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掩耳盜鈴改寫篇一
1、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3、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4、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1、在理 解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2、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一、指名講學過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亡羊補牢》
二、教師邊作圖邊講故事,學生猜故事結尾。
三、這個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該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的鈴鐺。)
四、給故事取個題目。
五、釋題
掩耳:捂住耳朵。 盜:偷。
掩耳盜鈴: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別人的鈴鐺。
六、翻開課本讀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內容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結合插圖板書“想偷鈴鐺”。
2、讀第二自然段,想想、議儀。
1)偷鈴鐺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那他是想出一個什么辦法去偷鈴鐺的?(結合插圖板書“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3)那個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結果怎樣了?(結合插圖板書“被人發覺”)
3、小結:結果當然會被別人發現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鈴鐺還是照樣會響的,不過只是自己聽不見, 別人還是照樣聽得見的。哪個偷鈴鐺的.人只是自己欺騙自己。
4、用一個成語說說偷鈴人的行為。(自欺欺人)
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些想欺騙別人,結果只是欺騙了自己的人,所以說是自欺欺人。
九、學生復述這個故事。
總的來說,這堂課上的比較順利,學生也理解了寓意,不過課后想來,我并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整堂課,雖然我的講解并不多,全是讓學生探討交流,可是每一環節的問題是我設置的,學生還是被我牽著鼻子走,處于被動地位。如果上課伊始,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質疑,提出問題,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思索,探究的過程,我相信效果會更好。
掩耳盜鈴改寫篇二
1、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1、在理 解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2、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二課時
(他傻在不該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的鈴鐺。)
掩耳:捂住耳朵。 盜:偷。
掩耳盜鈴: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別人的鈴鐺。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結合插圖板書“想偷鈴鐺”。
2、讀第二自然段,想想、議儀。
(1)偷鈴鐺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那他是想出一個什么辦法去偷鈴鐺的?(結合插圖板書“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3)那個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結果怎樣了?(結合插圖板書“被人發覺”)
3、小結:結果當然會被別人發現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鈴鐺還是照樣會響的,不過只是自己聽不見, 別人還是照樣聽得見的。哪個偷鈴鐺的人只是自己欺騙自己。
4、用一個成語說說偷鈴人的行為。(自欺欺人)
板書設計
想偷鈴鐺—————掩住耳朵—————被人發覺
(自欺欺人)
掩耳盜鈴改寫篇三
1、理解故事的內容,并體會其中的道理。
2、學習“掩耳盜鈴”的成語。
3、朗讀課文并能背誦。
4、表演課文。
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聯系學習、生活實際,有一定的感想。
一、揭題引入
1、板書課題,回想以往學過哪些寓言故事,說一說。
2、這些寓言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點出學習寓言的目的。)
3、板書:掩耳盜鈴 (解釋“掩”和“盜”的意思)
二、學習寓言―――《掩耳盜鈴》
1、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抓住偷鈴人的心里的想法讓學生找出句子,用“――”劃出,并指導讀出自以為聰明的語氣,再結合偷鈴人的想法提出問題。(生提問)
3、教師歸納出學生的問題:
(1)是什么讓他想到捂住耳朵去頭鈴鐺的?
(2)他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3)從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四人小組帶著問題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5、匯報自學情況并從中悟出寓意
@結合課文出現的關聯詞“只要……就”、“剛……就”進行語言訓練。
@從那個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表演課文,通過角色的互換再次加深對寓意的理解
四人小組先排演,教師巡視指導,并挑選出較精彩的小組進行表演,最后采訪扮演偷鈴鐺的學生,讓他說說自己做得對不對或讓觀眾評一評。
三、聯系實際,加深理解
想一想,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有沒有看到、聽到或自己做的類似《掩耳盜鈴》的事例,說一說。
四、拓展
29、寓言兩則
明知 只要……就……
可是 如果……就……
誰知 剛……就……
掩耳盜鈴改寫篇四
很久很久以前,在李家莊里住著一個游手好閑的人,他經常會做一些“蠢事”,就像那次:他看中王府一只花公雞,這只花公雞每天清晨都會“喔喔”的打鳴。這個人看了心動不已,于是拿出家里僅剩的一點米,想把花公雞“誘惑出局”,可“偷雞不成不成蝕把米”,結果從雞群里跑出了一只灰灰的,全身都粘粘的一只小土雞。這個人十分生氣,氣得猛地一下轉身走了。
這次,他看中了一件不一樣的東西。
在村頭的'禮部尚書——張大人家門口掛著一個純金的鈴鐺,這個鈴鐺聲音清脆悅耳,上面還刻著雙龍戲珠,堪稱“人間絕品”。一個傍晚,當他走到張府門口時,就被這個閃著金光的東西吸引住了。
這個鈴鐺使他朝思暮想。他有一次睡覺,嘴里不停念叨:“鈴鐺,鈴鐺……”結果,一下子滾到了床底,頭上長出了個“葫蘆”。這一天,他突發奇想,他從枕頭里拽出一點棉花,分別塞到左、右耳朵里。這樣,無論是公雞打鳴還是蟬兒高歌的聲音,他都聽不見了。
到了三更半夜,萬物寂靜,月黑風高,他悄悄地躲在草叢后面,等看守門人睡了,他躡手躡腳地來到鈴鐺前,一下子握住鈴鐺的把手,小心翼翼地搖了一下。呀!真沒聲音!他想。于是,他挺直腰桿,手抓鈴鐺,得意洋洋地搖了起來。“當當當,叮叮叮”,這聲音好像在告訴人們:“有小偷,在張府!”一眨眼的功夫,村里的燈一個接一個的亮了起來,李捕頭舉著火把,吩咐捕快們一齊去把這個“小偷”抓住,而張大人則心疼地撫摸著他的鈴鐺。
直到現在,這個人還沒明白他為什么會被抓……
掩耳盜鈴改寫篇五
教學目標:1、通過了解寓言內容,使學生懂得做事不能自欺欺人的道理。
2、培養學生仿寫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1、了解寓言內容,懂得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2、培養學生仿寫的能力。
教學過程:
導入:誰知道"掩耳盜鈴"這則寓言故事,指名說。
師:通過讀寓言故事我們會明白一個道理,"掩耳盜鈴"這則寓言故事會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則寓言。板書課題,齊讀。
新授:
過渡:那個人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個鈴鐺呢?結果怎樣?
二、課堂自學,整體感知課文
1、檢查自學情況(認讀生字、詞)指名讀、齊讀課文
2、思考:這則寓言講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重點理解第二自然段。
用一個詞或一個短句概括掩耳盜鈴的行為,指名發言(自欺欺人、聰明反被聰明誤)讀第二自然段,注意讀出自作聰明的愚蠢的語氣。
(3)說話練習(如果把耳朵捂住,響聲就聽不見了。)
用"如果……就……"說一句話。
四、小結:讀了這則寓言故事你明白什么道理?指名發言
五、拓展:在生活中你有沒有見到類似"掩耳盜鈴"的事?聯系學習、生活說。
師介紹:本文選自《呂氏春秋》,作者是戰國時期秦國宰相呂不韋,這部著作涉及政治、軍事、教育、文藝、天文等,內容豐富,語言簡練。
出示原文,師朗讀并說明:古代的人寫文章語言非常簡練,我們讀起來感覺不太明白,用現在的話翻譯過來就是今天同學們讀的故事,以后我們還會學習更多的古文。
掩耳盜鈴改寫篇六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則寓言的寓意。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培養學生聯系學習、生活實際、正確處理類似現象的能力。
學會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語的意思。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演示法講述法。
表演、自讀自悟、感情朗讀。
(一)揭示課題,解題。
1、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寓言?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從一個故事中得到一個道理。
(二)整體感知,讀通課文。
1、請看錄像,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2、我們課本把這有趣的故事寫了出來,打開書自由地讀一讀。
檢查生詞的讀音。
(三)理解課文內容。
1、讀了這則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
為了讓你的發言更精彩,再讀課文。
2、學生交流匯報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鈴人明明知道什么?讀出來(勾畫明明知道這句話),他還明明知道什么?(發覺后會被…)帶著這種體會再讀這句話。
(2)那個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鈴鐺的后果,他不但沒有就此打消偷鈴的念頭,而是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書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對他這種想法,你想告訴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無法把別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導朗讀,讀出自以為是的語氣。
(5)指導朗讀。(我們再讀一讀課文,就會領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們來演一演這則寓言,怎么樣?我扮演偷鈴人,你們為我配音,行嗎?要配好音,你們應該怎么樣(認真讀)。
2、我是一個偷鈴人,我干了這件蠢事,多少年來一直生活在人們蔑視的眼中,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話想對我說,讓我明白一些道理嗎?學生自由說。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看看我們身邊,有這種現象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