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反思篇一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小學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就有信心了.下面,我談談自己在激趣方面的一點體會。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松學習。例如:教《跳繩》時,在主題圖講完后,我請8個同學上臺,問:蘋果和香蕉,你最喜歡哪種,喜歡蘋果的站在左邊,喜歡香蕉的站在右邊然后引導學生討論8由幾和幾組成,并列出相應的算式。還問:玩具車和冰淇淋,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放學后,你是先做作業,還是先看電視等等。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8的組成,還可以進行思想教育。
眾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么,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猜數游戲》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顆珠子,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復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為今后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小組中可以進行奪紅旗比賽,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反思篇二
我從來沒有教過數學,這個學期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接任了一年級的數學,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大的挑戰。責任促使我做好工作,無怨無悔的做好工作。這期間我灰心過,氣餒過,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氣向前進,快兩個月過去了,很有必要小結一番。
1、不局限教材,要靈活運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例如:教學“第幾”,我拋開教材中靜止的畫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資源,讓幾個學生上來排隊,全班同學來猜第5個小朋友是誰,然后讓第5個小朋友跳一跳,看看和同學們猜的是否一致。
2、要信任學生,一年級的學生一樣具有無限的創造潛能。只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他們的創造潛能是無限的。如教學“6的組成”時,學生不僅能總結出5種組成方法,還會把5種方法并成3種。
3、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如在教學“分類”時,學生通過對各種東西進行分類,發現可以按顏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狀分、按材料分等。分鞋子時,學生把皮鞋放一層,涼鞋放一層,并能說出人按高矮來排隊時,矮在前,高在后;人按男女分,上廁所時男的上男廁,女的上女廁。學生把分類思想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充分體驗了分類的用途、好處。
1、我雖然參加了過培訓,看了較多的課改書籍,理論上明白該怎樣做,但在實施中往往還會變樣。雖然思想開放,也大膽嘗試新的教法,但在課堂組織方面顯得有點無力,秩序不是那么好,學生一聲高于一聲,做什么的都有,再好的教學設計也無法實施。
2、像好多課得準備很多的材料,但平時上課,自己本來就很忙,不可能一一去準備的。
3、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還不夠。學校的有些設施也跟不上,像我們學校還算好了,有多媒體教室,但沒有配套的課件等。
4、一年級學生起點不同是令老師們頭疼的問題(這在我們學校顯得更為嚴重,農民工子女較多)。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好生“吃不飽”,差生“撐不了”的局面。如何對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這又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1、自己的教育觀念需要不斷更新,教學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比如學生不懂的問題,有些學生站起來想解答,可是我們就是不讓,偏要自己點一個學生起來講;又如學生列出的式子是對的,但由于不合常規,而我一時沒想透就不予肯定等(當然這有時我也怕考試不這樣考),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學觀念還跟不上學生的發展需要,還有待進一步學習提高。
2、要加大宣傳力度,轉變其他人的觀念,但家長對教師的做法未必理解。有些家長認為現在的孩子怎么質量這么差,計算都不如以前熟練了等,這些都是對課改要求不理解的反應。
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反思篇三
1、不局限于教材,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適當重組教材,做到能對教材進行靈活運用。例如:在教學“第幾”時,我拋開教材中靜止的畫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資源,讓全班學生一起來參與活動,學生興趣很濃厚。先讓學生一起準備好,我說:“第一排”。那么第一排的學生就迅速的站起來。在說第幾排的時候,營造一種緊張的氣氛(把“第”字拖長聲),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在游戲中充分體會第幾的概念.
2、要信任學生,一年級的學生一樣具有無限的創造潛能。只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他們的創造潛能是無限的。如教學“6的組成”時,學生不僅能總結出5種組成方法,還會把5種方法并成3種。又如,在教學完0~10這11個數字,我讓學生編一套操來形象的展示這11個數。可以用身體,手等。在第二天的匯報交流時,我驚喜的發現了學生巨大的創造能力,每個數字在學生的深動演繹下變得活靈活現。
3、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如在教學“分類”時,學生通過對房間里的東西進行分類,發現可以按顏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狀分、按材料分等。同時,學生又對分好類的東西放在哪里有各自不同的見解。分鞋子時,學生把皮鞋放一層,涼鞋放一層,并能說出人按高矮來排隊時,矮在前,高在后。學生把分類思想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充分體驗了分類的用途、好處和分類帶來的方便。
1、我雖然在師范的學習中學習了較多的理論知識,也看了較多的課改書籍,理論上明白該怎樣做,但在實施中往往還會變樣,很多在書上介紹的教學方法照搬到現實教學中并不適用。雖然思想開放,也大膽嘗試新的教法,但在課堂組織方面顯得有點無力,秩序不是那么好,學生一聲高于一聲,做什么的都有,再好的教學設計也無法實施。在本學期我試過用嚴厲的教學態度,也試過用溫柔可親的教學態度。但效果都不持久,在下學期,我也許應該運用“嚴”和“松”并重的教學方法和態度,但何時“嚴”何時“松”是我作為新教師要在今后幾年里好好探索和把握的。
2、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還不夠,我希望是在一年級能用到課件的課都用課件演示生動的教學過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這樣,課堂紀律也會好很多,但是由于時間的問題,我所做的課件都比較簡單,無法真實再現生動的畫面,再者,從網上下載以及和各位老師交流課件還不夠,這是我在下學期要努力的方向。
3、一年級學生起點不同是令老師們頭疼的問題。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好生“吃不飽”,差生“撐不了”的局面。特別是我教學的一個班級,程度好的學生對于難題點撥以下就能自己理解和明白,但是程度較差的學生說了三、四遍也不是很消化。如何對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這又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總之,這一學期的數學教學給了我很多需要反思的方向和提高的建議。希望下學期我會有所進步。
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反思篇四
生:粉筆、糖、……
師:其實里面裝的是鉛筆。上課之前老師想跟你們玩猜鉛筆有多少的游戲,愿意和我玩嗎?
生:(興趣極濃,大聲回答)愿意!
生:(自由猜測)6,9,15,…
師:同學們猜了這么多,那到底誰猜的對呢?怎么辦呢?
生:數一數就知道了。
師:好,我們數數看,(把鉛筆拿在手上邊數邊擺在桌上)
1,2,…,15,有15枝,你猜對了嗎?(臺下猜對的學生發出一陣歡呼聲。)
師:好,我們再來猜,(教師在桌上再添鉛筆)現在有幾枝?
生1:20枝。
生2:5枝。
師:原來有15枝,再添上去,應該怎么樣?
生:肯定比15枝要多。
(自由猜測,在猜測的基礎上數數發現有20枝。)
(評析估計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在本環節中,教師通過創設“猜一猜鉛筆的數量是多少”,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技能。當學生把估算當成胡亂猜測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使學生體會到檢測估算正確與否的策略與方法,加強對學生數感與合情推理能力的培養。)
師:我們再來猜。
(變20為26,重復經歷猜――數的過程。)
師:好,我們猜最后一次。(教師在桌上拿掉了4枝)現在猜猜有幾枝呢?
生1:肯定比26少了,18枝。
生2:20枝……
(教師與學生一起興趣濃厚地一枝枝數著:1,2,3,…,22。)
生1:很麻煩。
生2:很累……
師:對呀,一枝一枝地數這么麻煩,那有沒有好辦法使鉛筆擺起來別人一看就知道有多少枝呢?可以和同桌的同學討論討論。
(師巡視,加入學生的討論中。)
師:好,現在誰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紹給其他同學呢?
(集體交流,教師根據回答板書幾種數法并標上序號。)
生1:2枝2枝地數。
生2:5枝5枝地數。
生3:把10枝扎成一捆。
……
師:同學們真會動腦筋,想出這么多種數法,你們比較一下,覺得哪種數法最好呢?
生:把10枝扎成一捆的好。
師:為什么把10枝扎成一捆,就能很容易看出有多少枝呢?
生1:2個2個或者3個3個也要數好幾次,也比較麻煩。
生2:10枝扎成一捆,一看就知道有10枝了,然后就接著一捆一捆地數:
10,20,30,…
師:對,一捆就是1個十即10,二捆就是2個十即20,三捆就是3個十即30,……,九捆就是9個十即90(板書:1個十是一十,2個十是二十,3個十是三十,……,9個十是九十,學生齊說),再數數有幾個一,合起來就是幾十幾了。
(評析這個環節通過多次猜鉛筆,然后一枝枝地數鉛筆的活動,使學生感覺到當鉛筆數目多時,一下子不容易看出是多少,激發學生去尋找好方法,以便解決這個問題,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再創造”的過程。在反復數的過程中,學生領悟到10枝扎成一捆。
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反思篇五
今天期初視導,我上了一節課《比較數的大小》,一節課下來,發現許多不足的地方,在這里整理下。
本課我安排了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比較數的大小,先看數位,數位多的數就大,數位少的數就小,我通過學生的年齡和自己年齡的比較引入新課。
接下來就安排了兩位數和兩位數比較,先看十位上的數,十位上的數,這個數就大。創設小松鼠和小白兔拾貝殼的故事情境一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通過讓學生給兩只小動物當裁判激活他們的思維,使他們主動尋求解答問題的方法。
最后一層就是兩位數和兩位數比較,十位上的數相同,比較個位上的數,個位上的數大的數就大。
整節課下來,發現很多學生不會說,他們會做是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來做的,沒有把這種經驗上升的數學理論上。課后思考了一下,首先我覺得自己的情趣導入不好,我可以創設一個新的情境,比如“有兩個小朋友,他們的壓歲錢不一樣,一個是7十幾,一個是4十幾,你們說說誰的壓歲錢多”這個情境更能引導學生比較兩位數的大小,首先看十位。接下來再創設一個情境“還有兩個小朋友壓歲錢不一樣,一個是幾十9,一個是幾十3,幾十用比較,你們說說哪個小朋友壓歲錢多?”這邊會引起學生不同的爭論,為新課埋下伏筆。把比較數的大小,看數位這一項放在新課后的拓展上,學生的思路會更清楚一點。再一點,我應該給與學生更充足的學生,讓學生比較數字,發現其中的不同,學生能自己發現,就能把本課知識點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