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反思小學反思篇一
反思一:在《種子的萌發》這節課中,我重點引導同學自主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課前,同學自身就在家做了這個探究實驗,上課時采取小組討論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各小組都能較好地分析和總結實驗結果,并得出初步的結論。課堂上學習氣氛寬松,同學參與度高。
除了探究課文中給定的幾個環境條件外,我還讓同學增加了一個項目,即探究種子萌發過程中,是否需要陽光。從而與植物生長的必需條件相比較,能加深記憶。并且這個項目只須通過生活經驗就能驗證的。
進行實驗時,驗證是否需要空氣這一過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實驗瓶呈真空狀態,只能盡量地減少瓶子里面的空氣。我認為這是實驗缺乏的地方。若能達到真空,則能得到較明顯的實驗結果。
選取種子也是很關鍵的,經過對比挑選,綠豆種子比較容易萌發,而且萌發需時短,建議采用。
反思二:本節教材內容中知識方面的要求,基本上與舊教材相同,有些知識點還有所刪減,如對種子萌發需要外界條件的原因未作要求。教材突出表示在對同學能力方面的要求,布置了四個同學活動,培養和訓練同學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是一門科學課,而科學課不能是教師“講科學”,同學“學科學”,而應是同學在教師的指導下去“做科學”。教學中應設置問題串,激發同學探究的熱情,講清讓同學在實驗中觀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確每步實驗操作的目的。
教學中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抓住每個同學的“眼球”和思想,組織課堂教學,讓每個同學學有所得,是本節教學中最難駕馭的。
教學點評
1.第一課時的說課稿中,教師引導同學在解剖、觀察兩種類型的種子結構后,讓同學運用已獲得的種子結構的知識,再觀察、識別自身帶來的種子的結構,有效地指導了同學運用知識、推理、判斷的能力。在此過程中,通過討論、比較,最后填寫比較表,并相互交流,促使同學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有所提高。
2.第二課時的導入是利用同學課下實驗的現象,引出種子萌發的內在條件和種子的成分,符合同學的認識規律,邏輯性也強。探究種子成分的實驗活動,都是在教師指導下,一步步推進,一步步得出結論,條理性強。最后再探究其他種子的成分,使說課稿意圖得以實現,同學的學習能力得到發展。
3.第三課時,教學中將教材中的圖6??5的實驗方案,分解為單一因素讓同學設計方案,并進行討論、交流,同時對設計方案進行評獎,有效地激發了同學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也是教學評價的重要方法。
生:水里有氧氣,所以在水里的種子也能發芽。
生:氧氣不能溶解在水里,說明水里沒有氧氣,所以收集氧氣時用的是排水集氣法。
生:水里沒有氧氣的話魚、蝦就會死光,為什么還有魚和蝦呢?
生:水里有氧氣的話,為什么把燃燒的火柴放進去會滅掉呢?
生:水里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所以火不能在水里燃燒。
有時候同學的想法很有趣,但卻可以真正的說明同學的思維已被很好的激發,我沒有參與,讓他們自由發表自身的意見,等同學爭論的差不多了,我說話了:“同學們說的都非常有道理,但不論怎么樣確實那個同學的種子發芽了。我們應該怎樣做?”“如何設計實驗呢?”同學開始討論。
生:把水燒開,涼了、就沒有空氣了,再把種子浸在水里這樣就可以了。
生:可以找一個比較長的瓶子,水裝的很深,一些種子埋在水底,一些種子放在靠近水平面的地方。
同學的實驗設計突出了同學思維的深度,不能不說同學對一些爭論的問題已經可以想到用不同的科學實驗來解決,說明同學會用科學的方法來學習科學的知識。所以說不要低估了我們同學,同學的認知水平雖然有差別,但可以互相彌補、有交*,整體來講同學是有潛能的,把他激發出來就需要老師的戰略,所以老師的教育任務是艱巨的。
有時候真的怪我們的實驗條件太差(已經夠好了,只是相對于科學家的實驗條件來說的。哈哈!)不能讓同學用奇怪的方法來證明奇怪的想法。當然也有好處,可以激發同學從實際條件動身設計更為合理的實驗方法。
小學反思小學反思篇二
下午第三節,大家都在班里面玩,似乎連上課都沒聽見,仍然盡情地追跑著,打鬧著,教室中的吵鬧可想而知。
我并沒有像他們一樣,那樣的不成熟,沒滋沒味,我還是一如既往地坐在位置上看書沒有把身旁的事放在眼中。
過了一會兒,張老師氣沖沖地進來了,從我身旁過去了,我馬上收起書來。只見張老師把書狠狠地一放,說:“你們還上不上語文課了!”大家立刻安靜了下來。
當然,隨著而來的是一頓厲聲的批評。聽著老師的訓斥,感受著老師的苦心,自己不禁心中有一絲的涼意。
老師也是很辛苦的,大家不應該這樣對她!一次,給老師送作業時,看到一桌子是我班和二班的子夜。加起來,也有上百本了。這么多,老師什么時候改啊!作業的辛苦可想而知。
而我們,卻在火上澆油,有些同學不守紀律,不完成作業,這是很可惡的,這是不尊重老師的行為,是沒有人德的!
我們不能這樣對待老師,只要大家好好寫作業,給老師一個開心的心情去改作業,開心地去工作,不管工作有多難,老師都會愿意做的。
自己就應該在平時尊敬老師,這也是學習的一大關鍵!
小學反思小學反思篇三
昨天晚飯后,我點開查分的網址,發現可以查分了。
我的手哆嗦著點,開了“查看試卷”一欄,心立刻一沉。語文怎么這么差?我心心念念的110分,真像個奢華的夢。深吸一口氣,又看了數學和英語,都還可以。然后是副科。不可能!我幾乎要大叫起來,生物不可能這么差呀,還不到40分!政治、歷史、地理我幾乎不相信這是我的成績,總分還不到500!
媽媽跟我一起分析了原因,上個學期,我把靳云鵬當做目標,最后成功的超越了他。可是,這個學期我就失去了目標,所以才會沒有動力,我應該有一個好目標,把誰當成目標呢?比方說我的一個小學同學成績很好,我可以以她為目標,向她學習,一點一點超過她。
我的成績退步的太多了,只有給自己定一個優秀的目標,不斷向前進,成為一個小太陽,才能用自己的亮光去影響別人,幫助別人進步!
小學反思小學反思篇四
(1)幫助學生了解外貌描寫的意義。
(2)指導學生寫人物的外貌時,要有順序,抓住重點來寫,練習由表及里地觀察人和由表及里地描寫人。
(3)培養寫作的興趣和自信,讓孩子愿意寫作、熱愛寫作。
為了設計好這一篇習作教學設計,我從《課程標準》入手,以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全副武裝自己,從根本性任務出發,本次習作練習充分體現了“主體參與,分層指導”的原則,做到以人為本。同學之間的交流滲透了語言交際能力的`訓練及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以學生的說為主,教師的導為輔,適時加以點撥,順利完成說、寫任務。
例如開課前,我以親切的語氣給同學們介紹新朋友,學生的精神一下子集中起來。然后引導學生看圖,感知杜小虎同學的外貌形象。接著帶領學生從介紹人物的角度研讀例文,明了例文是由圖入手,從整體形象、外貌、性格、興趣等方面按順序介紹自己的。最后將圖文結合起來結合起來把握,讓學生了解到圖的描繪與文的描述緊密融為一體,兩者完美統一。
第二個環節是學生初步領會習作要求的重要環節。在研讀例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啟發學生自己小結,使學生明確本次習作的要求,達到預期的目的。
在進行口頭作文這個環節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參與意識,在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中,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學生通過口頭作文,對自己的特點進行了描述。學生樂于表達,敢于表達。使學生更好地從“讀”中學“寫”,有利于學生寫作水平日有寸進,不斷提高。
在本節課中,我努力構建層次化的學習方式,力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如何讓學生介紹的內容多樣化是本課一個難點,多次試教曾走向過兩個極端,一是提供填充的的模版,學生介紹內容統的過死,雖學習效率較高,卻導致介紹內容千篇一律缺乏個性;二是讓學生自由發揮給自己寫一份自畫像,卻又遇上化時過多質量打折的困境。
不足之處:
一、時間分配上尤顯不足。課始情境引入應突出重點,情節需要簡化;對學情估計不足,前面環節用時多,導致學生當堂寫作環節用時少,看不到學生的當堂展示。
二、教師點評尚欠到位,使教學未能更深一層;比如學生作品由于追求個性色彩搭配過于花梢,有的孩子個人介紹內容過于成人化等等,教師未能及時點出問題。
小學反思小學反思篇五
學生對寫景作文往往抓不住特點進行描寫,順序錯亂,文章缺少一切景語皆情語,寫出的文章難免文章空泛。因此我在教學中從以下方面入手進行作文教學。
首先,要抓住景物描寫的特點,重點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藝術手法以及景物的特點。寫景抒情散文最主要靠寫景來抒情,緣情寫景,以景襯情。那么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這一特點,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景物的特點,然后引導學生歸納概括。
其次,要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我們在教學中要辨別梳理作者的聯想,這一點很重要對學生的寫作思路擴展有非常大的啟發性。如,六年級第一單元課文《山中訪友》一文運用聯想訪問山里的朋友,表達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那么就此可以開導學生在作文時在描寫主體時不妨要進行聯想。語文教學始終圍繞學生的“閱讀與作文”我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的閱讀方法和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的指導。學習一篇課文學生首先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要弄清文章主要內容;作者的寫作順序怎樣,他為什么要這樣寫;走進文本,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的方法。走出文本,想一想,我為什么要讀這篇文章,通過學習我學到了些什么?然后把自己的學習收獲寫一篇小練筆。
第三,要注重文章的誦讀,語文教學離不開誦讀,要讀出文章的情感和韻味,要學生仿佛身臨其境。
第四,沒有必要對文章的結構層次做深究,寫景抒情文章重點是
寫景和抒情。但我們在教學時要梳理作者的聯想片段,對聯想片段進行分析和闡述,反襯作者的喜愛之情。
最后,寫景抒情散文教學需要師生互動,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設計好有啟發的問題進行開導,亮點可以在重點部分出現,注意教學要開合有度,高潮部分要高漲讓學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事實證明,作文教學平時要加強積累,教師要多訓練。培養學生想象力,使學生想象豐富,學會全面地考察事物。這是本學期作文教學閃光點。
小學反思小學反思篇六
記得老師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爭取做到考后一百分。
1.堅持每天睡前看兩篇作文。
2.做筆記,積累字音,字形與成語。
3.錯題集,搜集平時做錯的題目成冊。
4.把課文吃透,早自習20分鐘讀語文。
5.買專題練習做,哪里薄弱就專攻哪里。
通過這次反思,我知道了語文是注重積累的一門學科,應該堅持不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謂滴水穿石。我堅信我下次一定會更好。
小學反思小學反思篇七
今天,本人執教了四年級一篇作文課《未來的筆》,要求同學們打開思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的,弄清楚現在的筆有什么缺點,未來要怎么改良這個缺點,所以本次習作自然也就要考察和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語文教師要上好一節作文課,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要想在作文指導課上使學生獲得作文的技巧與方法,教師必須精心地設計作文指導課的上法。因此,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成績,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及水平,教師必須在作文指導課上下功夫。想象作文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的一種最好的方法。由于小學生思考問題的邏輯性較差,雖然有時他們經過持續觀察后占有的材料十分豐富,且富有生活氣息和兒童情趣,但是在他們的頭腦里,這些材料是零亂的、分散的,沒有大小輕重之分,尤其處于作文起步階段的小學四年級,他們不會根據中心思想選取相關的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所以大多學生寫起來思前不想后,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想到哪里就到哪里,這就難免出現詞不達意、詳略不當的毛病,比如:未來的筆,他們的素材就很少,可能被現實生活中的筆給禁錮了。因此,教師有必要采用“問題”導向使目標明確。因此本人在進行《未來的筆》作文指導課的時候,問到:“現在的筆有什么缺點?你想怎么改良成未來的筆呢?”使學生能按照一定的重點和順序,有意識地邊想象邊思考,循序漸進。
我在作文課上給學生提出的要求:
1、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大膽、合理。
2、語句通順、生動。
3、能把故事寫具體,還有自己獨特的想法。
首先要讓學生在互相的討論中想到自己要變的未來的筆的樣子,有點和缺點,這樣的前提是要自己喜歡的事物或者感興趣的事物,從學生的內心入手抓住他們可以發揮的想象,再讓學生展開想象大膽地去說變成了該事物之后自己該做哪些對社會和人類有益的事情,這樣做就能很好地對學生的“變成后做了什么事”引導比較到位。目前的小學生寫作文時最大的難題就是沒素材可寫,或是不知從何想象。其實呢,不是生活中沒有作文素材,而是學生缺少善于捕捉作文素材的能力,缺乏實踐活動,還缺少文化知識。所以我用了大量的圖片、故事??等各種設計來啟發他們的思維,讓學生把目光投向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不斷發現,捕捉在生活中有趣和值得關注的事物,開闊學生的眼界,增長學生的見識。即使是平常的小事也可寫出新意來。老師要選擇最佳的觀察對象,安排合理的觀察順序,指導學生認真觀察。這樣,學生可用一個簡單的生活情節來想象一個生動、形象的故事。可見作文來源于生活,學生通過生活開拓思維,想象一個新的境界。想象性作文憑借兒童的想象展開,但兒童在想象時,情節較為抽象、模糊,可能只是一個大概的過程和結局。所以,學生的想象有了大致的輪廓后,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圍繞情節想具體。除此之外,由確定材料到下筆成文,中間需要一個說的過程,我口寫我心,我心寫我口。讓學生把自己頭腦中想象的情節說出來。在此過程中,語言與思維呈互動狀態。說的收獲與啟發也促成了寫的醞釀,將積累材料與化成文字之間的梯度大大縮小。尤其是教師讓學生示范說,個別說,同位說,小組說,既是個體一次寫的醞釀和嘗試,也是不同個體間的一種互相啟發,能使學生互相影響,不斷補充,取長補短,豐富自己的內容。
我認為“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培養學生想象作文的途徑是很多的,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地挖掘學生的內在創造潛質,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使學生創新能力和作文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小學反思小學反思篇八
教學中,我希望學生通過課文內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漁夫勤勞、淳樸、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
教學中,我希望學生通過課文內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漁夫勤勞、淳樸、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
1.整堂課注重基礎知識的訓練,在講課時把字詞句的訓練,句式訓練,標點符號的運用。人物描寫等方面內容穿插在教學中,讓人覺得實在、不空洞。整堂課節奏明快,水到渠成的活躍了課堂氣氛。
2.注重人物的心里活動。從桑娜的心里活動變化過程中體會她的品質,老師先讓孩子們讀課文,找找哪些詞句是描寫桑娜的心里變化的。再讓他們細細品讀這些句子,通過學生的交流以及老師的引導,讓學生從句子中體味到桑娜矛盾、猶豫、堅定的心理變化過程。從桑娜這一系列的心理變化過程中感受到她的善良、愛心。
當然,一堂課也不是完美的,總會有那么一些遺憾,這堂課值得探討有對學生朗讀指導還顯不夠。
1.從讀中感受,從感受啟發。
2.讓課堂上的語言技巧富有激勵生動,會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學生敢說、有說、會說,才能活躍課堂氣氛,也會讓課堂教學更精彩。
小學反思小學反思篇九
在開展了近兩個學期的合唱校本課之后,總結自己的教學體會,我覺得合唱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聽覺和樂感,特別是在有些原來音準條件沒那么好的學生身上尤為明顯。
如今的小學音樂教材中有許多合唱歌曲,題材廣泛,風格各異,其中有不少流傳久遠的優秀的兒童合唱歌曲,深受學生的喜愛。要有效開展二聲部合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在課堂上,可以從欣賞優秀合唱作品入手,在音樂課上給學生播放優秀、經典的`合唱作品,培養學生對多聲部合唱的興趣,從而產生合唱的欲望。讓學生在欣賞中盡情感受多聲部效果,建立和聲概念,了解合唱歌曲比齊唱歌曲增添一些和聲要素,豐富了歌曲的表現力,從而使學生深刻體會合唱的作用和情韻。
要唱好合唱,讓學生把音唱準是基本的條件。培養學生的合唱意識,加強音準的訓練,加強識譜唱譜的能力。從低年級段就開始幫助學生建立音準概念,讓學生從小就感受這種合作的學習,感受二聲部單音的演唱效果,也可以在低年段就多多進行部分歌譜的演唱,為以后的歌譜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教師要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向學生講解一些歌唱的要求,讓學生通過實踐和比較,自發地建立起較科學的歌唱狀態,在肯定的基礎上糾正學生的一些不良歌唱習慣,用自然好聽的聲音歌唱,不大喊大叫,逐步培養良好的歌唱感覺。
合唱講究的是一個整體的合作,只有相互地傾聽,求得準確和諧,才能保證合唱的成功。通過讓學生聽錄音、聽教師范唱、聽琴彈奏等等方法,在不斷地聆聽中培養學生的聽力。