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指具有示范性和典型性的文本樣本,可以作為寫作參考和借鑒。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
三國時期歷史典故故事(精選15篇)篇一
其時,孔明只身在東吳,舌戰群儒,力排眾議,說服孫權,決心聯劉抗曹。且說周瑜雖盡心勞力去匡扶吳主,但對孔明游說東吳,持才傲主,蔑視群臣,心中極之不快,故此心生一計,設宴邀請孔明前來吟詩作對,意欲借機挫低孔明的銳氣,顯露自己的才華。魯肅深知公瑾為人,怕誤了抗曹大計,放心不下,執意陪同前往。
主賓見禮畢,周瑜一笑道:“吾聞先生才高八斗,自比管、樂亦不如也,公瑾此次與先生相聚,不談政事,只敘友情,游戲文字,吟賦娛樂,豈不快哉!”
孔明察言觀色,早知公瑾心意,且成竹在胸,于是,笑容可掬地附和道:“客隨主便,恭敬不如從命,公瑾有何高論,亮洗耳恭聽。”
周瑜手指窗外,只見江上船來船往,很是熱鬧,周瑜當即口占一聯:“喜氣輕穿綠波,舟子舟子。”(舟與周同音)吟罷,暗自得意,眾人亦應聲喝彩。孔明聽了微微一笑,環顧四周,見一道日光穿過墻壁,照落堂上,接著對曰:“祥光新透嚴壁,孔明孔明。”話音剛落,掌聲四起,眾人發現周瑜似有不快,急忙止住。
周瑜煞有介事地又出一聯:“口若懸河,縛雞無力,書生怎敢擔主帥?”孔明慢搖羽扇,從容不迫地微笑再對曰:“胸如浩海,治世有方,夫子何愁任軍師?”
周瑜略燥,又出一聯:“劉弱孫強,聯盟按理分賓主。”孔明仍微笑,對曰:“權雛備老,合作只宜稱弟兄。”
周瑜見孔明應答如流,便轉換話題,吟道:“有水也是溪,無水也是奚,去掉溪邊水,加鳥便是雞,得志貓兒勝過虎,落魄鳳凰不如雞。”頌罷,詭秘地瞅著孔明,眾人齊聲叫好!此乃采用析字法作詩,含沙射影,對諸葛亮流露出嘲弄挑釁之意。孔明何許人也?他心領神會,卻不動聲色,卻有意拍手稱贊,連聲說好,正在此時,無意地見到書桌上放著一副棋盤,觸動靈感,隨即笑容可掬地對吟:“有木也是棋,無木也是其。去掉棋邊木,加欠便是欺。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諸葛亮絕頂聰明,詩中隱藏鋒芒,以牙還牙,反唇相譏,回擊得恰到好處。眾人皆不出聲,周瑜臉色大變,魯肅見狀急忙圓場:“有口也是和,無口也是禾。去掉禾邊口,加火便是秋,吟詩作對皆有趣,南船北馬各千秋。”
周瑜沒有占到上風,反而遭到奚落,心中惱怒,強忍怒氣,皮笑肉不笑地又吟道:“有草也是菠,無草也是波。去掉菠上草,加女便是婆,丑女不怕沒人要,高人偏愛丑老婆。”吟畢,哈哈大笑。孔明的老婆是隆中名士黃承彥之女黃阿丑,模樣長得難看,孔明見周瑜奚落自己的夫人,雖惱在心里,卻笑容依舊,便針鋒相對而吟:“有木也是橋,無木也是喬,去掉橋邊木,加女便是嬌。江東美女大小喬,曹操銅雀鎖二嬌。”吟罷,孔明輕啜美酒,笑顏輕松自若。
周瑜本是心胸狹小之人,一聽孔明所吟詩句,登時肺都氣炸了,勃然大怒,手拍案幾,杯盤筷肴跌落一地,(原來江東美女指大喬小喬,大喬嫁給孫策,小喬嫁給周瑜,曹操曾揚言攻下東吳之后,取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這時急壞了“和事佬”魯肅,他見勢不妙,擔心雙方舌戰,傷了和氣,不利破曹,便強裝笑顏以勸解的口吻高聲吟道:“有石也是砥,無石也是氐。去掉砥邊石,加人便是低。英雄當議破曹事,何必口舌辯高低。”孔明、周瑜聽罷,會意地與魯肅放聲大笑,異口同聲地大聲道:“當今之計在破曹!”然后另換廳堂,共商破曹大計。后來,東吳聯盟,取得了“火燒赤壁”的勝利。
據分析此故事純屬后人虛構的,但韻味深長,三人所吟詩句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且以漢字形色結構的特點,采用析字修辭,增減偏旁,諧音雙關,孔明與周瑜斗詩斗智,魯肅從中調解,實也耐人尋味,頗有諧趣。
三國時期歷史典故故事(精選15篇)篇二
《三國志·蜀志·趙云傳》中記載:在一次戰斗中,蜀將黃忠殺死了曹將夏侯淵,并奪取了戰略要地。曹操非常惱火,把米倉移到漢水旁的北山腳下,親率20萬大軍向陽平關大舉進攻。黃忠、張著商議趁夜燒劫魏軍糧草。臨行前趙云和他們約定了返回時間,過期不歸就帶兵出寨接應,正與曹操親自統率的部隊相遇。趙云同曹軍廝殺起來,把曹軍打得丟盔棄甲,救回了黃忠和張著。
曹操沒有善罷甘休,指揮大隊人馬追殺趙云,直撲蜀營。趙云的副將張翼見趙云已退回本寨,后面追兵來勢兇猛,便要關閉寨門拒守。趙云下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準備放曹軍進來;一面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內外,然后自己單槍匹馬站在門口等候敵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門口,心想,寨門大開,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在曹操調頭后退的時候,蜀軍營里金鼓齊鳴,殺聲震天,飛箭如雨般向曹軍射擊。曹軍驚慌失措,奪路逃命,自相踐踏。趙云趁勢奪了曹軍的糧草,殺死了曹軍大批兵馬,得勝回營。
三國時期歷史典故故事(精選15篇)篇三
讒言之可怕處,就是傳播者并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哪怕是一丁點。
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曹操倉亭破本初玄德荊州依劉表”:逢紀因譖曰:“豐在獄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料!”
不知所云。
諸葛亮這一生,誠懇忘我的工作,就是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情動難已,連自己說些什么話都不清楚。
出自:諸葛亮《前出師表》: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乘虛而入。
田豐的這一提議,已經超出了袁紹的所能理解范圍之內,因而不能采用,若袁紹能聽取此計,那北方的天下也就可能不姓曹了。
出自:《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后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仰人鼻息。
公孫瓚的大兵壓境,倒是讓袁紹白白地撿了“入主冀州”這個大便宜。韓馥的行為實為不智,大大的地盤拱手讓于人,從讓人仰鼻息百而轉變為仰他人鼻息。
出自:《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馥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歷諫馥曰:“冀州雖鄙,帶甲百萬,谷支十年。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奈何乃欲以州與之?”
伯仲之間。
將班固提到了傅說的高度,不知傅說他老人家是否能答應。
出自:曹丕典論:“傅說之于班固,伯仲之間耳。”
作奸犯科。
在法律面前,人人生而平等,不管你地位如何,每個人行為如何,都因有有關機構來執行。諸葛亮提醒人們,有罪無罪,有法律說了算。
出自: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有勇無謀,是謂匹夫;有謀無勇,是謂文士;有勇有謀,方為大丈夫。
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第六》引《云別傳》:此時沔陽長張翼在云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云有伏兵,引去。
手不釋卷。
經詩書文籍熏陶的'曹丕,雖在統一大業上沒有什么建樹,可文學修養卻是非其他君主擴一般文士所能匹敵的。
出自:曹丕《典論》,其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這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曹操在寫詩時觀察得很仔細,月亮明亮了,星星的光芒自然也就暗淡了許多,現在還有人在寫文章時還會用“星月交輝”的詞來,應當好好地讀讀這道詩。
出自: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難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周郎顧曲。
周郎風采,令人想往。
出自:《三國志.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品頭論足。
半吊子水的人,自以為才華快要溢出,往往就好這調調。
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引《魏略》: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絕倫逸群。
諸葛亮的這頂送給關公的高帽子,于無形之中,化解了一場武將的紛爭。
出自:《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一身是膽。
用這詞形容云哥,再也恰當不過,劉備的眼光及識人高人一等。
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引《云別傳》: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云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云為虎威將軍。
才高八斗。
這個成語,與三國人物有關,與三國事件無關,一個有些才能的南朝宋國山水詩作家,再一次喝醉之后,說出的狂妄之言。
出自:《釋常談.八斗之才》:謝靈運嘗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三國時期歷史典故故事(精選15篇)篇四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于是,曹操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手消滅劉備。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說客。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群謀士,這些人并非泛泛之輩,個個都是有學問的人。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難,說:聽說劉備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么主意呢?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沒辦法說服孫權聯劉抗曹了。諸葛亮說: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才被曹操撿了便宜。現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閑之輩哪懂得這個。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只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說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后,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說不怕,吹牛吧你。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降曹,丟人吧你。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難,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諸葛亮舌戰群儒”,其實是諸葛亮說服孫權抗擊曹操的一個序曲。當時在東吳的陣營中,對于曹操的百萬雄兵壓境,文臣武將有兩派主張,即投降派和主戰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張昭、顧雍、虞翻、步騭、薛綜等,要說服吳侯孫權,不說服這些整天在孫權耳邊散布曹操威脅論、散布曹兵不可戰勝論,并吵嚷著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謀士是不行的。但要說服這些滿腹經綸的人物,也決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諸葛亮是怎樣一步步取得論辯的勝利的!”
三國時期歷史典故故事(精選15篇)篇五
據說諸葛亮的老婆是河南名士黃承彥的女兒,名叫黃碩,黃頭發,黑皮膚。當時鄰居以貌取人,不明其理地譏諷:“莫學孔明擇婦,止得阿承丑女。”誰知諸葛亮正因為得其所哉,慶幸自己娶了一位賢德媳婦矣!
黃碩在家親操杵臼,兼顧農桑,內外粗活與瑣事,都妥善處之,諸葛亮也受到妻子無微不至的侍侯,其朋友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公威,穎川石廣元及徐元直等人,經常在隆中拜訪諸葛亮,皆得到這位丑嫂子的親切接待,深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久而久之,遠親近鄰對這個丑媳婦的態度逐已改觀,從卑視到漠視而至重視。
劉備三顧茅廬后,諸葛亮出山輔助劉備,其幼兒諸葛瞻也是靠此丑老婆留守隆中而管教,并帶領家人在茅宅前后植桑,倡導蠶絲生產。
后來諸葛亮六出祁山,威震中原,發明的“木牛流馬”,解決幾十萬軍中的糧草運輸問題,又發明“連弩”的新式兵器,出奇致勝(魏國大將張頜就死在這種兵器,)實際上都是諸葛亮的丑老婆教的。此外,諸葛亮五月渡滬,深入南中,七擒孟獲,為避瘴氣而發明的“諸葛行軍散”,“臥龍丹”也是其丑老婆教給他的。
諸葛亮身為丞相,貴為武侯,憂勞國事,日理萬機,教育子女的責任自然全部落在這丑老婆的身上。諸葛瞻后來奉命鎮守綿竹,鄧艾兵臨城下,不受威脅利誘而壯烈成仁,他的兒子諸葛尚也同時殉國。晉代一統天下后,曾詔諸葛亮的第三個兒子諸葛懷到洛陽封贈顯爵,諸葛懷上表,云:“臣家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衣食自有余饒……。”晉武帝司馬炎只得順其志向,可見諸葛亮與其夫人的訓澤,在其后代身上都展現出圣潔的光輝。
諸葛亮一生行事謹慎,從無失算,而決然娶個丑老婆必有其因,他一生無后顧之憂,在事業上獲得內助強有力的支柱,個中之情非局外人可知。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然而不管大江如何東去?淘盡了千古風流人物,但歷史上有些人卻總能與日月爭輝,名垂千古,其中總不能忘了“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諸葛亮,世人亦不會忘卻與他榮辱相關,休戚與共的那位歷史上有名的丑老婆黃碩。
黃碩一般指黃月英(諸葛亮的妻子)。
黃月英,三國時荊州沔南白水(今湖北襄陽)人,沔陽名士黃承彥之女,諸葛亮之妻,諸葛瞻之母。本名于史無載,“月英”是她在民間傳說中的名字。黃承彥以黃月英有才,向諸葛亮推薦,請求配婚,諸葛亮答應后遂與黃月英結為夫妻。相傳黃月英黃頭發黑皮膚,但知識廣博。但也有一說指黃月英本人極美,因此遭到鄉里其他年輕女性的嫉妒而詆毀她的容貌。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相傳是從黃月英的傳授的技巧上發展出來。荊州一帶的特產,相傳部分也由黃月英所制造或發明。現今襄陽一帶,還可以聽到很多關于諸葛亮與黃月英的動人傳說。
三國時期歷史典故故事(精選15篇)篇六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變得更聰明、更機智。我喜歡讀《三國演義》這本書,一丟下飯碗就讀;一寫完作業就讀,甚至出去旅游都要把它放在背包里。
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想看這本書了。我洗碗、掃地、疊衣服,跟媽媽換零錢,經過我的“持久戰”,終于,媽媽同意給我買這本書了。一買到書,我便迫不及待地回家坐在地板上讀了起來。“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令人感動,“三顧茅廬”的劉備使我敬佩不已,“溫酒斬華雄”的關羽武藝高強讓人拍案叫絕……一個個故事令我難以忘懷。
三年級的時候,我又開始看第二遍、第三遍,每看一遍,我都有新的發現和收獲。有一次,我把這本書帶到了學校,我的同桌一下課就把我的書搶走去看,而我生怕他們把我心頭之愛撕壞,只好追著他、看著他、關照他千萬要小心。
我和它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請聽下回分解!
三國時期歷史典故故事(精選15篇)篇七
劉備占領益州后,又出兵對付曹操的軍隊,把他們趕到了長安。這樣一來,劉備在益州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就自立為漢中王。接著,劉備又派關羽攻打樊城,恰好這時漢水暴漲,關羽利用大水淹沒了曹軍大將于禁的七支大軍,乘勝包圍了曹軍占據的樊城。
曹操為解樊城之圍,想出了一個一箭雙雕的主意。他寫信給孫權,勸說孫權乘現在荊州后防空虛,攻取被劉備奪去的荊州。這樣,當關羽聽說荊州被奪,定會撤軍回救,樊城之圍自然就會解除。
孫權采納了曹操的建議,派大將呂蒙攻取荊州。呂蒙從密探口中得知,沿江到處都是烽火臺,防備也不見有松懈的跡象。他和孫權商量,對外假稱生病回去休養了,以此來麻痹關羽。孫權另派年輕的陸遜接替呂蒙。
陸遜故意派人送信給關羽,對他水淹于禁七軍大大稱贊了一番,表達了自己對他的萬分仰慕之情。
關羽看信后,認為陸遜初出茅廬,比呂蒙好對付多了,就放松了警惕,陸續把防守荊州的人馬調撥到樊城。
孫權得知計謀得逞,立刻派呂蒙起兵攻打荊州。呂蒙把戰船偽裝成商船,派一些士兵喬裝打扮成商人和船夫的模樣,自己率兵埋伏在船艙內,騙過烽火臺上的防守士兵,把船靠了岸。到了半夜三更,躲在船艙里的士兵一擁而出,出其不意地殺死了防守的士兵,占領了荊州。
呂蒙趁熱打鐵,派人勸說江陵(今湖北荊洲一帶)、公安(今湖北公安)的守軍投降,那些將領原本對關羽就有意見,經不起三勸兩勸,就投靠了東吳。
關羽得知荊州、江陵等長江要塞相繼失守,非常震驚,幾乎不敢相信,他馬上率兵從樊城南撤。
而呂蒙進入江陵后,釋放了被關羽俘獲關押的于禁,又派人撫慰蜀軍將士和家屬。這些舉措,使蜀軍軍心渙散,斗志瓦解,許多將士半路而逃。關羽恨得咬牙切齒,大叫:“我生不能殺呂蒙,死了也要殺了他!”
孫權的軍隊勢如破竹,所向披靡,而關羽節節敗退,一直退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孫權率兵趕到,派諸葛瑾多次勸說關羽投降。關羽假裝投降,在城頭上豎起白旗,暗地里帶了十幾個騎兵棄城往西而逃。
孫權聞訊,派兵阻斷了關羽必經之路,埋伏在草叢中,用絆馬索絆倒關羽等人,活捉了關羽。
孫權親自出馬,再次勸關羽投降,然而關羽怒目圓睜,破口大罵:“我和劉皇叔一起共謀大業,怎會和你這樣的叛賊共事。要殺便殺,要剮便剮,何必廢話!”
孫權怕留下后患,殺了關羽。
關羽被害的消息傳到劉備耳中,劉備昏倒在地,醒來后不吃不喝,整天痛哭不止。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則日日哀鳴,也不吃不喝,沒幾天就死了。
三國時期歷史典故故事(精選15篇)篇八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六出祁山,司馬懿兵屯渭水相拒。
諸葛亮在上方谷造木牛流馬運送糧草,司馬懿依樣仿造中計,被蜀軍劫去。
諸葛亮以木牛流馬誘司馬懿入上方谷,雷炸火燒曹軍。突然遇大雨,火滅雷啞,司馬懿父子才死里逃生。
司馬懿受挫后堅守不戰,諸葛亮派使者送去巾幗、婦人縞素之服以及書信,以激他出戰。司馬懿看罷來信,心中大怒,但卻裝出笑臉,說道:“孔明看我像婦人吧!”接受了衣物,并厚待使者,向使者打聽諸葛亮的飲食起居。
聽了使者的話后,司馬懿心中盤算:諸葛亮食少事煩,看來活的日子不會長久。于是越加堅守不出,靜觀事態發展。
諸葛亮強支病體處理軍務,積勞成疾,吐血不止。他知命不長久,遂授兵書于姜維。八月,病逝于五丈原軍中,是年54歲。
姜維遵照諸葛亮遺囑,以木雕為諸葛亮像坐于車中,從五丈原徐徐退兵。
司馬懿追兵至,姜維推出諸葛亮木像,司馬懿嚇得急令后退,被蜀軍乘勢猛攻,曹軍大敗。
司馬懿退兵。
蜀漢全國舉哀,葬諸葛亮于定軍山。
三國時期歷史典故故事(精選15篇)篇九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
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后,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于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后,笑著說:“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里拿著拂塵。城門里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后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后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么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
現在城門大開,里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去攻打張繡,一路行軍,走得非常辛苦。時值盛夏,太陽火辣辣地掛在空中,散發著巨大的熱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軍隊已經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禿嶺,沒有人煙,方圓數十里都沒有水源。將士們想盡了辦法,始終都弄不到一滴水喝。頭頂烈日,戰士們一個個被曬得頭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覺喉嚨里好像著了火,許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樣子,鮮血直淌。每走幾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體強壯的士兵,也漸漸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這樣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馬奔向旁邊一個山崗,在山崗上極目遠眺,想找個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發現,龜裂的土地一望無際,干旱的地區大得很。再回頭看看士兵,一個個東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難得再走多遠了。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靈機一動,腦子里蹦出個好點子。他就在山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聲喊道:“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結滿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堅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戰士們聽了曹操的話,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樣,口里頓時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來,鼓足力氣加緊向前趕去。就這樣,曹操終于率領軍隊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們對梅子酸味的條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難。可見人們在遇到困難時,不要一味畏懼不前,應該時時用對成功的渴望來激勵自己,就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戰勝困難,到達成功的彼岸。
三國時期歷史典故故事(精選15篇)篇十
現在的我是一個“書呆子”。但是你想不到我從前非常討厭讀書吧,特別是《三國演義》這本書,可是在我媽媽嘮叨超聲波發作完后我就變了個人。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我媽媽讓我讀《三國演義》,我剛看了一會兒就把那本書給扔到了沙發上,這時,我媽媽的嘮叨超聲波發作了,“讀書能給你知識,也能給你思想,還能給你……”,等等讓人難以聽懂的詞語,等到她講完的時候時間已過了半個小時。為了不再聽到媽媽的嘮叨超聲波,我就拿起那本書看了起來,看著看著我就喜歡上了《三國演義》。
今天,我又拿起《三國演義》看,時間過的飛快,不一會兒就到了吃飯的時間,我為了多看點兒書,只吃了一個面包就當我的午飯了,吃完以后,我又拿起《三國演義》,忽然,媽媽把我的書搶了過去扔到了桌子上,超聲波再次發作了。
還有一次,我正在專心的讀書,“該睡午覺了”,媽媽的督促聲嚇了我一跳,我只好極不情愿的去“睡覺”了,等到媽媽睡熟了,我又悄悄地來到客廳拿上《三國演義》,正當我回臥室時,媽媽突然出現在我的面前,我只好乖乖地去睡覺了。
有一天,當我讀《三國演義》的時候,看到赤壁之戰章節時,東吳大將黃蓋為了戰勝曹操,獻上苦肉計,被打了一百軍棍,黃蓋昏死了好幾次,我那時還不明白昏死是什么意思,就問媽媽是怎么回事,媽媽耐心的給我講了昏死的意思,與我原來想的意思截然相反,通過媽媽的講解讓我更進一步的理解了其中的故事情節,那時我想:不懂的詞和句一定要問媽媽或老師。
三國時期歷史典故故事(精選15篇)篇十一
封建王朝的皇帝死后一般都有陵墓,唯獨元朝皇帝沒有留下一座陵墓。這是一個千古之謎。
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崩,“用啰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然后,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于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當年成吉思汗去世,就是采用了這種方式下葬。據記載,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后,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里。獨木棺下葬后,土回填,然后“萬馬踏平”。為了不讓外人看出曾經動土的痕跡,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長出,與周圍的青草無異,才將帳篷撤走,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泄露了。
全套工作完成后,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殺死一頭小駱駝,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并且記住這個地點。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在殺死小駱駝的地點,母駱駝就會悲痛地流淚。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
三國時期歷史典故故事(精選15篇)篇十二
曹操平定北方以后,公元208年,率領大軍南下,進攻劉表。他的人馬還沒有到荊州,劉表已經病死。他的兒子劉琮聽到曹軍聲勢浩大,嚇破了膽,先派人求降了。
這時候,劉備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市)駐守。他聽到曹操大軍南下,決定把人馬撤退到江陵(今湖北江陵)。荊州的百姓聽說劉備待人好,都寧愿跟著他一塊撤退。
曹操趕到襄陽,聽說劉備向江陵撤退,又打聽到劉表在江陵積了大批軍糧,怕被劉備占去,親自率領五千輕騎兵追趕劉備。劉備的人馬帶了兵器、裝備,還有十幾萬百姓跟著他,每天只能行軍十幾里。曹操的騎兵一天一夜就趕了三百多里,很快就在當陽長坂坡(今湖北當陽縣東北)追上了劉備。
劉備的人馬,被曹操的騎兵沖殺得七零八亂,還虧得張飛在長坂坡抵擋了一陣。劉備、諸葛亮才帶著少數人馬擺脫追兵。但是往江陵的路已經被曹軍截斷,只好改道退到夏口(在今湖北武漢市)。
曹操占領了江陵,繼續沿江向東進軍,很快就要到夏口了。諸葛亮對劉備說:“形勢緊急,我們只有向孫權求救一條路了。”
正好孫權怕荊州被曹操占領,派魯肅來找劉備,勸說他和孫權聯合抵抗曹軍。諸葛亮就跟魯肅一起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去見孫權。
諸葛亮見了孫權,說:“現在曹操攻下了荊州,馬上就要進攻東吳了。將軍如果決心抵抗,就趁早同曹操斷絕關系,跟我們一起抵抗;要不然,干脆向他們投降,如果再猶豫不決,禍到臨頭就來不及了。”
孫權反問說:“那么,劉將軍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
諸葛亮嚴肅地說:“劉將軍是皇室后代,才能蓋世,怎么肯低三下四去投降曹操呢?”
孫權聽諸葛亮這么一說,也激動地說:“我也不能象江東土地和十萬人馬白白地送人。不過劉將軍剛打了敗仗,怎么還能抵抗曹軍呢?”
諸葛亮說:“您放心吧,劉將軍雖然敗了一陣,但是還有水軍二萬。曹操兵馬雖然多,遠道追來,兵士也已經精疲力盡。再說,北方人不習慣水戰,荊州的人對他們不服。只要我們協力同心,一定能夠打敗曹軍。”
孫權聽了諸葛亮的一番分析,心里挺高興,就立刻召集部下將領,討論抵抗曹操的辦法。
正在這時候,曹操派兵士下戰書來了。那信上說:“我奉大漢皇帝的命令,領兵南征。現在我準備了水軍八十萬,愿意和將軍較量一番。”
孫權把這封信遞給部下看,大伙兒看了都刷地變了臉色,說不出話來。
張昭是東吳官員中資格最老的。他說:“曹操用天子的'名義來征討,我們要抵抗他,道理上輸了一著。再說,我們本來想靠長江天險,現在也靠不住了。曹軍占領了荊州,又有上千艘戰船,他們水陸兩路一起下來,我們怎么也抵擋不了,我看只好投降。”
張昭這一說,馬上有不少人附和。只有魯肅在旁邊冷眼旁觀,一聲不吭。
孫權聽著聽著,覺得不是滋味,就走出屋子,魯肅也跟著出來。
孫權拉著魯肅的手,說:“你說說,該怎么辦呢?”
魯肅說:“剛才張昭他們說的話全聽不得。要說投降,我魯肅可以投降,將軍就不可以。因為我投降了,大不了回老家去,照樣跟名士們交往,有機會還可以當個州郡官員。將軍如果投降,那么江東六郡全都落在曹操手里,您上哪兒去?”
孫權嘆了口氣說:“剛剛大家說的,真叫我失望。只有你說的才合我的心意。”
散會以后,魯肅勸孫權趕快把正在鄱陽的大將周瑜召回來商量。
周瑜一到柴桑,孫權又召集文武官員討論。周瑜在會上慷慨激昂地說:“曹操名為漢朝丞相,其實是漢室奸賊。這次他自己來送死,哪有投降他的道理。”他給大家分析了曹操許多不利條件,認為北方兵士不會水戰,而且老遠趕到這陌生地方,水土不服,一定會生病。兵馬再多,也沒有用。
孫權聽了周瑜的話,膽也壯了。他站起來拔出寶劍,“豁”的一聲,把案幾砍去一角。他嚴厲地說:“誰要再提投降曹操,就跟這案桌一樣。”
當天晚上,周瑜又單獨去找孫權,說:“我已經打聽清楚。曹操兵馬號稱八十萬,這是虛張聲勢,其實只不過二十幾萬,其中還有不少是荊州兵士,不一定真心替他打仗。您只要給我五萬精兵,我保管把他打敗。”
第二天,孫權任命周瑜為都督,撥給他三萬水軍,叫他同劉備協力抵抗曹操。
周瑜領兵進軍,在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和曹軍前哨碰上了。果然不出周瑜所料,曹軍兵士很多人不服水土,已經得了疫病。雙方一交鋒,曹軍就打了敗仗,被迫撤退到長江的北岸。周瑜率領水軍進駐南岸,和曹軍隔江遙遙相對。
正像周瑜預料的那樣,曹操的北方來的兵士不會水戰,他們在戰船上,遇到風浪顛簸就受不了。后來,他們把戰船用鐵索拴在一起,船果然平穩不少。
周瑜的部將黃蓋看到這個情況,向周瑜獻個計策,說:“敵人兵多,我們兵少,拖下去對我們不利。現在曹軍把戰船都連接在一起,我看可以用火攻辦法來打敗他們。”
周瑜覺得黃蓋的主意好,兩人還商量好,讓黃蓋派人送了一封信給曹操,表示要脫離東吳,投降曹操。曹操以為東吳將領害怕他,對黃蓋的假投降,一點也沒懷疑。
黃蓋叫兵士偷偷地準備好十艘大船,每艘船上都裝著枯枝,澆足了油,外面裹著布幕,插著旗幟,另外又準備一批輕快的小船,拴在大船船尾上,準備在大船起火時轉移。
隆冬的十一月,天氣突然回暖,刮起了東南風。當天晚上,黃蓋帶領一批兵士分乘十條大船,駛在前面,后面跟隨著一批船只。船隊到了江心,扯滿了風帆,像箭一樣駛向江北。
曹軍水寨的將士聽說東吳的大將來投降,正紛紛擠到船頭看熱鬧。沒想到東吳船隊離開北岸約摸二里光景,前面十條大船突然同時起火。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十條火船,好比十條火龍一樣,闖進曹軍水寨。那里的船艦,都擠在一起,又躲不開,很快地都延燒起來。一眨眼工夫,已經燒成一片火海。水寨燒了不算,岸上的營寨也著了火,曹軍一大批兵士被燒死了;還有不少人被擠在江里,不會泅水,馬上淹死了。
周瑜一看北岸起火,馬上帶領精兵渡江進攻。他們把戰鼓擂得震天響。北岸的曹軍不知道后面有多少人馬進攻,嚇得全部崩潰。
曹操拖著殘兵敗將向華容(今湖北潛江縣西南)的小路上逃跑。那條小路全是水洼泥坑,騎兵沒法通過。曹操趕忙命令老弱兵士找了一些稻草鋪路。他帶著騎兵好容易才通過,可是那些填鋪稻草的兵士,卻被人馬踩死了不少。
劉備和周瑜一起,分水陸兩路緊緊追趕,一直追到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曹操的幾十萬大軍戰死的加上得疫病死的,損失了一大半。曹操只好派部將曹仁、徐晃、樂進分別留守江陵和襄陽,自己帶兵回到北方去了。
經過這場赤壁大戰,三國分立的局面已經基本形成。
三國時期歷史典故故事(精選15篇)篇十三
關羽,字云長,河東解縣(今屬山西)人,三國時蜀國的五虎上將之一(其余四將為張飛、趙云、黃忠、馬超)。長期以來,統治階級對他加以神化,尊為“關公”、“關帝”。
關羽英勇善戰,武藝超群,立下許多戰功。他曾斬殺袁紹手下大將顏良和文丑,闖過曹操的五個關口,殺死曹操的六員戰將。關羽對蜀主劉備赤膽忠心,深受劉備重用。但是,關羽的致命弱點是缺乏政治謀略,驕傲自大,瞧不起別人。
公元214年,劉備率兵攻打四川,派關羽鎮守荊州。關羽聽說諸葛亮在四川用計收降了勇將馬超,便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的.才能可以與誰相比。諸葛亮很了解關羽不服氣的心思,便寫信回答說:“馬超文武雙全,勇猛過人,一代英杰,可與漢初大將黥布、彭越之輩相比,可與張飛并駕齊驅,但卻不能與你相提并論,不如你這樣超出眾人,無人可比。”
赤壁大戰之前,周瑜苦思破曹之計。一日深夜,老將黃蓋來到帳中,商議破曹以火攻為好。周瑜說:"我也這樣想,所以才留下假投降的蔡氏兄弟,只是無人去曹營詐降。"黃蓋自告奮勇,甘愿領此重任。
當夜二人定下"苦肉計"。第二天,周瑜傳各路將軍帳下議事,命大將們各領三個月糧草,準備抗敵。黃蓋反對說:"不用三個月,如果這個月能破敵就破,不能破敵,早點投降!
"周瑜聽后大怒道:"我奉命督軍破敵,你敢動搖軍心,推出去斬了。"黃蓋驕傲地說:"我是東吳三世重臣,南征北伐時,你還不知在哪呢?"在場的將領們跪下替黃蓋求情。
周瑜狠狠地說:"看在眾將面上,饒你不死,打一百軍棍!"武士們把黃蓋推倒在地,沒打到五十下,已皮開肉綻,鮮血直流,幾次暈死過去。黃蓋的好友闞澤,根據周瑜的安排,帶著黃蓋早已寫好的投降書前去詐降。
不久,曹操又接到蔡氏兄弟的密信,說只要見到插有青牙旗的船只就是黃蓋來投降了。結果在赤壁一戰中,黃蓋引火船沖入曹營,大江之上一片通紅,把曹操用鐵鏈連起來的幾千條戰船燒成灰燼。
孫權殺了關羽,搶回荊州,這兩件事惹得劉備心里冒火。他不顧文武大臣們的勸阻,親自率領75萬人馬殺向東吳。
張飛命令3天之內作好白旗白甲,全軍將士帶孝出征,并叫范疆、張達快去辦理,誤了期限就殺人。范疆、張達看不能完成任務,就刺死張飛,投奔了孫權。
劉備聽說張飛被害,大哭一場,對孫權恨之入骨。再說孫權聽說劉備大軍殺來,十分害怕,就寫信請魏國幫忙。這時,曹操已經病死,曹丕正希望兩家相爭,自己從中得利,所以,一個救兵也不肯派。
孫權只好自己對付劉備。他先派年輕的孫桓、后派年老的甘寧等將領阻擋劉備,都被劉備打敗。孫權急得沒有辦法,就把殺害張飛的兇手范疆、張達送給劉備,還愿讓出荊州求和。劉備不答應,非要滅了東吳不可。
孫權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老臣闞澤推薦小將陸遜,說:“如果不用陸遜,東吳非滅亡不可!”孫權便任命陸遜為大都督。陸遜說:“我是文官,有這么年輕,恐怕有些人不服從我的命令。”孫權就把自己的寶劍交給陸遜,允許他先斬后奏。
果然,一些將領對陸遜不服。這時,蜀軍天天跑到營前挑戰,對東吳軍隊破口大罵。有些將領非要出營跟蜀軍殺個痛快不可,陸遜嚴令不許出營。他要等蜀兵十分疲勞、麻痹大意的時候再出兵。
劉備聽說孫權讓小將陸遜做大都督,很不把他放在心上,說:“我指揮打仗有年頭了,還打不過一個小孩子嗎?”
劉備的部隊從春天出征直到夏天,也沒打敗東吳主力,就在樹林里安營扎寨了。營寨一個挨一個,連續幾百里長。馬良感到不妥,勸劉備說:“這樣安營,是不是征求一下丞相的意見?”劉備說:“我很懂兵法,何必問孔明。”
陸遜得知劉備的營寨犯了兵法大忌,就想好了打敗劉備的計謀。這天,東南風刮得很猛,陸遜指揮大隊人馬帶著茅草和火種,并分三路,一起殺進蜀營,把蜀軍40個營地燒成一片火海,劉備在趙云的保護下逃到白帝城。
三國時期歷史典故故事(精選15篇)篇十四
漢獻帝九歲登基,朝廷由董卓專權。董卓為人陰險,濫施殺戮,并有謀朝篡位的野心。滿朝文武,對董卓又恨又怕。
司徒王允,十分擔心,朝廷出了這樣一個奸賊,不除掉他,朝廷難保。但董卓勢力強大,正面攻擊,還無人斗得過他。董卓身旁有一義子,名叫呂布,驍勇異常,忠心保護董卓。
王允府中有一歌女,名叫貂蟬。這個歌女,不但色藝俱佳,而且深明大義。王允向貂蟬提出用美人計誅殺董卓的計劃。貂蟬為感激王允對自己的恩德,決心犧牲自己,為民除害。
在一次私人宴會上,王允主動提出將自己的“女兒”貂蟬許配給呂布。呂布見這一絕色美人,喜不自勝,十分感激王允。二人決定選擇吉日完婚。第二天,王允又請董卓到家里來,酒席筵間,要貂蟬獻舞。董卓一見,饞涎欲滴。王允說:“太師如果喜歡,我就把這個歌女奉送給太師。”老賊假意推讓一番,高興地把貂蟬帶回府中去了。
呂布知道之后大怒,當面斥責王允。王允編出一番巧言哄騙呂布。他說:“太師要看看自己的兒媳婦,我怎敢違命!太師說今天是良辰吉日,決定帶回府去與將軍成親。”呂布信以為真,等待董卓給他辦喜事。過了幾天沒有動靜,再一打聽,原來董卓已把貂蟬據為己有。呂布一時也沒了主意。
一日董卓上朝,忽然不見身后的呂布,心生疑慮,馬上趕回府中。在后花園鳳儀亭內,呂布與貂蟬抱在一起,他頓時大怒,用戟朝呂布刺去。呂布用手一檔,沒能擊中。呂布怒氣沖沖離開太師府。原來,呂布與貂蟬私自約會,貂蟬按王允之計,挑撥他們的父子關系,大罵董卓奪了呂布所愛。
王允見時機成熟,邀呂布到密室商議。王允大罵董賊強占了女兒,奪去了將軍的妻子,實在可恨。呂布咬牙切齒,說:“不是看我們是父子關系,我真想宰了他。”王允忙說:“將軍錯了,你姓呂,他姓董,算什么父子?再說,他搶占你的妻子,用戟刺殺你,哪里還有什么父子之情?”呂布說:“感謝司徒的提醒,不殺老賊誓不為人!”
王允見呂布已下決心,他立即假傳圣旨,召董卓上朝受禪。董卓耀武揚威,進宮受禪。不料呂布突然一戟,直穿老賊咽喉。奸賊已除,朝庭內外,人人拍手稱快。
三國時期歷史典故故事(精選15篇)篇十五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愿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
王允先把貂蟬暗地里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后,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后,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并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占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云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余,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