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紅樓夢讀后感篇一
寫了一個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悲劇故事.
一部《紅樓夢》,讓多少人為它垂淚,讓多少人為它感動啊
高一紅樓夢讀后感篇二
假期里,去了一趟大觀園。
讀了《紅樓夢》,不去看看大觀園(雖然只是人為臆造的),多少有些可惜。雖然在“怡紅快綠”的匾下冒失地豎著“十塊錢點一出戲”的牌子;雖然在瀟湘館的曲折游廊里不時傳來“這個便宜”、“那個合算”的吆喝聲;雖然黛玉的花鋤里塑料鮮花盛開;雖然稻香村里的紙窗木榻成了“稻香村茶室"里的擺設;雖然《紅樓夢》中大觀園的瑰影已被抹煞得斑斑駁駁。但,還是應該去看看,好在怡紅院的海棠還蓬勃,瀟湘館的竹子還蒼翠。
讀《紅樓夢》是初二下半學期開始的。那時候,明顯地感到自己的思想觀念在跌跌撞撞地摸索著前進。有兩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迪和鼓勵:一本是《紅樓夢》,另一本是余秋雨的《山居筆記》。那時侯,也許是迫于學習的壓力,也許是受到了一點《威風凜凜進行曲》的靈感,我一下子很渴望自由一一能擁有屬于自己的一天,甚至只給我一分鐘,讓我毫無顧忌地放聲大叫:“啊一一”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抓住了這個小小的想法,竟讓我思考起了我的生活,我的生命。讀書為了什么?物質條件嗎?很多人都認為是這樣,那我呢?我想,我寧肯舍棄一切物質條件,我不要像大人們一樣被功名利祿所羈絆;我決定,我要按我的想法去生活,活在我自己的理想中。真實美好的時刻啊!但我仍小心翼翼,因為我不確定這種想法是否正確和合理。當讀了《紅樓夢》,不管是不是一廂情愿,我驚喜地感到,我和寶黛二人似乎有著共鳴之處。我,一個正在為將來優越的物質條件而苦讀的學生;他們,被逼走仕途之路的叛逆者,同樣的十五六歲,同樣的愛和怨,喜和悲。我的這種想法至此便如一股激流從巖石中迸發而出。不論將來如何,至少它能奔騰一段日子。中考的那段日子令每個人難忘。幾乎每時每刻,我都激勵自己“抓緊時間”一一我像一頭餓狼一樣到處覓“食”。
但是,當迷失在題海里時,一股更大的悲哀和困惑向我襲來:我這樣讀書到底有沒有價值?中考和我的理想有多大關系嗎?考完數學,對下來錯了許多。我忐忑不安地迎著媽媽略帶緊張的笑臉走過去。我尷尬地提著嘴角,勉強地笑著,笑著,眼淚卻不聽話地蹦了出來。晚上,我躺在床上。考砸了,這輩子似乎也就完了。我想一陣,哭一陣,枕頭上濕了一大片。現實像白紙黑字般殘酷地擺在眼前。我茫然。我想:現實,離理想有多遠?我經歷了現實后。會怎樣?我,寶玉,黛玉,都還未經歷過最殘酷的現實:我呢,依靠著父母;他們呢,本身就居于“拂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的大觀園。至少我們從未脫離過相對富足的物質條件。也許只因為這樣,我們才敢輕視它?對它不以為然?一個大問號油然升起:我們自認為“高出俗流”的想法是否天真、幼稚、荒唐、不堪一擊?不知道。也不愿想。我似乎已身處矛盾的旋渦中。矛盾越加白熱化,我稍一動就會下沉。
如果蘇軾在黃州的殘酷中找到了自我,那么我們又為何懷疑和“確信”現實會打倒我們自己呢?是的,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從出生地出發,越走越遠,由此展開的人生就是要讓自己與種種異己打交道。打交道的結果可能喪失自己,也可能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把自己找回。我會在現實中遇到很多異己的人,異己的事,異己的思想,但我越來越相信,我能保護這還未遭到打擊和扭曲的最理想的信念,我能把對自己的思想和追求的這份執著、憧憬,保存、延續……“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這是十五六歲的黛玉的悲嘆。“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這是四十出頭的蘇軾的惆悵。他們站在相隔二三十年的山頭上,遙相呼應:“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這是宋朝赤壁下的深深嘆息;“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這是清初悼紅軒里的孤獨無告。他們隔著幾百年的歷史,結為知音。風過,瀟湘館中那片竹海似又傳來了遙遠的低吟。
高一紅樓夢讀后感篇三
中國有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和《紅樓夢》,部部皆是精彩絕倫,而作為一個女孩子,前三部對我而言沒有多大興趣,它們涉及到了軍事、政治、神話,所以最吸引我的則非《紅樓夢》莫屬了。
《紅樓夢》帶著憂傷、凄涼的氣氛,讓人常常想落淚,而里面的詩詞之多又讓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紅樓夢》。
故事講的是一個家族的興衰,一個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為賈寶玉,他應當說來是一個柔中稍稍帶剛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為環境所致,他們家上上下下幾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應了一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們的家族是因為他們家中一女子進宮當了皇帝的寵妃而盛起,于是他們天天吟詩作樂,而其中又有兩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寶釵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賈寶玉偏偏就是喜歡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騙賈寶玉與薛寶釵成親,林黛玉聞訊氣死,而當賈寶玉揭開喜帕發現并非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絕,出家當了和尚。
古時女子爭著要進宮,因為那樣能夠使家族富貴,可皇帝有上千嬪妃,得寵一時,沒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進宮呢皇帝飲酒作樂,衣食無憂,而老百姓則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生活之苦讓人難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造反”了,禍害之緣還是在于皇帝身上啊。這一出出的杯具讓人心寒而又憤怒,讓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時的苛捐雜稅,它們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邊上推,真讓人深惡痛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