中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最終實現教學相長、生生奮發的目標。
杠桿教學反思簡短篇三
本課教學,是在上節課通過杠桿尺的研究得出杠桿如何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類杠桿類工具。對于此課教學,簡單枯燥的說教起不了多大效果,我盡可能多的通過實物,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激發學習興趣,在游戲玩樂中體會科學的奧秘,掌握相應的科學知識。
如何區分杠桿是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我先告訴學生兩步驟:
1、先找到杠桿類工具的支點、用力點、阻力點;
2、分析三個點之間的位置關系,依據杠桿尺實驗的結論來區分。對于小撬棍撬開油漆桶蓋、長夾子夾遠處文具袋、開瓶器開啤酒瓶三個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分析,前兩項較易掌握,但是用開瓶器開酒瓶蓋不少學生找不準阻力點和支點,我這里用大量時間加以引導分析,強調支點的位置和重要性。
生活中更多的杠桿類工具的分析,我準備了大量的實物,當學生不甚明了時,通過我的操作使用演示,親眼看到了工作過程,學生就較易發現三個點,分析三個點的關系,從而能方便的區分是何種杠桿的應用。對于剪刀,我進行了補充,一是不同用處的剪刀,其阻力臂和用力臂的長短是不同的,如理發剪、縫紉剪、園林剪、手工剪等;二是對于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費力情況也是不同的。對于費力的鑷子和筷子這兩種杠桿類工具,利用生活中在面包店買面包的親身經歷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設計成費力的?”讓學生明白費力杠桿也有好處,節約距離、衛生、方便。
在課中我采用了合作學習的方式,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而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一種常見的形式。在本課教學,我要求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去合作完成教材中要求的兩組實驗。學生對實驗內容興趣濃厚,探究過程中也非常的積極與配合。
本課我還采用了畫圖表示的方法,自己感覺還不錯,用圖示直觀,可以讓學生可以一目了然,容易讓學生在雜亂的實驗數據中進行歸類,從而找到規律認識到杠桿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省力。
對于“小桿秤的研究”,我另外專設了一節課來開展相應活動。因為如果在同一堂課內完成,時間很緊,頂多就布置學生課后去制作,而學生在課外制作,沒有鉤碼類合適的稱量工具,對于刻度的劃分,有一定困難,也不便開展評價。因此,我先先通知準備相應的材料和工具,然后安排一節課時間用于制作、交流、評比,并能較好地探討“提繩的位置對秤的使用有什么影響?”“秤砣的輕重對秤的使用有什么影響?”兩個問題,作為對杠桿類工具探究的一個小結。
杠桿教學反思簡短篇四
《杠桿》是小學自然六年級下學期的教學內容,它與《輪軸》、《滑輪》共同構成《工具》一章。
這一課是我作為實踐課來上的,由我們輔導組的自然教師互聽互評。
“如果給你一根棍棒和一個可以移動的支點,你能勝過兩個甚至更多的同學嗎?”
問題一提出,學生們興趣很高,舉手的很多,為了給學生增強可信度,我特意請了班上力氣比較大的三位同學,讓其中一位在棍棒的左邊,另兩位在棍棒的右邊,并要求左邊的同學可以任意放置杠桿的支點,看看一個人能否勝過另外兩位同學的力量。游戲正式開始后,左邊的那位同學并不象我預計的那樣,他把支點放置棍棒的中間位置,結果棍棒兩端一起用力,還沒有分出什么勝負,棍棒就“啪”的一聲斷了,再用其中的一段來實驗,結果還是斷了……
由于課前我可能太大意了,或者也太高估或低估了學生的水平,本來一下子可以很好完成的實驗,卻用了足足五分多鐘的時間,以致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后面的課堂教學。所以,我想課前的準備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特別是自然課,哪怕是一個細小的東西,課前也要好好推敲,仔細研究學生心理,預計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果可以的話,多準備一些材料就更好了。
杠桿教學反思簡短篇五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杠桿類工具的研究》一課有兩個內容,分別是“杠桿類工具的比較”和“小桿秤的研究”。在課堂實踐中,我只完成了第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第二部分沒來得及細說,下課的鈴聲已經響起,故以下反思僅針對第一部分內容。
什么是杠桿?書本第4面說“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做杠桿”,這樣的描述是從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角度考慮的,顯然不夠嚴謹。在網絡上搜索了一下,這樣定義:人們通常把在力的作用下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做杠桿。
哦,按這樣的定義,撬棍、天平、剪刀、老虎鉗、蹺蹺板都是杠桿,這沒有什么問題。可是,訂書機、裁紙刀和鍘刀是杠桿嗎?它們可不是一根硬棒,而是由兩根硬棒圍繞中間的連接點組成。杠桿工作時,動力點和阻力點同時發生作用和反作用的,可訂書機類工具在工作時,是先動力點開始運動,到最后接觸時阻力點才發生作用,也就是說它們不是同時作用的,這樣的工作原理和杠桿原理應該是有區別的。倒是螺絲刀轉螺絲的時候,更像杠桿,接觸面是支點,握手的柄是動力點,螺絲釘的轉動是阻力點,它們是同時作用的。
算了,搞不清楚,還是先照書請客吧。書上安排了三幅圖,分別是撬蓋子、夾子和開啤酒蓋,要求比較這三個杠桿類工具的相同和不同點,卡通人物提示可以比較支點、用力點和阻力點的位置,還可以比較省力不省力情況。在備課做課件時,我覺得三張圖片太少了,就加了羊角錘拔釘子、老虎鉗剪鐵絲和訂書機。在對這6張圖片進行三點分析之后,先根據支點位置的不同,將各種杠桿類工具進行分類。然后話題一轉,還是這些工具,按能不能省力再次分類,我不僅引入了初中科學概念“等臂杠桿”,還把“動力臂”和“阻力臂”也給鼓搗出來了,通過比較力臂的長短學生判斷杠桿是否省力就比較輕松了,而且表達起來也比較簡潔。
然后,我把討論的焦點聚集在“理發剪”和“鐵皮剪”上,讓學生思考:
1、為什么理發剪要用費力杠桿來做,鐵皮剪要用省力杠桿來做?
2、用省力杠桿做理發剪好嗎?
3、費力杠桿能給我們什么好處?
從而讓學生明白不同種類的杠桿有不同的用途,省力只是工具的一個作用,工具還有給人們帶來方便的作用,如:延長手臂(指)、方便拿取等。
杠桿教學反思簡短篇六
今天下午的自習課,決定在六(2)班上新課《杠桿的科學》。由于昨天在六(1)班上課比較成功,所以對今天的課信心滿滿,讓學生拿走實驗器材就去上了。
第一步,認識杠桿和杠桿上的三個點,抽了不愛發言的學生到大屏幕前,就上面的蹺蹺板、天平、鉗子、剪刀找三點,完成不錯。對于正常使用情況下不是杠桿的搟面杖和錐子也進行了分析——找不到支點,所以不是杠桿,大家學得也不錯。
第二步,研究杠桿的秘密。為了讓同學們收集數據的時候能有規律,我先進行了示范,選定左邊第二格,作為固定的阻力點,分別在上面掛一個、兩個鉤碼,看右邊第幾格掛幾個時杠桿平衡,根據學生的回答,我們進行了嘗試,成功后列出數據,讓大家看我記錄的方法。接下來就是學生動手的時候了。我在教室里巡視,這個組看看,那個組看看,發現沒有章法的就指導一下。可是這一看不得了,二十分鐘過去了,有的組只列出三四組數據,稍一仔細看,發現有的數據根本就不對。一共十五行呢,這要到什么時候才能測完?放學鈴響了,我等不及了,就讓大家看著我在黑板上寫的數據進行指導,得出左邊鉤碼數乘以格數等于右邊鉤碼數乘以格數,然后讓大家加快速度繼續測。我繼續巡視,發現有的組把原來的數據全擦了,有的組組長和組員爭執,有的組里一部分人在測,一部分人在打鬧或者趴在那不動。這哪是科學實驗課?于是,我叫停了測試,讓大家就我在黑板上寫的數據分析,生拉硬拽著總結了杠桿省力或不省力的規律,讓大家放了學。
放學后,我的心情沮喪到了極點,費了這么大的勁,用了這么多的時間,連想要的基本效果也沒達到,原因到底在哪呢?我在懊惱中反思著。
首先,天時不對,上這節課時已經是自習了,而且學生二節課后沒下課休息,直接上的自習課,還學的是新課。
其次,地利不利,窗外面有一個辦喪事的,鞭炮聲、音樂聲,念詞的聲音那么響,直接傳到了教室里,學生難免分心。科學探究課,分了心怎么行?
第三,人和不和。作為教師,我沒有考慮到以上具體情況,只認為自己準備好了,就能去上課了;在1班上好了,就能在2班上好。作為學生……算了,他們畢竟是學生,還處在可塑階段,如果說學習習慣有待養成,或者合作狀態有待磨合,那也首先是我這個教師該考慮的問題。也許,這個班就是鍛煉我的一個班呢!抱怨沒用!
接下來,想想補救措施。下節課上,
1、復習杠桿有三個點。
2、說說杠桿處在平衡狀態時的意義(可以清楚地看到哪邊力大)。
3、掛鉤碼,讓學生嘗試利用乘法口訣使杠桿平衡。
4、觀察杠桿省力時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和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進行作比較,看能發現什么共同點;依次找出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時的共同點。完成這四步,學生難道還不會?那就得讓會的去教不會的了。
杠桿教學反思簡短篇七
杠桿這節教學大綱安排兩課時,已經上了兩課時,但杠桿的類型還沒有來得及講,還需一課時。
相對于前面化學的學習,我感覺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更感興趣些,較之前的滑輪的學習,這部分內容也相對簡單些。所以第一節課介紹杠桿的要素,特別是介紹如何畫力臂時,學生表現出了很高的興趣,加之圖片展示杠桿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的應用,更增加了學生對本節知識的關注度。在五班上課,我發現王德較之前在課堂上有較大的改變,他期中考試只有40多分,學習基礎差,但在練習畫力臂時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回答問題積極響亮,坐在后面一直仰頭觀看大屏幕上的內容,我還觀察到幾次三番由于被前排的同學擋住了視線而表現出不耐煩的情形。只要感興趣就沒有理由做不好,他是班上第二個完成課堂練習的人,并且主動交到講臺上來并想和我“套近乎”。
下午第一節課發了一張練習紙,除了后排個別兩個基礎太差的學生沒能完成,大部分同學完成的比較理想。一班情況比五班更好一些。對于這部分作圖的練習沒有在課堂上講解,原因有二:一是學生完成情況較好,沒有再講的必要;其次,在黑板畫實物圖不現實,講解不方便。因此對于個別錯誤采取當面個別分析輔導。
學生主要存在的問題:1、不會作垂線(數學較差的學生);2、找不準動力和阻力,分不清杠桿的受力與施力。
通過輔導,總體下來效果還算不錯。
當然自我感覺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課后我看了網上其它老師的課件中在講解杠桿力臂之前給學生復習一下數學知識:點到直線的距離,幾種作圖方法,其實這個蠻好的,作力臂其實就是作點到直線的距離,對于簡單的不需要延長力的作用線的問題,學生容易完成,而當需要正向或反向延長力的作用線時很多學生就容易懵了,再加上在具體的實物圖中更加讓學生迷惑。
杠桿教學反思簡短篇八
在學習了杠桿五要素中的動力、阻力和支點這三個要素后,繼續建立“動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為使“力臂”概念的給出不會顯得太突兀,我以撬棒撬石頭為例,提出問題:使用撬棒撬石頭時,能否將石頭撬起跟哪些因素有關?學生回答:與用的力的大小有關、還與手握的位置有關(教師點明:即動力的作用點)、與用力的方向有關、還與石頭的重力有關。教師引導:前面三個因素歸結起來就是動力的三要素,我們以前講過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那我們現在所說的用硬棒將石頭撬起,也就是力的作用效果,證明學生建立的假設與學過的理論相一致,很有道理。接著繼續引導設疑:還與什么因素有關?與石頭到支點的距離有沒有關系呢?(即與阻力的作用點有關)。——還與阻力的三要素有關。
接著通過板演,引導學生分析:動力的作用點不同,會使得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不同;動力的方向不同,也會使得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不同,所以,動力的作用點和動力的方向對動力作用效果的影響都可以歸結為支點到動力的作用線的長短對動力作用效果的影響,將其定義為“動力臂”;接著,再給出“阻力臂”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板演,及時地在黑板上記下每個分析后給出的結論,再將每個小電給出的結論進行總結,最后得出“動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
“力臂”概念的建立是這節課的難點,力臂的作圖是這節課的重點,由于學生初次接觸,所以也是這節課的難點。有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可能會無從下手,所以我先進行了作圖前的預熱和引導:先讓學生作2個圖——點到線的距離(包括不需要延長線的長度和需要延長兩種情況);再講解力臂作圖的例題,強調:①力的作用線不夠長時,要用虛線延長;夠長就不需延長了;②注意力的作用線和力臂都用虛線畫;③垂直記號和表示力臂長度的打括號記得要標明。接著讓學生練習課后題,講解后引導學生小結作圖步驟:①找支點;②畫作用線;③作距離(特別強調: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而不是力的作用線上的一段)。
①動力和阻力的作用點都應在杠桿上;若動力和阻力在支點兩側,則動力和阻力的方向相同;若動力和阻力在支點同側,則動力和阻力的方向相反;②研究杠桿的平衡的實驗中,將杠桿調成水平位置平衡的原因是:便于直接從杠桿上讀出“力臂”,寫成“便于直接讀數”是錯誤的;③在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情況下,沿與支點到動力的作用點的連線垂直方向的力是最小的動力(當杠桿是形狀規則的硬棒時,這個力就是與杠桿垂直的力);④省力杠桿費距離;費力杠桿不省力,但省距離;都不能省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